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尝试与核心素养的考查接轨,紧密结合实际考查化学素养、能力与观念,凸显实验探究与学科价值,体现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中学化学教学要在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和框架下探究其与科学素养、化学素养、能力与观念培养的一致性统整,建立以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能力和观念为中心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与观念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化学能力;观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24
“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①。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②。学科素养、能力和观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和评价的核心目标。2015年的高考化学试卷(江苏卷)以化学学科素养、能力和观念立意,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化学思维等能力,渗透学科观念,凸显化学学科的价值和科学人文内涵,对中学化学教学重视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与观念的培养具有启示和导向作用。
一、考查学科素养、能力和观念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高中化学课程立足于适应学生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③。试卷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化学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为主要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观念和能力(见表1)。

由表1可见,试题考查的化学素养覆盖比较全面,重视考查学生对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掌握情况,以及正确使用化学式、电子式、电子排布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技能,尤其是突出考查学生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的分析、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渗透化学基本观念的考查。试卷十分重视考查学生学习和利用各种形式的化学信息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试题以化学特有的多元信息形式(化学符号、图表、数据、流程等)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例如,第16题的实验流程图、离子浓度与pH曲线,第17题的合成路线图和有机反应信息,第18题的溶解度曲线图、溶度积和化学方程式,第19题的实验装置图、被制备物质的性质,第20题的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物配比与剩余物质的量曲线图,第21B的实验装置图、步骤及有关物质的沸点。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这些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解答相关问题,对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化学素养、能力和观念的形成是中学化学教育和评价的核心目标,也是形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二、凸显实验探究与学科价值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试卷既考查了学过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和重要实验,也考查了学生实验评价、实验分析与实验设计能力。例如,第7题考查了pH试纸、滴定管、分液、固体加热等实验技能,第13题考查了教材中的Al(OH)3制备、乙酸乙酯提纯、Fe2+检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实验方案正误的判断能力,第16题以制备轻质碳酸钙的流程和离子浓度变化曲线等新情境, 考查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条件、检验洗涤是否完全的实验方法等分析能力,第18题要求考生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 MnSO4·H2O结晶的温度范围,并根据氧化还原滴定实验数据计算MnSO4·H2O样品的纯度,考查学生的定量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 第19题要求学生分析KMnO4与盐酸制氯气的实验装置和控温操作、 根据K2FeO4的性质设计其制备反应物的混合方式和提纯的实验方案,第21B题要求学生对磷酸铁的制备、滴定实验与杂质进行分析和探究。这些试题让学生在实验情境中应用化学知识、运用实验方法、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引导中学化学强化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实证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赞赏化学学科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④,这是高中化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重要目标。试卷继续保持试题情境的真实性和应用性特点,将化学素养、学科能力和观念融入真实的、具有应用背景的情境之中,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方法和观念解决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化学学科价值观。试题中的应用性情境案例见表2。

这些典型的化学应用案例在真实情境中有效地融合了化学素养、能力与观念的考查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在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价值,为化学教学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探究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思路和范例。
三、体现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
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适度开放,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化学基础和能力水平,体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和创新意识的引领;而分层次评分有利于提高试题对学生的化学素养、能力和观念的甄别功能。例如,第17题(4)要求考生设计一种有机物的合成路线,合理的答案不止一种,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知识结构差异性和思维多样化的尊重。第19题(4)要求考生根据K2FeO4的性质、实验中须使用的试剂与仪器等信息,写出提纯K2FeO4粗产品的实验方案,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答题思维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评分建议中对学生答案从方案完整性、步骤正确性,条件控制科学性,描述准确性给出了分层次评分的具体建议,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合理的、科学的区分,从而提高试题的甄别功能,体现了对学生开放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评价。这种尝试,对中学化学教学创设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启示和引领作用。
题型的稳定性有利于教学的有序性,而适度创新的试题有利于提高考试的公平性。试卷非选择题在维持题型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题目素材、情境、信息和设问进行变化和创新,并且试题背景均选自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真实情境(见表2),这些新颖的原创试题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化学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对命题与教学的几点建议
控制好考点知识的选择范围。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大题一般分值较多,考查的知识点应尽量选择核心和主干知识,以免非主干知识影响学生“能力”水平的发挥。例如第17题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醇变成醚的反应是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性质在人教版教材中是以“资料卡片”形式介绍的知识。许多学生因为对此性质不熟悉而陷入困境,不能正常发挥有机合成的水平。个别试题对一些“边缘内容”的考查令学生感到不适应,例如,第8题D选项蔗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第12题D选项涉及一种陌生的酚与甲醛的缩聚反应。
控制好信息容量和题目难易顺序。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消化信息,思考和解题,充分发挥水平。据媒体报道,考生反映今年化学试卷“大题有些看不懂”,“时间有些来不及”,这可能与今年试题提供的新信息较多(如第19题K2FeO4的4条性质、砂芯漏斗、真空干燥箱等),陌生度较大,题目难度顺序安排等有关(如第一道非选择题即16题难度偏大,得分率为0.33,可能会影响学生进入非选择题后的答题信心和情绪)。

[2] 施久铭. 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 人民教育,2014,(10):13~15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
相关热词搜索: 考查 素养 导向 学科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