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

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

时间:2025-08-03 03:00:45 浏览次数:

  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

 )

 排水 施工图 设计 说明

 1 设计依据 1.1 建设方设计委托书及与我院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 1.2 业主提供的 1:500 地形图; 1.3 我院所作的本工程道路及相关专业施工图设计文件; 1.4 我院设计人员现场踏勘收集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1.5《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1.6《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重庆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渝发改交[2014]1426 号,2014.12.22)

 1.7《重庆西站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文件》 (重庆市设计院,2014.11)

 1.8《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 (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5.1)

 1.9《市政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 (重庆市规划局,渝规市局方案函[市政] [2014]0500 号,2014.10)

 1.10《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并联审查协办意见复函》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方案协办【2014】27 号,2014.9)

 1.11《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初步设计的批复》(渝建初设[2016]15 号)

 1.11 业主提供周边道路及管网设计资料; 1.12 设计采用的主要标准: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 版)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2 设计原则 2.1 执行国家关于环境的保护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2 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在现状管线勘测及道路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对排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规划区内人口和经济增长提供安全的水环境。

 2.3 排水管网设计应满足地区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排水管道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

 2.4 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

 2.5 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

  第 2 页 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

 2.6 设计选材在不断总结科研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既考虑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同时又兼顾经济投入的合理性。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和产品。

 2.7 排水管道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为管线综合提供条件。

 3 工程概况 本项目属于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主要包括新凤中路(含新凤中路下穿道)、内环快速路拓宽还建(新凤中路下穿处)、施工期间内环快速路临时转换道以及新凤中路临时转换道等内容。

 新凤中路起点位于沙坪坝区西山村,线路呈南北走向,下穿新区大道和内环快速路后,终点止于重庆市上桥税务所,路线全长 2984.214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 50km/h,双向六车道。新凤中路下穿道(含敞口段)全长 1812.508m ,设计车速 50km/h,双向四车道。

 本次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按照专业共分为六册。

 第一册为道路;第二册为下穿道及支挡结构;第三册为桥梁;第四册为框架结构;第五册为道路排水、电照、交通、绿化;第六册为临时交通。

 4 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2015 年 6 月 9 日下午,市城乡建委在机关办公大楼 16 楼设计处会议室组织召开了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配套工程(新凤中路及内环改道)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给排水专业审查意见及回复情况如下:

 1)本工程虽然有高家花园水厂和丰收坝水厂联合供水,但是供水压力不能满足消防用水压力要求,应在施工图设计前核实水压资料,如水压不足,则应增加消防水池和增压设施。

 回复:按专家意见,在施工图设计前核实水压资料,确保下穿道消火栓系统水压达到规范要求。

 2)图号 CX-X-02,消火栓系统中的倒流防止器不应采用地下式,并应采取防粉尘和被水淹没的措施。(GB50974-8.3.5) 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改用地上式倒流防止器,选型为图集《倒流防止器选用及安装》(12S108-1)第 14 页,法兰连接减压型倒流防止器室外地上式安装(带水表)。已修改 CX-X-02 下穿道消防给水系统图及相应说明。

 3)图号 CX-X-03,图中从市政给水管道接入的四个水表的方向均不正确。

 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并修改水表方向。

 5 排水工程概况 5.1 现状流域 本次排水设计区域位于九龙坡区和沙坪坝区的交界处,亦为华岩流域和清水溪流域(杨公桥流域)的分界处,现状排水管道遵循上述排水流域分界,呈南北两部分分区域排放。

 5.2 现状排水概况 本项目中现状排水管道主要集中于老火车东站与老凤中路之间区域,其中老凤中路是区域内排水的主通道,雨、污水分别向南和北排放。南面雨水最终进入华岩水库和现状冲沟,北面雨水最终排入清水溪;污水则排入华岩水库和清水溪沿岸污水截流

  第 3 页 干管。

 根据收集到的现状管线资料,项目范围内沿原凤中路和火车站有一现状箱涵,孔径 B×H=1.2m×1.1m ~2.3m×1.2m,由华岩路排至原凤中路再经原火车站站场最终排入清水溪,其上游管道经新凤中路 K1+050、K1+100、K1+500 自东向西穿过,管径分别为 DN400、1400x1300、DN800,均为合流管涵。另外 K2+200 及 K2+510 处分别有1000x1000 和 DN1000 雨水管涵自东向西穿过新凤中路,最终排入清水溪。

 5.3 本次设计排水概况 新凤中路起点位于沙坪坝区西山村,线路呈南北走向,下穿新区大道和内环快速路后,终点止于重庆市上桥职业学院,路线全长 2984.214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 50km/h,标准路幅宽度 35m。

 新凤中路起、终点与原凤中路线位重合,在西站站前广场段将原凤中路线位向东侧偏移,在起终点新建及还建管网与原凤中路管网接顺。

 雨污水采用双侧布置,雨 水管线总长约 5.7Km,污水管线总长约 4.7Km,雨水箱涵 2 座,总长约 1.8Km。设计范围内以下沉广场为界,北侧属清水溪流域,南侧属华岩流域,北侧雨水主要通过北侧箱涵汇集后排入清水溪,南侧雨水主要通过南侧箱涵汇集后排入华岩水库。污水北侧最终接入清水溪旁截污干管,南侧最终接入华岩水库截污干管。

 为方便两侧地块雨污水接入,雨污水预留接口结合道路交叉口布置,间距控制为150m。

 6 主要设计标准和参数 6.1 污水计算 污水定额根据《重庆市主城区中梁山组团 A、D 标准分区(重庆西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次人均最高日用水量按 500L/d 计,人口计算按人均建筑面积 40m2计,污水量按用水量的 85%计。本次设计为新建区域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污水系统规模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

 污水管道流量按人均综合污水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s. .=24 3600N q KzQ 式中,Qs——设计污水流量(l/s); N——服务面积人口数量; q——人均综合污水量(l/cap.d); q=人均最高日用水量×85% Kz—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按下表确定:

 污水平均流量(l/s) 5 15 40 70 100 200 500 >1000 总变化系数 2.3 2.0 1.8 1.7 1.6 1.5 1.4 1.3 6.2 雨水计算 本次设计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公式如下:

 Q s =q ΨF

 雨水量计算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暴雨强度修订公式中的沙坪坝公式计算,公式为:

 ① 1 年≤P≤10 年时:

 4 2 6 . 0) 6.947 () lg 633 . 0 1 ( 609 . 63 15tPq

 (L/s•10 4 m 2 ) ② 10 年<P≤100 年时:

 655 . 0) 9.671 () lg 997 . 0 1 ( 622 . 1467tPq

 (L/s•10 4 m 2 )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按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取 5 年;下穿道排水泵站按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并适当提高,取 50 年。雨水箱涵按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

  第 4 页 计研究院方案阶段成果确定的断面。并以 50 年一遇重现期进行复核。

 道路综合径流系数 Ψ取 0.7; 涵洞综合径流系数 Ψ取 0.6,下穿道敞口段径流系数取 0.95。

 道路地面集水时间 t 1 取 5~10 分钟,涵洞地面集水时间 t 1 取 10~15 分钟,下穿道敞口段地面集水时间 t 1 取 1~2 分钟。

 7 雨水系统 平纵设计 7.1 雨水管道布置原则 雨水系统的收集既要考虑到雨水能顺利地从汇水区域内排出,又要考虑到经济与合理性。

 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2)结合道路和地块规划布置,由于道路通常都是地面径流的集中地,所以雨水管渠应平行道路敷设。

 3)雨水排出口宜分散布置,以便雨水就近排放,使管线较短,减小管径。

 4)雨水口布置应使雨水不漫过路口,因此雨水口布置在交叉路口的汇水点上和低洼处,并适当增设雨水口。雨水口间距取决于道路纵坡,路面积水以及雨水口进水量,本次设计取值为 15 至 35m。同时检查井间距和雨水口配套布置。

 7.2 雨水管道平面布置 本次设计新凤中路标准路幅宽度为 35m,雨水管双侧布置于车行道下,距路沿石1.5m,详《综合管网横断面图》。雨水检查井间距按 30m 控制,覆土按 2m 控制。其中 K0~K2+240 段仅道路路面、路沿石及人行道面层进行改造,本段利用现状雨水管网,仅进行相应的提升,并更换井盖井座和加固处理。

 7.3 与周边道路雨水管网衔接 由于项目为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市政配套工程,且本次设计凤中路为西客站提供主要交通及管网服务的主干道,西客站及周边地块雨污水主要由凤中路承接,业主组织西客站及周边道路设计单位进行了多次对接,并提出相应管道容量及标高需求,其中雨水接口共 5 个,具体坐标,需求底标高及管道规模和本次设计预留底标高及管道规模见下表 7-1。

 表 7-1 雨水接口对接情况一览表 编号 需求情况 预留情况 检查井坐标 井底高程 管道规模 井底高程 管道规模 对应井编号 1 X 62763.463 297.19 d600 297.181 d600 Y-91-1 Y 51461.573 2 X 62885.888 296.01 d800 295.864 d800 Y-97-1 Y 51456.017 3 X 62001.479 295.4 d1400 箱涵涵 0+26 处预留跌水附井 Y51465.943 4 X 62045.124 298.471 d800 298.471 d800 Y-48-1 Y 51399.889 5 X 61719.285 290.4 d1600 290.4 d1600 Y-37-1 Y 61324.379 注:1~5 号接口均为重庆市设计院南北循环道需求接口。

 7.4 雨水出口 本次设计新凤中路雨水总体分为 4 段排放:其一,设计起点至 K0+160 段,接入起点处现状雨水管网;其二,K0+160 至 K1+540 段,接入 1 号涵洞(九龙坡区雨水箱涵);其三,K1+540 至 K2+620 段,接入 2 号涵洞(沙坪坝区雨水箱涵);其四,K2+620至设计终点。接入 K2+920 处横穿内环 DN1600 管道(西环立交改造设计新建)。

 7.5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 根据确定的设计标准和参数,对雨水管道进行水力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表 7-2 雨水管道水力计算表 雨水管段 汇流 面积 重现期 径流 系数 暴雨量 管径 粗糙 系数 坡度 流速 过流 能力 起点 终点 (ha) (年)

 (m3/s) (mm)

  (m/s) (m3/s) 现状 0.79 5 0.7 0.231 400 0.010 3.8% 4.20 0.53

  第 5 页 现状 0.84 5 0.7 0.245 400 0.010 3.8% 4.20 0.53 Y-1 Y-14 5.20 5 0.7 1.519 800 0.010 2.0% 4.84 2.43 Y-15 Y-27 4.84 5 0.7 1.418 1000 0.010 0.3% 2.174 1.71 Y-28 Y-59 26.9 5 0.7 7.855 1800 0.010 0.7% 4.913 12.50 Y-60 Y-67 0.33 5 0.7 0.047 400 0.010 0.4% 1.363 0.17 Y-69-2 Y-68 2.83 5 0.7 0.826 600 0.010 1.5% 3.460 0.978 Y-84 Y-70 3.94 5 0.7 1.151 800 0.010 1.0% 3.420 1.719 Y-85 Y-112 9.67 5 0.7 2.824 1200 0.010 0.3% 2.455 2.966 Y-117 Y-112 0.86 5 0.7 0.251 500 0.010 0.3% 1.369 0.269 Y-159 Y-156-1 16.22 5 0.7 4.736 1400 0.010 1% 4.966 7.645 7.6 雨水管道内涝重现期复核 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根据规范分类,沙坪坝区属于特大城市,内涝重现期取上限 100 年。

 使用推理公式法进行内涝重现期复核:

 ①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其临界设计流量,即雨水管渠处于超载状态,其水力坡度如上图。

 i=H1-(h2+管高+0.5)/L V=(1/n)R 2/3 i 0.5

 临界流量 Q p =vA ②用内涝重现期计算内涝重现期下的设计流量 Q 100 。

 ③内涝风险判断

 临界流量 Q p 大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 Q 100 时,满足内涝城镇内涝防治要求,当临界流量 Q p 小于内涝重现期设计流量 Q 100 时,需进一步复核是否满足地面积水设计标准。复核表如下:

 雨水 管段 汇流 面积 重现期 径流 系数 暴雨量 管径 粗糙 系数 压力流 坡度 流速 临界 流量 起点 终点 (ha) (年)

 (m3/s) (mm)

  (m/s) (m3/s) 现状 0.79 100 0.7 0.362 400 0.010 0.04 4.31 0.54 现状 0.84 100 0.7 0.385 400 0.010 0.042 4.42 0.55 Y-1 Y-14 5.20 100 0.7 2.385 800 0.010 0.021 4.96 2.49 Y-15 Y-27 4.84 100 0.7 2.22 1000 0.010 0.009 3.76 2.96 Y-28 Y-59 26.9 100 0.7 12.340 1800 0.010 0.016 7.43 18.91 Y-60 Y-67 0.33 100 0.7 0.073 400 0.010 0.011 2.26 0.28 Y-69-2 Y-68 2.83 100 0.7 1.298 600 0.010 0.049 6.25 1.77 Y-84 Y-70 3.94 100 0.7 1.807 800 0.010 0.010 3.42 1.72 Y-85 Y-112 9.67 100 0.7 4.436 1200 0.010 0.010 4.48 5.07 Y-117 Y-112 0.86 100 0.7 0.395 500 0.010 0.027 4.11 0.81 Y-159 Y-156-1 16.22 100 0.7 7.441 1400 0.010 0.025 7.85 12.09 7.7 雨水箱涵设计 本工程共设计两条箱涵,箱涵方案阶段由业主委托的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我院在通过评审及行洪论证的方案成果基础上,根据本次施工图设计的实际情况调整,但平面位置及断面大小均依据该成果。

 1)箱涵平面位置 1 号箱涵(2.6x2.5~3.0x3.2m)起于大件路,与现状 1.3x1.4m 的现状箱涵接顺,然后向南沿凤中路车行道下敷设,收集沿线地块雨水后排入东南面的华岩水库。

 1 号箱涵总长 1259m,至设计终点接入新建 1 号明渠明渠,新建 1 号明渠长 50m,终点顺接华岩水库,出口底标高 280.462。1 号箱涵及 1 号明渠均采用明开挖,与下穿道并行段与下穿道共基坑开挖。

 2 号箱涵(3.0x3.4~4.0x2.5)起于张家湾成渝下穿道附近,与现状冲沟接顺,然后向北沿凤中路车行道下敷设,收集沿线地块雨水后,排入北面西环立交清水溪改造段。

 2 号箱涵总长 360m,至设计终点接入新建 2 号明渠,新建 2 号明渠长 125.8m,

  第 6 页 终点顺接 3 号明渠,2 号明渠出口底标高 288.066。3 号明渠断面为 8.35mx5.8m,总长50m,起点接现状箱涵,终点接西环立交清水溪改造段起点(2 孔 4x4),3 号明渠起点底标高 288.165,终点底标高 288.094。2 号箱涵除穿内环段外采用明开挖,穿内环段涵 2+90~涵 3+60(2 号箱涵终点)采用暗挖,暗挖工艺及结构设计详本册结构部分。

 箱涵沿道路铺设,主要受下穿道及立交匝道影响,具体平面位置详《箱涵平面图》。

 2)箱涵纵断面设计 为保证周边雨水自流接入,同时避免与埋设较深的污水管线高程冲突,覆土按 3m控制,坡度 0.005,局部坡度较大段采用阶梯跌水,阶梯坡度 0.005。箱涵纵断面设计详《雨水箱涵纵断面设计图》 3)箱涵水力计算 箱涵水力计算如下(根据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水力计算成果):

 雨水涵洞水力计算表

 箱涵 设计管径 (mm)(BXH)

 设计坡度 设计流速 (m/s) 过流能力 (L/s) 设计流量 (L/s) 汇水面积 (hm2)

 1#箱涵 3.0x3.2m 0.005 4.19 38156 30360 94 2#箱涵 4.0x2.5m 0.005 3.4 39576 32940 102 4)箱涵结构设计 ①设计年限 本涵洞工程为永久性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排水系统规模均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

 ②设计指标 (1)断面尺寸:B×H=3.0×3.4m;B×H=4.0×2.5m;B×H=2.6×2.5m;B×H=2.8×3.0m;B×H=3.0×3.2m。

 (2)填土最大高度:5m。

 注:填土高度系指箱涵顶面到路面顶面的最大高度差,包括路面厚度在内。

 (3)顶板、底板及侧墙厚:0.30m~0.50m;基础厚:0.15m。

 (4)设计荷载:城—A 级。

 (5)填料设计参数:土的容重γ=20kN/m 3 ,计算内摩擦角Ф=30° ③设计要点 (1)箱涵横向按框架结构计算。

 (2)箱涵所受恒载包括箱涵自重、箱涵侧面及顶面填土的重力,箱涵顶汽车荷载等。

 (3)箱涵顶填土对箱涵的竖向压力按土柱重力计算,在进行计算时,行车荷载按车轮或履带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 30°分布,当几个车轮或两条履带的压力扩散线相交重叠时,则扩散面积以最外边的扩散线为准,不计车辆荷载的冲击力。

 ④箱涵材料要求 (1)混凝土:

 箱涵采用 C30 防水混凝土,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得小于 P8;基础采用 C20 混凝土。

 (2)钢筋:

 设计采用 HPB300、HRB400 钢筋:HPB300 钢筋其抗拉、抗压设计强度为 250MPa, HRB400 级钢筋其抗拉、抗压设计强度为 330Mpa,,除特殊说明外,直径 d≥12mm者采用 HRB400 热扎螺纹钢筋;直径 d<12mm 者采用 HPB300 热扎圆钢筋。直径 d≥20mm 者采用等强度直螺纹机械连接,连接等级达到Ⅰ级标准。

 ⑤箱涵施工 (1)箱涵沟槽开挖遇地质情况局部土质较差时,可根据现场情况减缓边坡或采取

  第 7 页 支护措施以保证安全。施工中应加强对边坡的监控量测,确保施工安全。

 (2)箱涵沟槽施工到位后,及时进行封底工作。根据现场实际开挖情况,对地基承载力做现场试验;不良地基处理:当涵洞底标高以下的地基达不到承载力要求时,应将其挖除进行换填处理,换填料根据不良地基层厚度确定:当达不到要求的地基层厚度小于 0.3m 时直接用 C20 素混凝土回填至底标高,当基底为淤泥时,换填厚度为3.0m,上部 0.5m 采用级配碎石换填,下部 2.5m 范围采用块片石换填,块片石料粒径10~50cm,且粒径小于 30cm 的片石含量不得超过 20%,强度不小于 25MPa 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若达不到承载力要求的地基厚度大于 3m 时,通知设计人员现场处理。基础换填时基础范围各方向加宽 1.0m,按 1:1 坡率放坡。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若承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会同建设单位和质监部门等进行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3)在钢筋绑扎时应设置一定数量垫块及马凳筋,确保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钢筋就位准确。施工中如发生钢筋空间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普通钢筋布置,但应确保钢筋的根数和净保护层厚度 (4)模板要求尺寸准确,表面平整;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湿砼爆模,确保浇出的混凝土尺寸准确。模板应涂刷正规的脱膜剂,表面光洁美观、无锈斑和异色痕迹。

 (5)各段应严格控制断面尺寸,施工误差应限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偏差之内。

 (6)应严格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应将旧混凝土的接缝面凿毛洁净,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整体性,并注意混凝土的养护。

 (7)箱涵两侧回填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90%后进行,并应同时均匀回填,分层夯实密实,密实度要求同道路路基且大于 94%(当场平或道路设计有更高要求时按更高要求进行回填)。

 (8)涵洞的出口与洞身建筑应设缝隔开。缝宽 3 厘米,并填以沥青麻絮或其它不透水材料。

 (9)涵身在顺水方向的沉降变形缝应根据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情况设置。除地形、地质变化较大处、基础埋置深度不一或基础对地基的压力变化较大处,涵洞跌水段跌水处以及基础填挖交界处应设置沉降变形缝外,其他部位按照岩质地基每隔 10m 设置一道,土质地基每 4~6m 设置一道设置。沉降缝应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洞口部分与洞身部分应分离砌筑。沉降缝宽 3cm,缝内填沥青麻絮。沉降缝下设置 60×80cm的 C25 素混凝土沉降缝基础。

 (10)箱涵八字式进出口详见箱涵出水口大样图。箱涵进水口须与现状涵洞出水口接顺,出水口须通过明沟与现状河沟接顺。

 (11)施工期间顶板上不得堆放建筑材料和施工垃圾。

 (12)箱涵基础垫层浇注时要求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且平整度要求不得超过 3cm。

 (13)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14)箱涵两侧及涵顶回填必须待箱涵混凝土达到 100%设计强度且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小于 7 天后方能进行箱涵两侧及涵顶的回填。

 (15)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

 (16)箱涵结构施工如设计文件未作特别说明,均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第 8 页 (JTG/T F50-2011)的有关规定进行。

 5)超前大管棚预支护设计 (1)管棚超前预支护采用外径φ127mm、壁厚 8.0mm 的热扎无缝钢尖管,钢管前端呈尖锥状,尾部焊接φ10 加劲箍,管壁四周钻 4 排φ20mm 压浆孔,施工时钢管沿隧道周边以 外插角打入围岩,插入钢筋笼,再灌注 M30 水泥砂浆,其环向布置间距为 40cm。

 (2)管棚固定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管棚套拱内设φ150 孔口管(根数与管棚根数相同)。

 6)超前小导管预支护设计 (1)超前小导管预注浆采用φ42mm.壁厚 4mm 的热轧无缝钢管加工制成,长400cm,钢管前端加工成锥形,尾部焊接φ6.5 钢筋加劲箍,管壁四周钻四排φ6mm 压浆孔,施工时钢管沿隧道周边以 15°外插角打入围岩。

 (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应有不小于 1.0m 的搭接长度。

 (3)超前小导管设计参数:

 钢管规格:热扎无缝钢花管,φ42,壁厚 4mm。

  管距:环向间距 40cm。

 注浆材料:M20 水泥砂浆或 M20 水泥浆。

 箱涵暗挖段全断面开挖施工,采用大管棚加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施工。首先采用管棚进行加固支护,再用顶进法将预制箱涵用千斤顶顶进,箱涵每次开挖进尺为2.5m,管棚在的搭接长度不小于 5m,且开挖时应在开挖面采用超前小导管进行预加固。

 8 污水系统平纵设计 8.1 污水管道平面布置 本次设计新凤中路标准路幅宽度为 35m,污水管双侧布置于人行道下,距路沿石2.8m,详《综合管网横断面图》。雨水检查井间距按 25m 控制,覆土按 2.5m 控制。在K1+780 至设计终点段,由于新凤中路与内环快速路并行,无开发地块,没有污水接入需求,故本段仅涉及有东侧污水管。其中 K0~K2+240 段仅道路路面、路沿石及人行道面层进行改造,本段利用现状污水管网,仅进行相应的提升,并更换井盖井座和加固处理。

 8.2 与周边道路污水衔接 由于项目为重庆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市政配套工程,且本次设计凤中路为西客站提供主要交通及管网服务的主干道,西客站及周边地块雨污水主要由凤中路承接,业主组织西客站及周边道路设计单位进行了多次对接,并提出相应管道容量及标高需求,其中雨水接口共 5 个,具体坐标,需求底标高及管道规模和本次设计预留底标高及管道规模见下表 7-1。

 表 8-1 污水接口对接情况一览表 编号 需求情况 预留情况 检查井坐标 井底高程 管道规模 井底高程 管道规模 对应井编号 1 X 62023.601 299.017 d400 298.549 d400 W-81 Y 51447.141 2 X 61724.868 290.6 d500 289.811 d500 W-39-1 Y 51325.473 3 X 62259.902 299.0 d400 299.0 d400 W-42-1 Y 51425.493 4 X 62612.048 299.0 d800 298.654 d400 W-98 Y 51454.677 注:1、2 号为重庆市设计院南北循环道需求接口,3、4 为铁二院广场需求接口。

 8.3 污水下游接口

  第 9 页 本次设计范围内污水总体分为 3 段排放:其一,设计起点至 K0+160 段,顺坡向接入起点段原凤中路现状污水管;其二,K0+160 至 K1+540 段,从 K0+240 处接入H8 路;其三,K1+540 至设计终点段,接入西环立交改造新建污水管,最终穿过内环接入沿清水溪截污干管。

 8.4 污水管道水力计算 根据确定的设计标准和参数,对污水管道进行水力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排放口 设计管径

 设计坡度 设计流速 过流能力 设计流量 变化系数 K 服务面积

 (mm)

 (m/s) (L/s) (L/s)

 (hm 2 )

 W-46 d500 0.003 1.8 472 181 1.6 99 W-142-2 d500 0.0033 1.9 290.61 215.4 1.6 117.8 9 排水管 渠及附属设施设计 9.1 管材 目前许多新排水管材涌现,双壁波纹管、玻璃钢管逐渐得到推广,其流水性能好,耐冲刷腐蚀,安装方便,综合考虑造价、使用功能、安全等各方面问题,从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本次设计排水管采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环刚度SN≥8000N/㎡,本工程中所标注管道大小均指管道内径。管径 d300 的雨水口连接支管采用 II 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应符合《埋地排水用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CJ/T225-2011)的规定。与检查井连接可采用“中介层”作法,详见CECS164:2004《埋地聚乙烯排水管管道工程技术规范》或厂家说明。国标钢筋混凝土管材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的相关规定。

 管道断面形式:本工程的雨、污水管道均采用采用圆形断面。

 9.2 管道基础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采用砂垫层基础,详细作法参照本设计图册《砂垫层基础大样图》。

 管顶覆土深度在 0.7~5.0m 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采用 120°混凝土基础,做法详06MS201-1 第 17 页;覆土在 5.0~7.5m 的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采用 180°混凝土基础,做法详 06MS201-1 第 19 页。

 管道基础在接口部位的凹槽,在铺设管道时随铺随挖。凹槽长度为 0.4~0.6 米,深度为 0.05~0.1m,宽度为管道外径的 1.1 倍。在接口完成后,凹槽随即用砂回填密实。管道采用承插接头,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

 排水管道地基处理应满足道路工程的要求和管道基础对承载力的要求,地基承载力 0.20MPa。管底填方高度不大于 3m 时,可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到路基标高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管底填方大于 3m时,应按道路密实度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 1.5m后,再开挖管槽施工管道;且管道基槽应超挖 0.5m,再回填 0.5m 厚的砂卵石或级配碎石,最后施工管道基础。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路面高程。

 当开挖沟槽基础为岩石时,槽底应超挖 200mm,采用砂砾石回填至设计高程后,再施工管道基础。

 9.3 管道接口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采用电热熔丝承插连接,管道承口应放在进水方向,插口放在出水方向,与检查井连接采用短管连接,管道与井壁间采用中介层,加水泥沙浆,中介层材料由厂家提供,承插头距离检查井不小于 1.5m。钢筋混凝土管道接口基础较好时其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刚性接口,做法详 06MS201-1 第28、29 页。

  第 10 页 9.1 对于软土基础接入检查井或涵洞处等构筑物和岩土分界段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排水管段处,采用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当管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的范围较大时,应在管段上连续设置一个以上的柔性接口,柔性接口部位的现浇混凝土基础应用变形缝分离,做法详 06MS201-1 第 35~36 页。

 9.2 普通检查井 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检查井做法详见排水检查井大样图相关部分。

 2)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检查井做法详见本图册排水检查井大样图相关部分。

 3)检查井井身大于 5.5m 时,采用超深检查井,详相关大样。

 根据“渝新整治办发〔2010〕9 号”通知要求,统一采用防盗铸铁井盖及盖座。按其承载能力,人行道上最低选用 B125 类型,车行道上最低选用 D400 类型。井座采用方形,井盖采用圆形;爬梯均采用新型复合材料成品。所选井盖应符合国家标准《检查井盖》(GB/T 23858-2009)的要求。检查井盖应满足通气要求,至少设有两个不小于 5cm 的通气孔。

 为避免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检查井需安装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100kg),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避免暴雨期间雨水从井底涌出时被冲走。防坠落装置包括防坠落网、防坠落井箅等,本项目采用放坠落网,详本图册大样。

 9.3 跌水井 当跌落水头大于 1.0m、管道穿越地下障碍物或管内计算流速超过最大设计流速需要采取跌水消能时,设置跌水井。跌水井井盖、井座、爬梯同一般检查井要求。详大样图。

 9.4 涵洞跌水附井 雨水管接入涵洞涵洞处采用跌水附井的形式,在箱涵侧壁开孔,具体详《跌水附井大样图》。

 9.5 涵洞检查井 为方便涵洞的检修及维护,在箱涵顶板靠近侧壁位置开孔,并设置爬梯,涵洞检查井间距按 120m 控制,具体详《涵洞检查井大样图》。

 9.6 雨水口 本工程采用 C30 砌块砌筑双篦雨水口。双篦雨水口泄水能力要求不应低于 35L/s。

 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 d300mm,以>1.5%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管材采用 II级钢筋混凝土管。道路竖曲线最低点、道路交叉口附近及未置于道路最低洼处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洼点,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低于路面 3~5cm,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做法详见相关大样图。

 10 隧道排水设计 10.1 泵站排水量计算 本工程下穿道排水包含雨水排水、消防水、结构渗水、冲洗水。下穿道敞开部分暴雨设计重现期采用 50 年,地面集流时间为 1 分钟,管内流行时间取 1 分钟,径流系数为 0.95。结构渗水量按 1 升每天每平方米。冲洗水量按 4.0 立方米每天冲洗一次计(消防时不考虑冲洗水量)。下穿道内消防、废水及敞开部分的雨水通过边沟收集,分两段排放。其一,下穿道起点~K1+180 段,起下穿道起点处接入本次新建雨水管;

  第 11 页 其二,K1+180~K2+336.27 段进入泵房提升后进入新凤中路本次设计雨水管网系统。

 在下穿道两侧设置排水沟,坡度与隧道结构坡度相同,汇集至泵站前池,为避免来水中含有较大颗粒对水泵造成危害,选用安全可靠的无阻塞潜水排污泵,同时严格控制盖板沟的栅条间隙。

 雨量计算采用重庆市沙坪坝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暴雨流量公式为:

 Q=Ψ×F×q A、1 年≤P≤10 年时:

  4 2 6 . 0) 6 . 9 4 7 () lg 633 . 0 1 ( 609 . 63 15tPq

 (L/s•10 4 m 2 ) B、10 年<P≤100 年时:

  6 5 5 . 0) 9 . 6 7 1 () lg 997 . 0 1 ( 622 . 1467tPq

 (L/s•10 4 m 2 ) 式中 q —— 暴雨强度,L/(s·hm 2 )

 t —— 降雨历时,t=t 1 +t 2

  t 1 —— 地面集流时间,按 1min 计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 2 =1min 隧道敞口段集水范围为 K2+239.768 至 K2+336.27,约 96.5m,集水范围宽度为18m,共计 0.09hm 2 。计算得暴雨流量为 56L/s。

 最不利情况下,泵站极限流量包括三部分,消防水量、结构渗水量和雨水量。消防水量为 20L/s,结构渗水量为 8.80L/s,雨水量为 56L/s,泵站极限流量为 84.8L/s。本次设计下穿道泵站设两台潜污泵,在极限状态下两台泵同时启用,并联运行排放流量为 134.6L/s,能够满足极限工况的极限流量。

 10.2 泵站工艺设计 ①泵站 泵站规模:0.067m 3 /s(暴雨量的 1.2 倍)

 泵站主要设备及材料见下表:

 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 A 潜水排污泵 Q=250m 3 /h

 H=17m N=18.5kW 效率=89.4% 泵重0.48 吨 台 2 含 2 台变频自耦式安装、无阻塞型,含控制箱泵体带自动冲洗阀(一用一备)

 ○B 超声波液位仪 H=5m 台 1 宜与水泵控制系统配套采购 ○C 电动葫芦 起重量 1 吨

 起吊高度 9 米 台 1 工字钢轨道结构预埋 主要材料一览表 序号 名称 规格 材料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柔性防水套管(B 型)

 DN200 L=500 Q235-A 根 2 结构施工时预埋 ○2 双法偏心渐缩管 DN150*DN200 L=395 Q235-A 根 2

 ○3 双法短管 DN200 L=1000 Q235-A 根 2

 ○4 双法直管 DN200 L=2000 Q235-A 根 2

 ○5 双法短管 DN300 L=450 Q235-A 根 2

 ○6 双法 90°弯管 DN300 L=450 Q235-A 根 3

 ○7 双法直管 DN300 L=4000 Q235-A 根 2

 ○8 闸阀 DN200

 个 2

 ○9 止回阀 DN200

 个 2

 ○ 10 柔性防水套管(A 型)

 DN300 L=700 Q235-A 根 3 结构施工时预埋 ○ 11 立管支架 DN300 套 1

  ○ 12 立管支架 DN200 套 1

  ○ 13 钢管 DN300 L=1000 Q235-A 根 2 维护间风管 ○ 14 给水 PPR 管 DN25 L=6000

 根 1

 ○ 15 给水龙头 DN25

 个 1

 泵房为全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前池与机器间合建,平面内空尺寸 4.0m*4.6m。在隧道侧墙开门,泵房顶部设置起吊设备,方便水泵检修。本次设计泵站为无人值守泵站,通过前池水位的变化来自动控制水泵的开启台数和运行时间。

 建筑面积:36.8 m 2 ,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第 12 页 泵检修预留孔为 1100×800,施工前需复核预留孔尺寸是否满足泵安装需求。

 ②出水井 出水井为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内空尺寸 1.6m*2.0m,出水压力管道接入池内,出水井上设检修人孔。压力出水井详压力出水井大样。

 ③出水管 出水井内雨水由 DN400 的雨水管道接入新凤中路新建雨水管网。

 ④泵站给水 为方便进行冲洗,在维护间内设置一个 DN25 水龙头,并配备相应的冲洗软管。

 (3)管材、基础及接口 给水管采用 PPR 给水管,热熔接口,管道基础为 0.1m 厚中粗砂基础,偎砂至管顶以上 0.5m。

 车行隧道内边沟之间的连接管以及泵站压力管均采用钢管,钢管与设备相接处采用法兰连接外,其余均采用焊接。埋地钢管采用 120°中粗砂基础。

 (4)钢制管件防腐要求 所有需作防腐处理的金属构件均须先作除锈处理后再涂防腐材料。但直接埋入钢筋砼的钢管件外壁只作除锈处理,不得涂刷任何涂料。

 本工程金属管件防腐采用改性聚氨酯新型高分子防腐涂料。

 防腐要求:

 1、埋地钢管外防腐:要求手工除锈 ST3 级,采用新型高分子防腐涂料两布四油,防腐层漆膜干厚度 280~300um。

 2、浸泡在水中的钢管或管件外防腐:采用手工除锈 ST3 级,采用新型高分子防腐涂料刷两道底漆、两道面漆,防腐层漆膜干厚度 80~100um。

 3、直接埋入砼中钢管外壁防腐:外壁仅采用手工除锈 ST3 级,不涂刷涂料。

 4、钢管内防腐均:采用喷砂防锈 Sa2.5 级,防腐涂料刷两道底漆、二道面漆,防腐层漆膜干厚度 80~100um。

 5、钢制构件(铁管、支架、栏杆、楼梯等)均要求进行防锈处理后采用高分子防腐涂料涂刷一道底漆,二道面漆。面漆颜色根据各构筑物要求确定。

 11 管道沟槽开挖及回填设计 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回填必须在混凝土及砂浆达到 80%以上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回填要求分层压实、对称均匀回填,密实度不小于 90%。对于钢筋混凝土管道,填料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土回填,回填密实度不小于 90%;对于塑胶管道具体砂垫层基础大样图;当检查井在车行道下时,应在检查井周围采用砂石回填,宽度为 40cm,在道路范围内,压实度应达到道路路基密实度要求,同时必须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 2008)相关规定。

 管道及构筑物沟槽开挖边坡应有一定的坡度以保证施工安全。沟槽开挖边坡最陡值根据不同土质按 1:0.1~1.5 控制,具体适用条件详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如果现场条件不允许,施工必须采取加支撑等措施。

 管区(沟槽底至管顶以上 1.0m 范围内)禁止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进行回填。管顶严禁使用重锤夯实。

 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 0.2MPa。沟槽在填方地段或沟槽超挖的,管道基础以下必须分层夯实回填,密实度不小于 90%。

 对于地质条件较差地段,如淤泥、杂填土等,必须进行换填。换填材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土、砂砾石、砂性土等。

  第 13 页 12 主要工程量 新建雨水管线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雨水检查井

 座 188 C30 混凝土砌块 2 跌水井

 座 4 C30 现浇 3 沉砂井

 座 5 C30 现浇 4 深型检查井

 座 8 C30 现浇 5 涵洞跌水附井

 座 6 C30 混凝土现浇 6 涵洞检查井

 座 15

 7 双箅雨水口

 座 236 C30 砌块 8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1800 m 260 承插管 9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1500 m 240 承插管 10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1400 m 135 承插管 11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1200 m 410 承插管 12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1000 m 385 承插管 13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800 m 400 承插管 14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700 m 110 承插管 15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600 m 850 承插管 16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500 m 810 承插管 17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400 m 1110 承插管 18 II 级钢筋混凝土管 DN300 m 1250 雨水口连接管,包封混凝土量 105m 3

 19 排水暗沟 400×400 m 1188 详大样 20 挖方

 m3 72126

 21 填方

 m3 66065

 新建污水管线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污水检查井

 座 172 C30 混凝土砌块 2 跌水井

 座 1 C30 现浇

 深型检查井

 座 8 C30 现浇 3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500 m 2125 承插管 4 钢带增强聚乙烯(PE)螺旋波纹管 DN400 m 1725 承插管 5 挖方

 m3 52646 土石比同道路 6 填方

 m3 50442 土石比同道路 涵洞工程量 部位 项目 单位 数量 洞身 HRB400 Kg 2456100 C30 混凝土箱体 m3 13645 沥青麻絮沉降缝 道 174 基础 挖土方 m3 378892 挖石方 m3 252595 C20 混凝土箱涵基础 m3 1180 级配碎石换填 m3 5768 块片石换填 m3 41963 级配碎石回填

 m3

 25074 碎石土台背回填 m3 528721 超前大管棚 C25 砼 m3 633.7 φ133 孔口管(壁厚 6mm) t 44.6 HRB400 钢筋 t 35.5 108 钢管 t 37.5 45 钢管 t 0.83 108 钻孔 m 2480 M30 水泥浆 m3 216 超前小导管 φ42mm 壁厚 4mm 无缝钢管 m 25110 M20 水泥砂浆 m3 1860 利用现状管网部分工程量(K0~K0+240)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雨水检查井提升及井盖井座更换

 座 16

 2 污水检查井提升及井盖井座更换

 座 16

 现状管网拆除工程量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污水 DN500 m 1112 PVC 2 污水 DN400 m 503 PVC 3 污水 DN300、DN350 m 1912 PVC 4 雨水 DN300~DN600 m 3949 PVC 5 雨水 DN800~DN1200 m 383 钢砼 6 雨水 1200x1200 m 110 钢砼 7 雨水 1400x1300 m 226 钢砼 8 通信 18 孔 m 1151 铜/光

  第 14 页 9 通信 12 孔 m 2364 铜/光 10 通信 8 孔 m 2465 铜/光 11 通信 5 孔

 1469 铜/光 12 通信 3 孔

 2633 铜/光 13 通信 2 孔

 1965 铜/光 14 路灯 1~3 孔

 4103

 15 燃气 DN75~DN250

 277 钢 16 燃气 DN300

 2150 钢 17 燃气 DN400

 1792 钢 18 给水 DN700

 1703 铸铁 19 给水 DN600

 900 铸铁 20 给水 DN400

 850 铸铁 21 给水 DN100~DN350

 2843 铸铁 注 1:起点利用现状管网部分需拆除并新建雨水口及相应连接管,同时改造道路面层,所以工程量中未计道路恢复工程量。

 注 2:由于下穿道采用明开挖施工,雨污水管网土石方量与下穿道土石方量存在重复,所以本次计算土石方量仅供参考,具体土石方量以现场收方为准。

相关热词搜索: 改道 内环 施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