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对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批判
摘要: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基础乊上的。一旦教育价值取向从价值理性转变为巟具 理性,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教育将违背其原初目的,与人才培养的使命背道而驰。本文通过描述教 育功利主义价值观扭曲的一些典型现象,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去分析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虚荣、 教育功能的模糊以及“效果论”的本质。“虚荣”引发对教育功利的追求,把教育作为谋求利益的巟具, 进一步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教育巟具化导致人的巟具化、使教育丧失超越性,最终培养出“空心”人。
关键词:教育功利主义;批判;巟具性;人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追求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将会 扭曲教育本来的价值取向,继而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功利主义教育目的就是以功 利主义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 在其引导下, 教育过分追求功效和经济利益, 进而教育被国 家和个人当作追逐利益的工具。[1]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 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 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2]严重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如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利主义”导向,以及定 位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的眼前利益,都使教育偏离了“教育”的立场,偏离 了教育的对象——“人”的立场,而使教育渐行渐远,其精神灵魂的面目亦越来越模糊。[3] 当今的社会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无不充斥着功利主义的“臭味”。教育功利 主义之风不灭,教育就很难回归到本真状态。我们只会越走越偏,偏离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
一、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种种现象 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现象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 育,教育功利主义无孔不入。为什么在多年的减负口号下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沉?为什么课 外培训市场达到一个白热化竞争状态?身在象牙塔的学子有多少还能牢记肩上的是使命,敢 于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这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反思的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的畸形化现象。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是与 家庭有关的人、事、物对他们的积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代替 的作用。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学生和班主任都认为家长最关注 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四、八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情况(选 择比例分别为 79.8%、79.9%)、身体健康(66.6%、66.5%)和人身安全(62.2%、52.2%), 其人数比例远高于对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 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等方面的关注。
[4] 该调查报告体现了 家长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调查中,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在学校是否获得了与教育支出相对 等的物质收获,更关注的是孩子“权益”是否受到了侵犯,却忽略孩子的道德品质、兴趣爱 好、情感体验以及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兴趣班是每一位家长都绕不开的话题,每年寒暑假期 间,关于兴趣班的讨论都会掀起一股热潮。比如:学习音乐这一兴趣,到底有多少孩子是真 正出于强烈的兴趣而主动选择兴趣班的?大部分孩子都是“被选择”。家长送孩子上兴趣班 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竞争优势和迈过一级又一级的考级门槛。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时期 已经把音乐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但是一开始学习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加强道德教化。然 而,我们的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获取名校学历,为以后有个更好的出路或者找个体面的工 作等。
其次,学校教育功能的弱化现象。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圣洁之地,在教育功利主义价值
1 引用于胡弼成教授未公开发表课件。
- 2 -
取向的驱动下片面强调如何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筛选”功能,弱化了教育本该就有的使 人茁壮成长的“育人”功能。学校教育功能的削弱在很大程度上背离育人的初衷,缺少学生 成长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心”的滋润。在教育领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会有不同的教育 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但他们都应该有一个共同且普遍接受的办教育的原则,这便 是“秉承良心做教育”。[5] 然而,学校在育人过程中追求片面的升学率,对孩子进行片面的 所谓客观知识的灌输,使教育评价的功能沦为惟一的目标——应试。在中小学校里,利用学 生的节假日补课加压,把学生的自习课、音、体、美课堂都变成了高考科目的学习时间。在 高等学校,也有一些所谓的辅导班,如考研辅导班、英语过级辅导班、计算机培训班等,这 些很多都是以创收的形式出现的,真正对学生的成长很少具有教育意义1 。毕业生进入社会 以后的发展状态是彰显学校教育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把校友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也是学校 常用的教育方法。但是,纵观各个大学的网站的杰出校友名单,这些学校所谓的“杰出”就 是指在政界、商界、娱乐界“有所作为”的校友。当然,我们这里并不否认他们也是属于“杰 出”的一部分,但我们那些在一线默默工作的校友就不是杰出校友了吗?他们在基层干着最 累的活,领着微薄的工资,用心在为祖国的发展打好基础,难道就因为他们不能为母校带来 “丰厚的回报”和更高的“荣誉”就不是杰出校友了吗?如果他们不是杰出校友,不就证明 这所学校对自己培养的学子没有信心吗?把毕业生分为三六九等实际是把社会人分成三六 九等,这些观点必然会使教育缺少“良心”而无以自拔。可见,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 上也削弱了“榜样”校友对学生具有的教育意义。
最后,社会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庸俗化”现象。社会对待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不 规范、不道德、不健康、不自律, 甚而偏离教育本质属性的不良现象、不良行为且有“蔚然 成风”之势的状态。[6] 社会在评价一个人和学校的教育成功与否时,往往与评价对象所取得 的物质成就以及达到的权力高度相关联。众多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在招聘工作人员 的时候往往设置有第一学历“限于‘211’及‘985’工程大学毕业生”、“双一流高校毕业生” 等有偏见的门槛。以“第一学历”为评价标准的模式使得参加中考和高考的目的就是为了上 名校,获取名校学历。我们在进行公务员定向选调的时候往往更注重的是所选拔的对象是否 是名校学历以及所具备的应试能力。加之,公务员职业是社会公认的“铁饭碗”,更使得我 们众多毕业生趋之若鹜。“权学交易”与“官学交易”更是把教育功利化思想表现得淋漓尽 致。“权学交易”表现为一些体制内人员为了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用手中的资源换取高校 的各种 “在职硕士”、“客座教授”、“荣誉博士”等与学历学术相关的资质。不可否认,这 些人中也有一些真才实学的人,但是大部分人的水平不得而知。“官学交易”是指某些学校 为了大力提拔有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老师,采用让这类老师担任学校行政“要职”的方式 进行奖励提拔。姑且不说这些科研人才在担任行政职务后是否还有心与精力做科研,但这种 现象首先给人呈现出的是做好学术就为“升官”“发财”“致富”铺就了“坦途”。
二、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本质及特征 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本质上是把教育作为经济利益的工具来片面追求,使之能带 来短期、直接的经济和物质效益,以满足人性内心自私的渴求感,从而忽视了真正作为教育 对象的“人”。功利主义教育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功 利主义价值取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追求直接效果的“虚荣”。现代汉语词典对“虚荣”的解释为:表面上的荣耀, 虚假的荣名。虚荣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一旦走向一个极端则会导致虚荣主义。
当我们把教育所能带来的直接、短期利益和一些片面化指标来衡量教育效果时,实际上是用 外在的、物化的东西来满足内心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家长跟风送孩子去辅导班,是担心别人 家孩子太优秀以至于超过自己的孩子。学校关注自身所谓的“排位”带来的荣誉,用一个个 外在僵硬的数字和指标来衡量自身的教育质量。新的负责人刚上任接手一所学校,恨不得马 上用所谓的排名来标榜自己的“丰功伟绩”。实际上,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性和隐效性,且是 短时间能够直接测量的吗?为了表现出我们全社会教育的进步,我们片面追求所谓“升学 率”、“高等教育普及率”等不具实际意义数字的时候,我们却忽略最关键的点——我们所 培养的人的质量。就在极端地追求这些短期利益的驱使下,或在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的动机下,“虚荣”使教育违背其“育人”本质和人道精神。
2 引用于胡弼成教授未公开发表课件。
- 3 -
第二,取向教育功能的模糊。当“育人”功能被模糊成能获取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工具的 时候,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人也沦为了工具。人一旦被工具化, 教育也就只有在他自身以外 即他所生产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之中来衡量他的价值。因而,人的价值隶属于机器工具, 人不再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而是实现自身欲望(自身欲望最终也是为外在的经济、社会需 求服务)的手段。
[7] “育人”功能被模糊后,教育片面追求效率,主要关心为实现那些被认 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自明的目的之手段的适用性, 却不去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对作 为教育对象的“人”并不在意。[8]
第三,依附教育价值的扭曲。这意味着教育实现的价值不在教育之中, 而在教育之外。
它主张“效果论”和“结果论”,以教育效果实现的程度为标准来评价教育。教育自身的价 值只有依附于外在于它的目的才能得以体现, 教育最终成为个人欲望与偏好的奴隶。[9] 依附 扭曲的教育值取向背离了作为教育价值基石的元价值。教育价值应该回归到自己原本的位置 上去,让教育中的人从一个“工具人”、“功利人”变成一个“生命人”、“自由人”和“个性 人”。[10] 教育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指针,如果教育价值取向扭曲了,那么对教 育中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等,都会得出决然相反的结论。正确的教育价取向应当 是:呵护自由、展示个性、启迪智慧、鼓励冒险、提倡创造、享受快乐。[11] 三、教育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囚笼带来的危害 雅斯贝尔斯把功利主义教育看成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危机。他说:“本来学生的学习 目的是求取最佳的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 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 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12] 片面追求效率、实用 性和经济利益的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的囚笼, 这是可悲的事情: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 术才有价值, 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13] 如果只关注到“什么知识最 有价值”,为了达到功利目的而片面灌输“知识”,那么看似在“学习”,实际却忽略了培 育孩子最本质的精神生活。[14] 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把教育工具化,其最典型的危害是把人 工具化,进一步使教育丧失超越性,最终培养出“空心”人。
第一,教育工具化最典型的危害就是把人工具化。把人当工具看,背离教育“使人成为 人”的使命,忽视人之所以为人的个性与创造性。忽视人,必定忽视“教育”;忽视“教育”, 正是因为忽视人。[15] 不把人当人看,我们就像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器”的东西, 塞 满学生的头脑, 而对本真存在之“道”却一再失落而不顾, 这无疑阻碍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 之通衢。[16] 同时,我们的教育把孩子当成灌输客观性知识的“容器”,却忽略孩子个性的发 展。当孩子走进社会时,我们却要求孩子需具备思辨能力、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以及创新创 造能力等。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因果关系”里面“因”与“果”的先后相继关系,忽略事 物发展的前后关系与联系。我们必须摒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转向以启迪智慧为目的 的教育。学习的本质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而智慧的获得是通过“体悟”,所谓的 体悟就是静思、反思和反复地揣摩,是一连串不断地自学、自问、自疑和自解的顿悟过程。
[17]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为我们的功利主义教育敲响了 警钟!
第二,人的工具化会使教育丧失超越性。教育的超越性是指教育要引导孩子在“应然” 与“实然”之间不断转化,从而超越既定和现实的束缚,引领社会发展。事实上,我们是把 人当成一种工具,教育是只顾获取眼前利益,服从于经济的发展,教师和学校领导在经济的 驱动下无心“育人”。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培育”出一颗颗“听话乖巧”、“干活利索”并且 “适应”社会的“螺丝钉”,教育便丧失其本该具有的超越性。师资力量是学校培养人才的 关键条件之一,而师资力量又与学校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功利主义导致一些领 导和教师无责任感和责任心。对校长应该姓“教”还是姓“钱”的问题,大多数校长回答是 姓“教”,姓“钱”是出于无奈,也许是暂时的。但在许多高校,一些校长上级来视察时姓 “教”,平常实际工作中姓“钱”;再有一种类型,领导班子分工,书记姓“马”,管马克思 主义方向;正职校长姓“钱”,分工管教学的副校长姓“教”2 。一些老师也...
相关热词搜索: 功利主义 教育学 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