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数学是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习的基础,那么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可以为他们的将来提供些什么帮助;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素质、数学能力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作为教师如何处理讲授课程与培养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在素质教育的高观点下,大学数学的素质教育该何去何从呢?
【关键词】大学数学 数学素质 数学能力
在我院的微积分教学中,由于所教授的学生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数学功底大不一样,且各专业对于数学知识要求各不相同,各专业要求数学的难易程度上都是各有侧重,具体应用也有轻重缓急,对后继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影响,对于学生将来长远考虑是否需要深造等等不是不同的。因此 在保障微积分的基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数学教师根据学教学生的各专业需要制定大纲、日历、教学方式等。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
(1)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2)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可以为他们的将来提供些什么帮助;
(3)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思维、数学素质、数学能力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作为教师如何处理讲授课程与培养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
(4)在素质教育的高观点下,大学数学的素质教育该何去何从呢?
下面就从几个角度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学习大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数学一贯以抽象难学,使一批学生惧怕、讨厌数学,数学本身不是抽象理论的代名词,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从具体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高度概括的理论结晶,数学只是抽象的理论学科之一而已。学习数学不是单单的学习几个数学公式,会计算几个数学题,运用数学才是关键,学会利用数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数学思想方法穿插进各专业学科中。
公共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而掌握工具应该了解工具的使用说明,学习使用的基本操作,达到会用,除此之外要能够熟练运用,从而巧妙地运用,而数学的学习,就要从会学到巧学,这就需要我们从数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理念上进行改革。学习微积分以及后继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目的是学习数学严谨的态度,数学理念,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形成抽象思维能力,而微积分等大学数学课程只是一个载体,培养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才是核心。
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般遵循由简到难,环环紧扣,具体与抽象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教者要能根据学生特点,不断调整授课策略以及讲授的方式、方法,从而在知识讲解的同时渗透数学能力的培养,以课程的基本大纲要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说到培养数学素养,这与学习一门具体数学课程不同,需要教者了解、通晓数学整体文化脉络,对于数学文化中任一部分在整个文化中占据的地位,影响程度,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等,不但要能够透彻了解,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将与此相关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有所侧重地呈现给学生,如经济数学中的三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师在讲授其中任一部分时,首先要围绕着经济数学的基本要求,其次这三部分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够割裂开的,知识是网,若将其中一部分去掉或是忽视,都会对理论知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而知识创新、能力的创新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者无创新,怎么可能教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又何谈创新教育呢?每一门数学课程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又都是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来的,有一些甚至是在不断的归纳总结过程中推陈出新的。学习本着从一门课程,看一个学科的思想,从而将各学科的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单凭一门学科给予我们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的探索、思考、研究,才会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以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创新能力,作为教者我们要做的还是很多的,只有教者学富五车,学生才可能才高八斗,这些都需要引起教者不断地思考,不断的探索,学生的需要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在探索中寻求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与数学创新能力紧密相连的就是数学课程教学,在教学中体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者无论从课程的备课,课程的引入,理论内容的讲解,例题、练习的穿插讲解,课下总结反思,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教学的关键,不容忽视,去掉任何一环对于我们教者培养学生能力都是有负面影响的,都无法实现使数学知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目标。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从不拘泥于一法,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恰当的,微积分的教学中可将理论知识与数学史、实际应用、各门数学课程之间的联系等适当地加入到课堂中,不但可以丰富数学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积累创新思想。数学之于专业课是铺垫、是工具,任何人都无法抹煞数学的工具角色,通常实际经济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任何一门科学与数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没有数学工具,则专业课程的进展不会一帆风顺。
数学虽是工具学科,但本身也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自己的语言如数学的符号语言、图形语言、逻辑推理语言等等;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如中外的数学史,在数学史的叙述中,我们可深刻地了解到数学家是在什么基础上都作了哪些工作,同时会发现一个事实,数学与日常生活生产都是紧密相连的,比如极限工具的引入“日趋其半,万世不竭”,微分的引入使得我们对于函数图形上各点的性质了解更深入,积分定义的引入,方便了我们求解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积问题等。数学理论知识体系为“骨骼”,数学思维是“灵魂”,数学素质是“血与肉”,数学学科犹如一个有血有肉的健全的人,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赵艳玲,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微积分教学方法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2]张奠宙,微积分教学: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J],《高等数学研究》,2006.3
[3]童德舜,微积分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4]韦国燕,浅谈大众数学思想下的微积分教学改革[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乔树文,用多媒体技术建构高等数学概念的探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热词搜索: 微积分 浅谈 素质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