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完整版)课题中期总结

(完整版)课题中期总结

时间:2025-08-01 15:47:35 浏览次数:

 一、“四互式”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运用情况 根据实施方案中的建组方法成立了七个小组, 每组组长由组织、 管理能力强和学习成绩上游的 1 号学生担任。

 每个小组一本记录本, 组长随时记录每天小组内成员的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 按照班级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加分 减分。并把每天各组的结果汇总到教室墙上的小组量化考核表上, 一目了然。

 使全班同学都能看到每名同学每天的表现情况,

 以此来激励好的行为, 约束不好的行为。同时每个小组每名成员各有分工,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担当各个学科的负 责人,负责每天各科的收发作业和检查作业,并把检查结果汇总到科代表那里。

 每周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一周的汇总评比, 小组长到前面对各组情况进行分析总 结。发扬好的,纠正不好的行为习惯。每个月评出综合优秀小组,并颁奖状和奖品,以此来激励各组同学积极进取,不断进步,为了赢得小组团体荣誉而努力。二、“四互式”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成效 1、培养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班级小组管理, 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 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 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

 发展打下基础。

 2、 增强了合作意识与集体的凝聚力 要争取小组的优胜, 学习小组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 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从而在组内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

 团结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能非常自然地迁 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级体的态度上来, 从而使班级体的凝聚力、 号召力大大增强。

 3、 树立并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 同质的竞赛、 动态的管理、 及时的反馈, 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被激励的状态之中,并能经常地受到表彰、鼓励。这就让学生经常地处于成功的体验中,逐步

 消除了部分后进生的失败心态、挫折心态,使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树立了自信心。

 自信心的树立, 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将是受益无穷、 功德无量的事。

 这应该是合作小组管理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

 4、 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小组管理, 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 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 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 丰富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三、“四互式”合作小组管理模式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1、出现个别学生 “蛰伏”与小组 “发言人 ”现象,造成学习机会的不公平。

 做为一个学习团体, 它的组成是由异质学生构成的, 因而这些学生的个性不同,学科发展不平衡。

 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总是积极主动发言, 努力表现自己, 这部分学生常常是那些学习成绩优秀、 性格外向的学生; 相对的, 有一些学生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或者羞于在人前表现,

 而放弃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样课堂就由教师的 “一言堂 ”转变成了几个学生 “几言堂 ”,使我们的教学无法面向所有的学生,教育便失去了其公平性。

 2、小组评价机制不合理,学生合作学习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

 小组评价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开展的外部保证, 只有制定科学的小组评价体系, 才能使分组教学所带来的学习兴趣具有持久性,

 进而形成稳定性, 但我们的评价量规的制定常常立足于集体评价而忽视个体评价,

  注重学习团队的整体的表现而忽视个体学习表现。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如果个体的进步与成长无法得到及时的肯定与激励, 其成长动机便会慢慢消失。

 许多班级在开始实施分组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合作,主动展示,但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对这种 学习方式新鲜感的丧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渐渐丧失。四、改进措施 1、利用评价手段,调动每一个人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分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部分学生成 了小组 “发言人 ”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评价手段调动每一个学生去积极投身到小组 各种学习活动中去。

 比如, 我们可以结合课堂小组量化评价来达成该目的,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一节课中一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次数制定不同的量化标 准。例如,对于同一个问题 A 层同学展示设为 3 分, B 层同学展示设为 5 分, C 层学生展示设为 7 分,为了本组的荣誉, 小组一定会努力帮助 B、C 层同学学习, 把展示活动交给 B、C 层次的组员。这样,从客观上来讲就抑制 “发言人 ”过多地展示,把机会留给了那些平时活动不积极主动的学生,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同

 样的学习机会,实现课堂教育的公平。

 2、构建课堂评价与阶段评价机制,养成积极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护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任务。

 针对学生对分组学习形式长期开展所形成的心理疲劳现象, 我们可通过构建课堂评价、阶段评价制来养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评价, 是指对某一节课的评价, 它包括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 教师评价小组,由小组内部评价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小组的评价落实较好,但是

 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落实不到位, 这就造成了小组内部缺乏竞争, 造成小组内部活力的缺乏, 长此以往, 部分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 将自己置身于小组学习活动之外。我们在课堂评价方面既要利用小组评价来调动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 又要利用小组内部的评价手段调动内部竞争。

 当然,只采用简单的课堂评价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同样会产生 “审美疲劳 ” 会逐渐对评价结果丧失兴趣。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做好阶段评价,比如周评价、 月评价。每月评出 “月冠军组 ”、“月最佳个人 ”等,并隆重举行颁奖,让学生从精神与物质上获得成长的愉悦; 每一个学段结束, 对每一个小组和每位学生都进行综合评价, 与学生的成长档案相结合, 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努力学习的快乐, 从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四互式”合作小组管理的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

 题,如何让这种管理方式更好地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服务, 在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逐步完善实施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完整版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