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读后感
母亲莫言读后感
2025-09-05人已围观
母亲莫言读后感
常练习语文阅读题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母亲 莫言》阅读答案,供大家借鉴!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有几个女人先后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王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有删节)
1.文章开头描写了“我最初的记忆”,说说作者具体描写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4分)
2.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一细节。结合下文思考,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一种生活信念?(4分)
3.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文中的语意。(6分)
(1)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4.本文以“母亲”为题,却不仅仅写了自己的母亲,结合文本最后一段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分条表述。(4分)
参考答案:
1.(1)以“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突出生活的苦难,为后文描写母亲的个性作铺垫,(2分) (2)以颜色、气味、声音多角度的描写,突出“我”独特的感受生活的方式,为后文表达我的“立体记忆”特点埋下伏笔。(2分)(只答“作铺垫”成“埋伏笔”,没有对铺垫或伏笔的具体情况作说明,得1分:能具体而准确地分析两方面内容前后的关联而未使用“铺垫”“伏笔”等术语,可得全分。)
2.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或“无论多么艰难也要下去”)(4分,两个得分点,“面对苦难或艰难”,“活下去”)
3.⑴语意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2分)⑵语意是:不会自杀,(2分〉 ⑶语意是:处境艰难.(2分)(语意一致即可,表述可以不同)
4.⑴赞美遭受苦难依旧珍惜和尊重生命的精神品质。(2分)⑵表明母亲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让我找到了文学的灵魂。(或:“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文学的启迪,借回忆母亲的品质,表达我对文学创作的认识。”)(2分)(本条表述涉及到母亲与“我”的文学创作的关系即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莫言 母亲
2.莫言《母亲》
3.莫言《母亲》阅读答案及赏析
4.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
5.莫言《母亲》原文
6.母亲 莫言阅读题答案
7.《母亲》阅读答案莫言
8.莫言的《母亲》阅读答案
9.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10.莫言《母亲》阅读及答案
莫言母亲的启示
在万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莫言说他最感谢的是母亲。他深情回忆起了几件事。对时下千千万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母亲来说,非常值得分享和回味。
自己孩子打碎了家里唯一的暖水瓶,处在苦难中的母亲并没有迁怒于他,她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发出长长的叹息。孩子无意中做错了事,本身已经害怕的躲起来了,这位母亲没有打骂孩子,表现出爱怜、克制和宽容,她只是用叹息让孩子去领悟生活的艰辛。该大人承受的,就不去责难孩子。
对于曾经欺负自己的麦田看守人,面对要冲上去报仇的儿子,莫言母亲的宽容更是高达一种慈悲的境界,这个人就是那个人,她却告诉儿子,这个人并不是那个人,他已经不看守麦田了,而且是个白发老头了。她对事情的态度,她对他人的态度,孩子都会在一旁默默的注视,并且受到浸染,这种身教胜过多少唠叨啊。
对于乞讨的老人,莫言母亲把自己难得吃到的饺子毫不保留的送给他。一个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刻同情的女性,这种毫不修饰的本色的行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同时肯定影响了儿子,舍掉一碗饺子,得到的是一个同样悲悯生命的作家儿子。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性的奖项,具有世界性作品的作家才有机会获奖,世界性并不复杂,其中之一就是人性。天下母亲尽可以认真做你做为人的本色行为,如果你有人性的本色,也不必过于担心孩子的性情。对于儿子有意多算一毛钱坑人的行为,母亲哭了。请注意,她并不是发怒而是泪流满面,而且她告诉儿子,自己因为儿子而觉得丢脸。伟大的母亲都不必专门上情商课程,但是她们都通晓如何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又收到让孩子内疚和改正的效果。这种不责怪孩子而自己难受的流露,及时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并且没有引起孩子的抗拒。
母亲在病魔缠身时表现出坚强和豁达,她对儿子说:你放心,阎王爷不叫我,我是绝对不会自己去的。
对于别人欺负相貌丑陋的儿子,她竭力保护儿子,深深爱儿子的同时,她想方设法让儿子找到自信和自尊,她告诉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你善良,你做好事,你美。这种精神的营养挺直了丑儿子的脊梁,有什么比母亲的信任和支持对一个孩子更重要呢?我们再一次看到语言具有了惊人的预言性,当一些父母粗暴辱骂孩子笨、懒、傻时,你有没有想到,他的自尊、自信正一点点的被你毁灭?也难怪我们会看到一些身穿名牌的帅少男美少女们有着颓废堕落的行为,他们形象并不丑,可是精神却被母亲的打骂、批评、指责、抱怨摧残的病态十足。
莫言母亲自己虽然没有文化,但有着对文化的敬重。对于儿子爱听说书爱讲故事,母亲虽然有担忧,但并不粗暴干涉,反而大开方便之门。如果母亲局限于自己对于说书人的认识,并且拿出塑造人的劲头,把老实本分爱干活做为对儿子的要求,恐怕山东高密东北乡会少一位世界著名的作家,而仅仅多了一个老农民。
莫言母亲也许并不是有意的,冥冥之中她无意中塑造了一位世界级作家的童年少年,对于当下在书本和讲座中苦苦寻觅育儿高招的母亲们来说,做好自己何尝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呢?!
读《蛙》
《蛙》无疑是一部悲剧。
作为送子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姑姑那双传递生命的手本该接受新生命的欢愉,但却一次又一次用近乎惨烈的方式,将新生化为泥土。当女性爱孩子的人性与崇高无上的党性相撞的时候,当个人悲痛的现实与国家未来的忧患相撞的时候,姑姑坚持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残暴而无礼,纠结却又坚定。可是,当沧海桑田,大梦变迁,蛙鸣过后,那些悬挂着的泥娃娃和襁褓中的真娃娃,哪个又是真哪个又是幻呢?作家笔下的梦境,用最浪漫的方式,勾勒出最惨烈的结局。是的,这就是人和命运的冲撞,你的爱与你的不爱,你的生命与你的死亡都不再重要,命运中的人们,亦如蛙一般,从万千蝌蚪中,企图脱颖而出,拼劲全身的气力,想一鸣惊人,留下属于自己生命的声音。但,时代的波涛,会用它的巨响狠狠的盖过你的呼喊,再把你冲散,将你的意志连同你的身体,共同毁坏。
那么,蛙鸣就真的没有意义么?当我们每天睁开眼,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你想和世界说什么?还是等待世界告诉你什么?当你和世界说“你好,请多关照”,世界却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和他和平相处?其实,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在和世界相处,而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你可以发自内心呐喊,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勇往无前;
你可以选择原则,也可以选择灵活。但是,你是不是愿意在心底,勇敢的坚持自己的坚持,哪怕是错的,用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大局?当泥娃娃摔碎的那一刻,无非是回到泥土中,回到生命的起点。但是,你坚持过,你热爱过,你强烈的拥有过,你和自己的生命曾经紧紧拥抱,即使世界永不完美,你却在灵魂深处,完美的走过一遭。
命运永远不会告诉你他下一步的打算,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告诉自己,我曾经怎样的活过。
前言:以前对莫言没有什么了解,而现在莫言火了,就跟风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读后感:
莫言的作品大多数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就如他的《蝗虫奇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却将百姓精神层面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遭遇蝗虫时,高密东北乡乡民或为蝗虫表演戏剧,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蝗虫感到他们的真诚而自动散去;
或祭拜刘猛将军,让驱虫将军显灵除虫。这时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遇事就只能通过求神显灵来求得解决。当然,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为蝗虫是将高密东北乡吃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迁移走。但这并非结局。当秋收在望之际,蝗虫卷土重来,这时,人们不再依赖神灵,而是积极采取活动来消灭它们。如:‘村人们惊魂稍定之后,纷纷跑到自家的庄稼地边,敲打着铜盆瓦片,挥舞着扫帚杈杆,大声呐喊,希望蝗虫害怕’,‘村民们打蝗虫充满了杀生的快乐,充满了报仇雪恨的快乐’。这时的人们不再任其欺辱,因为他们深切的体会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这其中我读到了旧中国国人的消极面世观,只要生存不受威胁,一切与之无关。这大概就是清末中国被侵略者欺辱的缘由吧,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情冷漠。当共同生存环境遭到威胁,大家才会团结抵抗吧,这大概是一种难以消灭的奴性吧。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但我想他绝不会是单纯的记录1927年高密东北乡的蝗虫灾害,也不会是就中国1927年的蝗虫灾害作一个历史记录。我想他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什么的吧,而就我而言,我将这篇文章与中国政治发展联系在一起了。1927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大事,如: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八一武昌起义等等。而文章中也有这些时代动荡的事件的记载,如:“时当1927年5月18日,中华民国战火连天,弹痕遍地;
官僚成火打劫,贪赃舞弊;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土匪风起云涌,兵连祸结,疫病流行;
老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而文章中也说“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腐败的政治、兵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这里同样隐藏着发人深思的道理。”在这篇文章的背景下,人们是处于苦难之中的,是处在社会动荡的危难之中的,他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他们的日子过得艰辛苦楚。这是我所认为的动荡时局带来的苦难人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的论文,这是一篇描写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文章。她说莫言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把这种情感幻化到故乡的人和物之中。莫言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人的自然生命状态的描绘,展示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它世世代代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每个生命在苦海中挣扎着走向灭亡。这块土地上演绎着的苦难震撼着作者的心灵,由此有了莫言笔下一曲曲高密东北乡的生命悲歌。她文章中提到物质匮乏对百姓生活的极大影响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原因,我认同,但我认为莫言并不是仅仅描绘那个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在莫言对于蝗虫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如果仅仅是描绘百姓艰难的乡村生活,那不必对蝗虫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对于她说的这是表现人民对天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并不否认,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确读出了人们无收获时的深深绝望,所以文章读出自己的东西最重要吧,当然,莫言的用意估计连自己都说不清吧。
不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估计我的观点有部分站不住脚。当然我只是将读文章时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而已。
其实,现在的很多学生看名家的作品不是想得浅了,就是想得多了,所以很多的时候得依靠什么教授等等的研究来读,读完这些人的导读,才知道名家们写了些什么。这大概是高考时阅读理解机械式的训练造成的,可这还是自己的阅读吗?至少我的所认为的阅读不是这样的,我的观点虽然站不住脚,可我就读出了这些内容,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心中的莫言作品,所以,这就是我的读后感,真实的感受。
《母亲》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母亲石读后感
我母亲读后感
莫言小说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母亲
常练习语文阅读题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母亲 莫言》阅读答案,供大家借鉴!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忘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有一段时间,村子里有几个女人先后自杀了,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王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有删节)
1.文章开头描写了“我最初的记忆”,说说作者具体描写这一内容有哪些作用。(4分)
2.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这一细节。结合下文思考,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了母亲怎样的一种生活信念?(4分)
3.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文中的语意。(6分)
(1)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4.本文以“母亲”为题,却不仅仅写了自己的母亲,结合文本最后一段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请分条表述。(4分)
参考答案:
1.(1)以“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突出生活的苦难,为后文描写母亲的个性作铺垫,(2分) (2)以颜色、气味、声音多角度的描写,突出“我”独特的感受生活的方式,为后文表达我的“立体记忆”特点埋下伏笔。(2分)(只答“作铺垫”成“埋伏笔”,没有对铺垫或伏笔的具体情况作说明,得1分:能具体而准确地分析两方面内容前后的关联而未使用“铺垫”“伏笔”等术语,可得全分。)
2.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或“无论多么艰难也要下去”)(4分,两个得分点,“面对苦难或艰难”,“活下去”)
3.⑴语意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2分)⑵语意是:不会自杀,(2分〉 ⑶语意是:处境艰难.(2分)(语意一致即可,表述可以不同)
4.⑴赞美遭受苦难依旧珍惜和尊重生命的精神品质。(2分)⑵表明母亲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让我找到了文学的灵魂。(或:“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文学的启迪,借回忆母亲的品质,表达我对文学创作的认识。”)(2分)(本条表述涉及到母亲与“我”的文学创作的关系即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莫言 母亲
2.莫言《母亲》
3.莫言《母亲》阅读答案及赏析
4.莫言《母亲》原文及赏析
5.莫言《母亲》原文
6.母亲 莫言阅读题答案
7.《母亲》阅读答案莫言
8.莫言的《母亲》阅读答案
9.解读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10.莫言《母亲》阅读及答案
莫言母亲的启示
在万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莫言说他最感谢的是母亲。他深情回忆起了几件事。对时下千千万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母亲来说,非常值得分享和回味。
自己孩子打碎了家里唯一的暖水瓶,处在苦难中的母亲并没有迁怒于他,她只是抚摸着他的头,发出长长的叹息。孩子无意中做错了事,本身已经害怕的躲起来了,这位母亲没有打骂孩子,表现出爱怜、克制和宽容,她只是用叹息让孩子去领悟生活的艰辛。该大人承受的,就不去责难孩子。
对于曾经欺负自己的麦田看守人,面对要冲上去报仇的儿子,莫言母亲的宽容更是高达一种慈悲的境界,这个人就是那个人,她却告诉儿子,这个人并不是那个人,他已经不看守麦田了,而且是个白发老头了。她对事情的态度,她对他人的态度,孩子都会在一旁默默的注视,并且受到浸染,这种身教胜过多少唠叨啊。
对于乞讨的老人,莫言母亲把自己难得吃到的饺子毫不保留的送给他。一个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刻同情的女性,这种毫不修饰的本色的行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同时肯定影响了儿子,舍掉一碗饺子,得到的是一个同样悲悯生命的作家儿子。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性的奖项,具有世界性作品的作家才有机会获奖,世界性并不复杂,其中之一就是人性。天下母亲尽可以认真做你做为人的本色行为,如果你有人性的本色,也不必过于担心孩子的性情。对于儿子有意多算一毛钱坑人的行为,母亲哭了。请注意,她并不是发怒而是泪流满面,而且她告诉儿子,自己因为儿子而觉得丢脸。伟大的母亲都不必专门上情商课程,但是她们都通晓如何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又收到让孩子内疚和改正的效果。这种不责怪孩子而自己难受的流露,及时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并且没有引起孩子的抗拒。
母亲在病魔缠身时表现出坚强和豁达,她对儿子说:你放心,阎王爷不叫我,我是绝对不会自己去的。
对于别人欺负相貌丑陋的儿子,她竭力保护儿子,深深爱儿子的同时,她想方设法让儿子找到自信和自尊,她告诉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你善良,你做好事,你美。这种精神的营养挺直了丑儿子的脊梁,有什么比母亲的信任和支持对一个孩子更重要呢?我们再一次看到语言具有了惊人的预言性,当一些父母粗暴辱骂孩子笨、懒、傻时,你有没有想到,他的自尊、自信正一点点的被你毁灭?也难怪我们会看到一些身穿名牌的帅少男美少女们有着颓废堕落的行为,他们形象并不丑,可是精神却被母亲的打骂、批评、指责、抱怨摧残的病态十足。
莫言母亲自己虽然没有文化,但有着对文化的敬重。对于儿子爱听说书爱讲故事,母亲虽然有担忧,但并不粗暴干涉,反而大开方便之门。如果母亲局限于自己对于说书人的认识,并且拿出塑造人的劲头,把老实本分爱干活做为对儿子的要求,恐怕山东高密东北乡会少一位世界著名的作家,而仅仅多了一个老农民。
莫言母亲也许并不是有意的,冥冥之中她无意中塑造了一位世界级作家的童年少年,对于当下在书本和讲座中苦苦寻觅育儿高招的母亲们来说,做好自己何尝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呢?!
读《蛙》
《蛙》无疑是一部悲剧。
作为送子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姑姑那双传递生命的手本该接受新生命的欢愉,但却一次又一次用近乎惨烈的方式,将新生化为泥土。当女性爱孩子的人性与崇高无上的党性相撞的时候,当个人悲痛的现实与国家未来的忧患相撞的时候,姑姑坚持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残暴而无礼,纠结却又坚定。可是,当沧海桑田,大梦变迁,蛙鸣过后,那些悬挂着的泥娃娃和襁褓中的真娃娃,哪个又是真哪个又是幻呢?作家笔下的梦境,用最浪漫的方式,勾勒出最惨烈的结局。是的,这就是人和命运的冲撞,你的爱与你的不爱,你的生命与你的死亡都不再重要,命运中的人们,亦如蛙一般,从万千蝌蚪中,企图脱颖而出,拼劲全身的气力,想一鸣惊人,留下属于自己生命的声音。但,时代的波涛,会用它的巨响狠狠的盖过你的呼喊,再把你冲散,将你的意志连同你的身体,共同毁坏。
那么,蛙鸣就真的没有意义么?当我们每天睁开眼,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你想和世界说什么?还是等待世界告诉你什么?当你和世界说“你好,请多关照”,世界却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和他和平相处?其实,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在和世界相处,而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你可以发自内心呐喊,也有权利保持沉默;
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勇往无前;
你可以选择原则,也可以选择灵活。但是,你是不是愿意在心底,勇敢的坚持自己的坚持,哪怕是错的,用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大局?当泥娃娃摔碎的那一刻,无非是回到泥土中,回到生命的起点。但是,你坚持过,你热爱过,你强烈的拥有过,你和自己的生命曾经紧紧拥抱,即使世界永不完美,你却在灵魂深处,完美的走过一遭。
命运永远不会告诉你他下一步的打算,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告诉自己,我曾经怎样的活过。
前言:以前对莫言没有什么了解,而现在莫言火了,就跟风看看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读后感:
莫言的作品大多数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就如他的《蝗虫奇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却将百姓精神层面的变化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从遭遇蝗虫时,高密东北乡乡民或为蝗虫表演戏剧,以为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让蝗虫感到他们的真诚而自动散去;
或祭拜刘猛将军,让驱虫将军显灵除虫。这时的人民精神停留在封建迷信的层面上,遇事就只能通过求神显灵来求得解决。当然,这些行为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为蝗虫是将高密东北乡吃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迁移走。但这并非结局。当秋收在望之际,蝗虫卷土重来,这时,人们不再依赖神灵,而是积极采取活动来消灭它们。如:‘村人们惊魂稍定之后,纷纷跑到自家的庄稼地边,敲打着铜盆瓦片,挥舞着扫帚杈杆,大声呐喊,希望蝗虫害怕’,‘村民们打蝗虫充满了杀生的快乐,充满了报仇雪恨的快乐’。这时的人们不再任其欺辱,因为他们深切的体会到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这其中我读到了旧中国国人的消极面世观,只要生存不受威胁,一切与之无关。这大概就是清末中国被侵略者欺辱的缘由吧,着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情冷漠。当共同生存环境遭到威胁,大家才会团结抵抗吧,这大概是一种难以消灭的奴性吧。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但我想他绝不会是单纯的记录1927年高密东北乡的蝗虫灾害,也不会是就中国1927年的蝗虫灾害作一个历史记录。我想他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记录什么的吧,而就我而言,我将这篇文章与中国政治发展联系在一起了。1927年的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大事,如: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八一武昌起义等等。而文章中也有这些时代动荡的事件的记载,如:“时当1927年5月18日,中华民国战火连天,弹痕遍地;
官僚成火打劫,贪赃舞弊;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土匪风起云涌,兵连祸结,疫病流行;
老百姓在水深火热里挣扎。”而文章中也说“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腐败的政治、兵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这里同样隐藏着发人深思的道理。”在这篇文章的背景下,人们是处于苦难之中的,是处在社会动荡的危难之中的,他们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他们的日子过得艰辛苦楚。这是我所认为的动荡时局带来的苦难人生。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据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的论文,这是一篇描写艰难的乡村生活的文章。她说莫言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感受着民族的苦难和困惑,并把这种情感幻化到故乡的人和物之中。莫言通过对高密东北乡人的自然生命状态的描绘,展示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它世世代代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每个生命在苦海中挣扎着走向灭亡。这块土地上演绎着的苦难震撼着作者的心灵,由此有了莫言笔下一曲曲高密东北乡的生命悲歌。她文章中提到物质匮乏对百姓生活的极大影响是那个年代的苦难原因,我认同,但我认为莫言并不是仅仅描绘那个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在莫言对于蝗虫的描写是淋漓尽致的,如果仅仅是描绘百姓艰难的乡村生活,那不必对蝗虫如此浓墨重彩的描绘。对于她说的这是表现人民对天灾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并不否认,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确读出了人们无收获时的深深绝望,所以文章读出自己的东西最重要吧,当然,莫言的用意估计连自己都说不清吧。
不过,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估计我的观点有部分站不住脚。当然我只是将读文章时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而已。
其实,现在的很多学生看名家的作品不是想得浅了,就是想得多了,所以很多的时候得依靠什么教授等等的研究来读,读完这些人的导读,才知道名家们写了些什么。这大概是高考时阅读理解机械式的训练造成的,可这还是自己的阅读吗?至少我的所认为的阅读不是这样的,我的观点虽然站不住脚,可我就读出了这些内容,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心中的莫言作品,所以,这就是我的读后感,真实的感受。
《母亲》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母亲石读后感
我母亲读后感
莫言小说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