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食用菌发言稿

食用菌发言稿

时间:2025-08-04 02:41:34 浏览次数:

2010 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建议

张俊飚李海鹏

(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 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武汉

430070 )

\n\n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食用菌》作业

姓 名:杨玉德学 号:专业、班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一班

2009361042

山东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杨玉德

(生命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 综述山东省食用茵的发展历程,展示食用菌茵开发、加工及副产物利用的产业现状,根据山东省食用茵产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自主品种选育、创新栽培技术以及功能拓展、科技平台建设等产业化发展方向及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
发展;
现状;
山东

食用菌已成为我省农业中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约型循环经济的高效、生态、特色型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1.2005-2010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自省食用菌工作站及省食用菌协会成立五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中国食用菌协会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广大食用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食用菌协会、省食用菌专家顾问团和省食用菌工作站充分发挥其调控、带动作用,立足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食用菌已发展为山东省种植业中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农村第六大产业。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32万吨,比2005年增加60万吨,增幅达83.3%;
总产值44.70亿元,比2005年增加28.28亿元,增幅达107.9%;
出口创汇12236万美元,比2001年增加7373万美元,增幅151.6%。2005年至今,我省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价格平均年增幅达10%以上,

成交量连年上升,截至目前,菇农年户均增收8000元。涌现出了一批如莘县、定陶、惠民、新泰、邹城、武城、牟平等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的食用菌主产大县和菇农人均纯收入5800多元的枣庄市台儿庄前程村等生产先进村,为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几个因素

2.1 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

目前,全省17市139个县(市、区)中,已有70%的县(市、区)重点发展了食用菌生产,30%的县(市、区)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食用菌栽培总面积由2005年的9000万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16250万平方米,其中,大宗品种如平菇稳中有升,栽培面积6804万平方米,较2005年增幅56.6%,双孢菇3194万平方米,增幅84.3%,香菇2624万平方米,增幅65.2%,草菇826万平方米,增幅78.8%,金针菇1358万平方米,增幅45.7%,黑木耳398万平方米,增幅76.1%,珍稀菇类1046万平方米,增幅120%。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由2001年的500个发展为目前的2050个,消耗各类作物秸秆由2005年的11.86亿公斤增至目前的22.13亿公斤。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我省食用菌生产管理和产品贮藏、加工水平日益提高,采收品加工率占整个菌品市场的90%以上,而上市的鲜品大都是在不影响其风味、营养的情况下经各种贮藏工艺处理的,一般都可保鲜3-8天,甚至10天左右商品性质仍然良好,大大延长了保藏期,提高了商品价值。加工品达标率连年上升,目前高达77.8%,高出国家质检总局普查12.3个百分点,并在保持了菌品的独特风味和自身丰富营养的同时,又创出了各具特色的菌品知名品牌,如“九发”牌、“马力”牌双孢菇、“益智”牌、“七河”牌香菇等,这些产品凭着过硬的质量和信誉,直销台湾、香港、

日本、韩国、越南,并远销俄罗斯、德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

2.2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特色鲜明

近几年来,随着“南菇北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山东省食用菌品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更接近人类营养、健康需求和生活习惯的种类不断得以选育推广,如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灵芝、天麻等;
二是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大宗和珍稀菇类发展速度不等。全省各地的双孢菇、香菇、平菇、黑木耳等大宗菇类发展稳步增长,优质花菇、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猴头菇、滑子菇、姬松茸等珍稀品种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惠民县的白灵菇、莘县的杏鲍菇、夏津县的鸡腿菇等,综合效益都比普通品种高出一倍以上。三是不断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系列新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选育了如莒县的“莒州5号”黑木耳、文登的“昆香1号、昆香2号、昆香3号”香菇、台儿庄“仙芝”牌平菇、鸡腿菇等适合本地栽培的种类并不断探索,其抗病性、适应性等优良性能不断提高,分别获省、市级科技进步等奖项。同时,根据各地气候、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全省形成了以惠民、栖霞为中心的鲁北、鲁东香菇主产区,以莘县、定陶为中心的鲁西双孢菇主产区,以潍坊、淄博为中心的鲁中金针菇主产区,以费县、莒县为中心的鲁东南黑木耳主产区,以济南、泰安为中心的珍稀菇类鲁中主产区,以台儿庄、滕州为中心的鲁南平菇主产区等六大具特色品种结构的主要产业带。

2.3 科技兴菌深入人心,科研硕果累累

随着菌业的蓬勃发展,菌业科技的无穷力量和重要作用逐步显露出来,各地政府和从业者都把科技兴菌放在首位,技术推广与普及体系逐步健全,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新信息的传播、普及与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如栽培模式从单纯

的一层式覆土、袋栽到目前的标准化层架式,从简陋竹棚、窑洞到标准化生产大棚,生产设施设备齐全。菇农、基地、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产业链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省有2万人的技术骨干队伍,其中具高级职称700余人、中级职称3000余人,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的协会、基地、企业及生产大户。全省80%的菇农生产技术成熟。同时,各地适时围绕制约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促进我省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立项、攻关与实施。“山东省食用菌科技示范县建设工程”、“食用菌优质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真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与应用”、“秸秆栽培食用菌产业化开发”、“林菌间作技术路线的研制及产业化开发” 及多糖提取、成果推广、循环经济、农业良种产业化等一批课题项目相继投入实施,有些项目通过了省级或国家级验收并取得奖项。2007年,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联合实施了“全省14个食用菌科技强县”和“万棚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带动了全省300万农民致富。

2.4 龙头企业迅速迭起,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来,山东食用菌产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省内80余家龙头企业的带动,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禾菇菜有限公司、邹城华源食品有限公司、淄博七河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绿禾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惠民中惠食品公司、天绿食用菌加工厂、孙武菌业有限公司、环球食用菌有限公司,文登文泰食品有限公司、山大食品有限公司、文登市口子香菇加工厂等20余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均在5000吨以上,吸收劳动力2万余人,其产品鲜菇、盐渍、罐头、菇干等近10个系列30多个花色品种直销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达27.71亿元,出口创汇达5875万美元。同时,运用“公司加基地联农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之路,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菌种的选育、栽培、成品、加工到销售出口,菇农销路畅通,公司货源稳定,加工产品质量可靠,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和完善,食用菌的出口品种、数量进一步上升。

2.5 菌政管理逐步加强,各项服务优质高效

进一步理顺了食用菌管理体制,食用菌生产的主产市、县均建立了相应的食用菌管理机构,部分成立了食用菌工作站或食用菌管理办公室。14个科技示范县还专门成立了分管县长或市长任组长、主管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农业和科技部门靠上抓,指定管理和技术人员具体抓。各地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扶持当地菌业发展,如苍山县人民政府出台了红头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蘑菇生产的意见》、《关于全县食用菌生产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关于加快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意见》、《苍山县2006年食用菌发展计划》、《苍山县食用菌发展五年规划》等,新泰的土地流转、鼓励政策(市政府每年都安排专款用于对先进乡镇办事处的表彰奖励)、土地换项目等优惠政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食用菌协会积极组织各种大型行业活动,搭建合作平台,进行思路沟通、信息传递、经验介绍、产品展销、供需见面,充分发挥 “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如省食用菌协会联合省食用菌工作站先后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省食用菌技术培训班暨食用菌基地开发论证会”、“山东省食用菌工作会议暨食用菌经贸洽谈会”及“山东省‘九发’杯首届食用菌烹饪大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很好地促进了生产与贸易,对加快我省产业化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协会还通过刊物、杂志、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传递行业信息,准确及时可靠,来源渠道多样化,生产、加工、经营者能够及时解决技术难题和了解市场动

态、消费走势,品种的选择、生产、加工、经营有了明确的方向,减少了因缺乏技术支撑和生产针对性而造成的损失,提高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部门可通过信息服务系统了解兄弟地区的成功范例,依据本地实际做出规划和安排,制订优惠政策等支持产业发展,提高本地农村经济增长,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另外,对扩大产业宣传、引导大众消费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山东省食用菌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1 由于相应的科技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落后、服务不到位、效益低下。对农民的技术引导缺乏有效载体,技术普及率低,严重影响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3.2 引进龙头企业滞后.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食用菌生产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从事菌产品销售的服务中介都是由农村经纪人或菌种生产者承担,虽然也开展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但市场开发能力不强。目前,食用菌生产的主要为双孢菇,产品以鲜品为主,附加值低,销售上对商贩的依赖性大,一旦市场被动,抗风险能力差。

4 山东省食用菌发展展望

做好“农超”对接工作2011年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嘲。部里正在与商务部、财政部加强沟通,准备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山东省可以此为契机,做好超市与食用菌专业户、食用菌专业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对接工作,如政府为双方提供对接平台与信息,农户可以直接将食用菌产品供应给超市,减少流通成本,提高双方利益。此外,除了加强“农超对接”外,还可通过物流公司,加强“农批对接”、“农协对接”,进一步疏通销售渠道,加大食用菌产品的内外销量。

参考文献

[1] 李志田,马振声,陈国朋.山东地区土壤资源[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 [2] 邬建明.我国食用菌标准及标准体系现状[J].食用菌, 2008,25(5):2—3

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摘要:金针姑是备受人们青睐的食用菌之一。它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键功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3大食用菌。通过科学家和广大菇农多年的研究和实践,金针菇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使广大金针菇利,植户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首先阐述了金针菇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然后从品种选择、栽培季节、原料配比、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期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金针菇栽培技术:实践证明,只要周到安排、科学管理,栽培金针姑是可以成功的。

关键词:金针菇、形态特征、生长条件、栽培技术、菌种、关键要点

1、绪论

1.1金针菇的简介

1.1.1 金针菇学名毛柄金钱菌,又称毛柄小火菇、构菌、朴菇、冬菇、朴菰、冻菌、金菇、智力菇等,英文为:"Enoki Mushroom ",拉丁文学名为Flammulina velutiper (Fr.) Sing.。因其菌柄细长,似金针菜,故称金针菇,属伞菌目白蘑科金针菇属,是一种菌藻地衣类。金针菇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作用。

1.1.2地理分布:金针菇在自然界广为分布,中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起江苏,西至新疆均适合金针菇的生长。金针菇不含叶绿素,不具有光合作用,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但完全可在黑暗环境中生长,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物,为腐生营养型,是一种异养生物,属担子菌类。金针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易生长在柳、榆、白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树干及树桩上[1]。

1.2生物学特性 1.2.1形态特征:金针菇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器官(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1.2.1.1 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通常呈白色绒毛

状,有横隔和分枝,很多菌丝聚集在一起便成菌丝体。和其它食用

菌不同的是,菌丝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大量的单细胞粉孢子 (也叫

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有人在

试验中发现,金针菇菌丝阶段的粉孢子多少与金针菇的质量有关,

粉孢子多的菌株质量都差,菌柄基部颜色较深。

1.2.1.2子实体主要功能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金针菇的子实体由菌盖、

菌褶、菌柄三部分组成,多数成束生长,肉质柔软有弹性。菌盖呈

球形或呈扁半球形,直径1.5~7厘米,幼时球形,逐渐平展,过分

成熟时边缘皱折向上翻卷。菌盖表面有胶质薄层,湿时有粘性,色

黄白到黄褐,菌肉白色,中央厚,边缘薄,菌褶白色或象牙色,较

稀疏,长短不一,与菌柄离生或弯生。菌柄中央生,中空圆柱状,

稍弯曲,长3.5~15厘米,直径0.3~1.5厘米,菌柄基部相连,上

部呈肉质(亦有书说菌柄为纤维质、胶质),下部为革质,表面密生

黑褐色短绒毛,担孢子生于菌褶子实层上,孢子圆柱形,无色。

2、生长发育条件

2.1 营养:金针菇是腐生真菌,只能通过菌丝从现成的培养料中吸收营养物质。

在栽培中,培养料的选择对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金针菇菌丝生长和子 1

实体发育所需的营养包括氮素营养、糖类营养、矿质营养和少量的维生素类营养。氮素营养是金针菇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在栽培配料中麦麸、大豆粉等原料含有大量的氮素养料。糖类主要指碳水化合物,它是金针菇生命活动的能源和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金针菇可利用培养料中的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在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碳、氮比以20∶1为好,子实体生长阶段以30~40∶1为好。金针菇需要的矿质元素有磷、钾、钙、镁等,所以在培养中应加入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硫酸钙、硫酸镁等矿质养料。金针菇也需要少量的维生素类物质,由于在培养料中如麦麸、豆粉中含有的维生素量基本可以满足金针菇生活需要,因而在栽培中常不再添加维生素类物质。

2.2 温度:金针菇属低温结实性真菌,菌丝体在5~32℃范围内均能生长,但最

适温度为22~25℃,菌丝较耐低温,但对高温抵抗力较弱,在34℃以上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子实体分化在3~18℃的范围内进行,但形成的最适温度为8~10℃。低温下金针菇生长旺盛,温度偏高,柄细长,盖小。同时,金针菇在昼夜温差大时可刺激子实体原基发生。

2.3 水分: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在65%~70%,低于60%菌丝生长

不良,高于70%培养料中氧气减少,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子实体原基形成

阶段,要求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在85%左右。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

湿度保持在90%左右为宜。湿度低子实体不能充分生长,湿度过高,容易

发生病虫害。

2.4空气:金针菇为好气性真菌,在代谢过程中需不断吸收新鲜空气。菌丝生长

阶段,微量通风即可满足菌丝生长需要。在子实体形成期则要消耗大量的

氧气,特别是大量栽培时,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积累量超过0.6%时,

子实体的形成和菌盖的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2.5光线:菌丝和子实体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均能生长,但子实体在完全黑暗

的条件下,菌盖生长慢而小,多形成畸形菇,微弱的散射光可刺激菌盖生

长,过强的光线会使菌柄生长受到抑制。以食菌柄为主的金针菇,在其培

养过程中,可加纸筒遮光,促使菌柄伸长。

2.6酸碱度:金针菇要求偏酸性环境,菌丝在pH 3~8.4范围内均能生长,但

最适pH值为4~7,子实体形成期的最适pH值为5~6。

3、栽培技术

3.1栽培时间的选择

金针菇为低温结实性真菌。主要栽培季节:地下栽培为9 月-次年4 月;
地下道栽培夏季其内气温不高于15 摄氏度(l3 摄氏度更好),通风好的可周年栽培,高于18 摄氏度的应用高温品种也可周年栽培。

3.2培养料的配制

3.2.1原料及配方

玉米芯或锯末、棉籽壳等占95 % ,过磷酸钙1 % ,石膏1 % ,硫酸镁0 .4 % ,生物学效率110 %8 天检查1 次,发现杂菌及时拣出。并将发菌未满袋的菌袋排在一起继续发菌。袋内培养料2 / 3 或全部发好菌的,即可移入栽培室。袋内培养料2 / 3 或全部发好菌的,即可移入栽培室。

3.5搔菌及催蕾

发菌结束后要立即进行搔菌,把接下去的菌种块挖掉,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一齐发生,如果培养基表面很干,可以采用刮搔,即把老菌种菌皮和5-10mm培养基一起成块刮掉。菌丝受搔菌的机械刺激和低温刺激就可形成原基,要保持空气湿度90%-95%和加强通风,可抑制搔菌后袋表面形成的气生菌丝形成,有利于催蕾出菇。

此期应把袋口松开,室温保持温度10 -15摄氏度(6 -10 摄氏度最佳),空气湿度90 %-95 %,二氧化碳含量保持0 .114 写~0 .152 %,光照1 -2 勒(相当于每隔15 天挂1 盏3 - 5 瓦的电灯泡的亮度),促进菌柄延伸,抑制菌盖开伞。空气新鲜菌蕾长得丰盛健壮。通风时间:温度高时,早晚通风;
温度低时,中午通风。并定期向袋四周空中喷雾,但不可向菌蕾直接喷水,也不可使水流入料内,以免菌蕾生长不良,-般5 -15 天就可出蓄。菌蕾形成后,将袋口拉下折叠,离料面3 厘米,以增加通风量,并把凸出于培养料表面的老菌块拿掉,畸形的小菇拔除。待子实体长至袋口,拉直袋子,覆盖地膜保湿。在出菇过程中,若用地膜覆盖,在塑料袋下部垫-张不透水的薄膜,膜内灌-层水,从而不喷水、不掀膜就可以创造适于金针菇生长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湿度。

3.6均育和抑制

均育是利用抑制工艺的低温,使抵抗力弱的原基不致于枯死,增加抵抗力,能均匀发育。均育要求温度约8℃,空气湿度85%-90%,一般2-3天。抑制是为了控制先伸长的金针菇的生育,促进后长的金针菇的伸长,使所有的菌柄长度整齐一致,抑制始期以菌柄长1mm,菌盖直径为1.5mm为适,抑制期温度保持在3-5℃,湿度为85%-90%。CO2浓度在0.1%以下,抑制期7天左右。还可采用降温、降湿,通风措施,延缓子实体形成,使其同步进行,以利出菇整齐,成批采菇。

3.7生育阶段的管理

当菌柄长0.5-1.0cm时,增加光照,有增产和提高品质的作用。由于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向光性,从菇体长2-3cm时开始套纸筒到收获,用一定的光照可诱导菌柄向光伸长,因此,在床架上方每隔3-5m吊一个15W灯泡,产生垂直光,促进菌柄伸长。此阶段以温度8-15℃,空气相对湿度85%-90%,菇房中CO2含量保持0.10%-0.15%为宜,这样可达到抑制菌盖开伞,促进菌柄伸长的目的。约15天,菌盖直径可达1-2cm,菌柄长可达8-15cm,即可进行采收。

3.8适期采收

当菌柄长13-14cm,整齐,菌盖直径1cm左右,边缘内卷,没有畸变,菌柄菌盖不呈吸水状,菌柄根根分清,又圆又粗,全体纯白色,菇体结实,含水量不过多时为采收期。采收前几天要检查菌盖含水量,如果含有很多水分,采收前2天要通风促进水分蒸发。采收后把菌柄基部和培养基连接的部分培养基及生长不良的菇剔除,按市场要求进行小包装,或用聚乙烯薄膜袋抽气密封,低温保藏。二潮菇后,为提高产量和品质,可将菌柱脱出调头装袋,也可封闭原出菇袋口,打开另一头出菇[4~12]。

4、关键要点

4.1改宽袋栽培为窄袋栽培

许多人认为、采用25×50厘米的塑料筒栽培金针菇为好。但实际上宽袋易感染杂菌;
且菇蕾少时,子实体易弯曲,影响质量,达不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要求。所以,还是以17×33厘米的塑料筒为好。

4.2改高压灭菌为延时常压灭菌

金针菇是维生素B

1、B2的天然缺陷型,在维生素B

1、B2含量丰富的培养料上,生长迅速,粉孢子数量较少。但维生素B1不耐热,在120度以上时容易迅速分解。所以培养料常压灭菌为好,但为确保纯菌率,可将灭菌时间由10-12小时,延长到13-18小时。

4.3改传统立式出菇为卧式两头出菇

装料时两头接种并各留15厘米左右的筒膜,轻装均压,扎紧袋口,卧式摆放4层左右发菌。此法既可保证出菇质量,又可节省菇房面积,能使每平方米的菇房产量增加70%以上。

4.4改一次性解袋为控制解袋

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由于袋内氧气浓度低,若按常规方法等到菌丝生长成熟吐出黄球时再解袋,势必影响其生长。因此,要随时注意袋内菌丝生长情况,一旦发现菌丝生长缓慢,就要及时解袋。但此时切勿全部撑开,应以后酌情慢慢撑开,直到菇柄长到8厘米左右时再一次拉直筒袋,以保证出菇过程中适宜的温度、湿度及CO2浓度。在这一过程中,应防止菇体被迫弯曲生长。

4.5改放任菇柄伸长为红色弱光诱导

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向光性,因此发好菌上架以后,可以在两排墙正中上方,每隔4米左右吊装1个15瓦红色灯泡,产生垂直光,可诱导其成束地向着光的方向横生,促使菇体延伸。但此时应将门窗进行遮光处理,以防菇体乱长、倒伏和弯曲。

4.6改出菇期乱加营养为科学施用

很多菇农都懂得出菇期添加生长调节剂及其它营养物质可促进生长,但往往因不得其法而效果不明显甚至抑制生长。实践证明,出菇期喷施浓度为0.5%的古十烷醇和1×1.0-5的赤霉素混合液,增产率可达17%以上,但应特别注意使用浓度。采完两期菇后,注入稀释500-1000倍的恩肥水于袋中,可增产15-20%。

【参考文献】

[1] 张松,食用菌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69~170]

[2] 王旭,闫丽娜,齐力,等。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0(9):79。

[3] 马晓霞。金针菇高效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10(7):8~9。

[4] 陈志赋, 梁志萍, 雷瑞铭, 陆明科, 曾涛, 薛国亮.金针菇优质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 2004,(03)

[5] 李国元.金针菇的优质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 1999,(11)

[6] 林永让.反季节金针菇袋栽技术[J].厦门科技, 1999,(01)

[7] 邵长启 , 张安辉 , 从洪利.大棚地槽栽培金针菇[J].农家参谋, 1995,(03)

[8] 贺永喜, 李钧, 牛瑛萍.玉米芯袋料栽培金针菇技术[J].宁夏科技, 1999,(04)

[9] 张孙连.金针菇优质高产的技术关键[J].食用菌, 1994,(03)

[10] 张士义,杨军,刘娜,刘国宇.金针菇无公害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04) .

[11]杨彦秋,蔡正勇,柳继三.金针菇高效生产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06) .

[12]黄金树.金针菇塑料袋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 2008,(10) .

[13] Atlas R M.Principles of microbiology.St .Louis: Mosby-Year Book , 2005.

[14] Dix N J, Webster J .Fungal Ecology .London: Chapman & Hall ,2009.

[15] Ingold C T ,Hudson H J .The biology of fungi (6th ed.).London:Chapman&Hall,2008.

[16] Chang S T, Miles P G .Edible mushrooms and their cultivation .Florida: CRC Pre ,2008.

[17] Webster J .Introduction to Fungi(2nd ed.).Cambri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2007.

[18] Deacon J W.Basic microbiology : introduction to modern mycology.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Publications ,2010 .

有机食用菌产品标准

有机食用菌是在条件适宜的生态环境中,选用抗逆性较强的菌种,采用无污染的原辅材料和水,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及生长调节剂,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保鲜剂等而生产的食用菌及相关产品。

一、菌种

菌种的管理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菌种培养基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肥料及生长调节剂。

菌种应注明来源、品种清楚,并经认证机构认可。

菌种应具有较好的生长性和较强的抗逆性。

二、环境

地栽食用菌的土壤,在采集前3年内,未使用过生产有机食品禁止使用的物质并符合NY/T391中4.5的要求。

拌料、菇床喷洒、环境加湿或清洗栽培用的各种材料、器具,必须用清洁的井水、河水、湖水或自来水,并应符合GB5749中的2.1、2.

2、2.3、3.2.5及4的要求。

三、生产场所

食用菌的生产区与周围地区应具有明确的缓冲区和边界(不少于50米),以避免常规农业生产区的影响。有机生产区内的不同生产功能应合理布局,并标注清楚。

四、生产用原辅材料

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原辅材料为:木屑、动物粪便、棉籽壳、各种秸秆、玉米芯、豆饼粉、麸皮、米糠等,有些还需要覆土。征得认证机构的同意,允许使用不超过20%的不带有化学合成农药、化肥、重金属、原微生物、虫害等有害物质的非有机物质(覆盖材料和添加水分除外)。

木屑由适宜食用菌生长树种的枝干,砍伐后不经化学处理,粉碎而成。对于树木的利用,应以不影响其生长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畜禽粪便应来源于以天然饲料或有机饲料喂养、以散养的方式养殖的动物,并明确其种类。

棉籽壳、各种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应来源于按有机方式生产的农作物。

覆土一般为天然的、未经化学处理的泥炭土、草炭土及其一些天然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持水性的物质,如藻类等。也可单独或混合使用符合有机生产要求的农田土壤。

五、转换期

食用菌被称作有机产品前,一定要保证在其生产区域最短12个月内未使用过禁用物质。在转换期内,如果没有生产用原辅材料,所使用的替代品需要得到认证机构的认可。

六、生产管理

原料仓库应与拌料、制包、灭菌、冷却、接种区保持一

2 定距离,接种室和培养室要与栽培地隔离,并保持好周围环境干燥、通风,防鼠,防虫。

接种工具、接种箱、接种室、培养室、床架和栽培房等在使用前均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菌包被杂菌污染或发生病虫害。

在非栽培期或非栽培区,允许限量使用乙醇、次氯酸钙、次氯酸钠、石灰、石灰水、氯化钠、甲醛、高锰酸钾等消毒剂,在菌种培养和出菇期间,严禁喷洒任何化学药剂。

利用食用菌与杂菌、害虫对营养、温度、湿度、氧气、光线、酸碱度等生态条件的差异,创造适宜食用菌生长的条件,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七、收获和后处理

及时采收、包装、适温保藏。

最大限度地保证在收获、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

对食用菌废料进行合理的无害化处理。如:堆置发酵或作为有机肥的原料出售。

食用菌主持词

食用菌实习报告

食用菌室岗位职责

食用菌种植先进事迹

食用菌培养教学工作总结

相关热词搜索: 发言稿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