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鸭的“原型”
新疆乌鲁木齐郊外的白湖,一只正处于繁殖期的雄性白头硬尾鸭出现在我们的目镜中。同其他鸭类相比,它有着大白头,两只黑色的眼睛非常接近头顶,肿胀的嘴部为浅蓝色,黑灰色板刷一样的硬尾不时竖起,十分显眼。传说,它就是迪斯尼动画里“唐老鸭”的原型。
就在我们专心观察这只雄性白头硬尾鸭时,另一只体型轮廓相似,体色介于栗棕和红褐之间的鸭子正游出芦苇丛,进入我们的目镜中。它有着黑灰色的头部,浅色的面颊带有深色的横斑纹,嘴部黑色肿胀稍小。它,就是雌性白头硬尾鸭。
在新疆境内,白头硬尾鸭栖息地的水质微咸,水中有较多的微小浮游生物和水藻。通常,白头硬尾鸭与绿头鸭、白眼潜鸭、凤头潜鸭等享有共同的生境。
遗憾的是,我们是2014年5月11日来这里观鸟,季节尚早,没能见到幼年的白头硬尾鸭。
潜水可达1分钟
白头硬尾鸭的身体构造较为独特,由于腿长得非常靠后,它在陆地上难以保持平衡,因此很少离开水。虽然它在陆地上笨拙尴尬,但在水中却行动迅速,会灵巧地使用它奇异的尾巴作为推进器游泳。
深度观鸟俱乐部指导老师介绍,以往的长期观察显示,白头硬尾鸭雌鸭运动姿态比较单一,与一般鸭类无明显差别,通常轻盈地飘浮在水面,从一处快速迁移到另一处。而雄鸭的姿态呈明显的游水特征,一般状态下,它的硬尾与水面成30度~45度角,无规则地曲线游弋。而在警惕状态下,雄鸭惯于做出同时直立颈部和尾部的瞬间“注目”动作,并快速逃逸或隐蔽。白头硬尾鸭的独特行为姿态,使它们易于被远距离肉眼识别。
白头硬尾鸭通常会在规避危险、水下觅食和嬉戏时潜水,时长随潜水原因而不同。在规避危险时,它潜水时长可达20秒,并惯于在潜游后出现于另一侧水面。当雌鸭带领幼鸭规避危险时,作为母亲的雌鸭会潜水游向湖心,机智地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而幼鸭潜水后进入湖边苇丛深处躲避。在觅食的时候,白头硬尾鸭可在水下待1分钟。虽然它不叫潜鸭,可潜水的本领一点也不差。
白头硬尾鸭是少数一年换羽两次的水鸟,分别在繁殖季和冬季。同其他鸭类一样,它们在换羽期间不能飞行。因此,这时候它们会藏身在隐秘的芦苇丛中躲避天敌。此外,白头硬尾鸭的羽毛排序与多数鸟类不同,较为复杂,而且较难确定它们的实际年龄。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得它较之其他鸭类更加依赖水,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因此羽毛对白头硬尾鸭的生存极为重要。如果缺少优良状态的羽毛的保护,白头硬尾鸭便会失去调节体温的能力,将死于低体温症。
神秘的繁殖
白头硬尾鸭的求偶方式非比寻常。国外研究显示,它们会从鼓胀的喉囊中发出鼓声一般的噪音,同时摇头,竖起短羽冠。它们筑巢于茂密但又远离岸边的苇丛等挺水植物中,与水鸡、绿头鸭等常见水鸟享有共同的生境。
国外的研究人员发现,白头硬尾鸭在繁殖季节会形成临时的一夫一妻繁殖对。雌鸭产卵4枚~9枚,每次间隔1.5天,同许多其他水鸟一样,如果当第一窝卵被移走,它们很可能会再产一窝卵。不同的是,与身体总重量相比,白头硬尾鸭所产的卵在水禽中为最大,并且一个繁殖季节中,总共生产的窝卵重很可能达到雌鸭在非繁殖期时的总体重。
在南欧,白头硬尾鸭的孵化期从4月一直持续到6月,而在较北部地区最多会晚一个月。白头硬尾鸭的卵在野外孵化22天~24天,通常它们每年只繁殖一窝。孵化与育雏前期,雌鸭较少外出活动,每天分2次~3次出巢,每次20分钟~30分钟便会返回巢穴,这期间,雌雄亲鸟极少相伴出现。孵化完成后,由雌鸭庇护雏鸭离巢觅食、游弋,但一般只局限于苇丛周边活动。从出壳到羽翼丰满,雏鸭通常需要经过8个~10个星期,要长于一般的鸭类。在育雏后期,大约8月上旬,白头硬尾鸭各家族逐渐趋于合群活动,并喜欢在远离岸边的大水域与其他水鸟混群,此时能够观察到雌、雄、幼同时出现的场面。
这种长相奇特的矮胖型褐色鸭类,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西亚至中国西北等地区。每年4月中旬,白头硬尾鸭到达中国新疆境内的乌鲁木齐和奎屯两处栖息地。5月中旬到7月,它们开始繁殖幼鸭,雏鸭首现时间一般在6月中旬,并于10月初至11月飞离,迁徙到非洲和南亚等地过冬。由于白头硬尾鸭筑巢地点非常隐秘,并考虑到亲鸟在筑巢期间容易被惊吓,目前,国内对白头硬尾鸭筑巢繁殖还没有详细的研究记录。如何能够既不惊扰亲鸟,又能深入观察白头硬尾鸭的繁殖行为,还有待相关科研人员的进一步探索研究。
中国仅发现100只左右
据国际鸟盟(Birdlife)的统计显示,2012年,白头硬尾鸭的全球数量仅为7900只~13100只,其中,成鸭仅剩5300只~8700只。目前,新疆是中国境内白头硬尾鸭的最主要分布区及繁殖地(湖北洪湖、内蒙古鄂尔多斯有零星分布的报道)。根据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员马鸣和梅宇近期的研究,白头硬尾鸭在中国境内的数量为86只~104只,十分稀少,濒临灭绝。在中国新疆,自2007年起,白头硬尾鸭的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据深度观鸟俱乐部对乌鲁木齐白湖的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这里还观测到白头硬尾鸭74只,2008年27只,2009年15只,2010年5只,2011年5只成鸭,并成功繁殖6只幼鸭,2012年的3只成鸭没有成功繁殖,2013年的3只成鸭成功繁殖4只幼鸭,2014年已观察到5只。
早在1994年,新疆就将白头硬尾鸭列为自治区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由于近年来白头硬尾鸭的数量急剧下降,2000年起,白头硬尾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列为“濒危(EN)”物种,并被列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的全球濒危鸟种。
荒野新疆、深度观鸟俱乐部、新疆观鸟会和各地富有爱心的鸟类爱好者们,一直在奔走呼吁保护白头硬尾鸭和它们的栖息地。如果能建立以保护白头硬尾鸭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或湿地公园,这一珍稀鸟类的繁衍生息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白头硬尾鸭为鸭科硬尾鸭属中等体型鸟类,成鸭身长约46厘米,雄鸭头部为白色,头顶和颈部黑色,嘴部肿胀并为浅蓝色。白头硬尾鸭的体态特征非常显著,极易识别,被认为是著名动画形象“唐老鸭”的原型。摄影/张代富
雌性的白头硬尾鸭头部灰黑色,浅色的面颊带有深色的横斑纹,嘴黑灰色,嘴基隆起较雄性小,具有暗棕色体羽,体型同雄鸭大体相似。它们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以眼子菜、水草等水生植物为主,也吃昆虫、小鱼、蛙、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摄影/许传辉
5月到7月,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和到达繁殖地以后,白头硬尾鸭的雌雄个体会组成临时的繁殖对。它们营巢于水边灌丛或草丛中,也在邻近开阔水面的芦苇丛中营浮巢。幼鸭通常在6月中旬开始出巢活动。摄影/张代富
遇到危险时,白头硬尾鸭能将身体沉入水中,仅留头和尾在水面。它们在地上行走困难,起飞也很笨拙,需要两翅在水面急速拍打一阵才能飞起,因此一般较少在陆地活动,也很少飞翔,即使有危险,也常通过潜水或游泳、隐蔽来逃跑。白头硬尾鸭除繁殖期外一般很少鸣叫,活动时寂静无声,仅在繁殖季节,雄鸭游聚在一起竖起尾和颈进行求偶炫耀时,才会发出低鸣声,而雌鸭作低沉粗哑的叫声回应。摄影/张代富
孵化完成后,雌性白头硬尾鸭庇护雏鸭离巢觅食、游弋,但一般局限于近苇丛周边活动。每窝通常成活3只~7只雏鸭。从出壳到羽翼丰满,雏鸭通常需要经过 8个~10 个星期,要长于一般的鸭类。摄影/张代富
相关热词搜索: 新疆 隐匿 白头 湿地 硬尾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