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41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第 第 I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千百年来,家书维系着人间的亲情,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好的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家书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纽带,是因为它(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中华民族的血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
③具有传承性,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
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埭美古村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历史悠久。其硬山式燕尾脊建筑风格,是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代表之一,素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这体现了(
) A.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C.传统文化就是形成于历史的优秀文化 D.传统建筑有鲜明的民族性 3.在江苏省徐州地区,小暑入伏后要吃“伏羊”。当地人对伏羊特别喜爱,民谣中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从文化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当地人 A.对传统文艺的继承 B.对传统习俗的继承 C.对传统技艺的继承 D.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4.农历十二月为“腊月”,从“腊八节”开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接天皇;二十六,割年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年俗的传承,早已成为每年召唤在外奔波的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以上材料说明(
)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习俗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以唐卡、泥塑、堆绣、雕刻等为代表的热贡艺术产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村落里,“家家有画师、户户画唐卡”的传承历久弥新。这反映了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C.传统建筑的继承 D.传统思想的继承 6.广东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成人礼习俗,年满 15 周岁的孩子要举行“出花园”仪式,且各地习俗不同,仪式有所差别,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这体现了(
)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时代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④透过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领略不同地方文化的韵味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7.“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今天,我们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石和源泉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③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民本思想是新时代人民观的传统文化基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清明节人们会以各种形式扫墓祭祖。现在,清明节由缅怀先祖发展到缅怀那些为新中国诞生和祖国繁荣昌盛献出生命的先烈。2020 年清明节,为表达全国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国在这一天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材料体现了 (
)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 “父母在,不远游”,如今社会仍然倡导对待父母“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主要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独立性 B.相对保守性 C.相对稳定性 D.鲜明民族性 10.“神舟”“天宫”“嫦娥”“玉兔”……中国航天器的命名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神话色彩,引起了国人和海外华人的共鸣。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染衣、酿酒、织布……一个叫李子柒的姑娘,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通过视频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李子柒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关注表明(
)
①中国传统手工艺鲜明的民族性彰显吸引力
②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③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鲁迅对封建礼教文化的态度是“爱也是你——因为你滋养了我,恨也是你——因为你毁灭了我”。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精神上的绝望,而这种绝望就是我们所谓的其“批判的深度”。这启示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时应该(
) ①坚守传统,融合利用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④全面批判,坚持改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 第 I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倡导分餐制以及公勺、公筷。但有人对此表示异议,他们认为:“合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们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讲究亲情,大家不分彼此一起吃,这才显亲近。”其实,分餐制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直到唐代后,才逐渐开始转变成合餐制。不过,与现代分餐制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实行分餐制更多的是考虑的礼仪、尊卑等级等因素,与今天我们强调的“健康”“卫生”“安全”等理念没有丝毫关系。今天我们倡导的分餐制以及公勺、公筷,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这种饮食方式既有亲情的气氛,又不失卫生与健康,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对待合餐这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为官之德,官德思想和传统的德治文化深刻影响着官员的选任。积极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对于今天进行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今天的社会与古代社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借鉴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应充分挖掘其本质内涵,总结其规律。
(1)结合材料,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借鉴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
(2)某校学生围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这一主题组织辩论赛,请你帮助拟一组辩题。(每组辩题请分别写明正反两方观点)
相关热词搜索: 传统文化 继承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