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草 地》读 后 感
前几天我看了《红军过草地》一文,深有感触!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际,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泥沼一般很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红军走一天下来,筋疲力尽,最需要的是食物,这就是第二难:食难,红军战士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再次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
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
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
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还有宿营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虽然苦难重重,但我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走出了危机四伏的草地。
同学们,正是因红军战士的流血牺牲,才有我们的今天的幸福生活。看到这一幕幕,我们会想到什么?想到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充满“陷阱”的草地中艰难行走,每一时每一刻都有着生命危险,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和家人分离的痛苦等等。而我们在一个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社会里生活,我们拥有着这么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住着温暖的高楼大厦,有着家人和朋友的呵护与关爱,我们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日子„„这是多么幸福呀!但是我们也应该记住那些革命先烈为我们的付出、牺牲,他们毅然决然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当我们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应该严肃,应该时刻提醒着自己,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中华民族富强而读书。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过草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过草地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红军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
我终于能想象出,在当时那么恶劣的条件下,红军叔叔们不怕艰难,不怕辛苦,走出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过草地读后感(二)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过草地的一个片段。真想不到红军有那么坚强,不怕辛苦,不怕饥饿。为了解放中国,在红军备用粮食吃完了的情况下,红军坚强的生存下来,吃腰带、吃草根、喝草上的苦水,红军战士用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走出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们现在虽然有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可是有很多同学买了许多小零食,吃不完就乱仍;
还有同学吃饭时不喜欢吃的食物就倒掉;
还有同学吃饭时,米粒掉到处都是……这样做不仅影响了学校环境,也浪费了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这样做能对得起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才,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过草地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关于长征红军过草地的书和资料。
读后使我大有感触,红军们在过草地的时候没有吃的,就吃草、吃树叶,也吃树皮,吃树根。据当年活下来的红军说:“他们这些都吃完了,就吃他们身上的皮带,鞋子”。一开始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也很疑惑,皮带和鞋子怎么吃呢,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继续看下去,原来红军们把皮带放进锅里去煮,煮软了再把皮带表面一层轻轻的刮掉,然后吃里面的牛皮,鞋子也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我们同学们在吃午餐的时候,只要有一点不合自己的胃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口,就把一整盘饭菜倒了。看的收泔脚的人直摇头。再看看垃圾桶里,咬了一口的面包、吃了一半的苹果……真让人可惜。老师也总说,要让我们回到旧社会过过苦日子,我们才会懂得珍惜粮食。
当我读到:老红军和几个人找到了一个牛骨架,上面有着几块少的可怜的牛肉。老红军和几个人把牛骨架搬回来宿营。老红军把几块肉分给了别的同志,把牛骨架上的骨头也大部分给了别的同志,而老红军只有剩下来的几块骨头,看到这里,我不由的惭愧了起来。红军爷爷们在这么困难的环境下还想着和队友一起分享,而我在同学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只想到自己,是那么的自私。记得有一次上美术课,我的同桌忘记拿油画棒,老师要我们拿油画棒的时候他才发现,就想向我借。我想:上次叫你借给我,你都不借,这次我也不借给你。更何况我自己也还没有画好呢。所以,无论同桌怎样苦苦哀求我,我都不理他。他没办法就向后面的同学借了。事后我也常常在谴责自己为什么不借给他。现在,我更是无地自容了。
还有红军爷爷爬雪山的情景也是我难忘。红军长征的时候要爬过一座连鸟都不敢飞的雪山。刚跑上去的时候还好,他们一路上唱着山歌,快到山顶的时候停止了歌声。因为他们听当地人说:“到山顶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山顶上堆满了雪,突然有一个人晕倒了,他心跳微弱,没过多久死了。可是其他人却没有一个后退,没有一个人放弃,他们继续着长征之路,革命之路。正是由于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想想我自己,只要一遇到困难,我就会毫不犹豫的逃避,或者请求别人代劳。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遇到难题我以后要勇敢面对。我要向红军爷爷们学习。
,希望能帮助您!
过秦论读后感,课文过秦论读后感
为您整理编辑过秦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过秦论读后感(一)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思考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寻找答案的。
秦国初期, 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施行的是仁政。所以秦国能够在七国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谓的 仁 ,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宽容,是仁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要仁爱。
负荆请罪 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的典故。廉颇 负荆请罪 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放下了妒心之心,放下了仇恨之心,这是廉颇这是对蔺相如的仁爱。蔺相如不计前嫌,原谅廉颇,是蔺相如对廉颇的仁爱。因为仁爱,两大重要人化干戈为玉帛,以过事为重,传为千古美谈。
古代如此,近代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只在一线之间。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国民党的仇恨,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至关紧要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形成了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挽救了民族危亡。
仁爱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
1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 ,不仅是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宁地生活。到头来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要仁爱地对待。
过秦论读后感(二)
《过秦论》一文,作者贾谊从后来人的眼光来评论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全文的语言文字中透漏出纵横家的大气和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也从我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秦朝灭亡的原因。
首先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作为法家的秦始皇首先就是焚百家之言,百家之言各有特色,各有优点,但秦始皇不去借鉴学习,反而
2 予以焚烧,这一做法让读书人首先不满,便予指责,而秦始皇不但不听,反而杀了这些人,这又让百姓不满。
其次,征大量百姓为其修建长城,皇陵和阿房宫,这些人十之八九都没有回来,使得百姓家破人亡,穷苦不堪。最可恨的是在修建皇陵时,使几十万人死在了皇陵之中,这更是激起了百姓的怒火,可一直害怕秦始皇造成干怒不敢言。
然后是沉重的赋税。本来经过连年的战争之后的人们,都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被沉重的赋税压倒了,家中男丁被抓走去修建长城,皇陵和阿房宫,家中已是一贫如洗,加上这沉重的赋税无疑使雪上加霜。
最后就是秦始皇的死亡。百姓心中本来就积压着满腔的怒火,可一直恐惧秦始皇的力量,这是秦始皇一死,天下百姓为何不反呢?
就是这些原因,最终造成秦国的灭亡。
3
过秦论读后感(三)
翻开课本,看见 过秦论 三个大字散发着威严的光芒。在没看《过秦论》这篇文章之前,我万万没有想到,力量如此强大的秦国竟会被区区一个小小的陈涉所动摇。
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思考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寻找答案的。
秦国初期, 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施行的是仁政。所以秦国能够在七国中迅速崛起,雄霸天下。所谓的 仁 ,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宽容,是仁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要仁爱。
负荆请罪 是流传于中国几千年的典故。廉颇 负荆请罪 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放下了妒心之心,放下了仇恨之心,这是廉颇这是对蔺相如的仁爱。蔺相如不计前嫌,原谅廉颇,是蔺相如对廉颇的仁爱。因为仁爱,两大重要人化干戈为玉帛,以过事为重,传为千古美谈。
古代如此,近代同样不乏这样的例子。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只在一线之间。在这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国民党的仇恨,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了至关紧要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形成了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挽救了民族危亡。
4 仁爱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 ,不仅是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宁地生活。到头来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要仁爱地对待。
过秦论读后感(四)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 不施仁义 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横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
5 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
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国家是这样,家庭、个人同样如此。现在很多家庭父辈辛苦创下的家业,在子辈中衰败,父辈原指望子辈们能将遗业发扬广大,万万没有料想到子辈们竟是不争气,父辈在九泉下也不会安息地。弈黎,你要记住,《大学》有言, 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以修身为本。
过秦论读后感(五)
强大者忌讳骄横忘乎所以,要谨慎从事减少漏洞,否则将树大招风连根拔起。自信者忌讳片面武断盲目乱撞,要力争纵横全览秋毫不失,否则将因盲目乐观而踏入陷阱。有雄心要忌讳眼光短浅急功近利。要高瞻远瞩步步为营。否则将失去定力出师未捷而身丧半路。
6
强大而狂必倒,自信而虚必失。心大而吞必噎。野心梦做来不易。
过秦论读后感(六)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 不施仁义 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横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
7 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国家是这样,家庭、个人同样如此。现在很多家庭父辈辛苦创下的家业,在子辈中衰败,父辈原指望子辈们能将遗业发扬广大,万万没有料想到子辈们竟是不争气,父辈在九泉下也不会安息地。弈黎,你要记住,《大学》有言, 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以修身为本。
过秦论读后感(七)
历史不会重演,教科书总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总是这样告慰自己。
8 可读了《过秦论》,我悚然一惊, 哦,两千年前的历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风腥雨的战国时代和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又何其相似乃尔!当今美国,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强大国力,称霸世界,其穷兵黩武,霸道无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强秦,而其他国家,则如各怀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国。
一超多强,合纵连横,活脱脱一部战国史的翻版!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一位伟人说。
其实,历史何止相似,历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贾谊之言如雷贯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教训!
9 秦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周室衰微,群龙无首,此乃天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此乃地利;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秦国焉能不兴?
然战国诸雄之中,齐楚之天时地利,并不逊于秦,也有问鼎天下之势,而最终亡国丧家,又是为何?盖因人不和也。齐楚国君皆昏聩无能,国民皆心骄志衰,俨然一群乌合之众,落败实是必然!
三者之中,人和是根本,所以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
10 今天,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赖全体国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欲遏止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亦须赖天下诸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
秦王朝的灭亡也是必然的。
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对付敌人的那一套来对付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揭竿而起,一举而灭之。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
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
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11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
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 商鞅。
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
12
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不全是李斯之过,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
今天,知识经济已蔚为大观。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
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说,我劝诸君开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13
人和,乃强国之源;仁政,乃安国之策;人才,乃治国之本。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14
《过得去》读后感
我是在想,人生中最大苦难往往只来自自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话,无论置身于何种情境下,都依然会是个焦虑而不幸福的人。而回忆过去是个很好的检视方法。有关历史和传统映射于你的内外、有关你生活的村庄或城市、你身边的人和你出没的地方,你来自那些长者或幼友的所见所闻,这些都不是外在的。那是你的人生一部分。那是你的一部分。当我们越来越习惯当下的快速、碎片式生活方式,当我们都在努力争取最大的体面与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光彩,沉静与平稳显得有些无趣与不合时宜。但要是一个写字人四下逢源八面玲珑带着浑身世俗烟火气,那简直比屠夫一身腌臜油腥味更加讨厌。如不能心平气和,那智慧和人生阅历也不过是世故和圆滑而已。没有风骨的读书人,正如没有脊梁的鼻涕虫一样面目可憎。
所以,“不带烟火气”简直是做人为文的最高评价。杨葵正是这样一个平淡的文人。若你以为他并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那就错了。他同样也是男人的知己、女人的闺蜜、饭桌上的主持、出版界的伯乐。他只不过深悟性空缘起之理,明了万事皆有禅意,所以总归能穿透时空、人世、身心。就好像他的新书《过得去》一样,娓娓道来,不动声色,却有散淡的趣味和莫大的慈悲在其中。
“回忆”是《过得去》的主题与基调。《虎坊路甲十五号》写的是作协干部宿,《农展馆南里十号》写的是文联大楼,《我和我的作者们》记录下其中印象深刻的几段过往,《消夜的繁华旧梦》、《老城门边的私家地理》,分别以北京的消夜场所及老城门为记述对象。私人记忆与社会变迁相结合,折射出近一二十年北京城的气氛流转,但更准确的表述我觉得是,折射了我们这些年的心路历程,无法描述的时代变迁,毫无先例的改变与破立,我们的迷茫与焦灼,我们的姿态——你最终要选择何种优雅或不堪来拿捏。但,更为唏嘘感慨的是,大慈悲心下,无论你持何种妄念,若能求仁得仁,便已是人生最大幸事。
在杨葵眼里,过去的日子都是回得去的。只要闭上眼睛,或打开心眼。过去的旧时光就倏的出现在面前。在我们的眼中,逝者如斯,不可再次踏入。但,只要回想起来,那些日子还过得去就好。这简直就是知足惜福的最佳写照。而杨葵的书面文字之下的意义,恐怕也是如此。无论是喜是悲,还是悲欣交集。若能静下来暗暗回想,还过得去,就已经是莫大因缘。而此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铿锵名言,也不过幻化为苏轼婉转的“不应有恨”了。
我们都是一样,终将在回忆中学会与自己的未来相处。
高二(8)邵 悦
2010.8.20
过火读后感
过客读后感(共8篇)
过秦论读后感(共16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过五关斩六将读后感 精选15篇
相关热词搜索: 读后感 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