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毛泽东为何两次拒绝苏联援助? 原创 大将军威武 K 2020-07-03 14:31:55
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物资援助。包括1000—1500 架作战飞机、82 辆坦克、2000 辆汽车(包括牵引车)、1140 门火炮、9720 挺机枪、5—10 万支步枪、1.8 亿发子弹、200 多万发炮弹等等。
而这么多的武器弹药全都给了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敌后战场作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分毫未有。
苏联援华抗战的目的很简单,无需赘述,那就是将日本侵略军死死牵制在中国战场,确保其远东领土的安全。但是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
军仍然不是日军的对手,至 1941 年 6 月 22 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援助的武器弹药就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大片国土沦丧。特别是靠近苏联的华北地区,早在 1937 年 11 月份就基本上被国民党军丢弃了。眼看着国民党军指望不上,苏联不得不另想办法,于 1941 年 4 月 13 日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断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但是苏联对于日本的担心是始终存在的,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在远东地区部署的兵力始终保持在 100 万左右。
苏德战争爆发后直到莫斯科战役这 5 个多月里,苏军一溃千里,斯大林对远东的担心也就与日俱增。对此,他再次想到了中国。不过这次他想到的不是那个根本靠不住的国民党,而是已经在华北地区开辟了大量根据地、拥兵 40 余万的中国共产党。
1942 年 7 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得到日军向中苏边境集结的消息后又一次紧张起来。斯大林曾经三次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共方面帮助。
第一封电报要求八路军派派出 1—2 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和外蒙边境地区,接受苏联援助的武器弹药。
毛泽东表示:我们很需要武器,但调 1-2 个师的兵力通过蒙古草原到边境去接受武器却是不可想象的。敌人有空军,在我们的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被敌机消灭掉。这个方案难以实现。
过了没多久,斯大林的第二封电报到了,同样还是要求中共方面派部队到满蒙交界地区轮番接受小批量的武器。
毛泽东再次否决!
1943 年初,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反攻阶段,斯大林第三次致电毛泽东,建议毛泽东考虑派若干部队部署长城内外一线,牵制日军。
这次毛泽东没有完全拒绝,派罗瑞卿、杨成武、吕正操等部向长城内外一线部署。毛泽东的目的也很明确,这是为了进军东北做准备。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不仅仅是斯大林来电催促,共产国际也一再向中共施压。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曾不点名地批评毛泽东和中共“指望苏联胜利却又不积极开展军事行动”,甚至给后者扣上了“狭隘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不是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真正共产党人”这样的大帽子!
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考虑问题的毛泽东始终坚持基本立场:始终把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武之地主要在中国。在抗日力量的布置上,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不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所左右。
而当时中国国内抗日战争的形势是,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完全退据西南,华中一隅,不主动向日军进攻,甚至不断和中共搞摩擦。侵华日军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八路军刚刚发动了百团大战,日军紧接着集中力量进行报复,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陷入严重的困难。
因此,毛泽东也迫切需要国际援助。他在回复斯大林的第一封电报中就曾在字里行间中指责斯大林把军事援助全都给了国民党。
因此,当时中共面临军事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国民党和侵华日军两面夹击,既不能左右国民党方面的蚕食和军事摩擦,又不能以一己之力同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大规模交战。
所以, 毛泽东的策略 就是坚持抗日,却不大打,避免日军凶狠的报复最后让国民党反动派渔翁得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毛泽东看中苏联给的那点武器装备然后按照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要求调集八路军主力与日军作战,势必会遭到更大规模的打击,给原本就非常严峻的华北敌后根据地带来灭顶之灾。
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却始终无法理解毛泽东的思路,他们所看到的一是苏联的现实利益,二是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他们的观点始终认为中国只能建立一个以国民党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华民国。甚至荒谬地认为中共的存在是因为苏联存在,如果苏联战败,中共不出一个月就会被国民党亦或是日军打败。
但是,对中国问题看得最透的毛泽东根本不买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账,“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他参加革命之初就确立并坚持始终的革命立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存在和发展既决定中共的存在和未来,最终也决定中国将来的命运。
历史证明,从苏德战争爆发到结束,日本始终没敢越 过中苏边境一步。这和华北地区八路军自力更生,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加强根据地建设、坚持抗战不无关系。正如 1941 年 年 6 月 月 23 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说的那样: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驱逐法西斯日本强盗出中国,即以此援助苏联。毛泽东讲国际主义、讲国共合作,但前提是维护中国革命的利益。正是毛泽东这一正确的指导方针,中共才得以渡过
1941 年和 1942 年的严重困难时期,保存了革命力量和政权,发展壮大了人民军队,并适时转入反攻,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 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抗日战争 苏联 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