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2025-09-05人已围观

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在国庆长假中读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书名叫《三国演义~精选版》。讲的是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国家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军阀混战的时代。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本书中,如:刘备,关羽,张飞由于志同道合结成异姓兄弟的“桃园结义”;

  关羽过了五个关卡,杀了六个将领“过五关斩六将”;

  由于刘备为了同曹操和孙权争霸,急需人才,他三次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的“三故茅庐”;

  诸葛亮与东吴群雄辩论的“舌战群儒”;

  关羽用水淹没曹操军队的“水淹七军”;

  诸葛亮用出师表感动刘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大作家罗贯中用他手中的笔,把一个个人写得栩栩如生,描写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骁勇善战的关羽“过关斩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脾气暴燥的张飞“怒打督邮吏”,“挑灯夜战马超”,“智取瓦口寨”……。一身是胆的赵子龙单骑救主,两救阿斗,执着诚恳的刘备……。气量狭小的周瑜被诸葛亮气了三次,吐血身亡。等等。

  我最敬佩的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这样的一 天周瑜召集文武百官商议,他特意叫鲁肃把诸葛亮请来,他说:两军马上就要交战箭枝缺少,怎么办啊!诸葛亮一听,马上笑答道:水中作战,最需要

  的就是箭枝。曹军马上就要进攻了,如果先生能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那就太好了。诸葛亮一听说;

  十天太长了,三天就行。周瑜一听大喜,心想,诸葛亮啊!你这次死定了。诸葛亮问鲁肃要了二十条船,几十个士兵,在船上扎了许多稻草人,第一天,第二天都没动静。到第三天,天刚蒙蒙亮,迷雾笼罩。诸葛亮命令开船前往曹营水寨,曹操知道有船来,由于天气浓雾弥漫。曹操不敢出寨,叫水军,旱军的几万个弓箭手向来船射箭,一时间,箭如雨下向诸葛亮的船上射去,一枝枝箭全射在了稻草人身上,很快,十几万枝箭就有了,诸葛亮命令回营。曹操看着自己十几万枝箭没了痛心不已。

  书中以东汉末年为背景,写得像春秋战火并没有结束一样。如果我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年代,我读了这本〈〈三国演义〉〉后,就会认为东汉末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本书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诸葛亮借东风说得诸葛亮像神仙一样,在塔上装神弄鬼就能借到东风。还有看了天像就知道谁遇难了……。

  这本书虽然改编后,只有四十三章,不像原著有二百六十八章那么多,但我不觉得内容不详细,反而读了身临其境。

  正因为这样,〈〈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

  《三国演义》之读后有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上。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晋国初期,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然而,这样一个乱世,却出现了那么多伟岸的英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文能武的周瑜、义重如山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勇猛无比的张飞、求贤若渴的刘备、奸诈过人的曹操......真是正如苏轼所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章节,如: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刘皇叔三顾茅庐、诸葛亮火烧新野、赵子龙大战长板坡、关云长水淹七军、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夷陵之战、官渡之战等等。读完这些故事,我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各位英雄人物的个性。

  《三国演义》这本书,富有及其强烈的传奇色彩,令我拍案叫绝、爱不释手。书中的人物各具其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五年级五班——杨骋宇

  学会宽容莫学周瑜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四(3)班王钰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其中有一段写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非常精彩!

  细细想想:周瑜也是一个为人机智聪明、善于用计的能人。但在诸葛亮的面前却黯然失色,原因是他容不得别人比他“厉害”,是实足的“小气鬼”,非常典型的“嫉妒者”。

  诸葛亮为人忠厚、机智过人,在关键时刻,又能以大局为重,他怎么会专门挤对周瑜呢?这全怪周瑜自己,他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周瑜呀周瑜!你为什么就不能心胸放宽阔一点,取诸葛亮之长,补自己之短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些人,为一丁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天翻地覆、闹得人仰马翻。其实是因为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缺少一颗宽容的心。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宽容,莫学周瑜。没有宽容的心,人与人之间就犹如有了一道“墙”,影响了之间的交流。为了文明、友好,为了安定、和谐,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都做一个自我检讨,拆除心中的那道“墙”,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相处,社会就能安全和谐,生活就能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拆除心中的那道“墙”,做一个能够宽容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的人。

  辅导老师:张子华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那个大智大贤的诸葛亮,他神机妙算﹑深谋远虑,这一点在书里的一篇叫做草船借箭的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多谋的诸葛亮出出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名生出一计,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十分狡猾阴险。然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地答应了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在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任务,使得周瑜的阴谋又一次破产,从而进一步揭露了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本性。

  看完了这个故事后,我想人千万不能有妒忌的心理,尤其是我们这些学生,看到比自己好的不要只顾妒忌,而应该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来提高自己的成绩,那才是正确的。

  英雄本色《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说到袁绍兄弟(袁绍、袁术)想必会历史的人都会偷笑。因为他们两个人一个比一个傻,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俩兄弟小时候吧!袁绍是婢出,袁术是嫡出。但袁绍品行装得很好,而袁术却原形毕露。所以,大家对袁绍很好,但总好像看不起袁术。袁术对这一点深感不满,便指责大家说,你们不鸟吾,反而理吾家之败子?大家说他傻不傻?傻,这当然是傻。傻到什么程度呢?傻到让大家从此与他更疏远,还常在背后说其坏话。而袁绍呢?有点牛。在兄弟相处的时候,袁绍常当众讽刺袁术。兄弟俩的童年就如此飘过。也不免埋下仇恨。

  到他们大了以后,一个叫董卓的枭雄称帝,想“废立”。但他失败了,只好将皇帝踩于足下,使其听话。这给了人们一个忠告现在皇帝虽是弱不禁风,但要从名义上正面打击,仍然是不大容易的。但袁绍够牛,没有吸取到这个教训。他竟在不久之后,提出了“另立”。当然,没人傻到会去抢做这个皇帝,个个拒绝。而袁术呢?更牛,还带着点傻乎乎的。袁术很快表态反对!为什么呢?因为他竟想“自立”!对于此“冤家对头”要“自立”,袁绍当然不会给予支持。于是,袁术终于忍不住了,便自己“单身一人”,争当皇帝。没料,竟还真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但当然,下面是一片反对!开始袁术还洋洋得意呢,来一个,铲一个。但到了最后,这位“吃饱了撑着”的家伙终于撑不下去了,被人铲光了,地盘也被移为废墟……袁术见大势不好,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至深山老林。袁术那边,就先告一段落了。

  袁绍看着弟弟“自立”失败,一边偷笑,一边就打消了“另立”的念头。后来袁绍的谋士沮授与田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什么话?我们把他谋士的话与曹操谋士的话比较一下。曹方那边的话是这样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意思?就是为皇上作出奉献,供奉皇帝,以统一天下,使那些叛国者不得好死。而袁绍的呢?他那边的话是说,要利用好皇上,使全天下的人都屈服于他们手下。多么罪恶的人啊!恶到连手下都那么恶!其实袁绍只是说说这建议好而已,但一直没实施(大概舍不得军粮吧)。可见,袁绍还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吝啬鬼。

  随后,曹操与袁绍反目发生了渡官河一战。袁绍在这战役时,兵力赛过曹操的三倍。但他输了,并被杀了。因为他太自大,步步逼退曹操,不料使曹操补给更快,使自己的军粮越来越少……而后,袁绍几个儿子都被杀了。而袁术不攻自破,发病吐血,病死他乡。

  大家都佩服袁绍两兄弟真够傻够牛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吧!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这是四大小说名着之一。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他27岁被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三顾茅庐请出山。他足智多谋,见多识广,用兵如神,是刚开始不相信他的关张二人,后来也不得不佩服他了。刘备常说,我有了孔明先生,那真是如鱼得水啊!

  一次孔明到吴国去,想和他们结盟,可是有众多大臣不愿意,后来孔明凭自己拉三寸不烂之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舌战群儒,最终吴国与蜀国达成了共识,结盟了。

  两国结盟后,一次吴国缺箭了,而最近又要和曹操打仗,周瑜以这个借口叫孔明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孔明说曹操功势如潮,我只要三天,若做不成,军法处置。就这样,孔明又上演了一次,草船借箭,让周瑜万分佩服。

  我希望我也能像孔明那样料事如神。

  读了《三国演义》有感800字

  《三国演义》从普通角度来看这是一本记录朝代兴亡盛衰、文武百官谋朝篡位以及各路英雄豪杰打拼天下的历史文学。可是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来看则妙趣横生!我将我看出来的门道写为以下几篇:

  第一篇蒋干盗书,学生作弊

  蒋干盗书讲述了一个曹营谋士蒋干从周瑜那里盗取一封书信,从而让曹操知道蔡瑁、张允有意叛变,可却中了周瑜一计,上了大当。在学生时代,同学作弊也不为过罕见之事,很难与古代事件相比,但是细想蒋干盗书、学生作弊之间不都是为了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战国时代可以当做一种策略)却自作自受,骗了自己!

  第二篇草船借箭,灵活运用

  草船借箭讲述了一个诸葛亮为完成三日打造十万支雕翎箭的任务,巧妙利用曹操水上作战时的谨慎和大雾天气从而收集敌军射来的雕翎箭。在学生时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也是一个好方法,例如运用语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运用科学、地理知识解答实际天气问题古代的草船借箭和现代的灵活运用这两件事不都是以多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例子吗!

  第三篇妙使空城,巧用换位

  空城计讲的是诸葛亮为了吓走曹军,故作镇静,利用司马懿心计复杂、为人谨慎的心理,让他误以为城中藏有伏兵从而达到目的。在学生时代也可以运用此计:我们的同学相处中难免有一些矛盾,这时我们就可以像诸葛亮那样利用那个同学的特殊心理,换位思考,化解矛盾从而和睦相处!这不都是通过思考对方的内心,从而达到目的的例子吗!

  这是我把《三国演义》与学生生活中的事件结合在了一起。虽然两者之间相距数年,但是却有相同之处。也许这便是《三国演义》流芳百世的原因吧!所以在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诸葛亮的罪恶《三国演义》读后感

  如果说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救万民于水火而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火烧赤壁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维定式。可是,真正的历史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小说家、史官融合了个人情感甚至政治阴谋的历史。人们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看到他的阴谋和罪恶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一出山,就连续制造类博望坡纵火案、新野纵火案及闻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战纵火案。千里之中,狼烟滚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儒以仁治天下,诸葛亮一介儒士,却为了军事利益对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发指。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后战火绵延,乱世因为赤壁大战一直延长了六十余年。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时,尚在隆中与刘备饮酒作对,他早知这一点,却没有阻止分裂,加速统一,反而助刘备夺荆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们赶下台,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难道是仁义之人的所作所为吗?(刘备先背叛袁绍,再背叛曹操,他也是个反复之人。)

  进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诸葛丞相并没有就此收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证据。让我们看一看丞相是怎样治国的:蜀国总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官兵:百姓=1: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妇孺)供养一名官兵,如此暴举,连灭绝人性的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甘拜下风。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要命令夹带着老弱病残的军队挥师南下,六举北出。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而到了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这是中华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人口丧失。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对当时百姓遭战火荼毒惨状的生动描绘。就连一向贬曹尊刘的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后写道: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反观诸葛丞相,他有过悔改之心吗?没有,他为了一纸《出师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牺牲百姓,为自己铺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阔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诸葛丞相一面扬言王业不偏安,一面还要除掉妨碍自己事业的碍眼同僚,比如李严。李严的下场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清除地看到。殊不知这样的下场也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来,刘备团体一下分为两派势力。一派是跟刘备打天下的荆州集团,一派是长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团。原蜀集团的代表就是李严。为了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诸葛亮大力排挤原蜀集团而使荆州集团独大,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两位顾命大臣,却屡遭排挤,最终以误报吴国入侵的军务大罪由丞相独断处决,后主刘禅连过问的机会都没有。诸葛亮处决李严之后,还假惺惺地提拔一下李严之子李丰以慰军心,生怕自己所作所为惹人非议。而他治蜀期间,百官皆设,独独不设史官。陈寿《三国志》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光芒万丈的诸葛丞相不可能不希望有史官多记他的高尚人格,聪明才智,而他此举又是为了掩饰什么历史真相呢?而对于一直忠心耿耿跟随刘备的简雍,资历比诸葛亮还老,为何找不到关于他后半生的半点文字记载呢?还有关羽、马谡之死,也真的如此单纯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走完了他的戎马一生,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却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他是怎样复杂而深不可测的人。他并不只有忠义儒雅,机智过人的光辉一面。史学家、小说家笔下的历史,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昨夜历史,都已随风散去,而我们所拥有的,是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

  浅析《三国演义》的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在这个假期中,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说起《三国演义》的剧情,只要是中国人恐怕都知道一些,哪怕不全知道,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的典故也是妇孺皆知。作者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太原,生卒年不详。罗贯中一生奔走,有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但与人寡合。相传他写了许多着作,但他用力最大,影响最广,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要数《三国演义》了。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仔细拜读罗先生的大作,但在匆匆的浏览再加上以前电视剧的影响之下,我已能知晓《三国演义》的总体思想是拥刘反曹,其实质是尊崇仁德、贬乏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小说有意识的将刘备的宽仁和曹操的残忍作对比,褒刘贬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其情节线索和人物塑造大都以蜀汉为中心。

  小说中描绘了上百个人物,有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足智多谋的孔明,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性鲜明。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以下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孔明就为了蜀国的基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至死方休。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

  更兼能呼风唤雨,会六丁六甲之术。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锦囊杀魏延诸葛亮真的是无所不能。尽管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能长使英雄泪满襟。

  但是,人无完人,我认为诸葛亮也存在失误:

  正如许多人想的那样,关于处理荆州问题,诸葛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刘备乘机借得荆州,遂建立了家业。但在根基未稳,人心未定之时,正是由于诸葛亮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争策略,刘备令关羽取樊城、襄阳。这让老谋深算的曹操、孙权有机可乘,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荆州沦陷。我想孔明是难辞其咎。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在用人、育人等方面有所欠缺。但是诸葛亮毕竟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的高尚品德、恪守诺言、忠于职守,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称赞。

  再论周瑜。一提起周瑜,人们总会认为他是心胸狭隘之辈,这都要拜罗先生的大作所赐。小说中为了塑造诸葛亮形象把周瑜当作了主要陪衬人物,未免有使他在大众心里的形象受到歪曲之嫌。小说中周瑜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最高点。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后,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天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的,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必将对方除之而后快。

  但翻开正史,周瑜并非像小说所描述的那样,倒反还是个完美之人。难怪有人会这样评论: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啊!

  最后谈关羽。关羽这个人物深入人心的程度大大超过了诸葛亮与周瑜。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了《春秋》的佳话;

  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

  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

  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

  会想起

  他虽然有勇少谋,但最重义气,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在后世的影响很大。武侯祠就在成都,而关帝庙则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关羽在平民百姓心中成为正义的化身,世代相传,香火不断,这完全归功于《三国演义》的精彩刻画。关羽的道德模范比孔子、孟子更加普及、有效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决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稣、不拜如来佛。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象,这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得栩栩如生。这部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尤其是对于诸葛亮、周瑜、关羽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借鉴学习。全书艺术上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历来评价很高。

  《三国演义》读后感

  我最近读了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我想要说一下我对刘备和关羽的看法。

  蜀帝刘备,以仁义仁德,礼贤下士闻名天下。他三顾茅庐,以诚恳,一心报国,光复汉室之心得卧龙诸葛亮辅佐,招募各路英雄,才从一开始的小股势力发展到拥城百座,兵精粮广,鼎盛富强的蜀国。但刘备并无大才,如果没有诸葛孔明,刘备凭原来那点兵力恐怕很难在中原立足,与群雄抗争。因为有一次,刘军被来势汹汹的曹军逼得走投无路,多亏诸葛亮机智退曹,争取了时间向刘备的侄子刘琦求援,才逃过一劫。美须公关羽,以忠义二字素闻天下,忠是忠于汉室,义是义于兄弟,持一把青龙偃月刀,武艺高强,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关羽有个致命缺点,狂妄自大。当时,刘备和诸葛亮要去前线作战,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但是谁也没想到,关羽居然大意失荆州,也丢了自己的性命,还最后导致蜀国丧失了平定天下的机会

  浅谈《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人来说,《三国演义》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其中的三国故事,也是大家茶前饭后所津津乐道的,我在小学的时候,看了一遍《三国演义》,那时我记得是看简化版的,就被它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所吸引,常常是妈妈来叫我吃饭,我才把书放下,我发现那时的我早已被它吸引了。

  后来到了初中,我才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学名著,也是我们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三国演义》写到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作者把诸葛亮的智慧写到了极致,把曹操的奸诈写到了极致,把关羽的侠义写到了极致,把刘备的求贤若渴写到了极致。是的,《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时的我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开始把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高中的时候,由于忙着高考,就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了,所以我很少看课外书,所以就没再看三国。

  今年放寒假,我想在充实一下我的寒假生活,所以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几本课外书,其中就包括了《三国演义》,我相信我现在从中还能受益非浅,我可以去体会体会关羽的“胆”,诸葛亮的“识”。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他里面有大量的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像发生在你的身边,就像身临其境,使我记忆深刻,它常常让我

  还记得那“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

  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

  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

  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相关资讯:

  朝花夕拾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大全最后的四十五分钟_读后感作文读《爱的教育》有感_读后感作文鲁滨逊漂流记 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三国演义》之第四章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的第四章《王司徒巧施连环计》让我印象很深刻。

  第四章《王司徒巧施连环计》讲的是王允在后花园遇见貂蝉,王允便把貂蝉领进屋里,小声说:“如今董卓想要篡夺皇位,朝中文武无人计可施,董卓有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他们都是好色之徒。我用‘连环计’先把你许给吕布,再献给董卓。你在中间巧妙行事,令他们反目成仇,使吕布杀了董卓。”貂蝉立誓:“即便粉身碎骨,也万死不辞。”第二天王允给吕布一顶金冠,吕布收到后,非常高兴,亲自到王府道谢,王允准备好了佳肴美酒,将吕布接入后堂,盛情款待,王允把貂蝉叫来,貂蝉以秋波相送,王允见吕布为貂蝉倾倒,把貂蝉许给了吕布。过了几天,王允又请董卓到王允家中饮酒,到了晚上,王允叫貂蝉献舞,董卓见貂蝉貌美如仙,王允便以貂蝉敬献,派人将貂蝉送入相府。吕布知道后质问王允:“你以把貂蝉许给我,为什么又给了董卓?”王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董太师听说我要把貂蝉许给你,便来府上求亲,说要把貂蝉带走,我怎么敢阻拦。”过了几天,王允见时机成熟,便用言语激怒吕布,吕布立誓一定要杀了董卓。有一天,王允把董卓骗到殿外,王允一声令下,埋伏的武士举起刀,向董卓刺去,董卓大叫:“吕布救我。”吕布应声而出一戟刺死了董卓。

  这一章《王司徒巧施连环计》中的司徒王允,他巧施连环计让貂蝉令刘吕布和董卓父子反目成仇,使吕布杀了董卓,王允不动一兵一卒就把董卓杀死了,真是太聪明了。

  三国演义3000字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450字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演义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