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小学教育比较阅读中,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小学教育比较阅读中,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时间:2025-08-02 01:51:55 浏览次数:

 在 比较 阅读中 , 运用 迁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六年级语文组

 一、 课题的提出:

 语文教学值得研究的内容较多,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语文课堂运用比较和迁移的学法,促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成为我们的共识。因此,我们的课题最终定位,运用较阅、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二、 加强学习: 在本学期,我们分别学习了《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互动反馈课堂教学百例》《迁移学习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等书。

 (一)相关理论的学习认识 1、比较阅读的认识 第一、比较阅读的优势 第二、比较阅读的形式 第三、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思维深刻性的理解 第一、思维深刻性的概念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语文思维方式和知识点全部融合在语言中,因而在围绕掌握语言,展开听说读写训练时要融合思维训练,与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训练之中。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

 我们重点研究:学生通过训练,能全面地、细致地、理解文字问题,照顾到和问题有关的所有因素,从整体的角度,系统而深刻地感悟文章内涵,揣摩语文文字的精妙与魅力。

 二、树立+重构,明确研究方向 1、梳理京版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章的篇目 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全套京版教材中共有 57 片写景状物类文章,在各年级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总数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篇数 57 17 23 17 所占比例 16.57% 17.71% 17.97% 14.17%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在京版小学课文中写景状物文章共占据 16.57%的比例。叶圣陶先生曾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提到: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的规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老先生提示我们,品味写景文章的语言应是教学此类文章的重点,而比较无疑是最佳的方法,无论是用词或语句表达,都可以通过增加、删改、移动、调换„„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的独特之处。可以说,我们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梳理写景状物类文章特点及单元内的关系 梳理此类文章的内容、行文特点能帮助老师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梳理课文与单元课文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老师站在单元的角度、整册书的角度把握文本特点,并能了解学生的认识起点,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林海》之前,我们学习了《迷人的张家界》《松坊溪的冬天》等文章。学习完本课之后,我们还要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鼎湖山听泉》这篇文章。

 3、通过研究我们找到学习写景文章的基本方法:

 1、抓景物特点——形、色、声、味几个方面,感悟景色特点;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那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林海的林,绿得丰富,富有变化,有多姿多彩。

 2、体会修辞方法:通过修辞方法的使用,形象,具体,生动的表现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如: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当做一位美丽的少女,衫是青松,裙是白桦,那绣花鞋就是林

 中的野花。此时置身于其间的作家陶醉了!他觉得大兴安岭这个名字真是:既亲切又舒服。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广阔的林、多而美丽的花,老舍先生一路走来一路看,从远到近把大兴安岭的这三种景物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他细致的观察,按着顺序描绘,用质朴而又简洁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融入了他的每一句描写之中,字里行间都抒发着他的赞美之意。

 三、 明确分工:

 1、李静完成课题实践任务。

 报告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

 2、李静、赵雅臣共同完成按点以及相应的教学设计。

 3、李静负责课题月资料的整理收集,赵雅臣负责课题报告的撰写。

 四、研究过程 第一个阶段:12 年 10 月——12 年 11 月 初 1、课题的提出:

 2、学习阶段:提高认识,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研究与实践》《互动反馈课堂教学百例》《迁移学习方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 通过看书,上网学习有关概念,理论,思想认识上有了提高。明确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并初步制定研究的方法,并在课堂上实践,不断调整策略,改进方法。

 第二个阶段:12 年 11 月初——12 年 11 月 中 1、研究教材,做试讲前的准备 (1)确定研究课《林海》 教学重点: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语感;在知识,思想,语言方面积累。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鉴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亲切、舒服”的不同含义 (2)通过主要问题的设置,按点的导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比较,迁

 移的学习方法,加深理解,认识,形成正向迁移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2、梳理本课重难点:

 (1)朗读、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研究按点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整节课的按点有引发思考的价值、又激发学生思考的价值,有突破难点的价值,训练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第三个阶段:12 年 11 月 20——12 年 11 月 底 1、试讲 (1)调整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节。

 老舍的文章,值得学习的内容很多,课堂上必须有取舍,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环节一定要舍,而一些模糊的,搞不懂的内容要舍得花时间,反复训练,强化记忆,形成能力。

 设计初衷,讲林海,而不是讲岭,林,花。

 ①在理解教材时重视“岭”、“林”、“花”这三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林海整体的特点就是由“海”这个字传递给我们的。

 ②理解“亲切、舒服”的内涵。“亲切、舒服”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的“亲切、舒服”既是作者初次见到林海后的模糊印象,又是感受完景物特点后的深刻体会,是“因景而发”;第二次是作者由林海联想到出产的木材支援了祖国的建设之后所产生的,是“因物而发”;第三次是作者在联想到大兴安岭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之后产生的,是“引人而发”。三次“亲切、舒服”的内涵明显不同,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情感变化历程。

 (2)针对本节研究课我们反复研讨,精心修改教学设计。

 手写稿就有 5、6 稿,观视频,修改教学设计。关于按点使用, 按点设计,经历了几个回合:“亲切、舒服”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反复”修辞方法——表达不同的感受——理解“亲切、舒服”的内涵。经历了 3 个,2 个,3 个按点的设计过程,虽然今天呈现的还不完善,但我们感觉,从去年课题月《使用互动反馈系统提高课堂效果》,到今年《使用互动反馈系统的最佳作用时机的研究》,老师对教材理解,把握,方法的使用和利用按点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搭建成长平台方面,还有可取之处,

 有明显的进步 (3)第一次试讲 11.27 按点 1:题干:快速浏览课文,想象大兴安岭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这样的感受 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亲切、舒服”

 选项:2 次

 3 次

  4 次

 按点 2:题干:亲切的意思是亲近、亲密。舒服的意思是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作者 3 次用“亲切、舒服”来形容大兴安岭给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 你同意吗?为什么 选项:同意

 不同意

 按点 3:题干:在学习岭的特点是时,我们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选项:A 、品读重点句子。B、修辞方法。C、感悟思想感情

 (4)第二次试讲 11.28

 按点 1、题干:亲切的意思是亲近、亲密。舒服的意思是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作者 3 次用“亲切、舒服”来形容大兴安岭给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 你同意吗?为什么 选项:同意

 不同意

 按点 2、题干:学习岭的特点时,我们运用了那些学习方法?

 选项:A:品读重点句子,B:比较句子,C:修辞方法,D:感悟思想感情

  (5)在反思调整,按点作用点,和作用时机

 按点 1、题干:亲切的意思是亲近、亲密。舒服的意思是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作者 3 次用“亲切、舒服”来形容大兴安岭给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 你同意吗?为什么 选项:同意

 不同意

 按点 2、 题干:作者为什么会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

  选项:A:因为看到的景物

 B:因为精神得到满足 C:因为这里景色美

 D:其他

  按点 3、 题干:作者对兴安岭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是不同的,三次感受分别 是因为:

 选项:A、因景而生

  因人而生

 因物而生 B、因物而生

  因景而生

 因人而生 C、因景而生

  因物而生

 因人而生

 D、因物而生

  因景而生

 因人而生

 (6)最终呈现:

 按点 1、题干:亲切的意思是亲近、亲密。舒服的意思是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作者 3 次用“亲切、舒服”来形容大兴安岭给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 你同意吗?为什么 选项:同意

 不同意

 设计意图:以亲切,舒服为线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兴安岭的迷人特点。

 按点 2、题干:作者为什么会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 选项:

 A:因景而生

 B:因物而生

 C:因人而生

 D:其他

  按点 3、题干:作者对兴安岭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是不同的,三次感受 分别是因为:

 选项:A、因景而生

  因人而生

 因物而生 B、因物而生

  因景而生

 因人而生 C、因景而生

  因物而生

 因人而生

 D、因人而生

  因景而生

 因物而生

 五、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开题报告、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结题报告

  六年级语文组 2012.11.30

相关热词搜索: 深刻性 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