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小学音乐惊愕交响曲教案模板

小学音乐惊愕交响曲教案模板

时间:2025-08-03 14:58:02 浏览次数:

《惊愕交响曲》教案

教学内容:海顿《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是为了教训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而作的。乐曲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
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轻得没有变化,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强烈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把打盹的观众们惊醒;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
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象是人们在欢快的舞蹈。本选取的是第二乐章的曲子,采取了“变奏曲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

2、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1.介绍“海顿”

①说一说“交响乐之父”——海顿的生平、家庭背景及创作经历。

②看一看书中图片,走近海顿当年的生活情景。

③讲一讲创作背后的故事,引出《惊愕交响曲》的欣赏。

2.欣赏“惊愕”

①唱一唱,熟悉主题:轻声哼唱,解决难点升fa的演唱。学生随钢琴自主视唱曲谱,熟悉主题。

②听一听,找出主题:完整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学生在主题出现的时候“挥挥手”或作其他动作。

③说一说,感受变化:复听乐曲的时候,注意主题每一次出现时有没有变化?给自己什么感觉?

④数一数,明确变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听出的主题变化的次数(如用图型、用手指数、用拍手、口说等等),板书:

主题:幽默、滑稽、

第一变奏小提琴演奏

第二变奏加入木管乐器大调转为小调,ff强音记号

第三变奏在弱的力度下使主题更活泼、轻松

第四变奏加强配器和力度、运用琶音、附点节奏等。

⑤查一查,了解定义:提出问题——“像这样主题变化着出现多次叫什么呢”,由学生自查教材第8页“音乐网站”,了解掌握关于“变奏”和“变奏曲”的知识概念。

《惊愕交响曲》的故事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妇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她们经常听不懂海顿的音乐,只是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告别”与“惊愕”教案

【教学目标】

1、从“海顿的故事”和“音乐家小档案”入手,能简要地说出奥地利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听赏其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和《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的片段时,能初步感受到交响乐的表现力。

2、在听故事的活动中了解音乐家海顿;
3.培养学生对古典交响乐的兴趣及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惊愕交响曲》和《告别交响曲》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关于音乐家的故事,你们都认识哪些音乐家呢?说说这几位音乐家是谁?(教师展示幻灯片) 生:学生讨论说出。

二、新课教学:

(一)听赏《告别》交响曲

1、师:今天老师还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就是海顿。关于海顿,你们了解多少呢?(播放幻灯片,看海顿简介)那么海顿在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慈祥的音乐家”。(看幻灯片)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在几百年前的奥地利,著名的音乐家海顿,他长期担任了一个埃斯台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在此大兴土木,建造行宫,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免不了随同前行。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和他亲朋在大厅听赏他们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留下了包括海顿在内的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这首乐曲由此而被称为《告别交响曲》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有趣的乐曲?

2、播放《告别》交响曲选段,全班同学闭眼聆听

师:你有没有听出乐曲中乐师一个个离开的情境啊?为什么?

3、请同学们交流(乐曲重复的声音越来越小)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乐曲的主题。

4、哼唱主题。

5、演唱表现(学生反复演唱音乐主题,并在每遍逐渐减少演唱的人数,以体验乐手相继退场的音乐场景)

(二)听赏《惊愕》交响曲

师:后来这位音乐家还创作了《惊愕》交响曲,你们猜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你听了就知道了。

欣赏《惊愕》交响曲(片段)

师:他为什么要创作惊愕交响曲呢? 原来这位作家跨海到了英国,伦敦的绅士、淑女名流慕名而至,将音乐会当成了社交场所,热闹非凡。而且还有很多的外表高贵的贵妇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却常常打起了瞌睡来。这让乐队的乐师们都很不高兴。于是他又谱出了一首很有趣的乐曲。当轻快的第一乐章奏完时,又有贵妇人睡着了,这时,柔美的第二乐章开始了,音乐格外安详、平和,贵妇人们都昏昏欲睡了,突然,整个乐队都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起,那些入睡的贵妇人被这一击都惊愕地跳了起来,于是这首乐曲就取名为《惊愕交响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吧!

1、聆听全曲,请仔细聆听,听听乐曲中出现了几次惊愕?哪个乐句在乐曲中反复出现?(三次)主题曲反复出现

为什么会有惊愕,惊愕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因为音乐由弱突然变强,惊愕在这里是为了故意惊醒那些贵妇人们。)

2、那么你们能听到主题曲在什么时候变化的吗?再次聆听主题曲。当听到乐曲主题变化时举手示意,(第一次惊愕出现时应有同学举手)出示主题乐谱。

3、聆听主题,跟着钢琴哼唱主题曲,

4、教师弹奏钢琴,请同学随着钢琴唱《惊愕交响曲》主题,并随着力度的变而变化,唱出惊愕的效果。

5、参与表现:用人声、打击乐、身体动作等表现音乐强弱。

(请同学们唱主题曲时用声音的强弱表现出惊愕,用乐器表现出惊愕,用你的字体语言表现出惊愕)

6、了解力度术语(出示幻灯片)

7、再次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四、总结:教师小结:我们这节课欣赏的告别与惊愕两首交响曲,是谁写的呢?(海顿)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下去了解关于海顿的其他故事及作品来和其他同学分享。下课!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作品概述】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初听):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 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但是在音乐会开始之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来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幽默的音乐家到底是谁呢?那就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

3、走近海顿。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他的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一所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善良、质朴、诚恳,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a、生平: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他从小便受到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的熏陶,并显示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曾长期在宫廷中任职。

b、地位:海顿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先辈的成就,进行摸索、试验、成熟、定型,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

c、贡献:海顿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54首钢琴奏鸣曲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他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规范,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海顿的创作手法,更是使后人受益非浅,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还被莫扎特、贝多芬称为“海顿老爹”。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d、音乐风格:具有热烈洒脱的主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并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是德国国歌的曲作者,海顿更是“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海顿的这首闻名世界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三、学习新课(分段欣赏、分析):

1、主题:首先,我们来聆听主题,并思考:“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产生了什么效果?” 1)分析主题

第一段,平静、天真、单纯、典雅的主题,由第

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

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

变奏一:
(1)这段小提琴的演奏,你感受到什么变化?

(2)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好像在翩翩起舞。

变奏二:

(1)这段变奏改变了什么?音乐的力度如何?(变调性ff)

(2)转到C小调,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变奏三:

(1)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改变了什么?(幽美、舒展变节奏p)

(2)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形成了天使般的二重奏。

变奏四:

(1)这段的音乐气氛怎么样?(热烈)

(2)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
第二乐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如歌似的柔弱;
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的热烈,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尾声:

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一个温柔而略显歉意的尾奏降下了这一乐章的帷幕,显现了海顿的风度和幽默。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

一、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热爱,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形成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1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重点:

欣赏贝多芬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两个同学表演“见面握手” (1)

互相看的见 (2)

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

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味出点什么来? 我们请这两位同学说说他们的感受。

是呀,身体的残缺给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心理障碍,就和我们今天要见到的这位音乐家一样,他的双耳失聪,但是却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贝多芬。

(二)贝多芬简介

1、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贝多芬”

2、观看录象片段,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象来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

我想,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课题“命运交响曲”

三、《命运》欣赏

1、欣赏呈示部,

师: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现了哪些画面? 请学生谈感受

2、感受两个主题音乐并会哼唱主题旋律。

a第一主题:命运主题 0 3 3 3 1

师:你从哪句旋律感觉到贝多芬在和命运作斗争?

这个命运是好运还是厄运?

对于这个主题动机,贝多芬是这样说的:“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

我们一起把这个命运主题来哼唱一下,教案《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

学生模唱,要求力度强,并能伴以敲门的动作。

b 第二主题:英雄主题 5 1 7 1 2 6 6 5

师: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个乐章的第二主题,(听音乐)

谈谈与第一主题有什么不同? (力度变得柔和,速度缓慢,旋律更优美)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抒情旋律,抒发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追求。我们把这个主题命名为“英雄”。

学生一起模唱。

用“啦”来表现。边唱边引导学生画波浪线来表现旋律。

c、两个主题音乐的对比

请男同学唱命运主题,女同学唱英雄主题。用歌声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师小结:同学们表现的不错,其实我们刚才的手势就是简单的指挥动作,说不定将来我们班还会出一个指挥家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世界上最出色的指挥家“奥地利指挥家—卡拉亚”,请大家看看他是如何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命运的理解。

d、欣赏视频《命运交响曲》

四、交响曲、奏鸣曲

1、奏鸣曲

师:其实我们刚才欣赏的只是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它还包括展开部、再现部。这种曲式结构叫奏鸣曲式。(课件展示)

2、聆听展开部

3、聆听再现部

4、交响曲

出示交响乐团的画面,了解交响乐团的乐器位置

五、谈谈你的感受

六、拓展 维也纳“三杰”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医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犹如巨轮正要拔锚起航,前途或遇险滩暗礁,或遇波涛汹涌,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搏击风浪,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教案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音乐教案

作者:浙江慈溪市云龙中学

徐微娜

一、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体会贝多芬所陈述的人类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意志和精神

2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理解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中两个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重点:欣赏贝多芬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两个同学表演“见面握手” (1)

互相看的见 (2)

两人蒙上布(背景音乐命运)

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表演中品味出点什么来? 我们请这两位同学说说他们的感受。

是呀,身体的残缺给人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和心理障碍,就和我们今天要见到的这位音乐家一样,他的双耳失聪,但是却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名字——贝多芬。

(二)贝多芬简介

1、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贝多芬”

2、观看录象片段,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象来更深入的了解贝多芬。

我想,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课题“命运交响曲”

三、《命运》欣赏

、欣赏呈示部,

师: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现了哪些画面? 请学生谈感受

2、感受两个主题音乐并会哼唱主题旋律。

a第一主题:命运主题

03

33

师:你从哪句旋律感觉到贝多芬在和命运作斗争?

这个命运是好运还是厄运?

对于这个主题动机,贝多芬是这样说的:“命运就是这样来敲门的”

我们一起把这个命运主题来哼唱一下。

学生模唱,要求力度强,并能伴以敲门的动作。

b第二主题:英雄主题

师:接下来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个乐章的第二主题,(听音乐)

谈谈与第一主题有什么不同?(力度变得柔和,速度缓慢,旋律更优美)

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抒情旋律,抒发了贝多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追求。我们把这个主题命名为“英雄”。

学生一起模唱。用“啦”来表现。边唱边引导学生画波浪线来表现旋律。

c、两个主题音乐的对比

请男同学唱命运主题,女同学唱英雄主题。用歌声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师小结:同学们表现的不错,其实我们刚才的手势就是简单的指挥动作,说不定将来我们班还会出一个指挥家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世界上最出色的指挥家“奥地利指挥家—卡拉亚”,请大家看看他是如何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对命运的理解。

D、欣赏视频《命运交响曲》

四、交响曲、奏鸣曲

、奏鸣曲

师:其实我们刚才欣赏的只是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它还包括展开部、再现部。这种曲式结构叫奏鸣曲式。(展示)

2、聆听展开部

3、聆听再现部

4、交响曲出示交响乐团的画面,了解交响乐团的乐器位置

五、谈谈你的感受

六、拓展

维也纳“三杰”

在欧洲18世纪古典乐派中,为交响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有三位音乐家,被人们称为维也纳三杰。他们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海顿把交响乐的形式和体裁进一步完善,医生创作了140多部交响曲,因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为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贝多芬,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坚韧的理想主义震撼着世界乐坛,被人们尊称为乐圣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犹如巨轮正要拔锚起航,前途或遇险滩暗礁,或遇波涛汹涌,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搏击风浪,定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自新大陆交响曲

课 题 自新大陆交响曲

年 级 第五册第六课

课 型 欣赏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 具 钢琴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言:本学期来,我们欣赏了交响音乐中的序曲、交响诗、组曲、协奏曲等体裁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交响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的作品。

2.听一音乐主题《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思考、回答以下问题:此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表现了何种情感?是哪个国家、那一位作曲家的什么作品?

导入本课将欣赏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1.简介交响曲

(1)提问交响诗的特点?(交响诗是一种内容比较具体的、有标题的单乐章管弦乐曲,它多 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为题材。

(2)介绍交响曲的特点(课件):交响曲是结构宏伟、庞大的大型管弦乐套曲,它通常包含四个乐章,其中至少有一个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交响曲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重大的题材表现深刻的情感体验。曲中几个乐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乐章可以单独演奏,但连续演奏时几个乐章的顺序不能改变。

2.介绍德沃夏克(课件 一组配乐画像)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3.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 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

三、听、辨、分析音乐主题

1.听引子 分辨是何类乐器、在哪个音区奏出了几个和弦?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何种气氛?(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了七个和弦,表现了低沉、忧郁的情感,烘托了故事的悲惨、凄切的气氛)

2.唱a主题,讲故事

(2)讲有关这个主题的来历的黑人姑娘的故事。

3.听辨b主题(课件 旋律) 是何种乐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是否相同?(是由弦乐加弱音 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主题基本相同,只是稍激动些)。

4.吹奏、比较c、d两个主题(课件 两个主题和问题)

(1)听两个主题的录音。

(2)讨论、比较两个主题在节奏、旋律、调式、情绪上有何不同?对比节奏时让同学们念两主题的节奏;
对比旋律时,教师用竖笛吹奏c主题,学生吹奏d主题;
讨论、比较后,表格。(课件)

主 题

节 奏

旋 律

调式

情绪

c 主 题

紧密、多三连音

旋转型

大调

激动

d主 题

较宽、多切分音

平稳

小调

回忆、

期待

5.听连接部活泼、欢快的舞蹈性主题

四、完整欣赏由卡拉扬指挥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录像 (课件)

1.要求:注意交响乐队的编制,各主题主要用何种乐器演奏;
记录乐曲的结构(各段的演奏顺序);
感受乐曲表达的情感。

2.观看录像。

(课件)

3.讨论乐曲的结构和自己的感受。

(1)请同学汇报自己记录的乐曲结构;

(2) (课件)结构图,并讲解;
《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结构图—— 复三部曲式

五、学唱歌曲《念故乡》

1.简介:《自新大陆交响曲》在美国纽约首演一举成功,轰动美国,从此名扬世界,其中第 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更为人们喜爱。德沃夏克的学生将这首曲子填词成独唱《回家去》,风行美国,流传全世界。我国音乐家李叔同根据乐曲情感填词为歌曲《念故乡》。

2.全体同学用竖笛吹奏此曲。

3.唱词。注意理解、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思念故乡、痛恨侵略者、愿为民族解放献身的情感。

六、小结

本课介绍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欣赏了《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学唱了歌曲《念 故乡》,同学们都被此曲深深地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愿我们都 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惊额交响曲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6篇)

摇篮曲音乐教案

大班音乐教案:瑶族舞曲

中学音乐教案模板青春圆舞曲

小班音乐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 交响曲 惊愕 教案 模板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