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改革开放史解读

党史教育党课辅导-改革开放史解读

时间:2025-08-03 09:07:05 浏览次数:

 改 革 开 放 史 解 读

 XXXXXXXXX XXX

 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改革开放史。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40 多年来,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事实也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提出“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概念又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1 1 、经济方面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如 1978年的经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 3624 亿元,尽管比 1965年的 1716 亿元翻了一倍多,但是人民过得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

 1).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50 多岁的人有这样的记忆,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还有油票等),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2).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生产资料经营都是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只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2 2 、日常生活方面

 如,工资收入, 1976 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是 575 元。有了一点儿工资也买不到东西,很多生活的消费品都要凭票购买。粮票、油票和人民币一样重要,被称作第二货币。三

 转一响是人们当时最向往的东西,三转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就是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每样东西当时的价格都在 100 元左右。加起来 400 至 500 块钱之间,但是就这样三转一响,很多人一方面是买不起,另一方面即使能买得起,也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得到。因为有钱还要有票。

 3 3 、农村方面

 那么刚才说的主要是城市,在广大农村,这个情况就更加严重了。改革开放前,全国 8 亿农民都生活在人民公社里面,农村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一切产品都由国家统购统销,农民种什么作物,种多大的面积,怎么种植,农民吃多少粮食,吃什么品种都有上级决定,农民没有了自主权,也就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当时农村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基于以上几点,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国际背景

 如果我们再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的变化。从国际背景再来分析一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必然性。

 在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期间,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西方国家和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利用新科技革命造成的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大力的发展经济,出现了经济的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在我们中国周

 边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如亚洲四小龙(当时的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当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世界前进的潮流。有人说,中国在70 年代末义无反顾的选择改革开放,是被困境或压力逼出来的。这也的确是一个非常客观,也完全正确的一个评价。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由来与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热潮。

 1978 年 5 月 10 日,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一篇文章在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了。第二天,也就是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这篇文章,由此就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文章,发表之后,在全国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那么,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确实感觉到真理标准大讨论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那么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打破了长期盛行在党内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是实现 40 年来改革开放历程的思想先导,所以正像邓小平所说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的大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转折

 在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的情况下,1978年的 12 月 18 日到 22 日,我们党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会议在北京召开,这就是被视为我们改革开放历史起点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最重要的意义有三点:

 第一点意义是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就标志着党开始全面的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也就是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紧紧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历史进程。

 第二点意义是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拉开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

 第三点意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们党的核心领导层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过两次生死攸关的转折。一次是在 1935 年 1 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我们党的领袖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

 代领导集体。第二次就是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一次全会结束了党的左倾的政治错误路线,确立了邓小平在党内的领袖地位,进而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转折。

 基于以上三点意义,这次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当中的一次伟大转折。

 接着我们来看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程。

 (三)改革开放的三个历史分期

 对于改革史的分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从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来说,改革开放 40 多年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的起步(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从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到 2012 年党的十八大);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习近平同志讲,“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回望 40 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作出关键抉择,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就是说,我们党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作出的关键决策,影响改变了中国。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些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关键决策(或者说重要的

 历史事件)。

 1 1 、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 年至 1992 年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92 年党的十四大)

 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朝什么目标改),二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用什么途径改)。改革起步之时,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没有谁能设计出一个改革路线图。即便有,也不可能取得起码的共识。国家这么大,要深化改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可以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方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摸索规律,总结经验。

 刚才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全面揭开了中国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种体制改革,尤其是从农村首先开始的。农村改革的探索最早在安徽,在农村兴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1978 年 12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18 户农民冒着极大的危险,把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起了大包干,从此就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农村兴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当时广大农民对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的赞成,他们把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编成一个顺口溜,说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用这样一种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点。

 改革从农村开始,党中央及时支持、指导在农村已经兴

 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到 1983 年,不到五年时间奇迹般地解决了建国后 30 多年农民吃不饱的问题。我们也看到,正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也开始纷纷启动。从1984 年起,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为适应这种转变,1984 年 10 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二、扩大企业自主权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试点工作,其中之一的举措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一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区的直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

 第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当年我们党决定举办经济特区,就是要把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

 从 1980 年开始,我国先后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到了 1988 年,把整个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

 第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 年党的十三大根据改革开放 10 年的经验及邓小平的思想,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十三大报告

 2 2 、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时期(从 1992 年党的十四大到 2012 年党的十八大)

 为什么把 1992 年到 2012 年这 20 年划为第二期改革?因为这 20 年的主题是一个,就是“建制”。也就是遵循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战略思想和十四大确立的改革目标,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框架,引导出市场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一阶段主要讲三件事。

 第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当时的国内,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 10 多年,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国际局势发生一系列对我们有严重影响的变化,国际上发生了颜色革命的运动,特别是 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相隔仅 20 天,也就是 1992 年 1 月 17 日,苏共解散。当年的社会主义阵营像多米诺骨牌效应那样迅速倒下,这种剧变的国际形势,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们(包括我们)深思:这是为什么?

 形势迫使当时中国面临非常严峻的两难选择:是倒退到计划经济年代的老路上去,还是坚定不移地把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推进下去?正是在这关键时刻,1992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做了重要谈话,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一锤定音,结束了理论界关于“姓社姓资”

 的争论,指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直接起到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使改革在新的形势下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因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于是,我们开始采用市场的方式管理经济。同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开放自己,惠及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其前身是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那时,中国作为二战战胜国参与了该组织的创设,是创始国之一。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被排除在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试图“复关”,历经多次谈判终于在 2001 年正式成为该组织成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时期的关键抉择。

 3 3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

 2013 年以来,中国改革进入第三期。第三期改革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必须解决前期改革和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

相关热词搜索: 党课 党史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