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双团队”构建设想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双团队”构建设想

时间:2025-08-02 17:31:36 浏览次数:

摘要:就一门课程的学习仅关注教师或学生一方的团队建设显然无法取得最佳效果。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中借用团队合作理论,立足教与学两个视角组建教学团队与学习团队“双团队”,可有效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双团队”组建过程中应遵循关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双团队”;组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68-03

团队合作可充分实现“个体力量的整合和互补,以达成单纯依靠个体所无法达成的目标,即实现1+1>2的协同效果”。[1]目前,关于团队合作教学或学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是就一门课程的学习仅关注教师或学生一方的团队建设,显然无法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果能分别从教与学两个维度组建两支团队,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教学与学习效果一定大于单个团队的合作。

一、“双团队”的内涵与组建

(一)“双团队”的内涵界定

所谓“双团队”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组建的学习团队和教学团队。学习团队以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教学团队依托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这两支团队伴随着课程实施而开展活动,它们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和指导。具体而言,学习团队由8名左右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组成,要综合考虑学生成员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因素,实施异质化合理化分组,指导教师担任顾问角色。学习团队具有稳定性,不随便更换组员。学习团队研讨内容、活动方式接受教学团队的领导和指导。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行业骨干教师、学者专家组成,成员相对稳定,适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局部调整,其合作内容及方式也会受学习团队具体开展情况等因素影响。

(二)“双团队”的组建

1.学习团队的组建。

西方学者布瑞德雷(Bradley)曾根据每个阶段成员的感觉与行为的表现特征把教师团队的合作分成四个阶段。形成阶段,改进与混沌,规范与信任、整理、倾听,运行并形成真正的团队。[2]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特点,可将学习团队的组建分为形成、冲突和巩固三个阶段。

(1)形成阶段。第一步,教师团队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方法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以期对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形成全面、客观和综合的评估。教师团队在充分了解学生综合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提出各学习团队的组成名单。第二步,教师向全体学生明确团队组建的相关要求,即成员人数要求、团队组建目的及学习要求等等,并公布各学习团队成员名单,请学生对学习团队组成名单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组成名单进行局部调整,以最有利于成员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第三步,各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协商选定1—2名负责人和1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团队活动,协调成员间的关系,让团队始终保持和谐的氛围。团队在负责人的组织下,制定本团队的规范要求,全体成员须遵守本团队的规范要求。

(2)冲突阶段。学习团队组建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学习要求,各团队围绕特定的学习任务开展合作探讨。在形成初期,团队成员会对团队及组员抱有新奇感,并本能地隐藏起自己的一些缺点,尽量展示正面形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成员之间开始出现矛盾、争论和竞争,表现出不能包容某一成员的缺点、不能接纳异己的看法和观点、看不惯某一成员的行为方式等现象。此时,团队内部的冲突比较多,可能会出现新的领导者或小集团的分裂。团队内部的冲突程度会因为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而呈现出强、弱不同的结果。有的冲突比较小,团队成员内部就可消化解决;有的冲突比较大,团队可能面临着解体的可能,这时需要指导教师的帮助。如冲突已导致合作无法进行,最好对成员进行微调。

(3)巩固阶段。团队历经冲突阶段的打磨,成员之间逐渐学会适应、改变、包容与接纳,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已经具备了批判反思能力,并对本团队的成员及学习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认同感,团队的凝聚力逐渐增强,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这标志着团队组建已进入巩固阶段。在巩固阶段,团队成员有较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学习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过程中会围绕学习目标各抒己见,各显神通,有时也会出现争执,但这种争执是就事论事的观点讨论。最后,他们会在争执的基础上形成更加正确的观点,彼此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程度更深。

2.教学团队的组建。

(1)团队构成。教学团队主要采用核心互补团队模式构建。所谓核心互补团队模式就是“根据目标或问题的主导方向,确定一个核心小组,一般有3-5名成员。”[3]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入,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随时吸收新的教师成员进入。教学团队的成员主要包括学校专业主干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专业教师4名左右,幼儿园骨干教师1—2名,行业专家学者1名。这三类人员组成核心团队合作研究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并进行教学。在不同年级,根据学生学习课程的需要,随时吸收其他成员。如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教学中,就需要根据各领域教学特点吸收美术、音乐、科学、语文等学科教师,新成员的吸收能更好遵循学科体系原则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2)团队运行。教学团队形成的阶段依然经历了开始组建—冲突矛盾—规范协调—形成真正的团队等过程,但教学团队的运行有别于学习团队。学习团队的合作是紧紧围绕某一项任务开展,其成员在团队中的身份地位是固定的;教学团队的组成层次多,涉及面广,因此,其运行过程有其独特性。

首先,从合作周期看,教学团队和学习团队的合作周期一般都是五年,涵盖了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时间。但是,教学团队五年的合作周期又是由多个小的合作周期组成。一般而言,教学团队在每一学期都会根据本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开展主题鲜明的团队合作。

其次,从合作内容看,教学团队整个合作内容都是围绕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展开,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在每个小的合作周期内,其合作内容一般都是围绕某几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五年中,每学期(少部分课程要持续一年)都有一个或多个合作内容,但各合作内容之间又是彼此交织彼此关联,呈现知识交叉和递进趋势,这也更加凸显了教学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合作不仅可使五年中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形成更加合理的体系,还能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最后,从成员关系看,教学团队成员关系就像两个圆组成的同心圆,其圆心是某一课程教学,里面的圆由校内专业教师组成,距离圆心近,其合作紧密度高;外面的圆由行业骨干、行业专家和校内其他学科教师组成,距离圆心远,其合作则相对较松散。

二、“双团队”的组建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学习团队和教学团队之间具有关联性,因为学习团队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学习效果都是在教学团队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教学团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必须根据学习团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设计与安排。“双团队”的内部也具有关联性,在每一项合作中,团队成员都会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及能力努力完成团队合作任务。因此,团队成员之间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性,此关联性的紧密程度也决定了合作的深度,影响着合作成效。

(二)独立性原则

团队之间及团队内部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它们又具有独立性。首先,团队间各自独立。教学团队与学习团队的性质、任务不同,它们虽相互影响,但必须各自认真履行本团队的任务。其次,团队内部各成员也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各成员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及不同的思想观点。团队内部的明确分工是确保团队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各成员能通过团队合作学有所获的基础。因此,团队成员应充分了解这个团队存在的理由、团队的界限及团队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和功能。[4]合作是团队合作的重要特点和主要活动方式,但也应强调,合作前各成员应有独立的思考和观点,唯此才能使得合作能产生新想法,提升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整体性原则

从合作的宗旨来看,“双团队”既关联又独立,但它们都服务于同一个目标,即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它们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团队,但是它们更是一个整体。从合作的周期看,“双团队”与其他团队合作不同的是,它将学生五年的幼师学习时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合作的时间延续了整个五年的学习生涯;从合作的内容看,“双团队”的合作内容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内部互补、相互渗透、彼此互为支撑的整体,因此“双团队”在合作目标和内容上具有整体性。

参考文献:

[1]李江林.高校教学团队构建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1).

[2][3]于聪.教师合作团队的工作方式、困境与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李江林.高校教学团队构建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0.

(责任编辑:张志刚)

相关热词搜索: 学前教育 设想 构建 团队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