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磨刻或涂绘在山岩、巨石及洞穴中的岩画,用生动的图像符号记录了大量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诸多传播学著作大都以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作为人类传播历史的起点,却鲜少有学者将传播学方法运用在岩画研究上。笔者认为岩画传播是人类传播历史上第一个借用人类自身以外的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阶段,传播学方法的运用能够拓宽岩画研究的视野,突破目前岩画研究的瓶颈。
关键词:传播学;岩画;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6-0259-03
自1915年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调查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至今,我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18个省区都发现有岩画的分布,数量庞大、类型全面、题材广泛、制作方式多样。然而岩画的研究却始终给人一种踌躇不前的感觉——对岩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尝试,但是许多断代方法、含义阐释都很难在学术圈达成共识,岩画研究的成果还主要集中在岩画的记录和保护上。
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岩画学者们的论著之后,笔者发现,关于岩画的诸多论述中,有一点大家早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岩画是构成人类传播史的一个阶段(并且是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一个阶段)。岩画既然是被公认的人类传播史的一部分,那么,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传播学的理论方法是否能够用来研究岩画?答案是肯定的。
一、岩画是人类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总结到:“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①这一论述代表了传播学关于人类传播发展进程的主流观点,但结合岩画研究,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这四个阶段是把岩画摒除在外的。而笔者认为,在人类传播发展进程中,岩画应当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首先,在文字产生之前,岩画承担着人类信息传播的媒介功能和意义,岩画足以构成人类传播进程中一段重要的历史。抛开口语传播时代不言——因为我们可以把口语传播的媒介视为人类自身,此后发展起来的传播媒介都是具有传播效用的工具。而岩画的出现要远远早于文字的产生。虽然早期的文字并不是全由图画演进而来,“不过我们可以肯定所有早期的文字均由图画朝着象形程度低之象征符码的方向演进。”②岩画本身的发展也经过了由具象到半具象再到抽象的历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类传播方式的加工、提炼和演变的过程。
第二,岩画是目前留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具有较高辨识度的传播媒介。人类社会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当人类意识到传递信息的必要性时,他们也同样会意识到信息长久保存的必要性。史前岩画的产生是源于原始先民传播及保存其已掌握的信息的需求。原始先民接收到来自自然界的信息,并在自己头脑中提取和加工成可以与他人共享的信息,这是一个将“自然存在的图像”转化为“精神图像”的过程。在岩画产生之前,人类可能也尝试使用其他的自然物质来保存和传递信息,如树叶、树皮、沙地等生活必须物以外的东西(在物质匮乏时期,兽皮的主要功能还是御寒),但发现这些东西都很难长久的保存下来。而岩石对于人类生存的时间而言,它们的变化几乎是微不可见的,于是岩石就成了最合适的承载信息的媒介。不可否认,我们并不能确定在岩画产生的同时期是否存在着其他类型的以自然物为传播媒介的传播手段,但是相比我们所知的树叶、树皮甚至结绳记事的传播方式,岩画作为人类所选择记录和传播某些信息的媒介,它的表意更为贴近真实,所携带信息更为直观,信息量更大且保存更为完整。并且,这种在岩石上记录信息的方式直到今天都没有消失,不仅在澳大利亚的某些原始部落,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可能随时发生。比如有些游客游览名山大川时,总希望留下一些印记,那么往往他们选择的方式都是在山岩上刻划一些字迹或图像。虽然笔者并不是“物质决定论”的拥护者,但在人类选择岩石为传播媒介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是可用物的局限促成了岩画的产生。
第三,传播学视角中的岩画研究之所以会缺失,首先是因为传播学直接起源于新闻学与信息科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播学开始发展的时候,不仅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影响也层出不穷,传播学者把“解决当下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为己任,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较为知名的著作也仅有施拉姆的《人类传播史》一部。其次是从世界岩画发现和研究发展来看,虽然我们无法直接从时间上对比岩画发现与传播学发展,但是从E·阿纳蒂的一份报告中提供的一些数据可以显示,世界范围内岩画的大量发现和研究发展晚于传播学的建立和发展。这份报告出自于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化遗产研究报告(第一集)》,题为《世界岩画研究概况——一份送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③,报告中谈到1964年以前梵尔卡莫妮卡(意大利)的参观人数不到1万人,而到了1983年参观人数就超过了30万人;1979年11月“国际纪念碑和遗址委员会”建立了“岩画国际委员会”。这份报告在它的第五章叙述了世界范围内岩画的区域性分布,其亚洲部分没有关于中国岩画的描述。这些数据都显示岩画的研究广泛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
传播学在岩画研究中的缺失并不意味着传播学不适用于研究岩画。正如施拉姆所言:“或许我们花太多时间在不确定的事项上,反而会忽视了那些已知的事情。”④无论岩画是产生于四万年前还是三千年前,无论岩画的功能是原始宗教还是日常教育,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大量的以岩画为传播媒介的现象真真实实地发生了。传播行为与人类社会一样漫长,传播思想与人类文化一样久远,岩画不仅是远古时期人类传播方式的一大突破,它与文字、雕刻、印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学能够给岩画研究提供观察的角度和方法,把这个全球化的现象和被文化鸿沟分离开的人类连接在一起。
二、把岩画当做一种传播媒介来研究
目前岩画研究领域里对岩画实际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定的定义。岩画概念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都模糊不清。大量与岩画相关的文献中,并不会特别去定义岩画,而仅仅是以“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存”、“人类记录在石头上的象形史书”、“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等描述性语句一语带过。陈兆复在《中国岩画发现史》的前言中曾给岩画下过定义——“这里所说的岩画,是指那些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天井岩床,或单个的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即所谓岩石艺术。”⑤这一定义虽然尽可能全面地涵盖了岩画制作的方式和地点,但其落脚之处显示了学者不容忽视的艺术史学背景,因而也饱受争议。
E·阿纳蒂在《史前艺术的原型、常项及范例》一文中写到:“岩画艺术是一种形的书面表达,它构成了自人类出现到常规的现代的表意文字直至拼音文字的出现达四万年历史最大的也是最显著的记录过程。”⑥威尔伯·施拉姆在《人类传播史》的原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传播史》横跨的史页起于两万五千年前,当时地球上出现了史前人类,并将现存最古老的传播记录——洞穴壁画遗留至今。”⑦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洞穴壁画即指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这两段论述都将岩画称为“记录”——一个与传播有关的字眼。笔者认为,无论将岩画定义为“艺术品”还是定义为“记号组合”,毋容置疑的两点是,第一,岩画是包含着某种信息的传播载体;第二,岩画这种信息载体是以图像的形式出现的。可以尝试从传播学的视角给岩画一个表述更客观、含义更清晰、更容易得到学界认可的定义。
从传播学角度给岩画下定义,首先就要把岩画当做一种传播媒介来研究。在语言出现前,人类利用表情、手势、呼喊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时,他们借助的媒介都是自己的身体器官,如五官、手足或声带。利用岩石制作岩画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则可以看作是人类传播技术的一个进步——他们在自然物种找到了一种广泛存在的、固定的、可以长久保存信息的稳定的媒介。即便岩画的出现晚于语言的产生,这种传播媒介的变化也势必造成人类社会的变化,比如口头传播时代,群体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头脑中保存大量信息的“记忆者”,岩画传播时代某些记忆就会被制作在岩画中成为众所周知的信息,“记忆者”的地位是否会动摇,目前还不得而知,至少“记忆者”的功能被分化了。当时人类需要传递并保存下来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1)与生存有关,如采集、狩猎、种植知识,生殖、繁衍知识;(2)与原始宗教有关,如祭祀场景、仪式场景;(3)与部落发展有关,如部落的产生、迁徙历史或是部落周边环境等。因此,岩画具备记录和传播如上内容的媒介功能。
从传播学角度给岩画下定义,还可以尝试将岩画的定义抽离“史前”的时间范畴,因为“史前”本身就是个备受争议的概念。我们只关注传播是通过岩画进行的,就如同青花瓷在现代依然生产一样,“岩画”也可以是一个历时性的传播概念,过去有,现在有,未来有,而不同的只是岩画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传播功能和意义。
综上,笔者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定义岩画,“岩画是一种古老的传播媒介,以自然界原有的岩面、巨石、洞穴内壁为载体,以涂绘、凿刻、磨刻的图像为传播符号。”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运用于岩画研究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研究都强调多学科的合作,传播学本身就是一门集大成的学科,岩画研究更是汇集了考古学、美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动物学、图像学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传播学方法运用于岩画研究的意义是双向的。
首先说对于传播学的意义。研究岩画可以为当代传播学者关注的诸如“人类传播的动因是什么?”“人类在彼此互动中是如何形成共同的意义的?”⑧等问题提供更为早期的研究范本。虽然传播学更关注当下发生的传播现象,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致力于传播历史以及传播原理的研究,岩画无疑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甚至比早期人类文字遗存还丰富的研究范本,并且,岩画遗存更具有全球性,在某些母题上还存在全球共性。
此外,岩画研究还可以证实一些传播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普适性。比如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该理论现在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的过程研究中,用以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卢因的主要研究实际并不是大众传播,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群体传播问题,如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对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制约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那么,岩画传播能否被看作群体传播最初的模式?为什么目前发现的岩画的母题仅有少数几个?岩画传播中是否同样有把“把关人”存在?如果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岩画母题的分析研究,可以确定确实有人规定岩画中哪些信息是可以出现的,哪些信息绝对不能出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证明人类早期传播就已经有一定的规则,并不是无序的?
对于岩画研究而言,笔者认为从传播学最有意义的借鉴应该是来源于图像传播理论和受众分析方法。
图像传播是传播研究的更细化的一个分支,属于视觉传播的研究范畴,主要研究人类传播过程中属于“看”的部分,受20世纪80年代发达的视觉文化的背景的影响而迅速发展起来。研究内容不同于认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利用视觉系统获取信息,也有别于美学对视觉元素外在形式特征的研究,而是关注视觉元素的传播特性,重视图像的信息内容。图像传播学是基于图像学和传播学两大理论框架发展起来的,图像传播学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图像,同时也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信息如何通过图像传递。已有的岩画研究成果中,对于岩画的图像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考古学关于图像的分类和类比,一类是美学关于图像的风格类型的分析。图像传播学为岩画研究带来的是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读图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读取岩画的原初信息,发掘岩画中那些多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寻找岩画的功能和价值。在笔者看来,岩画信息的传播是具有历史特征的。一幅岩画本身是其产生的彼时彼地所携带信息的媒介载体,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与其相关的一切信息要素都在改变着,诸如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甚至岩画刻痕的深浅,画幅所在岩面的大小。因此,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岩画所携带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初创时期,而这一切便成就了岩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受众分析方法则有助于探寻如何将人类古老的传播媒介——岩画融合到现代大众传播的媒介环境中,探讨大众传播背景下,如何撷取岩画中吸引受众的信息,有效利用岩画博物馆、遗址公园以及相关创意产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岩画的价值和意义,达到岩画资源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的目的。
四、结语
无论是运用传播学的理论来探究岩画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地位,还是运用图像传播学的方法来分析岩画中所蕴含的信息,都是为了将岩画——这一仍然存续的人类最远古的信息传播方式——以一种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通过媒介,在更广泛的受众中推广开来。我们必须意识到,与解读岩画相比,保护岩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岩画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亦或者岩画中的信息不能够永久地传递下去,那么,我们终将有一天不再需要解读岩画。而保护岩画,我们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力量。我们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提升岩画在受众中的认知度、关注度,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岩画的保护意识。
★该论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8.
②④⑦Wilbur Schramm(美),游梓翔,吴韵仪.人类传播史[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11,70,84.
③陈兆复,邢琏.外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91-411.
⑤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9-20.
⑥E·阿纳蒂(法).史前艺术的原型、常项及范例[A].王邦秀.2000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21.
⑧琼恩·基顿(美),邓建国,张国良.传播研究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5.
相关热词搜索: 岩画 传播学 浅谈 方法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