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2 23:13:20 浏览次数:

《采莲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背诗《绝句》、《山行》。

2、孩子们,大自然真是神奇美妙,它唱着“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春歌,它画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它藏在我们课本的一首首古诗中,等着我们去欣赏,去感受呢。

3、教师导入古诗,板书诗题,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3、齐读诗题。现在就让咱们随着诗人王昌龄一起去感受一下荷塘的美景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

3、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4、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 (一)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二) 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品读“乱入池中看不见。” (四)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小结,引读全诗。

四、诵读古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江南》,合着音乐唱《江南》。 六、作业

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景美

乱入池中看不见,

人美

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其二)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们的名字是《采莲曲》(其二)。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

3.能正确地背诵古诗。

指生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三、先学

(一)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两遍。

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

指名朗读全诗,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请根据古诗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这首诗的内容。

2.《采莲曲》(其二)这一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呢?从这首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点拨:

1、注释:

采莲曲: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

一色裁:同一种颜色剪裁而成。

乱入:混为一起。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2、作品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五、训练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小组展示背诵。

4.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

采莲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作者介绍

王昌龄(?—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等。

二、注释

1.采莲曲:东府旧题,《江南异》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采莲妇女的生活。 2.罗: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

3.芙蓉:荷花。

4.向脸:对着脸。

5.闻歌:听到采莲女的歌声。

6、一色:同一种颜色。

7、裁:裁剪缝制。

8、乱入:杂入,混入。

9、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三、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四、赏析

1、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___,因而被称为”___”. 参考答案:七言绝句“七绝圣手”

2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_____.性格差别是_____

参考答案: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

3这首七绝从()、()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

参考答案:这首七绝从(衣服颜色)、(歌声)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正面)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衬托手法),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

4全诗()结合,生动表现出()的意境.

参考答案:全诗(客观描写、主观感受)结合,生动表现出(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意境 5写出含有花的古诗 梨花:
桃花:
杏花:
荷花:
桂花:
菊花:
参考答案:

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6、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7、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7、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参考答案: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河蟹统一的整体。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虽说是个普通的比喻;
却写出了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无限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
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样描写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8赏析“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
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
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9王昌龄《采莲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写出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10、体会动词“裁、开、乱、入”的妙用。

参考答案: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李菊芬

《采 莲 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古诗吗?通过近两年的学习,我们从古诗中领略过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欣赏了柳枝的婀娜多姿,感受到了枫叶的红艳灿烂。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诗---《采莲曲》。

2、(板书课题)“莲”是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谁能读准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

1、《采莲曲》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120页,自由读读古诗,再把双横线中的生字圈划出来,大声地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出示字卡:裁、罗)这些生字朋友谁认识?(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出示 “莲蓬”字卡)去掉拼音小帽,谁会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师板贴 4、(出示 “荷叶”词卡)生字读准了,这些词语谁会读?(小老师带读,齐读)师板贴 师相机解释:“罗裙”就是用丝绸裁剪制作出来的裙子。

在诗中“芙蓉”指的就是荷花。

5、大家看, “池塘”里有荷叶、有莲蓬,还差什么呢?(出示“荷花”)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老师就请谁用荷花来装扮池塘。

① 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读古诗吧! ② 请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一听。

③ 谁能准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诗? ④ 我们来个小组比赛读诗吧! ⑤ 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一)闻歌始觉有人来 1、(CAI:荷塘风光)池塘里,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一片连着一片,粉红的荷花竞相开放,有的是花骨朵,有的全开了,有的还露出了黄黄的小莲蓬,多么迷人的荷塘风光啊! (CAI :采莲姑娘的歌声)这歌声多好听啊!原来,池塘里还有人呢!这就是“闻歌始觉有人来”。(CAI:出示句子) 2、谁来读?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过渡:为什么只听见歌声,看不见采莲姑娘呢?

请同学们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找原因。

(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1、(板书:荷叶 罗裙 )教师引导发现,指导朗读。

2、(CAI:姑娘划船)快看!采莲姑娘划着船过来了,她们穿的罗裙,真的和荷叶是一样的绿呢!

3、你还看到了什么? (板书:芙蓉 脸)

师:姑娘粉红的脸多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花呀! 4、谁来读?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过渡:姑娘的罗裙绿得像荷叶,姑娘的脸红得像荷花,难怪只听见歌声,看不见人呢!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

(三)乱入池中看不见, 1、(板书:池中 人)姑娘划着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这就是“乱入池中看不见”。谁来读? (教师评价,指导朗读)

2、姑娘和荷花池已经融为一体了!难怪会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CAI出示后两行诗)谁来读?师生评价,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是有滋有味,都被这满池的荷叶荷花吸引了。

四、诵读古诗。

1、师描述意境后,配乐范读。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4、男女生配乐诵读。

5、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1、许多诗人都被这采莲的情景所陶醉,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CAI:《江南》)(自由读,师生齐读)

2、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找找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把今天学习的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采 莲 曲

(唐)王昌龄

荷 叶 罗 裙

芙 蓉 脸

池 中 人

说课材料

一、说目标:

《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古诗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它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并且幼儿对古诗感兴趣,为此,我确立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幼儿结合画面理解诗意,体验唐诗的意境美。

2、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理解古诗的特点。 重点:目标1。

二、说内容:

结合目标,我选择了《采莲曲》,这首诗的画面比较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诗中有各方面感官的体验,使幼儿调动一切身心感受,进入意境。其次,古诗里诗句比较朗朗上口,韵味优美,有利于幼儿体验古诗意境,并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目标:

1、幼儿结合画面理解诗意,体验唐诗的意

境美。

2、激发幼儿的对古诗的兴趣,了解古诗的特点。 内容:采莲曲

准备:画面,古诗字卡。

重点:幼儿结合画面理解失意,体验诗的意境美。

形式:集体 过程:

一、出示画面,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并讲述。

1、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幅画,小朋友看它漂亮吗?

2、小朋友看这幅画上有些什么呢?幼儿讲述。

3、小结:荷叶罗裙颜色都是绿色。

姑娘的脸和荷花一样都是粉色。

船很快进入池中看不见人形。

听到歌声才知道是采莲姑娘来了。

二、引出唐诗内容,幼儿分析理解诗意。

1、教师朗诵古诗,幼儿听诗里有什么内容。

2、逐句分析诗意,解释关键词:
裁,芙蓉,闻,始。

3、重复朗诵古诗,幼儿体验唐诗的意境美。

4、幼儿了解作者并给唐诗起名字。

三、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延伸:

把图投放入区让幼儿讲述。

《采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 情感与态度: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新生字词,反复诵读,借助课件,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指导认读:芙蓉、莲。 师:每到夏初的时候,池塘里的荷叶就绿了,到了盛夏的时候,荷花就会盛开,还会长出莲蓬。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荷花盛开或者是采摘莲蓬时的场景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诗《采莲曲》。

4、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播放诗人的图片,及简介,进行简单的概括解释。

三、初读古诗

1、同桌互读生字“莲、罗、裁”。

2、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

3、请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

4、全班一起读生字。

5、同学们自由把诗读两遍,读完举手示意。

6、师指名读诗,生评价,师纠正。再指名读。

7、出示荷塘图片,让同学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全班齐读。

四、品读古诗

师:多么迷人的荷塘!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还有些黄

黄的小莲蓬。这歌声多好听啊!原来池塘里还有人啊!这对应了诗中的哪一句啊?(看图,配乐采莲姑娘的声音) 预设生答:闻歌始觉有人来。

师: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呢?我们来顺着诗句找找原因。

1、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 板书:荷叶、罗裙。解释“罗裙”。

② 指名读第一句诗。

③ 师提问:听到他读第一句的时候,大家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④ 师: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⑤ 师: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让我们齐齐读出这浑然一体的感觉。(全班齐读)

2、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 师:哦!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一色裁啊!看看还有些什么原因,我们来看看第二句诗。

② 板书:芙蓉脸。

③ 指名读第二句诗

④ 师提问:有没有同学愿意上来表演一下采莲姑娘和围绕着她盛开的荷花?(生表演) ⑤ 师:看了这个表演,大家知道为什么只听到声音,却看不到采莲姑娘了吗?

预设生答:采莲姑娘的脸庞被掩映在荷花里,交相辉映,一样是粉红粉红的。

⑥ 我们来齐读第二句诗。

3品读“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两个原因,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我们来读读余下的两句诗。

师读“乱入池中迷人眼”,问:谁能告诉我是什么乱入池中?预设学生答:采莲的姑娘(从第四句可以看出来)

板书:池中人

师问:这个“乱”字用在这合不合适?为什么?

师:这个“乱”字在这里是混入,杂入的意思。用在这儿表现出采莲姑娘与荷花池里的荷叶、荷花融为一体了,所以,直到听到了歌声,才感觉到采莲姑娘。让我们读出这个融为一体的感觉,读出作者的陶醉。全班齐读最后两句。

五、诵读古诗

师: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整个画面表现了自然的和谐,恬静。让我们一起读出那种美。

1、分男女朗读,女生读前面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2、小组合作,选择最喜欢的形式,朗读全诗。选代表小组上讲台表演。

3、请会背的同学起来背。

4、全班一起背。

六、学写生字

1、请同学门上黑扳在田字格里写生字。

2、同学点评,师纠正。

3、师示范写生字“莲”。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

罗裙

芙蓉

池中

作业布置

1、回家背诵这首诗,家长签字。

2、找找其他的诗人写的有关采莲的诗句,做摘抄。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优质教学设计范例

新月派诗人朱湘自觉发掘古典词曲和民歌形式结构之美,《采莲曲》是其代表作,他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音乐性的精致呈现,因而这里既有强烈鲜明的音乐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优质教学设计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

②引导思考: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

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预设:

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

吧!

本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

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找找原因

(二)交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原因,根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行古诗

A、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你从诗中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

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

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学习“裁”字的字形。

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⑤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⑥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睁开眼睛,看到这么多的绿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小组读)

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谁把罗裙和荷叶读得一样绿!

⑧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真是——(齐读第一行诗)

B、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哦,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一色裁呀!再读诗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指名说)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诗句;板:芙蓉脸)

②想象拓境

娇艳的芙蓉花,你为什么要向着采莲姑娘的脸儿开呢?(指名说)你就是一朵盛开在采莲姑娘脸旁的小荷花,读出你的美来!(指名读)你就是在粉红荷花间绽开笑脸的采莲姑娘,来,边读边配上动作,和小荷花比比美!

③粉红的荷花朝着粉红的脸儿开放,粉红的笑脸绽开在粉红的荷花间,真是花美,人更美,我们一起美美的读。(齐读)

④老师已经看见了那个画面,荷叶和姑娘穿的罗裙是绿色的,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姑娘的罗裙,采莲姑娘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姑娘的脸庞开放,互相比美,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男、女生读,齐读一、二行诗)

2、学习三、四行诗

①这么美的采莲姑娘在荷塘里采莲,为什么诗人却看不见呢?读读三、四行诗吧。(自由读,指名说)

②原来,采莲姑娘的罗裙已经与荷叶混在一起,采莲姑娘红扑扑的脸也与荷花交相辉映,分不清哪里荷叶,哪是罗裙,哪是荷花,哪是姑娘的脸,瞧,这个 “乱”字用得多好呀,写出了这种融为一体的美,正是“乱入池中看不见”,谁能读读这行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③诗人为什么看不见采莲姑娘呢?(师生配合读)

④咦!你们听!什么声音?(课件出示flash画面)

⑤听了这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是呀!景美、人美、歌更美,诗人也像我们一样,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才发觉在这荷塘之中采莲姑娘正摇着小船缓缓而来呢,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诗人起初在茂密的荷塘中寻找着采莲姑娘,想找又找不到,后来顺着优美的歌声看见了身穿绿罗裙,美丽似荷花的采莲姑娘,心里可高兴了。(齐读第三、四行诗)

⑦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美丽的姑娘,动听的歌声,多么让人陶醉呀!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象,一起把整首诗读一遍,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配乐齐读)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孩子们,这乱入池中看不见的采莲姑娘就是这美丽荷塘的一部分,就是美妙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不然她们怎会是——(指读全诗)

2、赛歌会

听愉快的歌声又飘来了,(放歌曲《江南》)一群荷叶罗裙,芙蓉脸的采莲姑娘划着船离我们越来越近,小诗人们,谁想用优美的诗句赞美她们?都觉得自己读得美呀!那咱们来个赛歌会,看谁读得美!

①赛前,我们先练习练习,可以看图读,做动作背,还可以和同桌一人读一句或一块儿来背!(自由背)

②每一小组为一只赛歌船,派代表参赛,代表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③小组之间可以以拉歌的形式互相接背。

④(放古筝乐曲《出水莲》)我们一起站在自己心中的荷花池边,一边欣赏,一边放歌——(配乐齐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师讲解诗意。

3、学生自由读《江南》。

4、合着音乐唱《江南》。

采莲姑娘听见也来参加我们的赛歌会了,(放歌曲《江南》来,跟着采莲姑娘一起唱唱吧!)

小结:美妙的大自然是诗人们唱不完的歌,诗人们唱不完的歌是美妙的大自然。孩子们,课后请找一找,读一读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教师相机解释“罗裙”“芙蓉”,并板贴“莲蓬”“荷叶”

3、再读古诗,读准读通(多种形式练读,相机板贴“荷花”,激励学生会听乐读)

三、品读古诗

1、(CAI:荷塘风光,采莲姑娘的歌声)教师激情描述,引出第四行诗

2、(CAI:出示第四行)指导朗读

过渡:为什么只听见歌声,看不见采莲姑娘呢?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找找原因

3、教师引导发现采莲姑娘穿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绿,并指导朗读,欣赏画面

4、(CAI:姑娘划船)你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发现姑娘粉红的脸就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花

5、指导朗读第一、二行

过渡: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

6、教师引导发现姑娘划着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指导朗读第三行

7、(CAI: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教师描述意境,配乐范读

2、学生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3、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1、(CAI:出示《江南》)(自由读,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采 莲 曲

(唐)王昌龄

荷 叶

罗 裙

芙 蓉

池 中

教学目标:

1.会认“裁”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 (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荷叶、荷花、少女、船)

(2)初读古诗。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裁。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那请你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6.全班齐读。

三、“说莲花’,再现古诗意境

1.指导第1、第2句。

(1)指名读诗的第1、第2句。

(2)看课件。

师配乐叙述: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绿罗裙融人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3)引导练读。这么美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朗读第3、第4句。

(1)看课件。

师配乐叙述: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

(2)角色体验。

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恬静啊,如果你是诗人王昌龄,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呢?

(3)指名反复读。引导学生读出欣喜的语气。

(4)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古诗。

四、“诵莲花’,领悟古诗情趣

1.教师激情叙述。

瞧,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人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此时此刻,难道你不想吟诗助兴吗?

2.指名背。

老师给你们配上古筝曲《出水莲》,谁来和着音乐背诵这首诗?

3.同座背。给你的同座背诵一下,和他一起分享你的体会。

4.集体背。还有谁想试试?有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背诵,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全班大部分同学会站起来集体背诵)

五、“咏莲花”,吸取古诗精粹

补充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拓展练读:同学们学得很好。古代许多咏莲的作品都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全班同学可自读、可同座读、可几个人讨论。)

板书设计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优质教学设计范例

新月派诗人朱湘自觉发掘古典词曲和民歌形式结构之美,《采莲曲》是其代表作,他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音乐性的精致呈现,因而这里既有强烈鲜明的音乐美。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优质教学设计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优质教学设计范例一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

教学准备:
生字、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时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漂亮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美妙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陶醉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明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认识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交流)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悦耳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 ②引导思考: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 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预设: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

本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 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 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找找原因吧! (二)交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原因,根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行古诗 A、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你从诗中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 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

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学习“裁”字的字形。

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⑤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⑥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睁开眼睛,看到这么多的绿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指名说,小组读) 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谁把罗裙和荷叶读得一样绿! ⑧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真是——(齐读第一行诗) B、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哦,看不见姑娘们是因为荷叶罗裙一色裁呀!再读诗句想想还有什么原因让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指名说)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诗句;板:芙蓉脸)

②想象拓境 娇艳的芙蓉花,你为什么要向着采莲姑娘的脸儿开呢?(指名说)你就是一朵盛开在采莲姑娘脸旁的小荷花,读出你的美来!(指名读)你就是在粉红荷花间绽开笑脸的采莲姑娘,来,边读边配上动作,和小荷花比比美! ③粉红的荷花朝着粉红的脸儿开放,粉红的笑脸绽开在粉红的荷花间,真是花美,人更美,我们一起美美的读。(齐读) ④老师已经看见了那个画面,荷叶和姑娘穿的罗裙是绿色的,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姑娘的罗裙,采莲姑娘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姑娘的脸庞开放,互相比美,难怪诗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男、女生读,齐读一、二行诗)

2、学习三、四行诗 ①这么美的采莲姑娘在荷塘里采莲,为什么诗人却看不见呢?读读三、四行诗吧。(自由读,指名说) ②原来,采莲姑娘的罗裙已经与荷叶混在一起,采莲姑娘红扑扑的脸也与荷花交相辉映,分不清哪里荷叶,哪是罗裙,哪是荷花,哪是姑娘的脸,瞧,这个“乱”字用得多好呀,写出了这种融为一体的美,正是“乱入池中看不见”,谁能读读这行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③诗人为什么看不见采莲姑娘呢?(师生配合读) ④咦!你们听!什么声音?(课件出示flash画面) ⑤听了这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是呀!景美、人美、歌更美,诗人也像我们一样,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才发觉在这荷塘之中采莲姑娘正摇着小船缓缓而来呢,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 ⑥诗人起初在茂密的荷塘中寻找着采莲姑娘,想找又找不到,后来顺着优美的歌声看见了身穿绿罗裙,美丽似荷花的采莲姑娘,心里可高兴了。(齐读第三、四行诗) ⑦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美丽的姑娘,动听的歌声,多么让人陶醉呀!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象,一起把整首诗读一遍,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配乐齐读)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孩子们,这乱入池中看不见的采莲姑娘就是这美丽荷塘的一部分,就是美妙大自然的一部分!要不然她们怎会是——(指读全诗) 2、赛歌会 听愉快的歌声又飘来了,(放歌曲《江南》)一群荷叶罗裙,芙蓉脸的采莲姑娘划着船离我们越来越近,小诗人们,谁想用优美的诗句赞美她们?都觉得自己读得美呀!那咱们来个赛歌会,看谁读得美! ①赛前,我们先练习练习,可以看图读,做动作背,还可以和同桌一人读一句或一块儿来背!(自由背) ②每一小组为一只赛歌船,派代表参赛,代表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③小组之间可以以拉歌的形式互相接背。④(放古筝乐曲《出水莲》)我们一起站在自己心中的荷花池边,一边欣赏,一边放歌——(配乐齐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师讲解诗意。

3、学生自由读《江南》。

4、合着音乐唱《江南》。

采莲姑娘听见也来参加我们的赛歌会了,(放歌曲《江南》来,跟着采莲姑娘一起唱唱吧!) 小结:美妙的大自然是诗人们唱不完的歌,诗人们唱不完的歌是美妙的大自然。孩子们,课后请找一找,读一读其他诗人写的与采莲有关的诗句,并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优质教学设计范例二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具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古诗,圈划生字,读准生字 2、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教师相机解释“罗裙”“芙蓉”,并板贴“莲蓬”“荷叶”

3、再读古诗,读准读通(多种形式练读,相机板贴“荷花”,激励学生会听乐读) 三、品读古诗 1、(CAI:荷塘风光,采莲姑娘的歌声)教师激情描述,引出第四行诗

2、(CAI:出示第四行)指导朗读过渡:为什么只听见歌声,看不见采莲姑娘呢?请同学们读读古诗,找找原因 3、教师引导发现采莲姑娘穿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是一样的绿,并指导朗读,欣赏画面 4、(CAI:姑娘划船)你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发现姑娘粉红的脸就像一朵开放在水中的芙蓉花 5、指导朗读第一、二行

过渡: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大家再读读古诗仔细地找一找 6、教师引导发现姑娘划着船进入池塘里,和荷叶、荷花混在了一起,让人看不清楚指导朗读第三行 7、(CAI: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教师描述意境,配乐范读 种形式练习朗读

2、学生多3、师生配乐齐诵 五、课外拓展 1、(CAI:出示《江南》)(自由读,师生齐读)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 芙蓉脸 池中人 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优质教学设计范例三

教学目标:
1.会认“裁”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描写荷塘采莲的课件,配乐录音带,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一、“猜莲花”,感知古诗大意

1.猜谜引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请打一植物名。学生猜。

师:对,是荷花。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采莲曲》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齐读诗题)他生前就负盛名,你们想读好这首诗吗?那就跟我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幅美景吧!(课件出示诗人图像并配上古乐) 2.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美丽的荷塘,一群少女划着船从远

(2)处悠然而来。) 引导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少女、船) 初读古诗。

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景色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引导想象。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看你的脑海中能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

二、“读莲花”,感悟古诗韵律

1.听录音感知。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照它的节拍读才能理解得好。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

2.自由练读。

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自己练读。学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裁。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小组读。

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那请你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

6.全班齐读。 三、“说莲花’,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

再现古诗意境 1.指导第1、第2句。

(1)指名读诗的第1、第2句。

(2)看课件。

师配乐叙述: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绿罗裙融人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3)引导练读。这么美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女生比赛读。

2.指导朗读第3、第4句。

(1)看课件。

(6)男

师配乐叙述: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 (2)角色体验。

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恬静啊,如果你是诗人王昌龄,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呢? (3)指名反复读。引导学生读出欣喜的语气。

(4)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古诗。

四、“诵莲花’,领悟古诗情趣 1.教师激情叙述。瞧,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人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此时此刻,难道你不想吟诗助兴吗?

2.指名背。 老师给你们配上古筝曲《出水莲》,谁来和着音乐背诵这首诗? 3.同座背。给你的同座背诵一下,和他一起分享你的体会。

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花”,吸取古诗精粹

4.集体背。还有谁想试试?有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背诵,可(全班大部分同学会站起来集体背诵)

五、“咏莲

补充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拓展练读:同学们学得很好。古代许多咏莲的作品都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全班同学可自读、可同座读、可几个人讨论。)

板书设计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谣教学设计(共7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戏曲教学设计

学戏曲教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