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第11课新文化运动

第11课新文化运动

时间:2025-08-02 17:47:37 浏览次数:

 第 11 课 新文化运动 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 朱琳 内容主旨: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要真正培植国民的民主精神,还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拉开了这场思想变革的序幕。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为载体,促进了人民大众的政治觉醒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十月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从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口号、对象、主要代表人物、阵地和发展趋势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况。

  2、创设情境,体会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理解白话文对提升国民素质和传播新思想的重要作用,学习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宣扬民主、科学不断做出的努力。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救亡图存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流程:

 环节一:从自强新政开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进行着改变中国的尝试。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经历了两次帝制复辟,中西文化之间再次出现激烈碰撞,中国的革命之路将何去何从?以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要想救亡图存还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尝试。

 环节二:出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图》、袁世凯祭孔照片、鲁迅小说《药》关于人血馒头的片段,Q:说说辛亥之后的中国遇到了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体会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理解只是制度

 上的变革还不够,要想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改变民众根深蒂固的旧思想。

 环节三:一本杂志、两面旗帜、一群学者和一座大学成为推进这场思想文化领域变革——新文化运动的核心。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出示《敬告青年》片段,Q:陈独秀认为如何帮助国人摆脱蒙昧时代?新文化运动打出“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出示图片《北大讲台上的教授》,Q:有哪些知识分子活跃在传递新思想的前线?各种学派、各种思潮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北大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

 设计意图:结合课本和史料,知道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口号、代表人物和活动阵地等概况。

 环节四: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新”体现在哪里?出示鲁迅《狂人日记》片段,Q:其中作者借狂人之口批判了什么?新文化运动在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同时,也反对与其相对的旧伦理道德和旧文化。出示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片段和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片段,其中提倡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支持。

 设计意图:从鲁迅、陈独秀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言论,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环节五:请学生分别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展现见面打招呼的场景,体会两者之间的区别。分享胡适与白话文的故事。胡适说:“文言是一种已死的文字。”Q:这种说法对不对?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体会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理解白话文对提升民众文化水平、传播文化思想的重要作用,学习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看待传统文化。

 环节六:列宁领导的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给中国的有识之士带来了救亡图存的新思路,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出示《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节选,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思考: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什么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结合课本,了解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的贡献,理解中国走上以俄为师的道路的前提和原因。

 环节七:1919 年五四运动,北京的年轻学子们走上街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民国第一西式离婚案,冲击了固有的婚嫁观念。Q: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从五四运动和徐志摩、张幼仪的离婚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和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

  真正的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后 旧思想、旧文化——————》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依然影响很大

 白话文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相关热词搜索: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