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5-08-02 19:36:51 浏览次数:

摘 要:在互联网社会的大潮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通过运用互联网手段,将微课课程引入到心理健康教学,以开放性、互动性、差异性为课程设计原则,让学习走向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更好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学习的需求和方向。

关键词:微课;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随着“微时代”已全面进入大众生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微”课、“微”课程、“微”翻转等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冲击我们的视野,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以“短小精悍”为鲜明特征的数字化“微课”迅速发展, 并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满足广大学习者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让学习走向移动化、微型化、碎片化。

一、微课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微课程概念的提出,是基于项目教学的原理。项目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掌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索,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建构,获得新的概念和原理。一个微课程一般长度不超过10分钟,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能集中说明一个小问题。它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教学目标明确单一。单个微课的教学目标是集中阐述或说明某个小问题,通常是某一个单一、细小的知识点,而不是笼统的教学主题;(2)内容短小精悍:现有的微课长度通常为7~8分钟,持续时间短,授课教师需在较短时间内将问题阐述清晰;(3)内容丰富多样:内容可以是与课程相关的任何内容;(4)结构相对独立:每个微课主题较为集中,单个微课可以称为微小的独立个体;(5)视频教学:以视频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更形象生动。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设计原则

“微课”的核心组成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应用“小环境”。“微课”设计具有以下特性:

开放性:通过微课可以抵达更多的人群和受众。所有学习者通过微课可即时接收定期推送的信息。这打破了传统课堂对学生人数的限制,以及目前学校尚未开设专门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拓展到最大范围,摆脱了空间和人数的限制。

互动性:即信息反馈即时,可以实施互动性教学。通过在微课搭载信息,并将信息直接推送抵达个人之后,接受者可及时发送、传递反馈信息,双方即可实现即时互动。现代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进行主动反馈和信息建构,展开多重交互和资源共享,才能让学习者在一定的交互环境中,充分表现自我,构建知识和经验,发挥自己的潜能。

差异性:微课教学有助于使用者设计规划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内容。将授课者可以根据接受者的反馈,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个人心理特征和需求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推送教学内容,并及时进行个性化的反馈和效果评估,从而帮助解决问题。此外,微课教学有利于在智能终端的互动媒体环境下,实现个性化学习,达到近乎“一对一”的授课效果。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微课设计模式

3.1.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基础知识课中的应用

以心理规律为基础的专业化课堂涉及主要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利用心理学本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来设计微课教学:

3.1 1创设情境

将枯燥的原理和规律转化为真人情境,渲染情感,事件的发生经过作为主线,展开现实生活的模拟,调动一切感官上的体验,让学生做到感同身受,使学生愿意向自身贴合,接受课程中的引导。而这一部分仅仅是微课的引入方式,不带有任何对学生特征的评价及分析,只求还原事件的原貌,即使是一个长期影响的过程,也要以尊重事件原委的原则,控制时间的长短,不做面面俱到,只做脉络梳理,重点强调情感上的吸引作用。

3.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组成的核心部分,确定微课程的主题后,就可以进行教学设计,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出10 m i n左右的微课程。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区分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个微课程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其次,要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探究、实验、表演或讲解等方式传递教学内容。

3.3 小结提升

在完成教学后,还要布置课堂任务或课后作业,如适当扩展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尝试针对某类心理问题探索适当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分析自己存在哪些心理问题等。利用问题或任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搜集资料,解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将心理健康知识与自身相结合,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

3.4.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体验课中的应用

3.4.1课前微课视频学习

课前阶段的第一个步骤是发布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将各种形式的微课课程上传至群空间、微信公众平台、大学城等多种网络平台,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并将相关的心理知识和资讯通过平台推送到学生,实现拓展阅读。发布教学资源后,教师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推进课前学习,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督查学生完成课堂调查和测验、习题,并鼓励学生在群論坛中进行疑难反馈,并可进行在线分组讨论。最后,根据课前互动、调查、测验等情况,寻找普遍性的焦点问题和个别化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设计和调整课堂教学活动。

3.4.2 课堂活动体验

微课教学是动态互动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不同内容教学中需要因时制宜地灵活应用活动化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实践训练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如再讲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时,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创设体验情境—设计导视问题—陈述内心感受—进行实践检验,让学生进行寝室关系处理的情境扮演,将情境中的问题印出来让大家讨论,寻找处理的方法,相互分享感受,教师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将寝室关系处理的技巧应用于日常生活。

3.5、微课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技能训练课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生活中的现实情境为背景来主导技能训练课的教学过程, 运用微课实现教学过程中技能训练的应用。

3.5.1能力目标

设置技能训练课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至始至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始终要坚持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技能掌握和理解能力,学会用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人和社会,并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3.5.2 案例讨论

就技能训练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选择具体案例,通过某一具体案例以视频的方式展开,从而更加真实的展现案例过程中运用的心理学的理念、方法和工具。视频播放完毕后,即可实施课堂讨论,并根据目标主题分组,可以7-8人或3-4人一组,小组成员围绕知识理解、疑难困惑、角色扮演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以启发、课堂参与能力得以提高、技能运用得以深入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技能学习的主体。

3.5.3 课后训练

在课后,教师应成为引领学生课后反思的促进者。反思策略可以通过在线辅导或讨论促进学生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情景案例课题或实践模拟来提升学生在时间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保持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指导运用技能服务于生活和实践。

四、结束语

微课作为当前高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和新理念,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深化学习理解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同时,此时,课程最重要的不再是基础知识的讲授(可以由其他人的视频讲解实现),而是能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启迪,能够开展群体的讨论与实践,能够收集、设计、编辑出适合课程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微课资源,这也对将来微课进一步的深化和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化,2012(11):65-69.

[2]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育,2013(6):33.

相关热词搜索: 高职 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