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千秋大业,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堂是思想品德与社会的主要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挖掘的地方。第一:要重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这是重点。第二:学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第三: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德育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学校、社会开始,使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
在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理念往往不能实现,学生厌学严重。如课本中的“小讨论 (练习)”、“小实践”与”小评价”,许多教師因时间及条件的限制,并没有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或是活动组织得不充分,实效性不显现,仅是讲解后让学生背、记、练,结果体验、能力、情感省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痛苦的简单的背、记、练的过程。正如教师们所明确:因为记忆得到的,充其量是有关道德和品德的知识,而品德的形成却是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分享、感悟和内化。所以,在思想品德与社会课中加强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的各科教育教学的整合,应用研究与综合实践,其积极作用表现在:有助于各科教师把学生的基本情况与学科教育融汇其间,找到学习与生活,实践与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活动形式。⑴、各学科的教师兼任思想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主要责任与形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利于课程整合和师资的综合职能。⑵、思想教学教育的整合,应用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各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提供了知识延展、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的平台,而许多教师对学科知识纯粹的单一的教学也可以得以改变,进而符合新课程“实践性”、“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要求和目标。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性、体验性、开放性”和“公民素质”等,要求在生活中实现道德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丰富多彩的体验和
探究,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很大的空间。这样学习的知识得以学以致用。责任感、能力、情感、品德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达到思想情感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教育整合、应用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各科教学中有利于促进了培养学生思维实际分析解决能力。各学科知识的应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是一个问题发现、探索、尝试解决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应用与实践活动中注意利用活动为他们学到的学科知识提供实践、思维、反思的机会。课本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就不是问题。
利用少队组织和班主任管理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视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自我体会,感悟。少先队工作也是学校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校实践体验。在少先队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自发组织“手拉手活动”、“学习雷锋好榜样”、“献爱心”等等,培养学生责任感,根据“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方面的联系,围绕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四个系列,组织学生多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鼓励学生与人交往中做到礼貌大方,真诚,与学生要和睦相处。使学生养成团队互助、奋发向上、守纪律、有礼貌的好习惯。
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处处有礼貌、有爱心,那么学生也会受到你的影响做一个有礼貌、有爱心的孩子。在平时教师更要重视你的语言,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说不定他就会在无意中将你的那一句模仿去,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文明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主要凝聚于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英语,数学等学科也有涉及,贯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生活中的教育平时主要展现在班级管理,学风塑造,习惯养成等细节的养成与矫治中。(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6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