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生殿》的内容和艺术性。
2.把握杨贵妃、李隆基的人物形象。
3.掌握《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杨贵妃形象在长生殿中的发展变换。
【教学难点】分析《长生殿》的艺术性。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预习】
一、洪昇生平与创作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杭州)人。康熙三十七年(1688)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写成《长生殿》。第二年(1689)因在佟皇后丧期于宅中演《长生殿》,被革去国子监学籍,赵执信诗云:
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康熙三十年,洪昇携家南归,回到杭州,康熙四十三年(1704),与友人到松江,南京等地游览在吴醉酒落水而死。
洪昇做了约二十年的太学生,生活穷困,诗云“八口总为衣食累,半生空溷hùn利名场。”从而对仕途渐淡,其一生坎坷潦倒,是悲剧结局。
今存杂剧《四婵娟》:
《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
二、《长生殿》题材渊源与创作过程
李、杨爱情故事,新旧《唐书》、野史杂记均有载。唐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开启此题材创作的先河,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屠隆《彩毫记》、吴世美《惊鸿记》等对《长生殿》均有影响。
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具有两方面突出特点:
一是对情作了最大限度的强调和表现。作品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使之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在这一点上,它与《牡丹亭》类似,所以被称为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二是将李杨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除了批评唐明皇失政,寄寓“乐极哀来,垂戒来世”之外,还突出了个人命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这样,就使《长生殿》成了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和历史沧桑感的作品,使爱情主题富有沉郁的历史感。
《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
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
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长生殿》杨贵妃形象分析
导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深之所至,人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的关于“至情”的经典语录。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部戏曲,因为有同样至情的理想,被称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就是洪昇的《长生殿》。
一、众说纷纭的杨贵妃形象
杨贵妃是个天生丽质的绝代佳人,并且多才多艺,甚至可以说她是美的化身。然而,正应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这一古谚,这位绝代佳人纵然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还是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
然而,杨贵妃非同寻常的死亡,却让她在文学艺术中得以永存。她的悲剧命运被一代代的文人骚客所传诵。“人们不愿意她死,因而驰骋想象,希望她能活在世间,以致出现了死而复活、死而升仙等传说。”于是,在这种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她的生命力永不衰竭,一代代的文人骚客,都在她身上寄寓了不同的哀思,也因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杨贵妃的形象也一再变化,臻至完美。
(一)在史官笔下, 历史上的杨玉环被描述成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魅惑君王、引发安史之乱的红颜祸水。
(二)经典作品中的杨贵妃形象。我们重点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三部作品为例,希冀能从中看出杨贵妃形象变迁的转迹。
1、《长恨歌》中纤弱无无辜的佳丽。杨玉环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她始终都只是个美丽,纤弱,无辜的筹码,“丈夫寿王将她作为自保的筹码,拱手让给了他的父亲;
家人将她作为富贵的筹码支持她陷于官院;
而与她相伴时间最长的玄宗,最终将她作为稳定军心的筹码赐死于马嵬坡。
2、《梧桐雨》中淫乱放荡的祸水。《梧桐雨》是元代白朴的代表作,全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只是个配角,没有一句唱词,仅有几处宾白,但我们可以看出杨贵妃的总体形象是淫乱,对唐玄宗没有什么感情。终究一个“妖人”的尤物。
3、《长生殿》中端庄深情的仕女。《长生殿》是洪昇表现他的爱情理想的力作,也是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中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一部。《长生殿》中所塑造的杨贵妃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女性,她的爱情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她美丽端庄,一往情深,努力把她与唐明皇之间的近似奴仆的不平等关系改造成接近平等的夫妻关系。作者尤其对她的争宠善妒给予肯定,是对封建一夫多妻制度的否定。总之,《长生殿》中的杨贵妃是纯洁无暇、缠绵执着、生死不渝的追求爱情幸福的女子,是带有现代爱情观的,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化了的爱情主人公。
二、《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
《长生殿》从多个角度,来反映了杨贵妃的美丽及善良的正面的人物形象。她的聪明,温柔贤惠,勇敢坚定,美丽,智慧,展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全剧正是以肯定和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为基调,通过他们“钗盒情缘”的情节描绘,回避了杨贵妃曾嫁寿王、与安禄山私通等“秽迹”,以求达到净化道德,“义取崇雅”的目的。
(一)玉环之美
1、倾国倾城,羞花惹怜
杨贵妃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国历史中可谓是享誉盛名。《长生殿》中第二出《定情》是这样描述杨贵妃的,“仙姿佚貌、绝代无双,百种娇娆;
千般婀娜,德性温和,丰姿秀丽,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妆成趋彩仗”。这几个词足以体现杨贵妃身上超脱凡俗,倾国倾城的外貌特征。也正是因为如此杨玉环被选为长生殿女,深得皇帝的喜爱。得到年轻姿美、品德端庄的杨贵妃之后,玄宗也非常高兴,认为找到了晚年的伴侣。
2、聪慧灵秀,才艺双全
在佳丽如云的后宫中,杨贵妃要获得皇帝的宠爱,就需要用才艺、姿色、情感等将皇帝吸引到身边。在第十一出《闻乐》偶闻《霓裳羽衣曲》后,杨贵妃就立马在第十二出《制谱》谱出比天庭之乐更好听的曲子。如若不是杨贵妃从小就深受良好的教育,有深厚的诗词底蕴,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凭着一场梦,一首歌的基础上写好一曲流芳百世的《霓裳羽衣曲》。经过杨玉环精雕细琢的《霓裳羽衣曲》“反胜天上”这足以看出杨贵妃多才多艺,六艺精通。
皇帝也在《制谱》中毫不吝啬的夸奖杨贵妃:“妃子,妃子!美人韵事,被你都占尽也。妃子,不要说你娉婷绝世,只这一点灵心,有谁及得你来?凭聪明,也堪压倒上阳花。”后来,杨贵妃的一片真情打动了用情不专的李隆基,也使两人的爱情得以进一步升华。
(二)玉环之纯
1、海誓山盟,情比金坚
同样是在第二出《定情》,当玉环得知皇帝册封她被册封为贵妃后,唱到“臣妾寒门陋质,充选掖庭,忽闻宠命之加,不胜陨越之惧。”杨玉环深知出身寒门,有幸侍于皇家,再无限欢喜之余还带着受宠若惊的心情。不仅如此,在戏中她还反复唱到“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几句话出现多次,道出了杨玉环的最初梦想,她希望玄宗能喜欢她,并且是一直到地久天长。
在《夜怨》中便有杨玉环的自白“唉,江采蘋,江采蘋,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梅妃富于才华,创制了惊鸿舞,深得李隆基的喜爱,对于杨玉环来说,梅妃是她与李隆基爱情道路上的一大情敌,让她不得不防。李隆基复召梅妃,又使她醋意大发,不能自己,甚至要将定情时的钗、盒交还给李隆基,两人若不能携手与共,还不如分离。杨玉环对爱情的专一、痴情也深深打动了李隆基,使其从不专一走向了专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爱而痴,至死不渝的女子。贵妃与皇上的感情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两人对彼此的感情还是一如既往,恩爱如初,情比金坚。
2、同心同德,琴瑟合鸣
在第二十二出《密誓》中,贵妃与玄宗一同在长生殿乞巧,贵妃觉得虽然牛郎织女一年才能见一次面,但是他们的情义却是永久的,虽然与玄宗日日一起,但是情义之深却不能与织女牛郎的相比,不禁泪流满面,她说道,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想来两个人都是凡人,即使相爱也只能是一世的时光,并不能与神仙相比。
于是玄宗就与贵妃在长生殿趁此双星之下,乞赐盟约,以坚终始。在双星的见证下,许诺彼此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时绵绵无绝期。才子佳人,情意绵绵,双星伴月,信誓旦旦。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单纯为了爱情而痴狂的情侣。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之所以感人肺腑,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杨玉环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
(三)玉环之痴
1、因爱生妒,情感专一
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杨贵妃对玄宗忠贞不渝,她满怀理想地希望玄宗也可以同样对她用情专一。在第四出《春睡》中,从贵妃的两个贴身侍女的谈话中可以知道,贵妃的悍妒逼迫玄宗把梅妃迁置上阳楼东,甚至在第六出《傍讶》、第七出《幸恩》中,连自己的姐姐虢国夫人受宠她都要嫉妒,被玄宗送回国相府,这是贵妃和玄宗第一次闹别扭。但这是一个女子最真实的反应,她不能容忍玄宗对爱情的不专一,而且对象竟然会是自己的姐姐,怎么可能做到不怄气呢?
在杨李感情日益升温,情浓意浓之时,李隆基为讨好杨玉环而去曲江游玩,不想却看上了虢国夫人,爱上了她的“妆梳淡,天然无赛”,“三杯之后,便暗中筑座连环寨,哄结上同心罗带”,这使杨玉环十分不悦“先自回宫”。在《傍讶》一出中也提到杨贵妃“娇痴性,天生忒利害。前时逼得个梅娘娘,直迁置楼东无奈。如今这虢国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须知道连枝同气情非外,怎这点儿也难分爱。”对于杨玉环来说爱情是不可替代的,即便是自家姐妹,也无法分享。
如果说杨玉环对虢国夫人是出于妒忌,那么对梅妃便是妒恨。梅妃先于玉环陪伴在明皇身边,她与明皇之间并无爱情,只是简单的帝妃关系,但必然会引起杨玉环之妒。在第八出《献发》中,杨贵妃回到国相府后,久久不见玄宗派人接她回宫,于是开始日夜思念,并且剪掉一缕青丝让高力士拿给玄宗,希望玄宗可以记起往日的情分,重修于好。贵妃起初对爱情的希冀是“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但是作为一位帝王,要对一位女子一心一意是不可能做到的。
那么对方做不到,女子就会很容易失落,还会嫉妒比自己受宠的女子,这样也就自然而然过渡到了第二次悍妒,玉环想起昨日还恩爱无比,今日却寂寞空房。她伤心,她不知君心,霎时更变。她无法容忍,没等天亮,贵妃就急急忙忙跑去翠华西阁,质问玄宗。洪昇抛弃了传统观念对妇女之“妒”的指斥,而是去审视和描绘贵妃的焊妒。杨贵妃首先是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一位贵妃,杨贵妃其个人的爱恨情仇、其动机是单纯的。
2、为爱献身,马嵬断魂
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军队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明皇李隆基率官员逃往西蜀。第二十五出《埋玉》中写道,六军至马嵬坡时,哗变杀死杨国忠,并逼杀杨贵妃,军士大喊“杨国忠虽罚,皇家依旧,不杀皇家,誓死护卫。”杨贵妃也知道形势严峻,如果她不死,六军就不会护送皇帝西行,爱她的丈夫和大唐都会灭亡。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贵妃并没有央求皇上救命,反而劝说皇上:“事出非常惊诧,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玄宗仍然无法割爱,玉环劝道:“臣妾受皇帝深恩,杀身难报,妾虽死犹生也。“玄宗还是无法让玉环死,他说“你若捐生,朕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忘,决不肯抛舍你也!”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玉环知道自己如果选择死亡,情况可能会改变,她忧愁的说:“陛下恩虽深,但事已至此,无路求生,若再留恋,倘玉石俱焚,益增妾罪。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玉环求唐明皇下旨处死自己,她深怕再继续拖延下去会给这个国家和皇帝最终带来致命的灾难。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明大义,为了自己深爱的人宁愿牺牲自我的烈女子的形象。杨贵妃的纯洁爱情上升到了为国捐躯,实在是可敬可佩。
3、至死不渝,痴情不减
在千军万马的乱军之中,玉环并没有怪罪玄宗在危难之际,抛弃了她,相反她在死后则是日日夜夜思念着如何再见皇上一面。在第三十七出《尸解》中写道玉环内心的思念:“我想生受深恩,死亦何悔。只是一段情缘,未能终始。此心耿耿,万劫难忘耳”。贵妃在马嵬坡临死之时,还想着玄宗,她交代高力士,在她死后,皇帝身边唯留下他一个“老人”并再三嘱咐高力士照顾好玄宗。如此痴情女郎,怎不叫人心生怜悯?
在第四十七出《补恨》中当织女问“你共他两边既恁疼热,况盟言曾共设,怎生他徒地心如铁,马嵬坡便忍将伊负也?”杨贵妃则是处处维护玄宗形象,并且站在玄宗的角度上对他辩护,当日情形危及,并不是玄宗薄情无义,他一介君王怎么可能为了我一宠妃而置整个大唐于不顾呢?是我甘心为了心爱的人赴死的,并不是他的选择,我无怨无悔啊!
后来,李隆基命道士杨通幽寻觅杨贵妃,终于在蓬莱仙山上见到杨贵妃,杨贵妃请杨通幽转告皇上,“只要两情能坚,自可前盟不负”,并且约定在乞巧节这一天两人在月宫进行相会,在这一天,玉皇大帝知道真相后,让一对至死不渝的情侣在天堂再续前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惊天动地的感人爱情故事。
杨贵妃虽然经历了人,鬼,仙三个转变,但她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却从未改变。在《长生殿》这部作品之中,洪昇通过描述,塑造了一个新的玉环,她不再只是史官笔下的红颜祸水的角色,而是一个才貌双全、性格温和、追求真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纯情女子。
三、杨贵妃形象在《长生殿》中的发展变化
杨贵妃这一文学和历史形象,在作品《长生殿》中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由于《长生殿》前一部分是写实,是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是写幻,是鼓吹真情。从结构上说,而且两者是对立的,但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前半部分现实的悲剧,后半部分鼓吹至真之情便无从生发,没有后半部分唐明皇杨贵妃的忏悔、重圆,则成了《梧桐雨》式的悲剧,只是留下了一份历史的遗憾。
这种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虽然中间转换得有些勉强,但却正构成了《长生殿》的结构特征和思想特色:杨贵妃在这部作品里形象变化极大,她由一位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级别的贵妃、变成了一位为爱情而痴狂的女子。写唐明皇杨贵妃之情事,幷不限于言二人之情,而是含而不露地拓宽了“情”的内涵,充分地表现出剧作第一出《传概》里所申述的命意:“古今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子孝臣忠,总由情至。
(一)传统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突破
洪昇创造的杨贵妃是个以情为重的女子,她深爱着李隆基,甚至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她希望自己一心一意的爱也可以得到君主的专一,但李隆基的爱情则是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喜爱杨贵妃,但初始他对爱情并不专一,时常移情别恋。杨贵妃更希望李隆基尊重她们的感情和性格,但这些在传统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情况下,完全就是一种奢望。他是君王,背负着整个国家,她不能独占这份爱。
因此,杨贵妃常常处于矛盾与痛苦之中,在争宠与嫉妒中两者之间不断游走,但是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因为她出自于对李隆基的爱。当杨贵妃听说六军将士要诛杀自己时又惊又怕,心中转过千般念头、百感交集,作家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杨贵妃矛盾的性格得以充分体现。
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无疑是对传统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突破,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饱满、真实。这种表现手法使得杨贵妃在爱情与政治之间,甚至在生与死之间,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剧中人物心理变化,活动内容骤然提升了文学高度。
(二)为国捐躯、舍身报国的爱国女性
《长生殿》这部文学作品中,杨贵妃是现实与虚构经典的完美结合。作家对这些历史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李隆基是文武双全、才略无双的帝王,而杨贵妃也是德容兼备、丰姿秀丽的奇女子,李隆基称赞她“笼灯就月细端详,庭花不及娇模样”。
两人一见钟情、相爱终生。李隆基工诗词,长音律,擅丹青,而杨贵妃也是才艺绝伦,在《长生殿》中《闻乐》《制谱》《舞盘》等部分都有着充分展现。在《长生殿》这部文学作品中,杨贵妃于翠盘中表演《霓裳羽衣曲》时,李隆基赞道:“宛如栾风回雪,恍如飞燕游龙”,杨贵妃的能歌善舞、才情过人也使唐明皇“三千宠爱在一身”。同时,《长生殿》中对安史之乱进行了重新评价,并为杨贵妃翻案,杨贵妃在《长生殿》这部文学作品中,被塑造成为国捐躯、舍身报国的爱国女性。
(三)善良、柔美的女子形象
历史上和文学上的男人往往因为政治利益最终走向灭亡,其中也有很多夹杂着关于“红颜祸水”的描写,加重社会的混乱,加快国家的衰败。比如妲己,褒姒,杨贵妃等人,很多文人骚客口诛笔伐这些深陷深宫的妇女,试图用女性的责任来维护男权社会的尊严。但是洪昇的《长生殿》是一个大胆的文学作品,在《长生殿》之中,杨贵妃不仅才貌双全,聪明,贤惠,情感细腻,忠贞不渝的爱情,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对传统的“红颜祸水论”的反拨。杨贵妃被描绘成一位善良、柔美的女子形象,而并不是什么所谓的“红颜祸水”。
第二课时
《长生殿》的主题争议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
剧本既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有关《长生殿》的研究仍然持续不断,关于它的主题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洪昇说:“余读白天乐《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他深为两篇作品所感动,又不满作品写的过于感伤。于是《长生殿》写唐玄宗和贵妃杨之情事而命意在于显示“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但它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二十一世纪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长生殿》的主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可归纳为一下四种观点:
一、爱情主题说
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主题纯粹是写情。学者们从作者对相关历史材料的处理,创作背景等入手,探明作品的主题思想,认为《自序》中“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一句已明确表明《长生殿》的主线、主题只是一个“情”,并无意总结历史兴亡的深刻教训。至于所谓的“垂戒”说法,只是作品的客观效果,是作品主题的引申,而不是创作的本意。任何反映“乐极哀来”主题的作品,都可以具有“垂戒来世”的客观效果,而“用戏剧形式表现具有启蒙色彩的“至情”说,这大概是洪昇创作《长生殿》的真正用意,也可能是剧本的主题所在。”他们不赞同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与模糊主题说,认为兴亡之感不过是文本创作前或创作过程中捎带附载上的用来表现李杨爱情的背景与影响的次要内容与思想。
二、爱情与社会说
因为婚姻、爱情本来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不存在婚姻或爱情的社会。所以又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和社会主题是融合的,硬把二者割裂开来是既不忠实于生活实际也不符合剧本真面貌的。“《长生殿》主题为单纯歌颂爱情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考察《长生殿》主题离不开男女爱情,也离不开社会政治,抒发兴亡之感和歌颂真挚爱情之间并非互不相扰,而是存在着一根有机统一的红线,即至死不逾的真情追求。”学者们从《自序》“卑之无甚高论”解读出,《长生殿》主要是通过李杨之间可贵的爱情关系和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事件的描写,来启示人们在追求幸福爱情的同时,不要忘记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正确处理爱情与爱国,爱情与政治,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并行不悖,在追求幸福爱情的同时不忘记社会责任,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兴亡说
有的学者则认为《长生殿》并不意在李杨的爱情故事,而在于写亡国的历史教训,垂戒后世。黄彬就是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他在研究中发现《长生殿》主题在以往的戏曲主题中有所突破。他在《〈长生殿〉主题上的突破》(《甘肃农业》)这样说到,“《长生殿》以前的戏曲作品渗透了封建史学家的‘女人亡国’观点,认为杨贵妃是国家衰败的罪魁祸首”,但《长生殿》则“突破传统观念,赞美、讴歌杨贵妃,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唐玄宗的过失。”范道济《论〈长生殿〉的讽谏主题》也持相近的观点,他否认所谓洪昇的反清意识以及《长生殿》的所谓反封建的爱情描写,认为,洪昇并不认为女人是祸水,也不打算“惩尤物”,洪升要垂戒后世的是“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这种惨重的历史教训。
四、人生感悟说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因此,关于《长生殿》的主题有第四种说法——人生感悟说,也就不足为奇。汪龙麟《“兴亡今古恨,酪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论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就是从李杨故事文人论释模式变迁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洪昇之创作《长生殿》,一则是出于对前人有关李杨故事解读模式的不满,再则是欲借这一故事融入自身的身世感伤。欲通过帝妃之恋与安史之乱即情与史的错综扭结来表达人生不永、情缘易逝、世事沧桑的人生幻灭感。而菅永梅《情缘终归虚幻——论〈长生殿〉的佛道思想和剧作主题》(《戏剧之家》)则从佛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长生殿》中渗透了浓重的佛道的人生空幻思想,《长生殿·自序》中所说的 “情缘终归虚幻。清夜闻钟,夫可以遽然梦觉矣”便是它的主题。《长生殿》就如催人醒悟的梵钟,使读者于唏嘘感叹中得以高屋建瓴的人生思考,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来审视生命。
《长生殿》以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出现的情节、人物大都源于历史现实,有依有据。作者通过花谢人亡,繁华消歇,满目兴衰,空余一腔遗恨的情节构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盛事不再”、“追怆感伤”的历史感。
因此,《长生殿》的创作,显然是要来抒写兴亡之恨的。对剧中人物的描写,忠于祖国的得到表扬,危害祖国的受到惩罚。虽然,把天宝之乱,隐喻作明清间的变化并不确当,但,在它上面,确是凝结着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情绪。同时,在《长生殿》许多地方,都接触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
对危害人民的事物的讽刺与抨击,也或多或少的凝结着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所以,“长生殿”与人民的思想是有着联系的。
在《长生殿》中,也时时流露出作者主观意识中的封建思想和唯心的“情”的观念。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建社会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但吸引、促使作者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而是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
在对《长生殿》主题探讨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尚情”是《长生殿》剧的一大主题。其中对情的崇尚和张扬是明显的,但也是流于表面的,作者是想再次重弹,自明中期以来弘扬已久的“尚情”老调,还是另有寓意?但如果结合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我们不难看到,洪昇的思想应该比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主情派作家,更加成熟深邃,他一方面意识到人性中“真情”的可贵可赞;
另一方面经过了王朝的更迭,生命中更沉淀了一层“历史感”,因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为了营造出感时伤世的兴亡之感,不仅让明皇从杨妃之死的痛苦中领悟生命的无常,世事的沧桑,而且让李龟年、李暮等人来一齐感受杨妃之死所生发出的浓烈的生命忧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接受《长生殿》的过程中,并没有停留在对一个凄美爱情的欣赏层面,而是自觉地咀嚼其中所包蕴的家国之思,兴亡之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了契合。凄怨的故事题材,融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从而使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如一部交响乐的主体乐章一般回环反复。李、杨的“爱情”,成了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成为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化和寄托,在杨妃去世后,李隆基对爱情的那份执著与眷恋,反映的恰是人类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且无法复得的失望、寂寞,对人事的兴衰荣枯难以把握和无法预见的空幻感,从而表达出作者本人对故国的无限缅怀之情。
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以及忧患意识。
【作业】
1. 你对《长生殿》的主题有何认识?
2. 分析《长生殿》中杨贵妃形象的突破?
长生殿读后感
家,长,会,教,案
《我长大了》教案
《我长大了》教案
我长大了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