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千手观音》
屏幕上显示的这支舞蹈叫做《千手观音》,这些舞者都是聋哑人,他们用残疾的身体舞动出蓬勃的生命力,展现了对生活的渴求,他们把生命的价值蕴于舞蹈之中,他们是热爱生命的,到底如何热爱生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
二、梳理课文:
1、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在文中写了几种人?他们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
糊涂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哲人”认为生命不外乎打发、消磨、回避
作者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
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种可以看做是生命的加法,后一种可以看做是生命的减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学生讨论,提出看法)
2、如果说第一段讲述了生命的常规状态,那么,第三段就补充了生命的特殊状态——死亡。
全班朗读第三段思考:既然作者是热爱生命的,为什么在第三段要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明确: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三、品味语言(师生共同讨论)
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教师由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生死观的阐述,分析出人面对死亡时,态度要从容坦然,并简单介绍史铁生的生平。从而导出陆幼青《死亡日记》。
教师:是否还能根据生活实际举出类似史铁生和陆幼青这样的事例?并说说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什么精神品质?
学生1:霍金,全身只有一根手指能动,却研究着宇宙中的奥秘,提出黑洞学说,并写了一本书叫做《时间简史》,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坚韧执着。
学生2:《星光大道》中的歌手杨光,他是一个盲人,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成为人们心中耀眼的明星,他唱刘欢的歌曲很棒,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逆境,都要勇敢向前。
教师:同学们刚才谈的大都是身残志坚的人,再把视野打开一些,今年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就是2008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奥运健儿挥洒的汗水和泪水,感动着他们自己,也感动着我们,你能否举出几位你了解的奥运键儿呢?
学生3:刘翔、邓亚萍……
教师:从奥运健儿的身上我们都学到了奉献,拼搏,努力。很好,中国是个充满和平充满爱的国家,每年都会举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这些人,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4:孟祥斌,为了救轻生少女而溺水牺牲,对于生命,他是用平等的态度来看的,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种责任心还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
教师:讨论就进行到这里,通过刚才同学们举出的事例,可以看出这些人是热爱生命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品质和精神,可以说这些人和本文的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人总是要死的,既然你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四、课外拓展
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思考后,写在作文本上,全班交流)
学生:生命就像钻石,随时都在发光,假如你是星星,就做那颗最亮的;
假如你是阳光,就做那缕最璀璨的;
假如你是露珠,就做那粒最晶莹的;
假如你是生命,就燃烧你最美丽的……
学生: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认和玩味这个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节的充分价值。
五、总结: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伟人的启迪下,使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认识,从现在起让我们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奉献,责任
生———死
诚信,执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有关杰克·伦敦的文学常识。
2 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 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 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体会人物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感知人热爱生命本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用音乐开启学生心扉,可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 导入新课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更是作者为我们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 介绍作者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家庭。童年时他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这期间,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读物。16岁失业,他参加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出狱。出狱后,他拼命干活,同时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后来受淘金热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描写贫民和工人生活《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政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但是到了晚年,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4 背景介绍
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是描写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慌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战胜死亡的积极思想。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默读,把握小说情节
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教师引导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途中被朋友抛弃,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他已经有两天没有吃东西,并且迷了路,已经筋疲力尽,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脚在路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仅吃了一二条水塘中的小鱼和四只刚出壳的小松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时,有一条病狼却时刻尾随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病狼的喉咙,凭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坚持着爬到了大河边。最后,他在大河边被几个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他在与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来。
2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3 学生重点研读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与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中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这个人”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而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 学生联系《荒岛余生》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三、研读,体验延伸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
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2 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难等。
3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疫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作家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选读其长篇小说
《我的生活故事》和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遭遇,选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
四、课堂小结
生命是宝贵的,只要心中生命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让我们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五、布置作业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
“这个人”:坚韧顽强、不畏艰险
饥饿、恶劣的天气
体力极度虚弱
伤病、野兽威胁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感悟生命的价值,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认真倾听的习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
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了解动植物的生命现象,广泛地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诗歌、故事等资料。 一.谈话导入,理解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第五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
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
二.自主选择,感悟生命。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资料,搞清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设计意图:口语交际不同于写作,它需要交际者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这一环节在学生明确训练提示后,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资料,联系旧知进行感悟。】 三.创设情境,畅谈生命
1、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充满生机,多姿多彩,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生命现象。。。。。。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2、下面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关于肯尼·伊斯特戴尔的感人故事
师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了这么多,大家也跃跃欲试了,赶快拿出你准备的资料和本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吧。
3、小组交流。(师巡堂指导,参与交流。) 4、全班交流。
请每组选出的代表上台发言,要求:能运用普通话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进行讲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学生的表演,更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三.情感升华,深化生命。
小结过渡:在我们的交流中,一个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们的精神品质鼓舞着我们。除了这些,一些伟人、名人说的话也让我们受益良多。
1.课件出示3条格言,学生赏读。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名言。
3.师朗读诗歌《热爱生命》。
4.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谈谈如何热爱生命。 四、总结
生命是美丽的,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板书设计:热爱生命
要求:能运用普通话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进行讲述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激情导入: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当你为琳达一家真诚的爱心称赞时,你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让生命绽放异彩”这一话题畅所欲言。
2.提问:你怎样看待生命?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阅读材料,感悟生命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资料,搞清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
度。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学生可以参考资料中的某一方面来谈,也可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另选角度来谈。)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不同于写作,它需要交际者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这一环节在学生明确训练提示后,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资料,联系旧知进行感悟。】 三、畅谈感言 珍视生命 1.创设语言情境: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准备举办一期主题为“生命”的节目,到时想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做嘉宾。你们想不想去啊?一听这话,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①你们想说些什么?想怎么说?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
②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③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没听明白的可以向他(她)提问,让他(她)把语言说清楚。
2.创设活动情境:
①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你们来评一评,谁说得最好?说说你们的
理由。
②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③你们从他们的发言中得到了那些感受启发呢?
④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畅谈。(允许学生或深或浅的谈出自己的见解,不强求一致。) 四、多方评价,深化理解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4.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5.学生齐读,深化对生命的看法。
1.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
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斯蒂芬·威廉·霍金,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7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3.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关于孙膑膑刑其实是错误的,在太史公自序这本书中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讲的是孙膑被砍掉双脚,而不是挖掉膝盖骨。
4.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
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5.桑兰(1981年6月11日—),浙江宁波人,原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1993年进入国家队,1997年获得全国跳马冠军,1998年7月22日,桑兰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造成颈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瘫,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其表现出顽强意志,在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并成为2008年北京申奥大使之一,又于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担当特约记者。
6。
贝多芬晚年失聪,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乐圣”。
热爱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热爱生命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热爱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