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及“亚洲湖泊钻探计划”。国内近年来也引起了重视,特别是自2001年起,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新近的由南京师范大学郑洪波教授引领的“973”计划重大项目。2010年由舒军武所在的王伟铭团队集结东亚同行专家在国际学术刊物《Quaternary International》撰述稻作农业专辑论文,引起了同行专家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提到环境考古,其实人类历史上很多的兴衰大事都是与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的。每当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学者们通常爱提起几个历史之谜:距今5000年前辉煌一时的长江下游“良渚王国”是如何突然消失的?导致4200年前后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古文明兴衰的原因又是什么?
有大量研究表明,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前的玛雅文明的衰落与气候干旱密切相关。已有学者撰文揭示我国历史上强大的唐王朝的覆灭也与气候恶劣有关,因为当时气候转为干冷,粮食歉收,激化了国家与国民之间产生了矛盾,引起农民起义,国力衰退,由此衰亡。而像在电影《一九四二》里描述的由于干旱引起的粮食绝收导致地方动乱更是层出不穷。由此可见,环境变化直接导致或诱发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兴衰起落。
舒军武所主持的“稻作文化”环境考古的终极目并不是“考古”本身,而是通过获取有价值的“证据和线索”探究过去地史期间“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相似形”借鉴。具体就是通过对过去或某一个无文字记载的“时间窗”,找出气候变化的规律、联系当时农业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揭示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正如古生物学的一句经典之言:研究过去就是认知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把钥匙,历史是一面镜子,对现今及将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科学价值。
规划未来,负重道远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国际社会对怎样共同应对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众多问题表示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原始稻作农业起源和演进的环境背景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兴趣,已成为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901032、41371207)等项目资助下,近十年来,舒军武先后主持了“杭州湾跨湖桥新石器时期植被、环境及人地关系研究”、“浙江浦阳江流域全新世以来植被、环境变化及与史前人类活动”及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项目“长江下游地区与日本西南部全新世植被、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及对比”,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东南地区古植被与生物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及媒体如日本NHK电视台、《中国科学报》《扬子晚报》等相继发表和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他所做的报告也引起了日本、欧洲同行和专家的关注与称赞。
作为年轻的科研学者,舒军武身上没有同龄人的浮躁,不为当今文章“SCI风”所“绑架”,不做“论文机器”(paper maker)。在旁人看来,他的工作是个冷门职业,平淡乏味,然而他“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前所长沙金庚研究员的教导),埋首忙碌却乐在其中。他认为,做科研工作的乐趣就在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新的发现或有价值的线索,推进学科的发展,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从而体现自身价值。这种心理愉悦要比所谓的获奖和鲜花掌声更让他感到满足和快乐。
“立足国内实际情况,不盲目跟风,做出自己的特色”,是舒军武研究中的一大亮点。一般认为,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临近海洋,再加上受到全新世受海平面的影响,沉积环境复杂,地层往往不连续,精确年代也难以控制,成果难以突破。2007年,顶级杂志《Nature》上曾发表了一篇“浙江萧山跨湖桥7700年前焚烧桤木湿生林促成了水稻最初栽植”的假说。舒军武敏锐地看出了桤木林是否存在的这个问题,他通过高分辨孢粉和炭屑研究,结合诸暨楼家桥、宁波塔山等遗址研究资料,率先提出欧美“刀耕火种”森林农耕模式并不符合平原湿地稻作文化的“火耕水耨”经济模式。这一观点大大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思维,提升了关于稻作文化自然背景认识的高度,同时也说明欧美模式并不符合国内实情。
舒军武的冷静和不随大流使他能够跳出惯性思维,跳出圈子看全局。他不热衷于追求时髦的“创新”,在他看来,创新不是一拍脑袋的空穴来风,而是在踏踏实实的工作基础上,吃透前人的成果,再结合自己的东西,通过沟通与交流,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方面,他的老师王伟铭就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和精心指导,而以蒋乐平为代表的考古队研究员们更让舒军武感受到科研工作逻辑的严密、学术的精湛和团队的前进动力。最近,中国科技大学张居中教授团队对安徽巢湖早于万年前水稻植硅体的发现,更是让参与其中的舒军武坚定探索水稻故事的广阔前景。他们都是舒军武的坚强后盾和合作伙伴,让他自信地在这条环境考古的“稻”路上一直走下去。
谈及未来,舒军武对于自己的蓝图规划是“立足东亚,面向国际”。除自己的核心研究区域——长江下游之外,将研究区推进到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联合日、韩等同行,一同将稻作农业环境考古做扎实,希望在国际上赢得一席地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舒军武和稻作的故事还将延续下去,我们期待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在环境考古的领域里,他和他的同行们将继续前行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 舒军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