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XX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文本

XX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文本

时间:2025-08-02 05:39:17 浏览次数:

  XX 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2015 —2030 年)

  文 文 本

 目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 ................................ ................................ ..............................

 3 3

  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 ................................ ................................ ................................ ....................

 4 4

  第三章

 产业发展引导

 ................................ ................................ ................................ ................................ ........................

 5 5

  第四章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 ................................ ................................ ................................ ................

 5 5 第五章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 农村布局规划

 ................................ ................................ ................................ ................................ ........

 5 5 第六章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 ................................ ................................ ................................ .......

 11

  第七章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 ................................ ................................ .....

 13

  第八章

 防灾减灾规划

 ................................ ................................ ................................ ................................ ......................

 144

  第九章

 建设风貌

 ................................ ................................ ................................ ................................ ..........................

 155

  第十章

 特色村庄保护

 ................................ ................................ ................................ ................................ .......................

 16

  第十一章

 分期建设规划

 ................................ ................................ ................................ ................................ ....................

 166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 ................................ ................................ ................................ .........................

 17

  第十三章

 附则

 ................................ ................................ ................................ ................................ ............................

 177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了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精神,落实 XX 县有关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科学有序的推进 XX 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XX 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 号);

 4. 《XX 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

 5. 中共 XX 省委 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 (X 发〔2011〕10 号);

 6.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X 办发〔2013〕17 号);

 7.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X 厅字〔2013〕27 号);

 8. 《XX 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9. 《XX 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 年)》; 10.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11. 《XX 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 年)》; 1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13.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4. 《XX 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年)》; 15. 《XX 县村镇体系规划(2008-2020)》; 16. 《XX 市 XX 县高城镇总体规划(2008-2025 年)》; 17. 《XX 市 XX 县黑里寨镇总体规划(2014-2030 年)》; 18. 《XX 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年)》; 19. 《XX 市 XX 县花沟镇总体规划(2013-2030 年)》; 20. 《XX 市 XX 县木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年)》; 21. 《XX 市 XX 县青城镇总体规划(2012-2030 年)》; 22. 《XX 市 XX 县唐坊镇总体规划(2007-2020 年)》; 23.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淄办发[2013]20 号); 24. XX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5. 《XX 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淄规发 57 号); 26. 其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规划。

 第三条

 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对 XX 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与农村住房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协调。

 第四条

 规划范围 XX 县规划城市建成区以外的区域,包括 2 个街道办、7 个建制镇,共 730 个村。XX 县共 759个村委会,其中 29 个村已纳入城市规划建成区(如表 1)。

 表1

 规划城市建成区村庄统计表 单位 个数 村名 田镇街道办 22 阮家村、小徐村、宁家村、宋旺庄村、冯旺村、南赵村、状李家村、周陈村、后宋村、姜家村、司家村、郭家村、徐家村、田家村、南候家村、路家村、冯郭村、谢苍村、封王村、前巩村、后巩村、沙高村 常家镇 1 西付村 花沟镇 2 宫旺村、前胡家村 芦湖街道办 4 苗家村、司家官庄村、魏家堡村、寨子村

 第五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15-2030 年,其中:近期至 2017 年,中期至 2020 年,远期至 2030 年。

 第六条

 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保护老村落为主要任务,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开创“富而强、精而美”幸福 XX 建设的新局面。

 第七条

 规划原则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应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来进行规划布局,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1.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2. 科学布局,多规融合 3.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 4. 统筹兼顾,综合配套 5.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第八条

 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出发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着力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在农村地区实现生产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本规划总目标为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产业共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框架下,产业并重的新型村居格局。

 第九条

 技术路线

 图1

 XX 县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十条

 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 1. 城乡制度统一 2. 城乡权利平等 3. 城乡自由互动 4. 城乡合理分工

 5. 城乡广泛协作 第十一条

 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方针 1.依托区位优势,建设经济强县 2.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石化、纺织等工业 3.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 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改善民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第三章 产业发展引导 第十二条

 产业发展方向及定位 产业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新兴工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安全先行示范区和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

 1.农业:以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的发展带动经营方式转型,以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带动产品结构升级,完善产业组织、科技服务、冷链物流、品牌培育等支撑体系建设,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经验,为全省甚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

 2.工业:加快培育食品与生物技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设备制造、健康医药四个主导产业,加快纺织服装、特色化工、建筑工业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传统特色手工业等富民产业,着力增强工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养生健康服务业,创建省级健康服务业先行先试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打造绿色农产品网货供应集散基地;积极培育金融和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本地经济,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第十三条

 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1. 第一产业——夯实“两园、九区、五基地”的特色农业布局 “两园”:XX 黑牛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绿色科技农业产业园。

 “九区”即九个精品农业片区。

 唐坊镇、黑里寨、花沟等区域 “XX 黑牛”养殖区。

 木李镇、黑里寨镇、花沟镇、青城镇、田镇奶牛生产区。

 常家镇、高城镇、唐坊镇、田镇、花沟镇肉鸭养殖区。

 常家镇沿黄河及大芦湖周边 “XX 大米”标准化种植区。

 田镇绿色无公害西红柿种植区。

 常家镇大李管区、三合管区和唐坊镇元河管区优质桑蚕种养区。

 青城镇、花沟镇、黑里寨镇、木李镇优质西瓜种植区。

 常家镇大芦湖周边优质鱼养殖区。

 青城镇、芦湖办事处、常家镇食用菌栽培区。

  “五基地”:畜牧养殖标准化基地、绿色蔬菜标准化基地、林果桑蚕标准化基地、水稻生态种植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五大特色农业基地。

 2.第二产业——完善“一区一园、两个片区”的工业布局结构 “一区一园”:XX 县经济开发区和台湾工业园。

 “两个片区”:高科技玻璃产业园和如意纺织产业园两个特色产业片区。

 3.第三产业——打造“一城多景、以线串珠”的旅游网络 推进天鹅湖国际慢城建设,打造集风情小镇、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养老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后花园综合体。

 提升多个分散旅游景点建设品质,打造“以点接线、以线串珠、以珠织链”的旅游网络。

 第四章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第十四条

 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预测至 2017 年 XX 县常住人口为 40 万人;2020 年 XX 县常住人口为 42 万人;2030 年 XX县常住人口为49万人;2017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3%,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56%,2030年为69%。

 第五章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 第十五条

 农村新型社区选取的原则 1. 区位条件相对较优,对外联系便捷,与镇中心保持良好的经济、交通、社会及服务联系。

 2. 资源条件相对较优,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对周边村庄有一定的吸引力。

 4. 经济实力相对雄厚,村民相对富裕。

 5. 现在人口规模相对较多且相对集中。

 6. 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相对较高,村庄集聚程度相对较高,非农产值比重相对较大。

 7. 精神文明风貌好,乡村文明,能在精神文明上树立典范。

 8. 在镇域范围内相对均衡,能够为周围的自然村提供服务。

 9. 不在城镇的规划区范围之内,一般不靠近城镇,在镇域中承担次中心作用,有一定的服务半径。

 第十六条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1. 城镇聚合型社区

 城镇聚合型社区是指由几个村庄合并集中建设,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并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城市聚合型和小城镇聚合型两种类型。

 城市聚合型社区是指现状位于现状城市建成区周边,未来进入城市改造的村庄合并建设的新型社区。其建设和选址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居住组团范围内选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按照城市居住区标准,结合城市现有资源和城市相关规划进行建设。

 小城镇聚合型社区是指位于规划镇区范围内的村庄,未来纳入镇区改造的村庄合并,集中建设的新型社区,其选址应服从镇总体规划,并建设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

 2. 村庄聚集型社区 村庄聚集型社区是指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村庄通过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中居住、设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改造动力和空间组织的不同,分为村企联建型、强村带动型两种类型。

 村企联建型社区指村庄周边有能够带动社区建设的工业小区、农业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或者旅游开发企业,村庄与企业联合建成人口 3000 人以上、非农就业达到 70%的新型社区。

 强村带动型社区指多个村庄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合并,以强村带动周边村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

 多村合并型社区指多个村庄选择交通方便、用地充足、多村交界处新建农村新型社区。

 搬迁安置型社区指现状村庄位于矿产资源压覆区、风景区、水源地保护区、黄河滩区、库区、偏僻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不适宜居住的地区,规划将其搬迁至安全地域,并组建的农村新型社区。

 村庄直改型社区指村庄规模较大,且周边无可以合并的小村,或不宜合并的村庄,自身改造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

 第十七条

 新农村建设模式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产业关联、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等原则,在服务半径合理的前提下,结合交通条件,优先选择被撤并乡镇驻地村、大村、强村作为中心村,建设公共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基层村发展。

 第十八条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适宜规模

 城镇聚合型社区,一般应达到 5000 人以上。

 村庄聚集型社区,一般不少于 3000 人。

 中心村连同辐射带动的基层村人口规模一般在 3000 人左右,人口稀疏地区一般不少于 1500人。中心村服务半径一般不大于 2 公里,村庄极稀疏地区一般不大于 3 公里。

 第十九条

 建设用地控制 城镇聚合型社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 100-140 平方米。

 村庄聚集型社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不得超过 100 平方米。

 中心村适当预留新建用地,以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接纳基层村人口适度聚集。

 表2

  农村新型社区及新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一览表 名称 类型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农村新型社区 城镇聚合型社区

 100-140

 村庄聚集型社区

 平原地区

 100

 新农村 平原地区

 100

 第二十条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 在村庄发展潜力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其它因素,XX 县域规划形成 55 个农村新型社区和76 个新农村。

 表3

  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一览表 行政区划 社区 村庄 人口规模(人)

 安置点 备注

 建设 类型 社区 名称

 田镇街道办 城镇聚合型 城市聚合型 洼里徐社区 吕八村、周家村、王风村、台孙村、台陈村 2300 洼里徐村 台陈村为产业发展特色村 姜家社区 前杨村、徐董村 700 姜家村

  小城镇聚合型 石槽社区 义东村、义西村、郝家村、于梅村、柴家村、石槽村、孙庄村、西官庄村、成家村、前赵村、后赵村 3000 石槽村

 侯家坊社区 宫家村、青徐村、 邹徐村、马家村、侯家坊村、阎家村、千佛庙村、段家村、小李家村 2500 侯家坊村 马家村、段家村为产业发展特色村

 正理社区 崔东村、崔西村、三龙村、正理村、小高村 2000 崔东村

 乔家社区 乔家村、马庄村、南尹家村、邹家村、杜郭村、湾头村、胡家村、后池村、前池村、韩连庄 3000 乔家村 胡家村为历史文化特色村

 小计 6 42 13500

 芦湖街道办 城镇聚合型 城市聚合型 寨子社区 王坡庄村、蔡家村、丁家村 1500 寨子村

 小城镇聚合型 湖北社区 小杨村、道堂李村、太平魏村、苏家村、小王村、小张村、 大卢村、三甲赵村 3000 大卢村 旧村改造

 赵店社区 桃花赵村、索家村、有言张村、果园村、 王桥村、樊家村、 赵店村、贾家村 2500 原赵店镇镇政府驻地

 湖东社区 小安定村、 包福李村、于家村、崔家村、河沟赵村、朱泗皇村、 李长奇村、沙土魏村、王家村、菜园村、于张村、吴家村、石庙于村、苟士孙村 3000 包福李村 下划线村庄启动旧村改造

 西马社区 夏家楼村、寨里孙村、祁家村、高官寨村、霍刘村、张槐村、温家村、 马家村、史家村、业绩王村、河沟李村、付光辉村、张道传村 2500 马家村

 大官庄社区 东朱家村、董家村、新五合村、 大官庄村、小新庄村、屋子村 2000 大官庄村 旧村改造

 小计 6 52 14500

 常家镇 城镇聚合型 城市聚合型 西付社区 史家村、双庙村、赵家村、尹家村、大杜家村 3450 西付村

 大庄村、孟李庄村 1350 新宏业厂西北角 旧村改造 小城镇聚合型 中心社区 水牛李村、谢家村、大张村、南王家村、刘家村、西杜家村、 西朱家村、常家村、成家村 4700 西朱家村

 村庄聚合型 强村带动型 郑庙社区 秦家村、郭家村、曹店村、颜家村、上孟村、下孟村、翟徐村、北油王、齐冯村、南油王村、郑庙村、大阮村、新阮村、杨王村、张庙村、 踹鼓张村、南段村 5800 踹鼓张村

 三合社区 三合村、说约李村、许官村、大李东、大李西村、樊家村、河沟孙村、付王家村、 东付村 4000 三合村 旧村改造

 台李社区 台李村、南庄村、东庄村、买浒村、周家村、北王家村、高家村、郑家村、6200 台李村 郑家村 XX 桑林圣果采摘

 刘坊村、于家庄村、张王村、翟寺村、北段村、小开河村、五合村、皂李村 园、桑叶鸡养殖基地;XX富硒冬枣采摘基地 刘春社区 刘春村、后胡村、骆家村、前胡村 1500 刘春村 旧村改造

 天鹅湖社区 艾李村、闫张村、 岳家村、刘王村、沙李村、牛家村、 毛家村、张木匠村、二甲张村、新庄村 2500 艾李村 旧村改造;沙李村满江红果蔬采摘基地

 小计 7 72 29500

 青城镇 城镇聚合型 小城镇聚合型 中心社区 邵家村、大北关村、小北关村、东关村、东街村、施家村、西于村、焦家村、小王家村、 南关村、三里尚村、顾家村 6000 东街村

 文昌社区 前海村、后海村、西北街村、范家村、吉家村、耿家村、胥令公村、刘公顺村、石家湾村、田家村、西三里村、赵家村、小张村、豆腐陈村 6500 西北街村 西北街村、吉家村旧村改造、西北街村为历史文化特色村

 游园社区 游家村、菜园村、马庄村、王皮村、钓鱼台村、辛庄村、胥家庄村、刘茹村、玉皇庙村、西大张村、柳烟村、接官亭村、长里庄村、孙家村、五里村、徐西村、徐中村、徐东村、柳树高村、界牌杨村 7500 游家村 下划线村庄为启动旧村改造

 村庄聚合型 强村带动型 王小堂社区 王老三村、东张村、西张村、郭立庵村、姚家村、沙窝杨村、亭子李村、大李夏村、小马村、 付家村、码头村、新李村、韩小村、西邵村、西周村、拐沟陈村、 白马陈村、温家坊村、张太浮村、 王小堂村 4000 王小堂村

 孙家社区 香姚村、庄家村、 小孙家村、大孙家村、杜家村、张汉臣村、王家庙村、管道魏村、官道李村、连五庄村、史家村、石家井村、东牛王村、于家村、毛家村、皮家村、油坊杨村、 朱家村、纷张村、界牌张村 4000 大孙家村

 张巩田社区 八蜡庙村、岳家村、三里庄村、毛家村、 张巩田村、孔家村 1200 张巩田村 张巩田村 XX民主蔬菜采摘基地

 大于社 大于村、成家庄村、西纸村、东纸村、 2500 大于

 区 路家村、小孟村、五里坊村、小李村、孟家村、彭家村 村 小计 7 102 31700

 唐坊镇 城镇聚合型 小城镇聚合型 中心社区 中杨村、方家村、 北张庄村、 高家村、唐坊村、 韩家村、杨李村、北徐家村、西关村、东关村、杜家村、司马庄村、西曹村、西秘村、东秘村、申家村、彭家村 12000 镇政府驻地

  步家社区 步家村、 卫灵公村、后展村、前展村、石家村、南刘村、南杨村、店子村、柴家村、南于家村、许家村 8000

 步家村旧村改造 村庄聚合型 村企联建型 和家社区 贾家村、 孟君寺村、 李凤鸣村、仉家村、 和店村、魏家村、程家村、东王村、赵家村、宫家村、东曹村、崔家村、德胜村、村庄村、郑埝村 7000 园区管委会驻地 黑牛养殖基地

 强村带动型 西高社区 洼里王村、西于村、耿家村、吕寨村、寺前村、魏寺村、东洼村、西洼村、毛家村、孙集村、 西高村、郭家村、蔡家村、武东村、武西村、谢家村、元河村、荆官村 3000 西高村

 吴家社区 西张庄村、达摩店村、殷家村、 吴家村、梁孙村、卢家村、玉皇堂村 2500 吴家村 吴家村为城郊休闲特色村

 湖南社区 北杨村、沈家村、西刘村、 刘三仁村、西王村 2500 刘三仁村 旧村改造

 小计 6 73 35000

 高城镇 城镇聚合型 小城镇聚合型 中心社区 西郭村、河东村、西刘村、 蔡旺村、西张村、东张村、陈尧村、付家村、范家村、纸坊村、堤西李村、大王村、十里铺村、安家村、信家村 10000 现镇政府驻地

 城北社区 庙子村、 花孙村、北陈村、赵王村、陶家村、 大邵村、务陈村、荆周村、孟家村 4500 大邵村 孟家村为产业发展特色村

 城西社区 小套村、前营村、后营村、蔡家村、王家村、程家村、耿家村 5500 蔡家村 小套村旧村改造

 村庄聚合型 强村带动型 高城社区 北县合村、南县合村、西关村、北关村、东关村、东门里村、和平村、 北门里村、城北刘村 3800 原镇政府驻地 北门里村旧村改造、北关村历史文化特色村

 樊林社 义和村、 庄头村、拥护村、保证村、 4800 义和 庄头村鹏鸿

 区 忠信村、程尔头村、袁家村、 东刘村、明理村、道口村 村 水产养殖厂 河西社区 大蔡村、城北郭村、 小河西村、五里村、王庄村、李明安村、张庙村、窦家村 4000 小河西村 张庙村逸仙居水产养殖厂

 马家社区 马庄村、 闫庄村、周家村、刘家村、辛庄村、西沙村、沙东村、夏庄村、英庄村、丁庄村、永阜村、堤上刘村、石槽村、赵路村、前孙村、后孙村、邢王村、西吕村、东吕村 10000 马庄村 闫庄村旧村改造

 李官社区 李官村、祝家村、单集村、成家村、逍遥村、杨庄村、 东郭村、 付家堤口村、姚套村、堰头村 7400 李官村

 小计 8 87 50000

 花沟镇 城镇聚合型 城市聚合型 肖胡家社区 榆林村、王家村、段家村、贾家村、孙坊村、胡李村、大庄村、高旺村、店西村、店东村、王旺村 4000 肖胡家村

 小城镇聚合型 中心社区 花一村、花二村、花三村、花四南村、花四北村、贾寨村、龙虎村、 岳家村、毛李村、天师村、香王村、邵家村、任马寨村、小庄村、西张村、东张村、沟王村 6500 镇政府驻地

 村庄聚合型 强村带动型 十六户社区 周家村、闫家村、小张村、李黄村、西十村、 中十村、东十村 2500 中十村 闫家村、西十村为产业发展特色村

 龙桑树社区 张朝村、吉祥村、芦家村、贾庄村、龙桑村、王寨村、吕家村、前陈村、后陈村、辛庄村、前石村、后石村、杏行村、郭坊村 6800 龙桑村

 多村合并型 杨庄社区 西寺村、杨庄村、老鸦赵村、中寺村、东寺村、大官村、胡关村、 张官村、云集官村、曹家村、田官村、双柳村、曹家坡村 4300 曹家村

 唐口社区 陈庄村、 东口一村、东口二村、西口村、 胡屋村、龙套村、宋套村、新立村 3500 东口一村 陈庄村为历史文化特色村

 小计 6 70 27600

 木 城 小 木李社 木李村、结网刘村、东宫村、三角杨 10000 镇政

 李镇 镇聚合型 城镇聚合型 区 村、张洛吾村、牛家村、苏家村、官道杨村、苇子张村、西陈村、北小张家村、宋家村、崔家村、岳家村、南小刘村、姚张村、王中合村、常家坊村、樊家村、靳家村、俎五庄村、西宫村、尚家村、新孟口村、南连王村、孟家村、彭家庙村、乔家村、于刘村、刘念吾村、王老三村、东陈村、赵家庵村、马家湾村、郭家坊村 府驻地 村庄聚合型 多村合并型 新徐社区 新徐村、大尚村、草庙村、周家村、河坝李村、小李村、中李赵村、郑家纸坊村、 茅子王村、西李村、内董村、西董村、莱家村、东李村、中李村、付家村、 丁家庙村、杨家庄村、小田村、茹家窑村、大田村、贩牛崔村、常官店村 7000 常官店村

 强村带动型 南段社区 南段村、东董村、内杨村、杜集村、内于村、西段村、逯台村、东段村、石家村、王家庄村、潘家村 3000 南段村 王家庄村为历史文化特色村、内于村于大果蔬采摘基地

 搬迁安置型 新董社区 新董村、老董村、堤外周村、杂姓刘村、新李村、外赵村、内赵村、南李村、北李村、北连五村、白龙湾村 3000 老董村 杂姓刘村葡萄采摘园。郊野公园(从惠青黄河大桥到浮桥的范围),依据《XX省 XX 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河沟社区 河沟张村、河沟马村、三合村、三圣村、前后马村、清河村、内清村、海里干村、富家庄村、张海兰村 2500 河沟马村

  小计 5 90 25500

 黑里寨镇 城镇聚合型 小城镇聚合型 中心社区 黑一村、黑二村、黑三村、孙庙村、东孟村、刘南村、梨行村、杨家村、王矮子村、急公村、小杜村、萁张村、杨四官村 15000 镇政府驻地

 村 强 代庙社 冶张村、代庙村、翟家村、闫庙村、 3000 代庙

 庄聚合型 村带动型 区 宋家村、小李村、格家村、东段村、西段村、太平村、宋张村、聂寺村、后刘村、胥家村 村 黄家社区 油郑村、油马村、 吴家村、状科村、黄家村、长里村、仁里村、大郑村、小郑村、三官村、桑家村、大圣寺村、寺后张村、九圣村、草地村 5000 黄家村 吴家村为旧村改造

 多村合并型 彭家社区 堤赵村、于王口村、新郭村、小王村、外王村、大郭村、里王村、化家村、彭家村、 演马村、苇园村、铺上村、乔家村、西沙里村、贺家村、西潘村、季家村、官庄村、洪家村、经家村、赵济明村、王半省村、义王寨、洼子刘村 5000 彭家村

 小计 4 66 28000

 总计 55 654 255300

 注:黑色加粗字体为建议安置点。

 表4

 新农村布局规划一览表 名称 建设模式 备注

 中心村 人口规模(人)

 基层村 人口规模(人)

 花沟镇 张家村 700 魏家村 870 产业发展特色村,带动周边基层村。

 东窦村 360 西窦村 390 东八里村 360 北耿村 600 徐家村 300 控制规模 田家村 440 西八里村 370 翟家村 200 鹿家村 200 付家村 245 沙沃村 280 兴旺村 240 八前村 260 八后村 320 庄家村 490 西赵村 310 东赵村 205 邱耿村 760 小计 2 1300 18 6600

  青城镇 小位家村 530 张家庄村 720 控制规模 成庵村 220 大河沟村 550 小河沟村 220 王天佑村 330 北孙村 200 北张村 200 台子于村 330 小计 1 530 8 2770

  黑里寨镇 后崔村 800 袁家村 300 控制规模 中店村 240 辛庄村 250 西孟村 250 李家村 170 前崔村 340 贾庄村 610 刘镇村 1300 西小王村 370 刘镇村为历史文化特色村 王恒村 310 魏家村 440 孟家村 400 新赵村 390 控制规模 小胡家村 120 杨火烧村 220 陈南村 410 孟东村 280 张官店村 280 小集村 370 石王村 250 贾艾村 230 大伊村 380 点头王村 300 孟西村 110 小伊村 240 张付贞村 130 郝家村 240 沙里村 420 毕家村 420 韩公彦村 270 崔家村 480 郭家村 430 潘家村 250

 小计 3 2500 31 9500

  木李镇 杨家坊子村 620 邢安村 290

 蔡家村 270 老孟口村 380 郭家村 350 大刘村 620 北小刘村 257 控制规模 窦家村 280 北杜村 390 侯家村 228 粉李村 205 新杜村 250 高家村 360 小计 2 1240 11 3260

  总计 8 5570 68 22130

  表5

  农村新型社区与新农村数量一览表 分类数量 个数 村 庄 居住人口 新型农村社区 城镇聚合型 26 个 291 个村庄纳入城市与小城镇 13.3 万人 村庄聚合型 29 个 342 个村庄撤并组建农村新型社区 11.68 万人 新农村 中心村 8 个

 0.607 万人 基层村 68 个

 2.213 万人

 第六章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二十一条

 设施配套标准 1. 城镇聚合型社区 城镇聚合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配置标准详见附表 1、附表 2。

 2. 村庄聚集型社区 村庄聚集型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配建标准参照《XX 市城乡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导则》,详见附表 3、附表 4,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配建标准参照《XX 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 年)》关于农村新型社区的要求,详见附表 5、附表 6。

 3. 新农村设施配套标准 新农村设施配建标准参照《XX 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 年)》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详见附表 7。

 第二十二条

 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 1.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引导 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应以综合体形式集中布置,包括行政管理、警务治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就业培训、商业金融、邮电通信等设施。社区组织办公用房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共同设置,满足社区党组织办公、活动和服务群众的需要。中心村应在交通便捷区域规划公共服务中心,可与文体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相结合。

 2. 教育设施建设引导 满足办学规模的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可配置规范化小学,生源数量不足的可只设置低年级部教学点。优先建设规范化幼儿园,学前教育设施应与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同步规划建设,方便儿童就近入园。

 3. 文体设施建设引导 文化体育、图书阅览等活动室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共同设置,青少年、老人活动设施结合文体活动场地设置,形成用地面积不低于 500 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

 4. 卫生设施建设引导 配置标准化卫生室,面积不少于 80 平方米,实现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和药房四室分离。

 5. 养老设施建设引导 配套集养、医、学、乐为一体的幸福院,占地面积宜达到 1400 平方米以上,室外活动场所不小于 400 平方米,绿化面积应达到 40%,并按照每千名老年人 40 张以上的标准配备养老床位。

 6. 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 0.2 平方米的标准, 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 20 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 15 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社区人口规模在1-1.5 万、1.5-3 万、3-5 万人的社区,分别配套建设不少于 750 平方米、1085 平方米、1600 平方米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7. 其它公用设施建设引导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设置农机大院。尊重农村红白喜事风俗习惯,设置礼事堂。

 第二十三条

 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 1. 交通设施建设引导 农村新型社区内社区级道路红线 8-15 米,组团级道路红线 6-10 米,宅前道路红线 4-6 米。社区与外部道路连接公路等级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按 1.0 车位/户配置停车位(停车库),保障车辆停放有序。

 2. 环卫设施 1) 厕所 结合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无害化卫生厕所,按 25-50 平方米/千人的标准配建,每厕建筑面积不低于 25 平方米。

 2) 垃圾收集 生活垃圾收集站(点)服务半径不超过 70 米,每 100 户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箱,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3. 给水设施 1) 供水模式 离中心城区、镇区较近或地势较为平坦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采用延伸城区供水管网的集中供水模式;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采用村镇连片供水模式;人口规模较小的,或受地理条件限制的村庄,可采取单村供水模式。

 2) 供水水质标准 原水水质应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或《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3020)的规定;供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

 4. 排水设施 1) 排水体制 新建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新型社区,宜选择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经济条件一般且已经采用合流制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前应将排水系统改造成截流式合流制,远期应改造为分流制。

 2) 污水处理模式和技术 人口规模较大、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曝气生物滤池、淹没式生物膜等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水集中处理。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村庄,鼓励采用化粪池、生态氧化塘、净化槽等小型无动力或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分散处理。

 5. 供热设施 1) 供热能源结构 尽量减少煤炭使用量,探索采用环保锅炉、天然气、生物质、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多种新途径解决农村供热。

 2) 供热模式 在城镇供热服务半径内的农村新型社区,可纳入城镇集中供热系统。周边区域有可利用企业热源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利用企业热源实现集中供热。规模较大、无可利用集中供热设施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新建集中供热设施。

 6. 燃气设施 距城镇较近、具备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可采用城镇管网集中供气模式,逐步纳入城镇集中供气(天然气管网)系统。

 远离城镇的社区,可采用非城镇管网集中供气模式,采用 CNG 和 LNG 供气站、秸秆气化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等方式供气。

 7. 其它基础设施 1) 路灯 在主要道路两侧与公共中心周边按照 50-100 米的间隔设置路灯。

 2) 消防设施 主要道路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 120 米,并满足消防通道要求。

 3) 园林绿化 建设一个中心绿地和 2 个以上小型公共绿地,中心绿地面积不小于 500 平方米,绿地率不低于 30%。

 4) 视频监控 依托警务室建设视频监控平台,在主要出入口、广场、学校、幼儿园等主要公共场所设置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等设施。

 第七章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二十四条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 公路规划 规划 XX 县县域形成 2 条环城线、7 条纵线、7 条横线公路网格局。

 内环(环一)主要包括北环、南环、西环及东环。

 外环(环二)主要为横二、纵二、横五、纵六,即为西侧庆淄路,南侧李中路,东侧赵班路,北侧广青路——庆淄路。

 七横:横一:滨州界——邹平界(沿黄河大堤);横二:广青路——庆淄路;横三:济南——东营高速预留通道;横四:广青路——北外环——庆淄路;横五:潍高路——南外环——庆淄路;横六:李中路;横七:新建小清河沿线旅游公路。

 七纵:纵一:刘杨路;纵二:庆淄路;纵三:唐北路;纵四:袁家——毛家 纵五:高淄路;纵六:滨莱高速;纵七:赵班路。

 2. 铁路规划 规划将轻轨路线预留在 XX 南部,在跨越北塘路处往北,在东外环路以东,吕家寨村南设置轻轨客运站。

 3. 交通设施 规划短途客运在轻轨客运站附近,形成短途客运与轻轨客运一站式客运系统。

 规划在东外环路以东、新五合村附近建设货运场站。

 第二十五条

 给水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引黄客水作为 XX 城乡用水的主要来源,县域共形成三大供水系统。

 1. 县域西部木李、青城、黑里寨、花沟供水系统 2. 县域东部唐坊供水系统 3. 县域南部高城供水系统 第二十六条

 排水工程设施规划 1.污水处理规划 规划对现状绿环污水净化有限公司、XX 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予以保留,在营丘大道西侧、北环路北侧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远期处理规模 3 万 m 3 /d,主要处理城区西北侧、常家镇的污水,规划占地面积 4ha。

 2.雨水处理规划 雨水排放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暗渠或管道等方式,形成以排水分区为界的枝状管网。

 第二十七条

 供电工程设施规划 XX 县东部新建 500kVXX 站,变压器容量 2X100 万 kVA,在 XX 县西部建设 220kVXX 站,变压器容量 2X18 万 kVA,作为 XX 县电源。

 规划升压改造 35kV 城西变电站,变压器容量为 3×5 万 kVA,为城区西部提供电源。

 规划新建 110kV 大李变电站,变压器容量为 3×5 万 kVA,为城区北部提供电源。

 规划新建 110kV 新庄变电站,变压器容量为 3×5 万 kVA,为城区东部提供电源。

 村庄 10KV 电源的确定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乡镇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

 第二十八条

 电信邮政工程设施规划 1.电信规划 全部实现光缆覆盖,城区规划按组团设置光缆模块局,不再新建电信端局。

 规划电信线路敷设方式宜为地下通信电(光)缆,敷设在道路的西、北侧,宜综合考虑弱电类线路的容量,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

 2.有线电视规划 规划有线电视线路与通信线路同路由布置敷设,规划有线电视入户率实现 100%。

 3.邮政规划 规划按照邮政设施 1.0-1.5km 的服务半径,新建邮政支局 7 处,满足社会用户用邮的需要。

 规划对全县邮政局所进行改造完善,在全县范围内,基本按服务半径 1.0~1.5km、服务人口1.5~2 万人设置邮政所。

 第二十九条

 供热工程设施规划 规划以芦湖路和北支新河为界将 XX 县城分为三个供热区:西区、东区和南区。其中,北支新河以南为南部供热区,北支新河以北以芦湖路为界分为西区和东区两个供热区。

 规划西部供热区以现状丽村热电厂为热源,在其厂内设置汽-水换热站,出 80/60℃低温热水网直供采暖用户。东部和南部供热区以现状虹桥热电厂为热源,民用采暖通过高温水供热,供回水温度为 130/70℃,配套二级低温热水管网供回水温度为 80/60℃。

 第三十条

 燃气工程设施规划 县域内,规划确定以现状“沧淄线”的 XX 支线为上游气源,以现状金捷燃气公司天然气门站为城市气源,依托现状铺设沿东外环路的 DN200 次高压天然气管线,向北至常家化工园区;规划建设一座高中压调压站,同时完善化工园区中压天然气管网。铺设沿青苑路、南环路的 DN200次高压天然气管线,向西南至花沟镇经济园区,规划建设一座高中压调压站,同时完善化花沟镇中压天然气管网,实现天然气化。

 另外在常家镇和花沟镇规划分别建设 CNG 加气子站一座,解决镇区居民汽车加气需求。

 第三十一条

 环卫设施规划 1.规划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压缩打包运至市垃圾发电厂燃烧发电。

 2.改善各镇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系统,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3.各镇及中心村设置垃圾转运站,在基层村设置垃圾箱进行垃圾收集。规划采用袋装化和密闭式垃圾屋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方式,将垃圾从小型密闭式收集站运至县城东南部垃圾中转站。

 第三十二条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预测远期小学规模在校生数为 24500 人,班级数为 545 班,平均班额按 45 人计。远期初中规模在校生数为 14700 人,班级数为 294 班,平均班额按 50 人计。具体见公共设施规划图。

 第三十三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医疗卫生设施按中心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设置。

 中心城区除现有的体育场外,结合高中建设 400 米跑道的标准体育场和各类群众建设场地,配置一定数量的体育建设器材;乡镇结合初中建设 200~300 米跑道的体育场和群众健身设施;村委会驻地都应设置体育室;农村新型社区也应有一定的规划设施配置。

 第八章 防灾减灾规划 第三十四条

 防洪规划 1.河道蓝线规划 规划北支新河、干二排、干四排的河道蓝线宽度两侧各距外堤脚线不小于 20m,其它河道不小于 15m。

 3.防洪标准 XX 县城:近期为 50 年一遇,远期为 100 年一遇。

 黄河:100 年一遇标准。

 小清河、北支新河:近期 50 年一遇,远期为 100 年一遇。

 大芦湖水库:达到 100 年一遇标准,200 年一遇校核。

 第三十五条

 消防规划 1.消防供水 完善城镇供水加压系统、消防车取水口和消防栓等设施,改造城镇供水管网,消防栓设置间距 120m。在城镇建成区主要河流处设置消防取水口供消防车取水。

 2.消防供电 规划两路电源或设置自备发电机房。

 3.消防通讯 各城镇应建立完善的火灾报警和和消防指挥通讯系统,利用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做到迅速、

 准确、可靠。逐步建立消防地理信息系统。

 4.消防通道 近期结合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提高车辆通行能力,保证消防车辆的通行,旧城区的消防通道应考虑消防隔离带作用。修建停车场,解决夜间汽车停放堵塞通道的问题。

 5.城镇避难场所规划 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其它防灾规划建立城市防灾避难场地,利用空地、公园等开阔场地作为火灾避难的,火灾避难地的服务半径不大于2 km,并且应保障火灾避难地的疏散联系通道的畅通。

 第三十六条

 抗震减灾规划 1.避震疏散场地 公园、广场、绿地、运动场以及学校的操场等是地震时的主要疏散场地。避震场地要求为:疏散半径 300—500 米,人均疏散面积 2—4 平方米,疏散场地结合规划在各地区统筹安排。人均疏散面积在建筑满足设防标准的地区取下限,建筑不能满足设防标准的地区取上限。

 2.避震疏散通道 避震疏散通道原则上应使居民的疏散救护便捷安全,通道两侧的建筑物应按震时有 7~10 米的道路宽度计算其倒塌堆积宽(一般老旧平房堆积宽 B=0.8 倍高 H,多层砖房 B<10 米,其它B=0.5H),据此确定建筑物限高或退后红线距离,限高或退后确有困难的建筑应采取其它工程上的补救措施,并经规划管理部门审定批准。

 第九章 建设风貌 第三十七条

 建设风貌引导 1.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空间布局应与当地风土人情、独特村居风貌和田园风光统一协调,突出地域文化,塑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

 2.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筑要突出本地建筑风格,借助地方典型建筑符号,使用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建设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有条件的地区多层住宅应预留电梯配建空间。

 3.人行道路、路灯照明、指示性标志、垃圾桶等设施建设既要满足基本功能,也要注重特色风貌体现。街头公园和主要干道应首选本土树木、灌木和花卉品种绿化美化,做到局部空间环境与村镇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第三十八条

 分类打造建设风貌

 1.城镇聚合型社区。按照城市居住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建筑形式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建筑风貌与城镇风貌相协调,建筑色彩应与城镇色彩统一协调。

 2.村庄聚集型社区和新农村。保护地方传统民居,新建民居应与传统民居风貌相协调。建筑风格以当地地方特色的低层独立院落联排式、双拼式为主。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环境,体现田园宜居特色。

 第三十九条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1.农房改造。根据地方特色,对村民住房新建或改造的风格、色彩、高度、设施等提出指导要求。推广改水、改气、改厨、改厕等工程,加快房屋节能改造,建设绿色农房。

 2.道路交通设施。加强村庄道路硬化,逐步实现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 3.垃圾收集。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的收集运输方式,建立日产日清的环卫保洁制度。

 4.排水设施。清理、疏通、完善雨水导排系统,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设置排水管线、沟渠,雨污合流村庄设置截流井等。

 5.厨房整治。配设给排水设施,给水水质应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排水设施应与村内的排水管渠相连接,避免污水漫流。

 6.厕所整治。按照水冲式、三格化粪池、三联通沼气池等类型,建设家庭卫生厕所和村庄公共卫生厕所。结合单户或联户沼气池建设,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

 7.电力...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 布局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