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学生进入网吧的主要原因,对控制中学生进入社会网吧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学校、家庭应该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社会网吧;上网内容;需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5-0019-03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互联网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17岁至20岁之间。2005年4月的一份网上统计,我国青少年上网成瘾者的比例是14%。另据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高中上网者占高中生的56%,初中上网者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上网者占小学生的25.8%。网吧.已成了许多学生心中的一个“结”,既要逃避,又有些依恋。如何在网吧里给孩子们创造一种学习环境,让孩子在网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中学生进入网吧的活动内容
(一)网络聊天
网络聊天是比较新的一种交流方式,由于是同步发生,故此它结合了面对面谈话和打电话这两个特点。网络聊天是中学生网络活动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根据调查显示,有多半数人(73.5%)把找人聊天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显然,网络聊天是造成中学生网络沉迷的重要原因之一。热衷于虚拟交往会使中学生疏远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并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二)网恋
“网恋”的主体以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为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爱情充满了好奇和憧憬,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而在网上可以轻易地和异性在聊天室“谈情说爱”,甚至可以“结婚”、“生子”,相互以“老公”、“老婆”相称,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情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少青少年对网恋虚幻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一味的付出,感情极容易受到伤害。另外有些中学生上网交往过程中持“玩玩”的态度,大肆与异性网友调情,却缺乏真情和责任心,造成情感人格的扭曲发展。
(三)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虚拟的现实社会。玩家在这个环境中可以自由和开放地进行游戏操作。为此,中学生往往忘记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在虚拟的环境中,他们可以扮演任何想扮演的角色.不用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扮演的规则,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这种虚拟环境,极易使学生混淆虚拟角色与真实角色的界限,逐渐沉迷其中而迷失了现实社会中的自我。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强吸引力,网上游戏大多以暴力、杀戮、血腥为内容,在这种潜在的心理影响下,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很容易人格异化,出现暴力倾向。
二、控制中学生进入社会网吧的必要性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高。网上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宣传黄色、暴力内容的网站、政治上反动的网站,不健康的内容比比皆是。对网上黄色流毒的侵害,中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意无意地点击色情图片、小说和电影,遭受“黄毒”的侵害。部分学生对来自网上的“文化侵袭”,缺乏冷静的思考, “饥不择食”而迫致“文化中毒”。网络世界极易使学生道德观念淡薄,甚至麻木,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重扭曲。中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沉迷,会给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诱发其犯罪倾向。另外,一些中小学生沉溺于网中不能自拔,甚至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因过度使用电脑而导致的“干眼病”、“口吃症”、“抑郁症”等网络综合症也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学生进入社会网吧。
三、采取措施控制中学生进入社会网吧
(一)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
法律控制机制是社会引导的重要形式。采取法治手段,健全有关网络的法律规定,做到违者必究。通过立法,加强对网吧的监督管理,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已经出台和实施的有关方面法律、法规有:《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等。此外,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国务院第363号令,颁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自2002年11月15日起实施。这是我国互联网管理领域的又一项重要法规,为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保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较高效力层次的法制依据和重要的法制保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16岁以下是重点保护未成年人。不允许进网吧;规定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而且条例对于网吧营业时间也严格限定于8时至24时。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禁止明火照明和吸烟并悬挂禁止吸烟标志;禁止带人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得安装固定的封闭门窗栅栏;营业期间禁止封堵或者锁闭门窗、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不得擅自停止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在条例中还规定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最低营业面积、计算机等装置及附属设备数量、单机面积的标准。
(二)加强心理疏导,提高中学生的自控能力
在心理健康方面,首先要引导中学生不要过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当中,在遭遇挫折或不幸的时候,应当向周围的人寻求现实的帮助,而不应仅仅是躲避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对网上的各类新奇的信息和另类的刺激与体验,要抱定适可而止的信条,不要走人恶性循环的误区。
玛丽·麦克默伦在其《成瘾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成瘾之后个体陷入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的清醒和他的应付能力。华莱士认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也是这样。人们发现被互联网“俘获”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便能摆脱。所以,应对中学生做个案研究。对未沉迷的中学生,以预防为主;对轻度网络沉迷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对重度网络沉迷的学生控制引导,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技术。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者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网络成瘾的患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因此,对于迷恋网络中学生的咨询应从如下几方面人手:第一,咨询者要了解网络迷恋者以前的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迷恋者的影响,寻找其不良性格和情绪的根源。第二,引导网络迷恋者客观全面地评价网络技术、网上人际交往、网上信息、网上娱乐,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转变他们对网络崇拜和痴迷的错误认知。
(三)健全监控体系,规范中学生上网环境
首先,要采取法治手段,健全有关网络的法律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对我国来说,任何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信息,都必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如海关法)所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建立或者使用其它信道(含卫星信道)进行国际联网通讯。
其次,要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形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客观条件。有关机构要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检查。要组建网络管理组织,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
最后.网吧经营者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进入网吧需出示身份证。但是一些网吧经营者被利益熏心,任意放行,导致中学生长驱直入,无所顾忌。一位网吧经营者对笔者说:说句实在话,所有开网吧的都难舍末成年人这个大市场。其实,网吧最主要的消费者就是中学生,没有了他们,网吧很难赚到钱。鉴于此,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应经常性地组织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检查和监督网吧经营行为,取缔那些唯利是图、坑害青少年的违法网吧。网吧经营者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少年儿童上网,禁止学生利用网络查阅不健康的内容。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站也有责任采用技术手段封锁黄色信息。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当通过立章建制严格规范网上交易活动,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对于利用网络传播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或者进行反动宣传活动的网站应坚决取缔。目前,有些地区成立了网吧义务监督员,成员大部分为退休教师。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效地控制了中学生进入网吧的势头。另外,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网吧,其规模、软硬件条件,特别是服务内容上应该有标准可循。要严厉打击不规范的网吧,逐步使网吧服务成为一种健康、安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业。
(四)营造校园环境,关注中学生课余活动
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现象,学校在开设网络课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教育学生提高自控能力。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校园环境要突出育人功能和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努力营造校园文明的氛围,重视人文教育和文化品位的陶冶作用,使学校成为学生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陶冶情操的“花园”。让学生乐于在学校学习,杜绝外出玩耍的杂念。另外,还应加强对中学生的业余生活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休闲意识和休闲态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
(五)建立民主家庭,确立中学生平等地位
在由“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诸因素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是创新型的青年文化。网络时代年长一代作为社会化的执行者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他们的权威地位逐渐弱化,年轻一代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尤其是交互式的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文化反哺的机遇和条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传统的受教育者(晚辈)反过来对施教者(长辈)施加影响的现象,也就是社会学中的“反向”社会化。中学生更愿意在网上交流,向网友倾诉而不愿与父母沟通。家长应该注意到网络社会使孩子人性中的自我存在意识和社会意识加强,他们拥有自己的生存规则,传统社会里“长者为尊”的地位彻底动摇,青年一代“搀着成人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改变原来的观念:自己是观点、知识、价值规范的权威.把中学生当作完全的受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说教。面对网络与他们人性发展互动中出现的动向、方式与价值观念,家长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人性发展中有坦率、竞争、进取和创新的一面。同时,家长与中学生的交流、沟通应转变为平等的、交互式的教育方式,也可将网络作为双方交往的缓冲机制,真正使得代际交往变得平等、互动,真正促进他们人性的发展。
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首先,家长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种是认为只要花钱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学习和课余活动很少过问。另一种是把网络视为妖魔。不准孩子在家上网,也不让孩子玩游戏,结果把孩子赶到了网吧。其次,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不可再当“电脑盲”、“网络盲”。许多家庭将电脑作为一项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投资和学习、办公设备。但是,中学生家长中仅有12.7%经常上网,46.9%的家长不会上网。可见,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一窍不通.没有能力指导和炝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因此,家长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渗透互联网教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发挥网吧在中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尽力避免其对中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倡导父母们有时间要多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节假日,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课余生活,避免孩子到街头网吧上网。应充分认识电脑和网络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充分认识网络精神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引导。
网络本身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它给我们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利用它、掌握它、发展它。网吧文化已经悄悄地融入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
对于网络这把“双刃剑”,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给予关注。既要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和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络,又要帮助他们避免网络沉溺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条件。相信,在国家对网吧网络的严格管理下,在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下,完全可以将网络的不利影响消灭于无形,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对自己成长有利的知识和信息,让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在校园、在学生中间健康的发展,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走进崭新的明天。
责任编辑 求 实
相关热词搜索: 负面影响 对中 网吧 应对策略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