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与指导》课题实施对教师促进和影响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与指导》课题实施对教师促进和影响

时间:2025-08-03 15:59:48 浏览次数: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指导》课题实施对教师的促进和影响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它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无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然而,容易使人困惑的是:综合性学习在突出学生“自主活动”的同时,是否会弱化教师的作用呢?其内容是固化的吗?其指导方法是不定的吗?通过课题的实施,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有相应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更低控制度 控制度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程度。控制度有高低之分,高控制度即指教师完全控制教学,所用材料、步骤、方式等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与教师的控制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学生的自由度,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自主程度。显然,教师的高控制度就意味着学生的低自由度。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研究主题;凭自己的见解提出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己设计并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共同商定评价指标。这里,学生的“学”是外显的、自主的,教师的“教”是隐性的、辅助的。也就是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是“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为了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低控制度,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中放飞思绪,教师做到了“三个转变”:

 1、转变“唯语文”观,不以传统的学科界限框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如在一项“征集班歌”、“征集班徽”的活动中,音乐与语文、美术与语文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很难明确区分这是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还是语文活动。问题是: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吗?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固守学科阵地”,稍有越轨便会招来“这不是语文课”之类的指责。不错,语文的确有自己的学科性质,但语文又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把语文教学引入生活大课堂,打破学科界限,发掘学生自由选题中的语文教学因素,是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专业要求。

 2、转变“唯教师”观,“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意义的交流、情感的流动、思维的碰撞。在对话中,意义不是被机械的复制,而是真正的建构。意义的丰富与思维的无限使“对话”具有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对话”的过程也可视为一种“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结论总是暂时的,探索无止境,并意识到观点的交流能丰富我们自己的思维,促进认识的发展。

 3、转变“唯标准”观,不以统一的评价标准“整合”多样化的学习个体。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评价的目的与方式都是多元的。然而,由于教师在学校中的

 特殊地位,学生会非常关注教师的评价,在教师出现某种比较明显的好恶倾向时,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去附和教师的要求。比如教师出于个人的喜好或应试的要求,比较频繁的展示某种体裁的文章,就容易使学生在写作中集体“趋同”,从而丧失了写作个性。教师以多样化的态势,引导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

 二、更具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真正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

 就前一方面而言,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示范来进行。示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言语示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语言技能的形成尤其如此。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处处重视自身的示范性,在自然的交流状态中向学生提供规范的语言样本,并在言语中传递祖国语言的丰富与美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示范良好的交往技能:比如倾听的技巧,以什么语言方式参与集体讨论,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如何面对批评意见等等,学生在这样的交往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而且直接获得社会经验。

 2、范本示例。当学生选定了学习课题,产生了学习、探究的需求时,合适的范本便是极好的“学习导言”,学生们可以在模仿操作中实现方法、策略的迁移。除了文本之外,语言交流也能构成范本。比如在“民俗文化”的学习主题中,学生们有的从服饰切入,有的从小吃入手,也有的对礼节感兴趣等等。尽管选题不一,但交流会上大家都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结构安排、活动组织、成果形式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在综合性学习中,内容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自己的学习之路。

 就后一方面而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本身的生活经验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应试教育把教师的躯体禁锢在教室内,把教师的思想束缚在课本中,“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失去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教师便会“江郎才尽”,语文也就越教越死。教师只有深入生活,开拓视野,才能在学习指导中内引外联,挥洒自如。正是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教师“下水”,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过程的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就不再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局外人”,这是教师的“学习者”角色获得认同的基本前提。作为教师,也在切身的学习中加深了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更重个别化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惟一焦点,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统一的“灌输”,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承认学生在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自主性,进行个别化的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小学语文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