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吴氏祠堂序
吾族自陡山迁居吴锦堂湾,已历数百年矣。先祖之琏公,本西山先生之苗裔,其性行之高洁,为时人所敬仰。至十七世祖礼魁公,筚路蓝缕,刻苦经营,终成本邑商界之翘楚。魁又于本湾修葺祠宇,以报祖德。然时过境迁,昔日先辈所遗广厦敞庐多有损毁,尤以祠堂为甚。族人每念及此,无不叹惋矣。
夫天地之间,上有苍天生成之德,是以万物欣然而四时分;
次有祖宗庇荫之恩,是以人丁兴旺而才俊出;
况江河尚有源流,树茂缘自根基,是以君子当时刻勤勉,不致亏负也。
今逢清明盛世,商贾发达,社会进步。然先祖之祀不可荒废,族谱之续不可断截,祖辈之名不可遗忘。若泯此三者,则尊卑异位而纲常废,长次颠倒而礼节失,吾辈亦留柄与他族,岂有颜面见列祖列宗。
有鉴于此,第?世孙??于西历贰仟零一十五年,岁次乙未?月首倡义举,重修本族祠堂。斯议一出,各房各户,随即踊跃捐款,醵金?万以为修建之资。更有??,??,??,??,??,不惧事务之繁缛劳苦,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历时?月余,于老祠旧制复立将圮之墙门,改三进为二,使昔日之祠光大矣。乙未年腊月十九吉日,行竣工礼。又迎奉历代先祖神位于祠中,使先祖在天之灵有所依附也。
如斯伟业,皆诸公勠力同心之功矣。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亦当勉其诚心,褒其精神,欣慰若此。后世子孙,亦当鼓舞振奋,勤勉努力,以为师之矣。如此,则重整家风,光耀门楣,皆在指日也。
今祠宇焕然,诸宗贤不以某才薄德浅,嘱予作文列叙其事,予自揣于宗族无尺寸之功,实乃有感于诸公修葺宗族旧祠之赤诚,忝自受命,录此盛世之壮举。若使百代子孙知前人不易,则幸不辱命矣。
是为序。
译文:
我们这一族从陡山迁居到现在的吴锦堂湾,已经经历几百年了。先祖之琏公,他是西山先生(应澍公)的后代,他性行高洁,在当时就被人们所敬仰。到了十七世先祖礼魁公(吴锦堂)时,他艰苦创业,刻苦经营(产业),最后成为本县商界最杰出的人才。礼魁公又在本湾修建了祠堂,来回报历代先祖的荫蔽之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历代先辈们留下的华美的房屋和开阔的庭院有很多都损毁了,尤其以祠堂的破坏程度最高。我们族人每次谈到祠堂的损坏,没有不感叹惋惜的啊!
天地之间,首先(是因为)有苍天孕育万物的功德,所以万物生长并且四季调和分明;
其次(是因为)有祖宗保佑族人的恩德,所以本族人丁兴旺并且出现了杰出的人才;
何况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的源头,树木茂盛是因为根基稳固,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时时刻刻勉励自己,不至于浪费了这大好的机会呀!
现在我们生活在政府清廉的盛世里,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日益进步。但是对先祖的祭祀不能荒废,续写族谱不能中断,祖辈的名讳更不能忘记。如果不能做到这三样,那么(族中地位)的尊卑会变化而导致宗族秩序的荒废,族中长者和幼者的次序会颠倒而导致待人接物礼节的失传,我们这一族的人也会给其他族的人留下笑柄,我们又有什么脸面去面对列祖列宗呢?
正是考虑到这些原因,第?世孙??在公元2015年?月,首先发出倡议,重新修建我们宗族的祠堂。这个建议一提出来,各个房下的人和各家各户的人,都马上积极的捐款,大家凑了?万块钱作为修建祠堂的经费。尤其是??,??,??,??,??,等人,更是不怕修建祠堂的事物复杂和辛苦,辛勤劳动,奔波劳累,经过?月多的时间,在原先祠堂的基础上,复修即将倒塌的墙面和门窗,把原先三进的院落改为两进,使以往的祠堂更加辉煌。农历2015年腊月19是吉祥的好日子,在这里举行了竣工典礼。又迎请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位在祠堂里,终于让历代先祖的在天之灵有了依附的地方。
像这样伟大的事业,完全是所有人齐心协力的功劳啊!列祖列宗在天有灵,也会肯定他们的诚心实意,表扬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感到很欣慰吧。(我们宗族)的后代子孙,也会备受鼓舞振奋,更加勤恳努力,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吧。如果像这样,那么重新振作家族的兴旺,光大吴氏宗族,都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
现在祠堂焕然一新,各位贤德的族长不认为我的学识浅薄,德行低微,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些事情,我自认为对宗族没有一点的功劳,又实在是被他们修建祠堂的诚挚之心所感染,所以小心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记录下这件盛世的伟大事业。如果能让后世的子孙明白前人(修建祠堂)的不易,那么我也就庆幸自己没有辱没这件使命了。
这就是重修吴氏祠堂的序文。
养眼的小楷,不收藏浪费了!!
今天,小编发福利,给大家推荐一部清代知名小楷佳作《吴氏重修祠堂记》。
徐元礼,字淞桥,浙江桐庐人。嘉庆十八年(一八二二)拔贡,官知县。书法直造晋、唐,其灵俊处,实出天赋。与郭兰石[尚先]齐名,小楷或胜之。
《吴氏重修祠堂记》,楷书。笔势沉稳,字体精妙,风姿俊逸,宽博如颜,险峻如欧,亦不乏灵飞经的开张,神采飞扬。大量采用露锋切入,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秀而矫健,稳而灵动。在结体上,结构精巧,造型优美,于飘逸中见稳妥,于典雅中见遒劲,的确是优秀楷书之典范。
大冶保安易氏祖堂重建募捐倡议书
尊敬的易氏族亲;
尊敬的异姓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来我们村立基发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曾于九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旁重建祖堂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易氏祖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仓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新易氏祖堂建成后红白喜事将可在祖堂举行,我们村其他姓族经应召同志提议如不嫌弃也可在易氏祖堂举行红白喜事。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易氏祖堂重修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通过理事会多次和议,准备在我们村北面洗衣唐旁新建一座长18米,宽9米,约200平方的上下两重祖堂,工程款控制在30万元左右。我们村是一个杂姓村,我们易姓男丁约有180个左右,按每个男丁1000元计算总数为18万元,但即便如此,我们修建工程的资金缺额仍十分大。
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理事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易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建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
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建祖堂之大业。另,我们将在祖堂修缮完成后,召集父老族亲,相聚一堂,为家乡建设,振兴家族,建言献策,再创辉煌!
附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易应召
会长:易应友 13995995290 07148820347 副会长:易洪元 易洪林 易应焱 成员:易洪胜 易应炎 易应国 易应火 易洪才 易应水 易佑胜 易细州
大冶市保安镇易氏祖堂重建理事会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五日
重修**祠堂募捐倡议书
尊敬的**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始祖来我村立基发源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已建**宗祠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祠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我们的热血族人寝室难宁,尤以族人***、等同志身体力行,积极动员和组织。“**祠堂重修组委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工作正式启动!通过组委会多次合议,预计修缮工程款达7()余万元。
族人***、同志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号召我**族亲的创业者们伸出援手,共创善举。族人张光建捐款40万,族人张玉亮也捐款10万元,其他善举如一些打工者,也慷慨解囊,你一千,他八百,暂不一一细举,这都是我**族亲的骄傲。在此,我们组委会代表**的父老乡亲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但即便如此,我们修缮工程的资金仍有缺额。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组委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子弟积极行动起米,能力不分大小,让我们齐心协力,慷慨解囊。应广大族人的提议,凡我**族人,不分年龄大小,捐款额高低不限;
超过100元者,刻碑留名,以告后人。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缮宗祠礼堂之大业将指日可待。
募捐账号:中国银行 组委会主任:
副 主 任:
成 员:
**祠堂重修组委会 二0一四年九月
俞 氏 积 礼 祠 堂 对 联
一、神龛联:
积厚功德,百世簪缨云赫奕;
礼循昭穆,千年俎豆荐馨香。
注:
1、积厚功德:积:积累;
厚:推崇,重视;
功德:功业和德行。
2、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贵族。簪为文饰,缨为武饰。此代指本姓先祖尤其是他们中的高官贵族。
3、云:如此,这样。说,有。
4、赫奕:显赫,辉煌。
5、礼循昭穆:礼:祭神敬祖,表示敬意和隆重而举行的仪式。遵:遵循,按照。昭穆:a.指同一祖宗;
b.泛指宗族关系。c.指宗法制度对宗庙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左为昭右为穆。
6、俎豆:典故名,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7、荐:进献,祭献。
8、馨香:散布很远的芳香、香气;
指用作祭品的黍稷;
比喻可流传后代的好名声;
也可引申为高尚,或比喻为德化远播。
上下联开头分别嵌入“积礼”名字,与“积礼堂”相呼应。对联内容既概述本姓先祖的丰功伟绩和美好道德品行(如用“积厚功德”、“簪缨”、“赫奕”来赞颂),又表达本家族对先祖的无限敬重与缅怀之情。列祖列宗的英灵安放于新建的宗祠,他们在天有灵,会更满意,也定会保佑我们的。这真是:祠宇云蒸霞蔚,俎豆馨香,孙枝衍庆永蕃昌啊。
二、大厅柱联:
纵征西,猷御寇,廷玉封侯,旷世良臣钟浩气;
琰论易,丰兴学,曲园立说,千秋辈裔铸辉煌。
注:
1、纵征西:指东西晋时的俞纵征西。纵,东西晋时代河间郡人。西晋怀帝时就任征西大将军(参见族谱第29页)。公元313年,纵随晋元帝迁到建康(今南京),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这是俞氏历史上第一次进入江南繁衍成族的先祖。纵在皖南泾县战死,后被追赠兴古太守。
2、猷御寇:指大猷抵御、打击倭寇。大猷(参见族谱第30页),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生于弘治十六年,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然而,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他历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戎马生涯四十七年,“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
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累官都督。他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
3、廷玉封侯:指廷玉被追封为河间郡公(其实“公”比“侯”大,如“王公贵族”,但因人们习惯上称呼王侯,故对联中说“廷玉封侯”,实则廷玉被封为公)。廷玉,本名秀一,明代开国功臣(参见族谱第29页)。因他协助朱元璋建立了根基,被赠龙虎上将军、上护国、同知江南枢密院事。战死后葬安庆八卦门。吴元年十一月,追封河间郡公,谥(shi)武烈。廷玉有三子:长子通海(1329—1366年,族谱第28页),字碧泉,明开国大将。官至中书省平章政事。追赠虢(guo,周朝国名)国公,谥忠烈。次子通源(?-1389年,族谱第30页),字佰川,明朝军事将领,封南安侯。季子通渊(族谱30页),字朝理,又字镜湖,明朝开国将领,封为越嶲(xi,县名,在今四川)侯。
4、旷世:历时久远;
当代没有能相比的。旷:罕见,超绝;
世:累世,世代。
5、钟浩气:即集聚浩然正气。钟:集聚;
浩气:浩然正气。
6、琰论易:指俞琰(yan)精于《易》学。琰(1258-1324年),琰一作琬,吴郡(今苏州)人,自号林屋山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一生熟读经、史、子、集,以词赋闻名,雅好鼓琴。琰尤精于易学,积平生之力,达三十余年之久,冥心独创,其论往往超过前人。著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易学纂(zuan)要》。曾精研道家学说,著有《阴符经注》、《玄学正宗》等。万方数据收录有当代高新满博士的《俞琰易学研究》。
7、丰兴学:指俞丰兴办学校。丰(1166年前出生)字应南,号云谷,宋代建宁(今福建)人。是宋代伟大的教育家和诗人。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1202年筑云谷书院,这是俞氏历史上第一次创办学校。丰在云谷书院中,广揽客家福建人,传播中原儒家文化。著有《云谷集》。
8、曲园立说:即俞樾(yue)著书立说。樾(1821.12.25-1907.2.5,参见族谱第30页),字荫甫,自号曲园,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近代知名学者、诗人陛云(参见族谱第32页)的祖父,也是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he)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后削职归乡,隐居“曲园”,专注著书立说,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煌煌巨著《春在堂全书》,共464卷,可谓著作等身。其内容涉及历史、经学、诸子、语言、训古、考据以及小说、笔记、诗词。《清史稿》、《清代七百人传》、《朴学大师传》等书中有俞樾传。有俞曲园纪念馆,坐落于杭州市孤山南麓,西泠桥南侧,原为俞樾故居,俗称俞楼,被誉为西湖第一楼。
9、辈裔:即一代接一代的后代子孙。辈:一批接一批地;
裔(yi):后代,子孙。
10、铸辉煌:铸:造就、成就,不可逆转地形成。辉煌:杰出的,光辉灿烂的。
此联主要通过选取本姓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六位先祖(当然远不止这些)及其有代表性的丰功伟绩来颂扬先祖功德,用以表达后辈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上联从武、下联从文两方面,并用“旷世”、“良臣”“钟浩气”、“铸辉煌”等词语来赞美。我们祖先经天纬地的文才武功,谁不引为自豪?同时也表达我们后辈要继承弘扬先贤的伟大精神、再创辉煌的壮志豪情。
祥发长乐双头,开基拓业,瓜瓞绵长缘共氏;
宇启龙泉水口,繁衍生息,枝叶茂盛喜同根。
注:
1、祥发:即发祥。显现吉利的征象。后泛指开始建立基业或事物兴起的发源地。
2、瓜瓞绵长:典出《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大意是在沮水和漆水的那边,是周族发祥的源泉;
如瓜瓞一般藤蔓相继,子孙万代绵延不绝。瓞(die):指小瓜。绵长:也是形容多,连续不断;
绵延久远。瓜瓞绵长:一根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连绵不断。联中引申为后世子孙繁衍昌盛。
3、缘共氏:缘:原由,因为。共氏:同一个姓氏。
4、宇启:即启宇。启:为开拓、开创之意。宇:泛指房屋,在联中指选择福地安居,开拓基业;
也暗喻积礼公祠。
5、繁衍生息:即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繁衍:逐渐地增多或增广;
也作蕃衍。息:生长,生存。
6、枝叶茂盛:原指树叶和枝条很多、很密。此指子孙或同宗世系子孙繁衍昌盛。
上下联分别嵌入“长乐双头”和“龙泉水口”地名(因对联平仄要求用了古时地名),陈述了本族的发祥地望、直接衍源和迁移情况,也表达了对本支系先祖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以忠以孝以仁以义,忠孝仁义绵世泽;
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士农工商振家声。
注:
1、忠孝仁义 忠:要尽忠。即对父母、家庭、家族、国家要尽忠。尽忠祖国是公民的责任。“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 也就包含着忠于祖国的要求。
孝:孝顺。晚辈要孝敬奉养父母、长辈。孝顺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国家尽忠也是大“孝”。
仁:“仁者爱人”、“广敬博爱”,就是“仁慈、仁爱”。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就是同情之心,不忍之心。也含有“友善”之意。“仁”强调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义:即“行天下之正道”。孟子说:“义,人之正道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是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准绳。“义”从大处讲,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从小处讲就是尊重他人利益。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主张宁可舍生,不可忘义。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倡导推崇“见义勇为,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
3、绵世泽:使先祖遗留的恩泽不断延续下去。绵:作动词用,使之延续。世泽:先祖遗留的恩泽。
4、士农工商:
典出《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也。” 士:读书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
也指知识、道德传播者。
农:农民,农业、粮食;
工:工人、工业,它含有技术、科技、生产的意思。
商:商人、商业、经济。士农工商强调的是要敬业,要勤奋,都很重要。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家庭也是这样。要富强,要富裕,要成功,就必须努力奋斗,扎根于勤奋,正所谓“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中得”。
5、家声:家族世传的名声美誉。
此联分别从“德”(上联)和“业”(下联)两方面提出了要求。“忠孝仁义”和“士农工商”重复出现,意在期望子孙、族人要德业双磬,表现出家族重视伦理道德的风尚。这是我俞氏家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之一,也是我们繁衍生息,实现梦想的重要方面。
三、大门联:
河水流长,万派源宏,泱泱荡荡奔四海;
间关蓬发,千枝林立,郁郁葱葱盛九州。
注:
1、万派源宏:意为河水源头深远,涌流万派。指万千条水流同一源头。此隐喻我姓氏支派很多,渊源深远。与“俞氏宗祠”一联相呼应。
2、泱泱荡荡:形容江水波浪滔滔,急速流淌,不停息。比喻我姓氏人的繁衍快且多。
3、奔四海:意为奔流四海。此比喻我姓氏分布很广。奔:奔流,奔勇,分布。四海:指范围很广。
4、间关蓬发:即间关蓬勃发展,形容山中林木茂盛,生机勃勃。比喻我本宗俞姓繁衍茂盛。间关:原形容旅途的艰辛,崎岖、辗转。此与“河水”对应,借代为山。此从一个地方{即黄坑水口)说我俞氏繁衍发展盛况。间:此作“河间”名用。关:可作地名用,有关山之说,如乐府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也有关河之说:泛指山河。如柳永《八声甘州》:“渐孀风凄紧,关河冷若,残照当楼”。蓬发:蓬勃发展,喻树木茂盛,生机勃勃。
5、千枝林立:即千万颗树密集地竖立着。隐喻我们水口俞姓宗支繁衍的人多。千枝:枝叶多。林立:密集地竖立着,形容多。
6、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隐喻我族发展兴旺生机勃勃。郁郁:草木茂盛。葱葱:草木青翠欲滴,十分茂盛的样子。
7、盛九州:分布全中国。喻我宗支人员分布较广,因以“奔四海”相照应,故之。盛:兴旺,即兴盛、旺盛;
范围广大,含赞美之意,动词。九州:指中国。
此联以“河间”作上下联开头意在昭示“河间堂”堂名,说明我宗姓承上古,望出河间。全联采用隐喻、委婉等手法述我姓发祥地和名号、堂号及繁衍不息之盛况。下联与大厅柱联“宇启龙泉水口,繁衍生息,枝叶茂盛喜同根”遥相呼应。尽管有千支万派,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但我们都是同根同源,天下俞氏宗亲是一家。今天,我们的发展,千万不要忘了祖宗的恩泽,我俞氏子孙要固本思源,承继血脉,敦(dun)亲睦族,揆(kun)文奋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使我们黄坑水口俞氏族旺家兴,代代荣昌。
四、大门石柱联:
俞氏远源可溯轩辕,祖功卓立与山河同在;
宗祠新貌重光禹域,族裔绵延共日月齐辉。(源远流长) 注:
1、远源:即源远,与下联“新貌”相对应,故之。
2、溯:本义是端直地逆流而上。此为追求根源或回想。
3、轩辕: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有“轩辕俞氏”之说。族谱说俞跗是轩辕“黄帝臣,善医”,因“有勋于帝室,帝赐姓俞”。也有“夏禹封俞姓”之说,夏禹是轩辕的第八代嗣孙。
4、卓立:耸立,不平凡。卓:超高,超,不平凡;
立:站,引申为竖起来,耸立,竖起。
5、与山河同在:像高山大河那样永远存在。形容先祖的伟绩丰功和精神与高山大河同在,永垂不朽。
6、重光:再放光芒。也比喻累世盛德,光辉相成。
7、禹域:指中国,华夏。古代传说夏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之称中国为禹域。
8、族裔:宗族的后代。
9、绵延:延续不断。意同绵长。
10、共日月齐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可以理解为我族蒙先祖恩泽定能绵延不断,兴旺发达,光耀长久。
上下联开头分别嵌入“俞氏”、“宗祠”四字,与牌匾“俞氏宗祠”相呼应,意在彰显本宗祠堂名号。上联主要概述本姓氏的衍源与先祖的光辉业绩和不朽思想。在几千年的俞姓历史发展长河中,有多少圣贤、先祖和英雄豪杰品德高尚、功勋盖世,为我们族人所敬仰和自豪,也为世人所公认。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与天地并寿,与山河同在。
下联主要陈述本宗祠堂在原址上新建而彰显厅堂重光、气象鼎新,定会带来本宗及子孙后代绵延发达、繁荣昌盛。重建的新祠,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不凡是原宗祠所不能比拟的。故用“新貌”来概括,用“重光禹域”来赞美。我们全宗及子孙后代必定会沐浴祖泽、繁衍不息、继往开来,世代荣昌!
朝岸敬撰
2015.7.21
重修槎溪易氏祠堂募捐倡议书
尊敬的槎溪易氏族亲:
木有本,水有源,寻根问祖,人之常情。易氏始祖来吾村立基发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前辈曾于八十年代初在易氏宗祠的原址上重建祠堂一座,前辈们的义举和功德,光耀后人。只可惜现在易氏祠堂年久失修,历经风雨,已成千仓百孔,破烂不堪,急需修缮。
“衣食足而知荣辱”,逢盛世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顺势陡升,敬仰先人,光宗耀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许多热血族人寝室难宁,尤以族人易教顺同志身体力行,积极动员和组织。“槎溪易氏祠堂重修理事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全面的集资动员正式启动! 通过理事会多次和议,预计修缮工程款达70多万元。前期理事会成员已从易氏家族以男丁50元∕人标准筹集款项二万多元,在这期间,族人易教顺同志千里迢迢亲临广东、深圳等地,号召我们槎溪易氏族亲的创业者们伸出援手。族亲们踊跃响应,捐款场面十分热烈。在深圳经营餐馆老板易文有捐款三万多,在东莞办厂老板易文彬也捐款二万余元,甚至一些低收入的打工者,也慷慨解囊,你一千元,我八百元,这次筹的款项共计十四多万元。这是我们槎溪易氏族亲的骄傲,在此,我们理事会代表槎溪易氏的父老乡亲表示对他们深深谢意!但即便如此,我们修缮工程的资金缺额仍十分大。
为解决资金缺口,完成义举,经理事会商议,再次向族人发出全面倡议:恳切希望槎溪易氏子弟积极行动起来,能力不分大小,捐款
不分多少,出钱出力,齐心协力,我们都将在重修之中刻石留名,以告后人。不论捐赠多少,款项用于何处,都将张榜公布。希望广大族人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完成修缮宗祠礼堂之大业。另,我们将在宗祠修缮完成后,召集父老族亲,相聚一堂,为家乡建设,振兴家族,建言献策,再创辉煌!
捐款人请留下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及捐款数额。
谢谢您的支持!
捐款账号:
开户行:
附槎溪易氏祠堂重修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易教顺
会长:易贤章(联系电话13677961267) 副会长:易六苟 易炳富 成员:易达群 易教礼 易建华
吉水县醪桥镇槎溪易氏祠堂重修理事会 二0一一年六月九日
艾氏宗祠重修落成庆典贺词
尊敬各位来宾、各位艾族同胞、各位乡亲:
盛世肇祥瑞,和谐沐春风。在改革开放、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太平盛世的今日,艾氏宗祠经过族人共同努力,今日终于落成了,值此盛典之时,我代表征村乡党委、政府对艾氏宗祠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全体艾族同胞和参加盛典的嘉宾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艾氏宗祠落成庆典,这是艾氏同胞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我乡人民的一件大喜事。艾氏作为中华民族姓氏中的一员,是中华姓氏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堪与其他姓氏并肩媲美;
你们艾氏族人勤劳勇敢、心地善良,重情义、讲信用,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当地党委政府工作,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再次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艾氏同胞,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先辈的高尚美德、开创后辈伟业、继承先祖们的优良作风、构建和谐社会,在征村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征途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深信艾氏宗祠的落成,一定会给你们艾氏同胞带来吉祥、带来安康、带来兴旺发达的好运。最后,敬祝全体艾氏同胞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幸福、万事如意!恭祝艾氏万代兴隆、子孙昌盛!
彭泽南山欧阳氏重修祖祠之完年
在我国很多村庄都是单姓繁衍下来的族人聚居地,所以一般都有全村共同的祖祠,村民的很多类似红白喜事、过年等重要活动都要在祠堂举行,在村民团结、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甚至村民家较大型的酒席也会在祠堂旁的公用食堂举行。按照我们村的习俗,每年春节的腊
八、完年、迎春、上谱等几个较重要的传统项目必须在祠堂举行。我们祖宗祠堂是今年重新修建的,前后三进,旁边还有300多㎡的公共食堂,很是敞亮、气派,故此今年春节活动更显隆重。
(全家福、簪缨世胄、家和万事兴)
腊八原来是用宗族的公款,买来熬粥所需的食材,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熬制成腊八粥,在祖祠免费分发给所有到祠堂来的人食用。这个全国都差不多,原本无需赘述,但今年比较特殊,必须记上一笔:所有腊八粥的食材、熬制、分发,全部是由村里义务负责祖祠日常卫生、敬香、安全维护的几位女性村民独立完成的。新祠堂修建好后,由于我们祖祠还供奉有观音娘娘和关公(原因见前一篇《祖祠落成纪实》),每逢初
一、十五或者菩萨纪念日都会有人上香。刚开始是祠堂两位监造者的夫人永发娘和造英娘,每日到祠堂义务打扫、上香,慢慢在她俩的带动下又有一些妇女加入义工队伍。有些到祖祠烧香的村民,因感念她们的无私奉献,往往会少量捐赠一些现金给。义工们很受鼓舞,她们将所收到的现金交给一人保管,用于购买维护祖祠卫生的劳动工具和日常所需香纸爆竹等,并委托我德高望重的八旬老父亲帮着记账。捐赠款多了,今年她们主动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制作腊八粥的食材,并义务熬制、分发给众人。在此,向村里这些淳朴善良的娘娘们致敬! (祖祠近景)
每年腊月二十七和三十两天,全村人民都要到祠堂祭祖,我们称之为“完年”,应是感谢祖宗保佑,平安度过一年之意。
粑年
腊月二十七,彭泽欧阳氏七庄之一塘丰庄的小年,一般称之为粑年。我们这里习惯将所有由大米、小麦、高粱碾成粉后做成各种形状、经蒸熟后的点心称之为粑:面粉做成直径12cm左右、包子形状的,叫发粑;
主材换成高粱的,称之为芦檫粑;
纯糯米蒸熟、捶打,再裹上黑芝麻的,称之为糍粑;
糯米与粳米混合磨成粉后做成月饼大小,蒸熟后,称之为夹心粑(口味类似年糕);
将上好粳米蒸七成熟,晾干后磨成粉、加开水揉团,再用手捏成直径10cm左右、厚2-3㎜的圆形薄饼,然后中间加上各种美味的菜馅做成饺子形状,再用蒸笼蒸熟后立即食用的,称之为蒸米粑。每年的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都会做各种各样的粑,并将蒸熟后的第一笼粑,端到祖祠先敬献给先辈们享用。由于每家第一笼的粑不一样,所以临时搭建的放祭品案板上会出现糍粑、发粑、芦檫粑、蒸米粑等不同花色的品种。高峰时,长期居住在村庄里的有100多户人家,近20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上大学、外地工作等原因,村里常驻人家只有70多户了,饶是如此几十份祭品摆在一起,也很是壮观了。
(粑年
2、各种粑)
这个习俗,全国少见,尤其是蒸米粑这种小吃,仅限彭泽、湖口、都昌等局部地区。通过多方收集资料和民间传说,据说这个习俗起源于元末时期。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初期朱元璋败多胜少,彭泽境内留下了很多关于朱元璋败逃的传说和遗迹。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最后认为原本实力较弱,要取胜必须靠长途奔袭作战,但南方高温湿热、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这些干粮遇水即坏,将士们经常要空腹作战所以难免战斗力下降。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研究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七成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熟。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很快蒸米粑就从军营流传到地方,备受人民喜爱。古时战争遇上重大节日一般都会休战,故此中国小年一过,就会有部分参军的子弟放假回家。由于通讯不发达,不知道谁家子弟、哪天到家,家里亲人们怕旅途劳顿的战士到家不能及时吃上饭,故此在腊月二十四就将原本过小年用的好食材为馅做成蒸米粑,等着亲人归来。我们欧阳家的祖先当年直到腊月二十七傍晚才走到家,为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从此我们家族以腊月二十七为小年,并且每年的这天都用做粑来纪念。人们后来逐渐改为将米粉团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状薄片,包上馅,做成半月形。这样的蒸米粑皮薄馅多,比以前的更可口。粑馅的原料现在也很讲究,主料一般是选用一种或两种时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萝卜、芥菜,配上小山竹笋干、香菇丁、粉丝、豆腐、小河虾、猪肉等。制作粑馅时,先将主料细切成丝,用植物油或猪油将之炒至半熟,然后加入适量的葱、蒜、姜、酱油、味精、食盐、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笼前,笼底用粽叶铺垫,并在一个个粑之间隔上小块粽叶,这样蒸出的粑不相互粘连,且有股淡淡的清香。少数地方,如彭泽天红、太平、定山等乡镇以及湖口县等地,还有地方仍保留着当年的制作方法,即将米粉团戳上洞,包上馅搓成汤圆状,多以圆形粑为主。由于工序繁复,至今除了粑年之外,只有重大喜庆或者贵客上门才会做蒸米粑;
由于经济条件好了,加上酒风太盛,亲朋好友间说是请吃饭,往往还会找理由推脱,但如果说是请过去蒸米粑,则会想办法参加。
(蒸米粑、蒸米粑馅)
大年
每年的腊月三十(月小就是二十九)凌晨,我们村会有正式的完年仪式。每个完年的头一天,村里轮值小组成员(我们称之为管年头的)会在祖祠大厅搭起摆祭品的台子,点着香火、燃起篝火。晚上村里人除了他们都会早早入睡。
零时整,轮值小组成员就兵分两路,一路人马负责放爆竹和火铳,一路人敲着锣挨家挨户高喊“起床完年咯!”零点一到,就可以到祠堂给祖先上香了,所以第一通锣响后,各家各户就陆续起床,到祖祠上香、准备祭祖用的贡品以及年夜饭。少数想生儿子或者家有孩子准备高考的早早就到祠堂候着,争上祭祖的第一炷香。我们小时候也会随着大人起床,随着大人先到祠堂上香,回来就坐在火桶上,口水欲滴的看着爸妈做些一年吃不上一次的各种美食。记忆最深的是:炸用鱼肉藕等不同主材做成的各种各样的丸子、炸豆腐条、煮腊猪头并在祭祀回来后剔骨头等。这个时候不仅能在第一时间尝到炸好的丸子和豆条,还能吃上一碗至今仍回味无穷的、煮腊猪头的汤泡炒冻米。
凌晨1:00,开始第二轮放爆竹和火铳,另一路人敲着锣挨家挨户高喊“准备完年咯!”这时候开始,就陆续有人家至少是两个人分别端上由腊猪头+猪尾巴、腊鲤鱼、整鸡、豆腐块、竖着插了一把筷子的一锅饭组成的贡品,按照先后顺序摆到祠堂早已搭好的祭祀台上。
(之前祭祀台)
凌晨2:00,开始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放爆竹和火铳,另一路人敲着锣挨家挨户高喊“开始完年咯!”这时候还没到祠堂的人家,都会争先恐后的端上贡品。由于还有很多离开村庄在外居住的男丁家庭也会准备一份贡品,所以七八十份贡品全部摆在一起、两百多号人拥挤在祠堂内人声鼎沸,场面蔚为壮观。
(新的祭祀场面、念年经)
凌晨3:00,由一人领头朗诵年经,每一小段结束后全屋的人和“敬神拜拜!”,由于场地有限,除领头的几个人外,都将跪拜改成合掌弯腰。这时候,也是烟花、鞭炮、火铳齐响的时候。祭拜完毕,各家有序的端着贡品撤离,整个祭祖仪式,持续四十分钟左右。贡品端回家后,家人已经全部起床,首先是各家继续祭拜小家的祖先,然后爸妈继续将腊猪头进行剔骨、把祭祀的米饭蒸热、炒菜。
4:00左右,各家鞭炮再次陆续响起:开始吃年饭!全家团坐一起,按照辈分、长幼顺序敬酒、祝福,然后是长者回敬酒、说祝福话,吃完饭天也就亮了。年饭结束后,就是换新衣、发压岁钱、贴对联。
8:00左右,一般是以五服以内的族人为单位组队去给祖先上坟。由于风水先生的原因或者是山林归属权的变化,祖先一般分散葬在几公里之内的周边山林或地埂上。各组主要祭祀自家祖先,但往往是远祖的祖坟上,有好几拨不同分支的后代先后进行祭拜。一圈下来二三十公里,回到家已是午饭时光了。到此,年三十的祭祖活动正式结束。
王氏祠堂庆典致辞
祠堂完工庆典致辞
唐氏祠堂落成庆典致辞
祠堂庆典致辞
祠堂竣工庆典致辞
相关热词搜索: 祠堂 重修 致辞 完工 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