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读后感
围炉夜话读后感
2025-09-05人已围观
围炉夜话读后感
《围炉夜话》读后感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读物。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围炉夜话》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围炉夜话》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清代文人王永彬所著《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这本书的得名是王永彬围着温暖的炉火,对子女亲属进行儒学教育时,留下的生活笔记。他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纵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王永彬先生在《围炉夜话》中的一些词句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摘自《围炉夜话》)。
每个人的智商有高有低、学习基础有好有差,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为师者尽职尽责,善于引导学生勤学好问,并予以悉心辅导,学生就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取得良好成绩。作为教师,在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也会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只要为师者能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积极钻研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虚心向他人请教,凡事求个所以然,我们就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做好新课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社会经济极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任何人都希望自己住有最好的房子,出门有豪华的汽车,穿有名牌的衣服,吃有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工作有优美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人的美好愿望,有此愿望也无可厚非,但这些都能如自己所愿吗?如果自己无视现实盲目要求非此不可,那只能徒增烦恼,若自己能正视现实,不好高鹜远而有知足之心,随遇而安,就一定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自己不正视形势的发展变化,不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满足于已有知识、安于现状,整天抱着“知足常乐”的观念去对待学习,那么将落后于形势,不适应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最终为形势发展所淘汰。这也许就是“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围炉夜话》读后感二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文明海洋中,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诸如《论语》、《道德经》、《鬼谷子》、《河图洛书》、《奇门遁甲》、《山海经》、《孙子兵法》、《易经》、《黄帝内经》、《菜根谭》和《围炉夜话》,以及《小窗幽记》等诸多古籍奇书。
这些古籍奇书,充分体现了先人的聪慧才智、权谋纵横和英明伟大。同时,也充分证明了祖国文化宝库中知识的经天纬地,博大精深,可谓旷世绝学,流芳百世,彪炳千古。
最近,本人闲暇无聊之时,将“书韵流香”图书漂流活动中漂流过来的《围炉夜话》翻开来,有时无时的拜读、学习、参悟,收获颇丰,教益匪浅。
特别是清未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细细品味,读中有悟,以悟促读,使人天葵开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围炉夜话》好就好在形式和方法上,它不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而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其以处事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而且通过家人和亲朋好友围坐一起,说笑交谈的方式,无拘无束,深入浅出,浅显明了,众口皆适、老少皆宜等。此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作者通过虚拟的手法,引用我国传统的“守岁”、“话年”的形式,一家老小围坐一起,聆听饱经风霜的长者,悠悠地叙述着人生的经验、智慧的法门,体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所以,它不像《论语》哪样严谨、严肃、呆板或说教等,给人一种亲切、随和的自然之感。
“夜话”,“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一个冬日的夜晚,人们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后,炉边围坐,自然而然的叙出琐碎生活中为人处事的道理,给家人以此消磨时光解除困顿之劳,就如炎炎夏日送上的一杯清凉冰镇水一样,纯情自然,悦心爽口,沁人心脾。
《围炉夜话》共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围炉夜话》尽管是因“围炉”而“夜话”,但是,书中俯拾皆是经典的精练之言,在立身处事、自我修养、待人接物、理想境界等方面,均蕴含独到的见解。且其文辞浅近,意旨深远,情真语直,意存劝诫,余味无穷。同时,其娓娓道来之言,恰如炉中之炭,默默地散发着恒久的热量,让人在寒冷的冬夜感到温暖宁静。
《围炉夜话》开篇正文第一句就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开篇明义说明学问的重要。作为一个人成就大业的人,要广博地吸收知识,否则无以见天地辽阔;要笃定志向,否则无法专精;遇到困惑要向人请教,否则无法通达;同时,还要时常细心地思考,才能使学问进步。所以,做人要有收放心的工夫。或者说,具有了收放心的功夫,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围炉夜话》紧接的第二句就是“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这是第一句的启下句,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毅力、斗志等修养,是干不成大事的。或者说,一个干大事的人,要有深广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否则,临事不决或行事有误;若无沉毅的勇气,则会当为而不敢为也,或是为而慎为。只有具备“神闲气静,智深勇沉”的条件,方能称得上具有干大事的本领,否则,能力上不足以堪当大任,即使有机会,也可能稍纵即逝,从身边悄悄溜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修养在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开篇前二句应该是通篇的总纲,直接阐明了要想“立志、平天下”、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具备较深的学问和较高的修养。或者说,理想、信心、知识、学问、意志、毅力和修养等是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指出了为人要有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襟怀。但是,浩然正气是人们长时期积累和培养出来的。如果想涵养浩然之气,切不可靠一时的造作,更不得揠苗助长。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讲的是做人的品德。“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夫去了人格;如果一个人夫去了人格,就等于夫去了一切。所以,作为人切不可不讲信用。同时,“恕”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的重要品德,因为“恕”才能推己及人,因此才不会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于己于人皆为有益,需终生奉行。所以,做人要有“宰相肚里好撑船”、“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气量,“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肚量。是与 “不求空读而要务实。”讲的是为人处事的的作风,做人
“务实求是”是为人的作风。生命真正的境界并不在形而之处,真正的修行也不在离群索居。“人间”才是生命境界的开拓处,“空谈”既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帮助别人的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谈玄论道”往往只是凭空说话。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实于“人间”,发挥经世济民的才干,在造福万民之中,体验生命的真谛,才能开拓更深更广的生命境界。否则,一切的奥道妙理,都毫无意义。
“放眼读书,立跟做人。”讲的是学习和做人的方法。一个人要想把书真正的读好,把书里的知识真正的转化成自己的财富,就要学会“放眼”。“放开眼孔”,不仅要放开“肉眼”,最重要的是要放开“心眼”。如果“心眼”不能打开,永远如井底之蛙,死守井口一方天空。而且,要学会把自己看的无知一些,让自己以一个求学的心态去面对书中的知识,不要自以为是,觉得什么都明白、觉得什么都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容易掌握。知识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追求的,是我们穷尽一生的精力都难以穷尽的,怎么还有去骄傲自满的心思呢。
同时,做人的道理真的有很多,可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性格和个性。一味的追求和别人趋同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随声附和出来的东西别人也不会放在眼里的。所以,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立场和原则,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成为“墙上的芦苇,风吹两边倒。”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讲的是教育的方法。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决定于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决定于童年的教养。因此,作为父母或为人师表,教导子女或子弟要从幼时开始,要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种正直宽大的胸怀;那么长大以后,无论在何种境况,也总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同时,为人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养成随时自我反省的修养,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否则,便失会去向上的生命力,没有进步反而退步。
“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讲的是修身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要多想想自己的过错,不要什么责任都往别人身上推,这是减少别人怨恨的办法;凡事只相信自己,不多听善言,这是失败的缘由!
《围炉夜话》读后感
最近读了清代文人王永彬所著《围炉夜话》,《围炉夜话》这本书的得名是王永彬围着温暖的炉火,对子女亲属进行儒学教育时,留下的生活笔记。他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纵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王永彬先生在《围炉夜话》中的一些词句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摘自《围炉夜话》)。每个人的智商有高有低、学习基础有好有差,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为师者尽职尽责,善于引导学生勤学好问,并予以悉心辅导,学生就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取得良好成绩。作为教师,在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也会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只要为师者能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积极钻研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虚心向他人请教,凡事求个所以然,我们就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做好新课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社会经济极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任何人都希望自己住有最好的房子,出门有豪华的汽车,穿有名牌的衣服,吃有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工作有优美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人的美好愿望,有此愿望也无可厚非,但这些都能如自己所愿吗?如果自己无视现实盲目要求非此不可,那只能徒增烦恼,若自己能正视现实,不好高鹜远而有知足之心,随遇而安,就一定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自己不正视形势的发展变化,不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满足于已有知识、安于现状,整天抱着“知足常乐”的观念去对待学习,那么将落后于形势,不适应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最终为形势发展所淘汰。这也许就是“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围炉夜话》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围炉夜话》的书,这本书是由清人王永彬所写。
《围炉夜话》中所写的内容都是作者在茶余饭后用来教导子女的一些人生哲学和道理,其中蕴含着无数古人和先贤的智慧。比如这一句“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意思是:在孩子幼时就要开始教导,培养他们光明磊落的气概,在平日生活中要时时反省,如果犯了错就不能再犯相同的错。孩子小时犹如一条一尘不染的白布,看你着色时用什么颜色。读完这段话,我觉得人在幼时是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这让我想起老师平时教导我们的一句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书中还有一句“拙亦何妨只要勤”让我印象深刻。句子的意思是:天性愚笨的人只要勤奋努力,是可以弥补不足的。人的成功一半来自于天生聪明,一半来自勤奋,如果天才不努力也会才思退落变成庸人。这让我联想到了三年级时我学习英语的事,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英语,觉得一切都很难。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变得更加勤奋。每天早晨都坚持早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攻克英语这道难关。
《围炉夜话》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它就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带给我谆谆教导。它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即便在现代社会,其中的道理仍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方向。
五年级二班 李景旭
围炉夜话 读后感
《围炉夜话》为清咸丰时人王永彬所写,与明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鹅毛大雪天,夜深人静时。红泥小炉、一壶好茶、半坛清酒,情酣时,意浓处。”《围炉夜话》营造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吧!
1.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改变贫穷的面貌,无非两点: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穷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从节俭入手改变现状,天生笨拙的人不必灰心,只要肯勤奋,依然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3.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译文:教育小孩子应当严厉对待,严厉的态度能平定孩子心中的浮躁之气;
对待小人应当用敬待的态度,敬待的态度可以感化其心中的邪气,即使感化不了,也可使自己免于被其所害。
4.善谋生者,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
善处事者,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已。
译文:善于营生的人,会教会自己的子孙营生的本事,而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善于处事的人,会根据事物的客观态度来作决定,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
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贤明的人如果长辈给自己留了太多的财产,则损害他的志向而变得不思进取;
愚笨的人如果长辈给其留了太多的财产,则使其更加肆无忌惮使他的错误犯得更深更多。
6.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译文:人的人品提不上去,总是因为自己的利欲看不破;
做学问的学问没有进步,总是因为自己过不了懒这一关。
7.心能辩事非,处事能决断;
人不忘廉耻,立身不卑污。
译文:心能明辨是非,就能快速而又果断处理事情;
不忘记礼义廉耻,做人就会一身正气,不与卑污的人同流合污。
8.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译文:能写文章的人,善于引用名言,虽只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更加动人。
9.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
语言尖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文:性格怪异,脾气不好的人,多因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而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从而落得个短命的下场;
语言尖酸刻薄的人,因少积口德而使得众人都远离其人,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使得自己福分浅薄。
10.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志向不能不高,志向不高,就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而使自己和别人一起同流合污,最终难以有所作为。心不能太大,心太大,容易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最终难成大业。
11.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很大的过错,往往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造成的,因此不能不学会谨慎。
12.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
译文:凡事从自身上找原因,就不会有抱怨了。这就是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3.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译文:随随便便就交朋友,不如在家里闭门读书。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思想者对话,也是在认识朋友,而且还是了不起的朋友。
14.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译文:立下难以实现的志向,才能吃别人不可能吃的苦,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千秋功业,才有得指望;
对人对事若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正,那么必然会因为不忍心去说而造成祸害。
15.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围炉夜话》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重点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知识积累
作者王安忆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基础知识
沉湎
近在咫尺
羽衣霓裳
糥
孺
濡
儒
狩猎
尸骸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出场的人物都有谁
明确几位闲人的日常生活。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他们怎么的生存状态学生讨论
2、作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种种细节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明确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琐屑但却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来成就另一种抒写历史的方法在她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这间屋子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她所认识的历史。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把握历史的嬗变作为历史表象的“1957”是苍白的它在小说里几乎不能表示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经意的滑过的年轮它背后的日常形态的流水般的生涯才是亘古而丰厚的。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所裹挟的人。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王琦瑶就是这样她默默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但她从来不曾探询过任何所谓“人生的意义”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品味语言
阅读选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结合你所了解的小说的其他内容。
1、严师母无限感慨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2、不过天黑却将这些遮住了。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物体空间声音和气息全变得隔膜模糊有很确定。唯有那炉膛里的火陡地鲜明起来热烈起来激励人的身心。
3、他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给时间做个漏真是对得没法再对时间真是不漏也漏转眼间不走也要走。
4、“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
小结语言特点: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长恨歌》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外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那就是它的语言魅力。
《长恨歌》的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往往只要有一个感觉或者细节的触动密集的词藻便蜂拥而来好像词句自身在分裂、繁殖左右盘旋雍容不迫不可遏止。这使得情节的推进十分缓慢有时甚至“语言的空间代替了故事的进度”。
然而这种叙述又不是毫无节制任其漫溢的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完成了眼花缭乱的细节背后的理性操作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这是难能可贵的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然而她却做到了。“《长恨歌》的写作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至的状态。”这种“极至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纯粹的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对语言的“陌生化”有所解释“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要实现陌生化不仅要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要有语言的‘新’陌生化是以感受与体验为基础以语言与修辞为手段。”仅仅在课文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体验到这种“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比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又如“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句中“暮色”与“流”的陌生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
人物形象的探究:
教师补充小说的梗概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
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残片装点寂寞的优雅自足的生活。她的红尘琐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疲惫焦灼都在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勇气下慢慢消散所以她能够在劫难临头的时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在经历过历史的风横雨狂之后──她终于倒地死去了在旧上海的尸骸上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上海”。王琦瑶又何尝不是这样所谓“百折不挠”
《围炉夜话》读后感
围读后感
古炉读后感
熔炉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夜话
围炉
《围炉夜话》读后感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著作的儒家通俗读物。下面是XX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围炉夜话》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围炉夜话》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清代文人王永彬所著《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这本书的得名是王永彬围着温暖的炉火,对子女亲属进行儒学教育时,留下的生活笔记。他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纵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王永彬先生在《围炉夜话》中的一些词句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摘自《围炉夜话》)。
每个人的智商有高有低、学习基础有好有差,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为师者尽职尽责,善于引导学生勤学好问,并予以悉心辅导,学生就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取得良好成绩。作为教师,在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也会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只要为师者能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积极钻研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虚心向他人请教,凡事求个所以然,我们就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做好新课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社会经济极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任何人都希望自己住有最好的房子,出门有豪华的汽车,穿有名牌的衣服,吃有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工作有优美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人的美好愿望,有此愿望也无可厚非,但这些都能如自己所愿吗?如果自己无视现实盲目要求非此不可,那只能徒增烦恼,若自己能正视现实,不好高鹜远而有知足之心,随遇而安,就一定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自己不正视形势的发展变化,不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满足于已有知识、安于现状,整天抱着“知足常乐”的观念去对待学习,那么将落后于形势,不适应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最终为形势发展所淘汰。这也许就是“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围炉夜话》读后感二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文明海洋中,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诸如《论语》、《道德经》、《鬼谷子》、《河图洛书》、《奇门遁甲》、《山海经》、《孙子兵法》、《易经》、《黄帝内经》、《菜根谭》和《围炉夜话》,以及《小窗幽记》等诸多古籍奇书。
这些古籍奇书,充分体现了先人的聪慧才智、权谋纵横和英明伟大。同时,也充分证明了祖国文化宝库中知识的经天纬地,博大精深,可谓旷世绝学,流芳百世,彪炳千古。
最近,本人闲暇无聊之时,将“书韵流香”图书漂流活动中漂流过来的《围炉夜话》翻开来,有时无时的拜读、学习、参悟,收获颇丰,教益匪浅。
特别是清未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细细品味,读中有悟,以悟促读,使人天葵开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围炉夜话》好就好在形式和方法上,它不以逻辑严密的专论见长,而以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格言取胜。其以处事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而且通过家人和亲朋好友围坐一起,说笑交谈的方式,无拘无束,深入浅出,浅显明了,众口皆适、老少皆宜等。此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作者通过虚拟的手法,引用我国传统的“守岁”、“话年”的形式,一家老小围坐一起,聆听饱经风霜的长者,悠悠地叙述着人生的经验、智慧的法门,体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所以,它不像《论语》哪样严谨、严肃、呆板或说教等,给人一种亲切、随和的自然之感。
“夜话”,“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一个冬日的夜晚,人们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后,炉边围坐,自然而然的叙出琐碎生活中为人处事的道理,给家人以此消磨时光解除困顿之劳,就如炎炎夏日送上的一杯清凉冰镇水一样,纯情自然,悦心爽口,沁人心脾。
《围炉夜话》共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书中隽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使先哲智慧带上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其蕴含的深刻道理。
《围炉夜话》尽管是因“围炉”而“夜话”,但是,书中俯拾皆是经典的精练之言,在立身处事、自我修养、待人接物、理想境界等方面,均蕴含独到的见解。且其文辞浅近,意旨深远,情真语直,意存劝诫,余味无穷。同时,其娓娓道来之言,恰如炉中之炭,默默地散发着恒久的热量,让人在寒冷的冬夜感到温暖宁静。
《围炉夜话》开篇正文第一句就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开篇明义说明学问的重要。作为一个人成就大业的人,要广博地吸收知识,否则无以见天地辽阔;要笃定志向,否则无法专精;遇到困惑要向人请教,否则无法通达;同时,还要时常细心地思考,才能使学问进步。所以,做人要有收放心的工夫。或者说,具有了收放心的功夫,才能成为人上之人。
《围炉夜话》紧接的第二句就是“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这是第一句的启下句,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毅力、斗志等修养,是干不成大事的。或者说,一个干大事的人,要有深广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否则,临事不决或行事有误;若无沉毅的勇气,则会当为而不敢为也,或是为而慎为。只有具备“神闲气静,智深勇沉”的条件,方能称得上具有干大事的本领,否则,能力上不足以堪当大任,即使有机会,也可能稍纵即逝,从身边悄悄溜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修养在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性。
开篇前二句应该是通篇的总纲,直接阐明了要想“立志、平天下”、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具备较深的学问和较高的修养。或者说,理想、信心、知识、学问、意志、毅力和修养等是成功的基础和关键。
“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指出了为人要有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襟怀。但是,浩然正气是人们长时期积累和培养出来的。如果想涵养浩然之气,切不可靠一时的造作,更不得揠苗助长。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讲的是做人的品德。“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夫去了人格;如果一个人夫去了人格,就等于夫去了一切。所以,作为人切不可不讲信用。同时,“恕”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的重要品德,因为“恕”才能推己及人,因此才不会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于己于人皆为有益,需终生奉行。所以,做人要有“宰相肚里好撑船”、“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气量,“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肚量。是与 “不求空读而要务实。”讲的是为人处事的的作风,做人
“务实求是”是为人的作风。生命真正的境界并不在形而之处,真正的修行也不在离群索居。“人间”才是生命境界的开拓处,“空谈”既不能改变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帮助别人的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谈玄论道”往往只是凭空说话。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实于“人间”,发挥经世济民的才干,在造福万民之中,体验生命的真谛,才能开拓更深更广的生命境界。否则,一切的奥道妙理,都毫无意义。
“放眼读书,立跟做人。”讲的是学习和做人的方法。一个人要想把书真正的读好,把书里的知识真正的转化成自己的财富,就要学会“放眼”。“放开眼孔”,不仅要放开“肉眼”,最重要的是要放开“心眼”。如果“心眼”不能打开,永远如井底之蛙,死守井口一方天空。而且,要学会把自己看的无知一些,让自己以一个求学的心态去面对书中的知识,不要自以为是,觉得什么都明白、觉得什么都是那么的简单、那么的容易掌握。知识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追求的,是我们穷尽一生的精力都难以穷尽的,怎么还有去骄傲自满的心思呢。
同时,做人的道理真的有很多,可是最为根本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性格和个性。一味的追求和别人趋同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随声附和出来的东西别人也不会放在眼里的。所以,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立场和原则,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随波逐流,更不要成为“墙上的芦苇,风吹两边倒。”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讲的是教育的方法。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决定于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决定于童年的教养。因此,作为父母或为人师表,教导子女或子弟要从幼时开始,要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种正直宽大的胸怀;那么长大以后,无论在何种境况,也总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同时,为人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养成随时自我反省的修养,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否则,便失会去向上的生命力,没有进步反而退步。
“但责已,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讲的是修身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要多想想自己的过错,不要什么责任都往别人身上推,这是减少别人怨恨的办法;凡事只相信自己,不多听善言,这是失败的缘由!
《围炉夜话》读后感
最近读了清代文人王永彬所著《围炉夜话》,《围炉夜话》这本书的得名是王永彬围着温暖的炉火,对子女亲属进行儒学教育时,留下的生活笔记。他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纵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王永彬先生在《围炉夜话》中的一些词句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摘自《围炉夜话》)。每个人的智商有高有低、学习基础有好有差,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为师者尽职尽责,善于引导学生勤学好问,并予以悉心辅导,学生就能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取得良好成绩。作为教师,在目前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也会遇到新知识、新问题,只要为师者能主动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积极钻研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虚心向他人请教,凡事求个所以然,我们就一定能掌握新知识,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做好新课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在社会经济极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任何人都希望自己住有最好的房子,出门有豪华的汽车,穿有名牌的衣服,吃有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工作有优美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人的美好愿望,有此愿望也无可厚非,但这些都能如自己所愿吗?如果自己无视现实盲目要求非此不可,那只能徒增烦恼,若自己能正视现实,不好高鹜远而有知足之心,随遇而安,就一定能快快乐乐地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然而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自己不正视形势的发展变化,不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而满足于已有知识、安于现状,整天抱着“知足常乐”的观念去对待学习,那么将落后于形势,不适应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最终为形势发展所淘汰。这也许就是“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围炉夜话》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叫《围炉夜话》的书,这本书是由清人王永彬所写。
《围炉夜话》中所写的内容都是作者在茶余饭后用来教导子女的一些人生哲学和道理,其中蕴含着无数古人和先贤的智慧。比如这一句“教于幼正大光明,检于心忧勤惕厉。”意思是:在孩子幼时就要开始教导,培养他们光明磊落的气概,在平日生活中要时时反省,如果犯了错就不能再犯相同的错。孩子小时犹如一条一尘不染的白布,看你着色时用什么颜色。读完这段话,我觉得人在幼时是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这让我想起老师平时教导我们的一句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书中还有一句“拙亦何妨只要勤”让我印象深刻。句子的意思是:天性愚笨的人只要勤奋努力,是可以弥补不足的。人的成功一半来自于天生聪明,一半来自勤奋,如果天才不努力也会才思退落变成庸人。这让我联想到了三年级时我学习英语的事,那时我刚刚开始学习英语,觉得一切都很难。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变得更加勤奋。每天早晨都坚持早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攻克英语这道难关。
《围炉夜话》这本书让我获益良多,它就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带给我谆谆教导。它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即便在现代社会,其中的道理仍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我们人生的方向。
五年级二班 李景旭
围炉夜话 读后感
《围炉夜话》为清咸丰时人王永彬所写,与明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鹅毛大雪天,夜深人静时。红泥小炉、一壶好茶、半坛清酒,情酣时,意浓处。”《围炉夜话》营造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吧!
1.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文:改变贫穷的面貌,无非两点:一是开源,二是节流。穷得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从节俭入手改变现状,天生笨拙的人不必灰心,只要肯勤奋,依然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2.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怜俐人做得来;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
译文:有一种忠心被人视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种孝行被人视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两个字,太过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同样地,仁和义的行为中,也有虚伪的“假仁”和“假义”,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说的仁义之士中,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
3.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气。
译文:教育小孩子应当严厉对待,严厉的态度能平定孩子心中的浮躁之气;
对待小人应当用敬待的态度,敬待的态度可以感化其心中的邪气,即使感化不了,也可使自己免于被其所害。
4.善谋生者,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
善处事者,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已。
译文:善于营生的人,会教会自己的子孙营生的本事,而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太多的财产。善于处事的人,会根据事物的客观态度来作决定,而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一已私利。
5.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文:贤明的人如果长辈给自己留了太多的财产,则损害他的志向而变得不思进取;
愚笨的人如果长辈给其留了太多的财产,则使其更加肆无忌惮使他的错误犯得更深更多。
6.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译文:人的人品提不上去,总是因为自己的利欲看不破;
做学问的学问没有进步,总是因为自己过不了懒这一关。
7.心能辩事非,处事能决断;
人不忘廉耻,立身不卑污。
译文:心能明辨是非,就能快速而又果断处理事情;
不忘记礼义廉耻,做人就会一身正气,不与卑污的人同流合污。
8.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译文:能写文章的人,善于引用名言,虽只寥寥数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读起来更加优美、更加动人。
9.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
语言尖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文:性格怪异,脾气不好的人,多因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而终日处于不安之中,从而落得个短命的下场;
语言尖酸刻薄的人,因少积口德而使得众人都远离其人,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使得自己福分浅薄。
10.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文:志向不能不高,志向不高,就容易受世俗的影响而使自己和别人一起同流合污,最终难以有所作为。心不能太大,心太大,容易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最终难成大业。
11.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译文:很大的过错,往往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造成的,因此不能不学会谨慎。
12.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
译文:凡事从自身上找原因,就不会有抱怨了。这就是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13.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译文:随随便便就交朋友,不如在家里闭门读书。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思想者对话,也是在认识朋友,而且还是了不起的朋友。
14.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译文:立下难以实现的志向,才能吃别人不可能吃的苦,做别人不能做的事,千秋功业,才有得指望;
对人对事若发现错误而不忍心去指责、纠正,那么必然会因为不忍心去说而造成祸害。
15.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围炉夜话》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重点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知识积累
作者王安忆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基础知识
沉湎
近在咫尺
羽衣霓裳
糥
孺
濡
儒
狩猎
尸骸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出场的人物都有谁
明确几位闲人的日常生活。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他们怎么的生存状态学生讨论
2、作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种种细节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明确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琐屑但却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来成就另一种抒写历史的方法在她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这间屋子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她所认识的历史。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把握历史的嬗变作为历史表象的“1957”是苍白的它在小说里几乎不能表示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经意的滑过的年轮它背后的日常形态的流水般的生涯才是亘古而丰厚的。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所裹挟的人。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王琦瑶就是这样她默默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但她从来不曾探询过任何所谓“人生的意义”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品味语言
阅读选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结合你所了解的小说的其他内容。
1、严师母无限感慨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2、不过天黑却将这些遮住了。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物体空间声音和气息全变得隔膜模糊有很确定。唯有那炉膛里的火陡地鲜明起来热烈起来激励人的身心。
3、他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给时间做个漏真是对得没法再对时间真是不漏也漏转眼间不走也要走。
4、“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
小结语言特点: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长恨歌》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外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那就是它的语言魅力。
《长恨歌》的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往往只要有一个感觉或者细节的触动密集的词藻便蜂拥而来好像词句自身在分裂、繁殖左右盘旋雍容不迫不可遏止。这使得情节的推进十分缓慢有时甚至“语言的空间代替了故事的进度”。
然而这种叙述又不是毫无节制任其漫溢的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完成了眼花缭乱的细节背后的理性操作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这是难能可贵的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然而她却做到了。“《长恨歌》的写作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至的状态。”这种“极至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纯粹的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对语言的“陌生化”有所解释“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要实现陌生化不仅要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要有语言的‘新’陌生化是以感受与体验为基础以语言与修辞为手段。”仅仅在课文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体验到这种“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比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又如“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句中“暮色”与“流”的陌生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
人物形象的探究:
教师补充小说的梗概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
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残片装点寂寞的优雅自足的生活。她的红尘琐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疲惫焦灼都在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勇气下慢慢消散所以她能够在劫难临头的时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在经历过历史的风横雨狂之后──她终于倒地死去了在旧上海的尸骸上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上海”。王琦瑶又何尝不是这样所谓“百折不挠”
《围炉夜话》读后感
围读后感
古炉读后感
熔炉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夜话
围炉
上一篇:唤爱读后感(共11篇)
下一篇:国富论读后感,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