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凌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凌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时间:2025-08-02 20:10:22 浏览次数:

 凌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 (2018-2030 年)

  凌海市 人民政府

 二〇一八 年 八 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节 前言 ................................................................................................................................................. 1 第二节 编制依据 ......................................................................................................................................... 2 第三节 目标任务 ......................................................................................................................................... 4 第四节 基本原则 ......................................................................................................................................... 4 第五节 规划范围 ......................................................................................................................................... 6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 6 第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 6 第七节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 17 第八节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 21 第三章 养殖水域功能区划 ............................................................................................................................... 23 第九节 功能区概述 ................................................................................................................................... 23 第十节

 禁止养殖区 ................................................................................................................................. 25 第十一节 限制养殖区 ............................................................................................................................... 25 第十二节 养殖区 ....................................................................................................................................... 25 第四章

 保障措施 ............................................................................................................................................. 32 第十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 32 第十四节

 强化监督检查 ......................................................................................................................... 32 第十五节

 完善生态保护 ......................................................................................................................... 33 第十六节

 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宣传力度 ............................................................................................. 33 第十七节

 规划实施管理 ......................................................................................................................... 33 第五章

 附

 则 ................................................................................................................................................. 35

  1

  凌 海 市 养 殖 水 域 滩 涂 规 划 ( (2018-2030 年)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前言 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渤海辽东湾畔,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西邻中国北部一类开放口岸盘锦港,东接新兴石油城盘锦市,南临辽东湾,北依松岭山余脉,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凌海市土地总面积 2495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68.7 公里,沿海滩涂约 4475 公顷,1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水域约 6.81 万公顷,盛产梭鱼、河豚鱼、对虾、河蟹、海参、贝类等多种优质海产品。目前,凌海市渔业经济已占全市农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海洋与渔业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凌海市渔业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渔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市场、机制、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原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弱化,如何提升水产养殖水平、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增加渔民收入和增强渔业竞争力,亟待科学规划,加速渔业现代化步伐。

 为进一步加强对凌海市水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实现养殖水域滩涂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合理利用水域滩涂,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提升水产品质量,促进凌海市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协调好水产养殖与沿海开发和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关系,根据凌海市水域滩涂自然

  2

 资源条件的特点,结合全面实施渔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增殖、开发、合理利用,按照《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 号)及《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辽海渔业字[2017]86 号)要求,在相关规划所确定的养殖功能区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第二节 编制依据 第一条

 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0 年 12 月 1 日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 8 月 28 日修正)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 年 7 月 2 日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6 年 11 月 7 日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 年 1 月 1 日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2 月 28 日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 年 11 月 1 日施行)

 第二条

 行政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 年 1 月 1 日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1987 年 10 月 20 日施行)

 第三条

 地方法规 1.《辽宁省渔业管理条例》(2016 年 2 月 1 日施行)

 2.《辽宁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2005 年 4 月 1 日施行)

 3.《辽宁省海洋环境保护办法》(2006 年 8 月 1 日施行)

  3

 4.《锦州市海岸带保护和利用管理条例》(2018 年 3 月 1 日施行)

 第四条

 部门规章

 1.《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2010 年 7 月 1 日施行)

 2.《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5 年 5 月 29 日施行)

 3.《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2003 年 9 月 1 日施行)

 第五条

 规范性文件

 1.《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 年)》 2.《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辽政发[2014]11 号)

 3.《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4.《锦州市养殖用海规划(2013-2020 年)》 5.《凌海市海水养殖规划(2010-2020 年)》 6.《凌海市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7. 《关于在渤海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 (辽政办发[2014]18 号)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 号)

 9.《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 号)

 10.《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 号)

 11.《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 (农渔发[2016]1 号)

 12.《农业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 号)

  4

 第三节 目标任务 第一条

 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 2017 年,规划期限为 2018-2030 年。

 第二条 规划目标

 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开展,凌海市水域滩涂可供养殖的空间越来越小,传统的养殖技术落后、养殖品种退化及养殖方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凌海市水域滩涂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养殖规划对于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证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旨在规划期内,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凌海市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依法保护重要的养殖水域滩涂,进一步健全养殖业管理制度,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第三条 重点任务

 1.明确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域范围,指导养殖生产布局。

 2.合理规划水域、滩涂养殖生产布局,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3.完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养殖者合法权益,依法保护重要养殖水域和资源。

 4.控制养殖规模,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一条依法规划,规范施策 按照《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等相关文件要求,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优化生态环境、养护增殖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域

  5

 滩涂、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法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实现养殖水域滩涂利用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条 统筹布局,转调结合 坚持集中集约适度开发,多种机制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统筹布局,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定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调减过密近海网箱养殖,发展外海深水网箱养殖;稳定淡水池塘养殖,调减湖泊水库网箱围栏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支持设施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方向发展,实现养殖水域滩涂的整体规划、合理储备、有序利用、协调发展。

 第三条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充分考虑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养殖布局,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并具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养殖产品和产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水产养殖发展的要求,尊重养殖户的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决策权。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实施规划。

 第四条 生态优先,底线约束 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养殖水域、滩涂,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将水产资源丰富的水域滩涂确定为养殖发展重要水域,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将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或公共安全“红线”和“黄线”区域作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设定发展底线。

  6

 第五节

 规划范围 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凌海市行政管辖区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全民、集体)水域和滩涂。本规划对凌海市行政管辖区内海水养殖区(包括海上养殖区、滩涂及陆地养殖区)和淡水养殖区(包括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水库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进行整体规划。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第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第一条

 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1.地理位置 凌海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渤海辽东湾畔,地处辽西走廊咽喉地带,是辽西东南部的县级市,隶属于锦州市。凌海市地理位置介于北纬 40°48′~41°26′,东经 120°42′~121°45′之间,东接北镇市、盘锦市,西依葫芦岛市,南临渤海,北接义县与朝阳市,呈环抱锦州市状分布,是典型的海陆结合的地区。总面积 2495 平方公里,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道,素有“锦邑屏藩”之誉。

 2.地质地貌 境内有大小山岭 77 座,均属松岭山脉和医巫闾山的延伸部分,自然地貌结构大体分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内“山、平、洼、海”俱全。沿海地区地势平缓,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态势,地形坡度小于 10°,地貌属于滨海平原区,地形波状起伏,区域网地形较为平坦。

 3.水域滩涂资源

  7

 凌海市地处渤海辽东湾的环抱中,全市海岸线长 68.7 公里,沿海滩涂 4475 多公顷,10 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水域 6.81 万公顷,多为泥质海底,水浅且水质肥沃,饵料生物充足,是多种鱼虾产卵、索饵洄游和贝类栖息、繁衍的优良场所。水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繁多,约 360 余种,大体可分为鱼类、虾蟹类和贝类,其中毛虾、毛蚶、兰蛤、海蜇、青鳞鱼、四角蛤蜊等为优势种群,资源量可观。其中中国对虾、毛虾、海蜇,均是闻名全国的捕捞品种。天然及养殖的贝类资源也较丰富,达 40 余种,主要品种有文蛤、四角蛤蜊、杂色蛤等。

 凌海市水资源总量为 5.2 亿立方米,其中水库 4 个,流长在 10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21 条,分属于大凌河、小凌河和辽河三个水系。其中大凌河流程为 84.95 公里,流域面积为 842.8 平方公里。渔业生产方式多样,包括沿海滩涂贝类养殖、港湾养殖、浅海养殖、稻田混养、淡水池塘和水库养殖、工厂化养殖等,2016 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 17.73 万吨,渔业产值 19.64 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 30.5 亿元。

 4.养殖面积数量 4.1 海水养殖 凌海市海水养殖包括海水池塘养殖、滩涂、浅海底播养殖三种方式。凌海市海水养殖包括海水池塘养殖、滩涂、浅海底播养殖三种方式。2016年,海水养殖总面积 5.19 万公顷,总产量 16.05 万吨,总产值 13.4 亿元。其中海水池塘养殖面积 1.39 万公顷,以仿刺参为主,总产量 1.55 万吨;滩涂养殖面积 4055 公顷,以贝类为主,产量 4.86 万吨;浅海底播养殖面积 3.39 万公顷,产量 9.65 万吨。

 4.2 淡水养殖 凌海市淡水养殖包括淡水池塘养殖、水库养殖和稻田苇田混养三种

  8

 方式。2016 年,淡水养殖面积 521 公顷,产量 6619 吨。其中池塘养殖面积 464 公顷、产量 6559 吨;水库养殖面积 44 公顷,产量 40 吨;河沟 13公顷,产量 20 吨;稻田苇田等其他养殖面积约有 2000 多亩。

 第二条

 自然气候条件 气候 凌海市地处北温带,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由于受黄海影响,又兼有海洋气候特点,春季气温低,回升慢,风大雨少,蒸发快,气候干燥;夏季雨量集中,气温高;秋季气温偏高,下降缓慢;冬季干冷,多晴朗天气,雨雪较少。平均气温 8.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 610 毫米,无霜期 160-180 天。年日照时数为 2700多个小时。

 降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较明显,雨季多集中在每年的 6 至 9 月份,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76%,降雪多在 1 至 2 月份。累年平均降水日数为 68.0 日;降水日数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为 35.4 日,占全年的 52%。冬季阵水量少,平均为 7.1 日,占全年的 10%。春季平均为 14.6 日,秋季平均为 10.8 日,各占全年的 21%和 16%,春季略多于秋季。

 年均绝对湿度在 9.2-l0 百帕,沿海地区在 9.3-10 百帕;相对湿度春季较低,秋冬两季相差无几,夏季 7 月、8 月份为最高月,可达 70%- 80%以上。

 年平均风速为 4.3 米/秒,年最大 5.8 米/秒。

 8 月风速最小,为 3.3米/秒,瞬时最大风速达 25.7 米/秒。一年中,3-5 月和 6-8 月多南、西南风,9-l0 月,12-2 月多北、西(东)北风。本海区冬季多北风,春夏季节多南风。全年高风向为南西,强风向为南西,次强风向为南南西。

 雾况年平均雾日为 13.7 日,夏季雾日多,平均为 5.2 日,占全年的

  9

 38%。秋季少,平均为 1.9 日,仅占全年的 14%。冬季平均为 3. 4 日,春季平均为 3. 2 日,各占全年的 25%和 23%。全年各月之中 7 月份最多,平均为 2.7 日,占全年的 20%;12 月份最少,平均为 0.6 日,仅占全年的 4%。夏季受海洋影响,以平流雾为主,冬季则多辐射雾。

 2.水文 2.1 径流 凌海市境内地表水面积 27288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4 亿立方米,径流系数为 0.151。其中水库 4 个,长度大于 10km 的河流有 21条,共分为大凌河水系、小凌河水系、辽河流域的绕阳河水系和独流河入海的小河。大凌河水系在我市境内有大业河、牛心河、尚岗河和荒地河,在我市境内长 84.95 公里,流域面积 842.8 平方公里。

 2.2 潮汐、潮流 凌海海域的潮汐性质属于不规则半日潮:两次高、低潮,存在潮汐日不等的现象。海流以潮流为主,潮流性质基本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涨潮时,东北向的辽东湾涨潮流从锦州湾南岸大体朝西北方向伸入锦州湾;而潮落时,海水则从西北朝东南流出湾外,汇入西南向的辽东湾落潮流。

 流速平均为 20-40cm/s,一般中层流速较大。锦州湾最大流速在湾口附近,在湾内南侧大于北侧,湾中部较弱。湾口附近最大流速变化值为,50-70cm/s,中部为,20-40cm/s。湾口南部是锦州湾海流的主要通道和强流区。

 锦州湾的波浪以风浪为主,涌浪次之,常浪向和强浪向为 SSW,平均波高为 0.2-0.7m,最大波高为 1.2-1.4m,极值达 4.6m(SSE 向)。平均周期为 2.2-2.3S。冬季(12-3 月)海面结冰。

 海水温度冬季平均 0.7℃,夏季 26-28℃。

  10

  3. 水质 3.1 盐度 近岸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受河水径流的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明显,一般夏季最低,约 29‰,春、秋、冬三季盐度接近,约 31‰。

 3.2 pH 2017 年 7 月份,海区 pH 平均值为 8.09。

 3.3 溶解氧 海区溶解氧变化范围为 6.99 毫克/升~8.36 毫克/升之间,平均含量为 7.49 毫克/升。

 3.4 无机盐 ① 无机氮 7 月份大小潮无机氮测值分别在 0.128~0.466mg/L 和 0.055~0.336mg/L 之间,平均值分别为 0.256mg/L 和 0.167mg/L,二类海水水质超标率分别为 31.25%和 18.75%,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受无机氮污染影响较轻,无机氮质量好于往年同期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

 ② 活性磷酸盐 7 月份大小潮磷酸盐测值分别在 0.0042~0.1134mg/L 和 0.0011~0.0477mg/L 之间,平均值分别为 0.0386mg/L 和 0.0096mg/L,其中,大潮期有 43.75% 站位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小潮期有 12.50% 站位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存在一定的活性磷酸盐污染。

 4. 自然灾害 4.1 赤潮 赤潮是锦州海域易发的海洋自然灾害,渤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内海,

  11

 三面环陆,仅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海水交换能力差,沿岸污染较重,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较高,这是易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赤潮的发生还与海水的盐度、温度、光照及海水中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有关。1999年 7 月 13 日至 21 日,辽东湾发生 6300 平方公里赤潮,赤潮毒素导致海蜇大量死亡。

 4.2 台风、洪涝 台风对渔业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捕捞业生产的渔船在灾害中损毁,另一类则是由于台风造成养殖设施破坏、水产品流失,主要表现在海水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上。一旦发生台风,伴随着暴雨洪灾,摧毁堤坝,冲垮鱼塘,损坏网箱,一次台风袭击,往往使经营者前几年内的辛苦毁于一旦。仅 2012 年,锦州市因台风、洪涝造成的水产品损失量就达到 12996 吨,直接经济损失多达 7928 万元。4.3海冰 4.4 海水入侵 锦州市海水入侵灾害较为严重。辽宁省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已达766.3 平方公里,其中,葫芦岛为 110.7 平方公里,锦州 201.5 平方公里,营口 20.3 平方公里,大连 433.8 平方公里,锦州海水入侵面积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大连。

 第三条

 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1.浮游生物 1.1 海洋初级生产力 2013 年 9 月调查海域叶绿素 a 含量为 4.85µg/L~7.67µg/L,平均6.28µg/L。

 2014 年 5 月调查海域叶绿素 a 含量为 2.68µg/L~8.62µg/L,平均

  12

 4.63µg/L。叶绿素 a 含量除个别站位出现极值外,站位之间含量变化不大。

 2015 年 5 月表层叶绿素 a 最大值为 3.96 μg/L,最小值为 2.60 μg/L,平均值为 3.34 μg/L。表层最大值出现在 1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2 号站;底层叶绿素a最大值为3.26 μg/L,最小值为2.03 μg/L,平均值为2.85μg/L。底层最大值出现在 3 号站,最小值出现在 2 号站。整个海域叶绿素 a 的平均值为 3.10 μg/L。

 1.2 海洋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共 20 种,隶属于硅藻、甲藻和金藻三个门类,优势种类为硅藻类的中肋骨条藻和夜尖藻,总细胞数量平均值为 133.17×104 个/m 3 ,群落结构以广湿、广盐温带近岸性种类为主,近岸浮游植物数量较多,远岸较少。

 浮游动物约有 18 种,其中原生动物 1 种,水母类 3 种,桡足类 13种,毛类 1 种,以及一些浮游幼虫,鱼卵和仔鱼等。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纺锤水蚤,强额拟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等,生物量在 80.60~1008.14mg/m 3 之间,平均为 349.74mg/m 3 ,优势种为海洋伪镖水蚤和强壮箭虫。浮游动物均属于温带暖水种,未出现冷水种和热带种。生态群落主要是以强额拟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为主要代表的近岸河口群落,总的分布趋势是近岸低于远岸。

 1.3 淡水浮游生物 通过对水库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 8 门 87 属 239 种。其中绿藻 45属 138 种,占 57.74%;硅藻 18 属 39 种,占 16.32%;裸藻 5 属 26 种,占 10.88%;蓝藻 9 属 19 种,占 7.95%;甲藻 5 属 8 种,占 3.35%;金藻 2 属 3 种,占 1.26%;隐藻 2 属 3 种,占 1.26%;黄藻 1 属 3种,占 1.26%。浮游植物密度全年变化范围为 3.22×106~7.09×107ind/L,

  13

 年均值为 1.34×107 ind/L,生物量全年变化范围为 3.45~34.8mg/L,年均值为 11.3 mg/L。主要优势种为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均匀度指数全年变化范围为 0.24~0.48,一周年的平均值为 0.36;多样性指数全年变化范围为1.73~3.44,一周年的平均值为 2.61。浮游动物 26 属 29 种。其中轮虫 11种,占 37.93%;原生动物 8 个种属,占 27.59%;挠足类 8 个种属,占20.69%;枝角类 3 个种属,占 10.34%。

 2.底栖生物 2.1 潮间带生物 潮间带底栖动物主要有牡蛎、绿海葵、大眼蟹、沙蚕、青蛤、四角蛤蜊、文蛤、兰蛤、扁玉螺、泥螺、菲律宾蛤仔等。浅海区底栖动物主要有长吻沙蚕、海丝虾、泥螺、哈氏刻肋海胆、红螺、短蛸、布氏蚶等。经济种类主要有毛蚶、脉红螺、四角蛤蜊、文蛤、青蛤、兰蛤、泥螺、双齿围沙蚕、虾蛄等。

 2013 年 9 月调查布设 3 个断面,共获潮间带生物 19 种,其中多毛类最多 14 种,甲壳类 3 类,双壳类和鱼类各 1 种。高潮区出现了 6 种,中潮区出现 11 种,低潮区 14 种,三个潮区共有种 1 种,是砂壳笔帽虫(Pectinaria conchilega)。

 2014 年 5 月调查共获潮间带生物 22 种,其中多毛类 12 种,甲壳类6 种,双壳类 2 种,鱼类和纽形动物各 1 种。高潮区出现了 10 种,中潮区出现 12 种,三个潮区共有种 6 种。

 2.2 浅海底栖生物 常见底栖动物有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多毛类、底栖鱼类、棘皮动物等。生物量变化范围在 0.27g/m 2 ~19.83g/m 2 之间,平均值为 6.34g/m 2 。

  14

 浅海区底栖动物主要有长吻沙蚕、海丝虾、泥螺、哈氏刻肋海胆、红螺、日本蟳、短蛸、布氏蚶等。

 经济种类主要有日本蟳、毛蚶、脉红螺、四角蛤俐、文蛤、青蛤、兰蛤、泥螺、双齿沙蚕,虾蛄等。

 2.3 淡水底栖生物 凌海市水库、淡水池塘共发现底栖动物 22 种,分属于 3 门、7 科,大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为 141.5ind/m 2 ,平均生物量为 5.07g/m 2 。优势种为 霍 甫 水 丝 蚓 ( 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

 和 克 拉 伯 水 丝 蚓 ( L. claparedianus)。

 3.海洋游泳生物 游泳生物资源主要有黄姑鱼、青鳞鱼、黄鲫、对虾、毛虾、糠虾等。海域鱼类资源共 16 种,资源量平均值为 531.7kg/km 2 ,资源密度平均值为48087 尾/km 2 ;头足类 3 种,资源量平均值为 41.8kg/km 2 ,资源密度平均值为 3014 尾/km 2 ;甲壳类生物 13 种,资源量平均值为 308.4kg/km 2 ,资源密度平均值为 18022 尾/km 2 。

 4.淡水生物资源 全市淡水鱼类初步统计共有 23 科,74 种,其中鲤科有 39 种,鳅科有 6 种,虾虎鱼科 4 种,塘鳢科 2 种,鲶科 2 种。如引进的池沼公鱼可以在水库自行产卵繁殖。塘鲺鱼、罗非鱼引进品种夏季亦能自行产卵繁殖。此外还有明显溯河洄游的鳗鲡,海淡水洄游的刀鲚、梭、松江鲈鱼、河豚等。

 第四条 水域环境状况 根据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2013 年辽宁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辽东湾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符合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

  15

 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 3660 平方公里,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由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辽东湾近岸局部海域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2013 年 9 月调查结果显示:海域二类海区和三类海区水质无机氮污染指数均大于 1,超标率 100%,最大超标倍数 0.62 倍,均达到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表明调查海域已受到无机氮的严重污染。

 除无机氮外水质其余各评价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 1,分别符合第二类和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表明该海域未受到这些污染因子的污染。

 2014 年 5 月调查结果显示:海域二类海区水质无机氮污染指数均大于 1,超标率 100%,最大超标倍数 1.78 倍,达到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表明调查海域二类海区已受到无机氮的严重污染。三类海区水质无机氮污染指数范围是 0.84~1.94,仅有少部分站位符合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大部分站位污染指数大于 1,超标率 90%,最大超标倍数 0.94 倍,达到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表明调查海域三类海区已受到无机氮的严重污染。

 除无机氮外水质其余各评价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 1,分别符合第二类和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表明调查海域未受到这些污染因子的污染。

 第五条 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养殖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显示,凌海市处于中等水平,主要是空间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较弱。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加重凌海养殖存在如下的问题及潜力。

 1、养殖水域发展空间受到制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日趋减少,渔业水域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工业、

  16

 农业和生活等外源污染,导致一些传统养殖水域丧失养殖功能。

 2、养殖结构与基础设施薄弱。特种水产养殖的技术成熟度还不够高,名贵鱼类品种养殖的规模和比重偏小;海水池塘改造投入不足,进展缓慢,高效渔业面积低于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表明了特种水产养殖面积的产能还需提高,养殖水域资源的利用不尽合理。特产不高产、高产不高效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渔业增效、渔民持续增收尚未有效保障。

 3、养殖行业管理相对滞后。苗种、饲料、鱼药等渔需物资质量良莠不齐,投入品监管的难度依然存在,使用不规范等现象依然存在,水产种苗及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渔业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完善,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4、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产养殖病害发生频繁,突发性、不明原因的病害种类增多,大面积疾病发生并产生死鱼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规范使用投入品行为依然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水产品生产、消费、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暴露出养殖水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

 5、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我市渔业生产一产比重偏高,仍以大量鲜活或初级加工品为主,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至今未有大的突破,水产品附加值低;渔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不够健全,标准化生产规模偏小,群众渔业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受池塘租金、饲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池塘养殖的综合竞争力有弱化的趋势,鲜活水产品销售半径萎缩。

 6、渔业行政监管体系尚未完善。渔业行政执法队伍面临职能多、人

  17

 员少、装备差等现实问题;水生动物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滞后;水生动物资源养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0 年以后,凌海市高度重视水域滩涂资源可持续发展,严格依据《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 (2011-2020)和《凌海市海水养殖规划(2010-2020年)》的功能分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限制开发和管理水域滩涂资源,不断改善水产养殖环境、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并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得凌海市水域滩涂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扭转,水域滩涂资源承载力有所提升。但目前仍需采取措施对水域滩涂资源进行有限制的开发,将水域滩涂资源详细划分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与养殖区等功能分区,并进行科学管理,以免出现盲目开发与资源衰竭,确保水域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七节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条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凌海市渔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多年来一直引领全省科技渔业发展。渔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己连续十余年产值占大农业之首,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可以大量输出的大宗农产品之一。

 2015 年开展了凌海市第一次海域普查,普查用海户 875 户,普查宗海面积 93485 公顷,其中围海养殖区域 15945 公顷、滩涂 4472 公顷、浅海 68127 公顷、矿业用海和盐业用海 4925 公顷、渔业基础设施用海 16.6公顷。2015 年,凌海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 28.8 亿元,同比下降 12.2﹪;

  18

 渔业经济增加值 14.38 亿元,同比下降 9.3﹪;水产品总产量 18.05 万吨,同比增长 0.45﹪,实现了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

 凌海市不断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至 2016 年底,凌海市养殖面积52419 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 51897 公顷,包括海上养殖面积 33909公顷,滩涂面积 4055 公顷,池塘养殖面积 13933 公顷。海水养殖产量达到 160501 吨,其中,鱼类产量 2830 吨;甲壳类 5280 吨,主要为中国对虾、日本对虾;贝类产量 145053 吨,主要为菲律宾蛤仔、文蛤;海参养殖产量为 6768 吨;海蜇 570 吨。池塘养殖面积为 13933 公顷,养殖产量为 15456 吨,无吊笼、筏式、工厂化、网箱养殖。目前,凌海市海水池塘养殖品种主要为海蜇、菲律宾蛤仔、对虾和海参生态养殖模式;滩涂浅海贝类养殖方式以底播贝类为主,主要养殖品种为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文蛤、缢蛏、泥螺、青蛤等。

 凌海市淡水养殖主要以稻田混养为主,养殖面积在 6000 公顷左右,其次是淡水池塘养殖面积 464 公顷,以及少量的水库养殖 44 公顷,总产量为 6619 吨。主要养殖品种为青、草、鲢、鳙,泥鳅、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等。

 第二条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凌海市是辽宁省五点一线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邻中国北方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港,东接新兴石油城盘锦市,南临美丽富饶的渤海湾。凌海市在连接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辽西走廊上,市区距锦州港、锦州机场各 30 公里,京哈铁路、京沈电气化铁路及京沈、锦阜、锦朝高速公路、国道 102 线贯穿全境,市、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织就了稠密

  19

 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2016 年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22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82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 50.2 亿元。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实现 14 亿斤。新增设施农业面积 4000亩,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 42 个、流转土地 38.5 万亩。渔业发展方面,现有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15 家,国家级良种场 2 家,省级良种场 5 家。2016 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 18.91 万吨,同比增长 4.76﹪;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 30.53 亿元,同比增长 6﹪;渔业经济增加值 15.25 亿元,同比增长 6﹪;实现了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同时锦州市龙海馨港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计划利用 5 年的时间打造凌海综合性现代休闲渔业园区,也为凌海市渔业发展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

 第三条

 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对食物结构要求已发生明显变化,水产品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长。然而,近岸海洋及淡水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已明显衰退,水产品的需求增长将主要依靠发展水产增养殖解决。根据凌海市渔业资源环境特点、水产增养殖业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至 2030 年水产增养殖业将发生明显变化。

 1.在内陆淡水水域及内湾浅海滩涂水域增养殖开发已逐步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未来将致力于开阔型海湾及 5 米等深线以外海域的增养殖开发。以目前的企业经济承受力及技术开发能力,发展海洋抗风浪网箱养殖的条件已初步具备,海水鱼类深水抗风浪网箱集约化养殖将会规模化发展,将会逐步优化海水养殖的不合理布局。

 2.内陆水域、内湾浅海滩涂水域在其空间资源受限制的情况下,将致力于寻求发展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多元生态养殖。为确保水域滩涂资源的

  20

 可持续利用,健康养殖技术将成为其主要内涵。水域滩涂的使用将逐步依据水域环境特点、养殖容量要求及相关养殖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养殖开发布局及种类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为满足城市菜篮子工程需求,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名优鱼类等工厂化养殖基地将应运而生,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工厂化集约式养殖的发展。

 3.为实现水产养殖业与国际接轨,将以国际水产质量安全标准及水产养殖业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严格规范水域滩涂的使用行为,并对养殖环境、养殖企业的生产技术尤其药物使用,及水产品加工技术等进行严格监管。水产养殖企业为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及开发经营水平,其经营管理体制将发生较大变化,将由股份制公司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向基地化、集团化迈进。

 4.凌海市目前主要养殖品种为仿刺参、海蜇、毛蚶、魁蚶、缢蛏、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文蛤、青蛤、日本囊对虾、中国明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淡水鱼等。经过长期养殖,各养殖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发生,影响养殖效益;而近年兴起的海参养殖,受海水盐度偏低和市场的影响,养殖规模大幅减少。由于种质退化、抗病力降低、病害增加、养殖风险加大,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养殖品种和模式更新问题势在必行。

 从凌海市海水养殖的品种、产量、面积,结合环境、生物、水质、饵料、底质、潮流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养殖方式,规划养殖品种如下。

 规划海域底播增养殖品种推荐为:菲律宾蛤仔、缢蛏、文蛤、四角蛤蜊、青蛤、毛蚶、泥螺、脉红螺、美洲帘蛤等。

  21

 规划海域增殖放流品种推荐为:半滑舌鳎、褐牙鲆、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红鳍东方鲀。

 淡水养殖分为水库、池塘和稻苇田渔业。水库渔业以增殖放流为主,兼小规模网箱养殖,主要推荐品种有四大家鱼、唇鱼骨、南美白对虾、淡水鲈鱼、葛氏鲈塘鳢、达氏鲟鳇鱼、拉氏鱥、卡拉白鱼等品种。稻苇田渔业主要推荐品种为中华绒螯蟹、大鳞副泥鳅、黄鳝等。

 第八节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第一条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经济发展的支持基础。正确处理水资源、生态和水域滩涂承载力与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做到:(1)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水资源、生态和环境承受能力的盲目开发,做到养殖水域滩涂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2)避免片面追求水资源、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性而抑制和限制养殖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同步规划,协调发展以确保适应水资源、生态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才能使养殖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第二条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打造低碳养殖产业经济示范区

 随着养殖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养殖的构建成为低碳经济转型、养殖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环节,急需设立低碳养殖产业规划、布局与建设的相关诱导机制,以发挥低碳养殖在经济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第三条 优化水产空间布局,制定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实现养殖产业结构升级

  22

 水产养殖必须走科教兴渔之路,推动渔业养殖技术进步,提高渔业开发的技术水平,实现水产养殖由粗放型向高附加值、低碳、高新技术性升级,降低渔业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水域滩涂承载力和整体效益,找出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并制定养殖产业调整规划以及相应的产业政策。根据渔业资源的区位特征、交通条件和市场环境,设置相关的养殖产业,同时重点支持养殖区域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渔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与产业优化相适应的软环境,使区域内产业之间形成互补关系,相互协调,降低运输生产成本,形成“区域品牌效应”,以提高区域内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条 建立水域滩涂承载力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强化地区养殖优势产业 优化养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尽快完成水域滩涂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分类别、分区域的承载力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与方法。对养殖容量以及区域环境容量等开展评估,研究建立水资源环境承载状态预测预警方法和模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和资源开发潜力、旅游资源以及水产养殖资源,加快水上观光、垂钓、浴场开发等发展。加快渔业产业调整步伐,控制滩涂养殖规模。

 第五条 创新基于水域滩涂承载力的养殖综合管理机制 以水域滩涂承载力为主线,将产业布局、用海/地规划、环境准入、总量控制、生态补偿等监督管理活动连接起来。以承载力为产业布局和用海/地规划的依据,以布局规划作为环境准入和总量控制的准绳,以准

  23

 入和控制机制来带动生态补偿的落实,建立创新型养殖综合管理链条机制。

 第三章 养殖水域功能区划 第九节 功能区概述 将养殖水域功能区划分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三类。

 禁止养殖区指禁止开展一切水产养殖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以下 4种类型:(1)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和未经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2)禁止在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开展水产养殖;(3)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开展水产养殖;(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水产养殖的区域。

 限制养殖区进行限制性的开展水产养殖活动,主要有以下 3 种情况:(1)限制在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活动,在以上区域进行水产养殖的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2)限制在重点重点湖泊水库及近岸海域公共自然水域开展围栏网箱养殖,重点湖泊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 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 0.25%;重点近岸海域浮动式网箱面积不超过

  24

 海区易养面积的 10%,各地应根据养殖水域滩涂生态保护实际需要确定重点湖泊水库及近岸海域,确定不高于农业部标准的本地区可养比例;(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养殖区是指允许在其规定范围内进行水产养殖活动的区域,可分为海水养殖区和淡水养殖区。海水养殖区包括海上养殖区、滩涂及陆地养殖区。海上养殖包括近岸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吊笼(筏式)养殖和底播养殖等。滩涂及陆地养殖包括池塘养殖、工厂化等设施养殖和潮间带养殖等。淡水养殖区包括池塘养殖区、湖泊养殖区、水库养殖区和其他养殖区。池塘养殖包括普通池塘养殖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等,湖泊水库养殖包括网箱养殖、围栏养殖和大水面生态养殖等,其他养殖包括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等。

 第一条

 近岸海域底播增殖 参照《无公害食品 菲律宾蛤仔养殖技术规范》(NY/T5289-2004)、《无公害食品 刺参养殖技术规范》(DB37/T442-2010)、《农产品质量安全皱纹盘鲍增养殖技术规范》(DB21/T1864-2010)、《农产品质量安全毛蚶增养殖技术规范》(DB21/T1863-2010)等标准养殖环境要求,根据凌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和底播增殖的生产实践,本海域适合开展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文蛤、縊蛏、青蛤、毛蚶、魁蚶、牡蛎等品种底播增殖。

 第二条

 近岸海域网箱养殖 参照《浮动式海水网箱养鱼技术规范》(ST/T2013-2003)、《六线鱼养成技术规程》(DB37/T615-2006)等标准养殖环境要求,根据凌海海域

  25

 的环境及水文条件,规划海域大部分区域流速都小于 1.0 米/秒,符合网箱布置海域对流速的要求,满足开展小型网箱和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刺参、鱼类的条件,推荐养殖品种包括刺参、许氏平鮋、大泷六线鱼、红鳍东方鲀、牙鲆、美国红鱼等。

 第三条

 近岸海域人工鱼礁建设 参照《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DB37/T2090-2012)中规定的水文条件、水质状况、底质条件、沉积物质量状况、生态环境等环境条件,规划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水深、透明度和底质符合规范要求,生态环境符合规划要求。规划海域底质主要为泥沙底,分布较均匀,沉积物粒径自近岸向远岸呈现出由粗变细的趋势。海底表面承载力均大于 4吨/平方米,承载力适中,因此,规划海域比较适宜人工鱼礁建设。

 第十节

 禁止养殖区 本区域按照养殖规划工作规范,不涉及水源地、保护区等区域,因此本规划未选划禁止养殖区。

 第十一节 限制养殖区 本区域按照养殖规划工作规范,不涉及水源地、保护区等区域,因此本规划未选划限制养殖区。

 第十二节 养殖区 凌海市规划养殖区面积为 54924.7 公顷,主要类型为淡水池塘、水库、稻苇田、海水池塘和海上养殖区。其中淡水池塘,面积为 927.5 公顷;水

  26

 库面积 17.4 公顷;稻、苇田面积 19487 公顷;海上养殖区指从海岸线至20 米等深线范围,面积 34492.8 公顷。

 第一条 淡水集约化养殖区 规划中淡水池塘 497 个,面积为 927.5 公顷;水库 4 个,面积 17.4公顷。本区域运用高效性、模块化的养殖技术,开展鲈鱼、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沙塘鳢、乌鳢等品种的养殖,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及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第二条

 稻苇田生态混养区 规划中水田 19487 公顷,充分结合稻田水质、水深、溶解氧等生态指标特点,选择耐溶氧、食性广的养殖品种,开展生态养殖,如中华绒螯蟹、泥鳅、黄鳝、鲫鱼等种类。

 第三条 海珍品生态育种养殖区 规划中海水池塘。本区域可根据生物饵料、进排水条件开展海参、海蜇等的生态化育苗、网箱保苗;褐牙鲆、红鳍东方鲀等鱼类的生态养殖。

 第四条 生态方立体养殖区 本区域指 10 米至 20 米等深线范围。根据本区域海底底质条件、水流特点、饵料生物基础等打造底层海参贝类底播、中层藻礁、集鱼礁、上层网箱养鱼,多生态位综合利用的生态方。底层主要底播菲律宾蛤仔、海参、脉红螺等大型底栖动物,中层可设置人工藻礁增加初级生产力、改善水质,表层网箱养殖褐牙鲆、红鳍东方鲀、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鮋等经济鱼类。

 表 1

 养殖品种习性及推荐养殖方式

  27

 序号 品种 生活习性 推荐养殖方式 1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属于中下层大型淡水鱼类,主要摄食螺、蚌等底栖动物,建议水深在 2 米以上池塘混养方式

 池塘 2 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 属于半洄游性鱼类,典型草食性鱼类,一年可繁殖多次。池塘养殖可作为主养鱼类,同青鱼、鲢、鳙等混养 池塘 3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上层鱼类,性情活泼,善跳跃。性成熟年龄一般在 3-4 龄,生长快,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抗病力强 池塘、水库 4 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 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多分布在淡水区域的中上层,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 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幼鱼及...

相关热词搜索: 滩涂 凌海市 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