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党团工作
更漏子温庭筠教案模板
2025-08-31人已围观
更漏子温庭筠教案模板
36.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今日宋词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词牌名。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空阶滴到明:语出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 课外延伸
《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黒。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鹧鸪天·别情》
宋·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诉衷情》 五代·前蜀·魏承班
银汉云晴玉漏长,蛩声悄画堂。筠簟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
皓月泻寒光,割人肠。那堪独自步池塘,对鸳鸯。
语文读本《更漏子》参考答案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
“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
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参考答案:“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在这里是离情别绪的寓意。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更漏子,词牌名,唐代文学界温庭筠作了六首关于《更漏子》的诗,《更漏子·玉炉香》是第六首,也是最好的一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
《更漏子》
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①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
②画堂:华丽的内室。
③鬓(bìn)云:鬓发如云。
④衾(qīn):被子。
⑤“梧桐树”以下,谭献评《词辨》:“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末句不大明白。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
⑥不道”,不理会。言风雨不管人心里的痛苦。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翻译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
一滴一滴的雨,凄厉地打着一叶一叶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
赏析
此词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主要具备了以下两点,一情真意切,二顺口美听。
所谓情真意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感情饱满深沉,能够打动人心;另一方面是写实感、不矫情。当然,所谓实感不一定是作者从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生发的感情,类似的遭遇、强烈的共鸣都可以产生真情实感,何况作者对其所写“闺音”并不陌生。据记载,温庭筠不仅与一些青楼歌妓有交往,还与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过从甚密,彼此赠唱答和。在与这些女子的交往中,对她们的不幸遭遇自然有所了解和同情。所以他笔下的所谓青楼恋词;并无狎玩的俗态。
此词的第二个特点是易唱好听。温庭筠精通音律,只称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具体到这首词,虽然其唱腔早已失传,无法复原,但从词律上考察,仍不失为律精韵胜的佳作。自然此词的生命力并不单纯表现在音韵声律方面,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着笔角度的变化,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自然而准确地刻划出这一思妇的特有心态。上片所写那缭绕的轻烟,正是主人公思绪的外经,而流泪的“红蜡”恰恰是思妇自身的象征。“眉翠”三句写的是主体自身的实感,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感受,加深了此词的抒情厚度。
如果说词的上片写的是直感和视觉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由实而虚转到了听觉方面。
这种虚实的过渡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对人物肖像的观感转换到对其内心世界的观照上。那“一声声”的秋雨既打在梧桐树上,也仿佛打在思妇的心上。“不道离情正苦”是全词唯一的纯抒情的语句,但它不是空泛地表达离情,而是有感于秋雨、梧桐之景,从思妇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无情秋雨的一种埋怨。
这样一来,不仅巧妙地衬托出思妇的一往情深,从词的结构上说,至此已完成了眼见“实”,到耳听之“虚”的转化,虚实的结合已臻完美,换言之就是情景交融、上下片浑然一体。但如果全词就这样结束在苦诉“离情”上,则可能给人以显露之感,这与向来以绵密隐约著称的温庭筠的词风不合。
我国诗论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比喻,温庭筠用“空阶滴到明”这样绝妙的景语来翻足这位思妇难以排遣和诉说的“离情”,没有用伤别的字眼儿,却收到了比单纯抒发离情更鲜明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就是此词的魅力之所在。
,希望能帮助您!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 玉炉香》,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词的阅读训练。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阅读训练一
⑴简要赏析上阕开头三句,并说明其在全词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①“玉炉”“红蜡”“画堂”渲染出居所雍容华贵的气象,侧面写出闺妇生活的优裕(或“身份的尊贵”);②“红蜡泪”移情于景,暗示出闺妇心境的凄苦惨淡;③从闺妇的视角,著一“偏”字,无理而有情,突显出闺妇凄怨的情思。(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1分)
[作用]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2分)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红蜡泪”亦可答成“借景抒情”、“拟人”。
[作用]原答案之“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亦可答成“渲染出一种阴冷、愁苦的氛围”;原答案之“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共两点,只要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⑵上阕后三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闺妇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刻画了一个为离情所苦,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的孤独寂寞的闺妇形象。
“具体分析”分两层:“为离情所苦,以致辗转无眠”,1分;“因为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1分。
⑶全词结尾三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又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这样写,将思妇内心的空寂和一夜无眠的状态表现得含蓄、深沉而真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评分建议: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若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答成“情景交融”,此1分不可赋予。
表现手法亦可答成“叠词”,1分;表达效果分析(“叶叶”、“声声”的叠用,将声音拉长,极有音韵律动之感,在表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的同时,侧面写出长夜无眠、心中愁苦的身心状态,语极淡而情至浓。),2分。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阅读训练二:
1.上片中的“秋思”是指________,根据是下片的______.
2.第四、五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表现她________,第六句中的“寒”字写出她_______的感觉。
3.下片直接写“雨”,间接写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上片写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答案】
1.离情 第三句“不道离情正苦”
2.辗转反侧,通宵不眠 独处无眠时
3.思妇 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
4.思妇所见 思妇所闻 ,希望能帮助您!
文学分享
温庭筠诗词《更漏子·柳丝长》原文译文赏
析
《更漏子·柳丝长》
唐代: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
更漏:古人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
子:曲子的简称。
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
迢递(tiáodì):遥远。
塞雁:北雁,春来北飞。
城乌:城头上的乌鸦。
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
金鹧鸪(zhègū):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薄:通“迫”,逼来。
惆怅(chóuchàng):失意、烦恼。
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星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
红烛背:背向红烛;
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赏析】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
上片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鸪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鸪”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其实,描写静止的鹧鸪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下片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在兰室之内,炉香即将燃尽.香雾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里“谢家池阁”泛指思妇居处。由于这些华堂美室曾经是思妇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觉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思妇之情状。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绵绵不绝的离情,如何才能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梦乡。然而“梦长君不知”,这又是一种多么可悲可叹的情景。
全词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的。
扩展阅读:后世研究
生平考证
后世对温庭筠生平和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证。学界对温庭筠生平的研究论著主要有:夏承焘的《温飞卿年谱》、邹啸的《温飞卿与鱼玄机》《温飞卿与柔卿》、顾学颉的《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诗旧注辨误》《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温庭筠交游考》、陈尚君的《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王达津的《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黄震云的《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温彦博的七世孙》《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对〈温庭筠生年新证〉一文的意见》《温庭筠累年不第偃蹇终生及其原因考》、牟怀川的《温庭筠生年新证》《关于温庭筠生平的若干考证和说明――兼驳〈意见〉》、《温庭筠从游庄恪太子考论》《温庭筠改名案详审――兼辨两〈唐书·温庭筠传〉之误》、徐陶的《温庭筠入蜀考辨》《温庭筠从宗密禅师结社考》《温庭筠开成年间事迹考》、刘范第的《温庭筠贬谪时地辨》、彭志宪的《温庭筠未曾再贬及有关问题》、殷大云和黄震云的《温庭筠生平纪事和诗文系年(上、下)》、梁超然的《温庭筠考略》、成松柳《温庭筠研究》、黄立芹《温庭筠“士行尘杂”考辨》等。
作品研究
学界对温庭筠的文学创作的研究论著主要有:叶嘉莹的《温庭筠词概说》、江华清的《论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平甬的《温庭筠——花间鼻祖》、吴恕的《词的开山大师温庭筠》、刘兆熊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刘中酥的《唐末文坛巨柱温庭筠》、李东乡的《温庭筠词试论》、沈曾植的《温飞卿诗集兰畹之意》、温廷敬的《读温飞卿诗集书后》《温飞卿诗发微》、林邦钧的《温庭筠和他的诗》、王翊群和朱嘉耀的《试论温庭筠诗歌的积极意义》、黄震云的《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特色》、孙安邦的《试论愤世刺时的温庭筠》、张晶的《温庭筠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温庭筠乐府诗散论》、俞明仁的《温庭筠散论》、王希斌的《论温庭筠乐府诗的思想内容》《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刘尊明的《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禅与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山木敏雄的《试论温庭筠文学的一个侧面――时间流逝中的不安定存在》、成松柳的《温庭筠诗歌艺术风格初探》、黄昆的《衰绝晚唐――飞卿:温庭筠诗歌简论》、张巍的《温庭筠的诗法和词法》、管升攀的《温庭筠词风成因追溯》等。
科学教子家庭事迹材料-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材料-精品
家庭教育教案模板
《动物法庭》大班教案
家庭教育方案及方法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18.家庭电子相册|冀教版
相关热词搜索:
漏子
教案
模板
温庭筠
36.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今日宋词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词牌名。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空阶滴到明:语出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 课外延伸
《长恨歌》(节选)
唐·白居易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黒。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鹧鸪天·别情》
宋· 聂胜琼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诉衷情》 五代·前蜀·魏承班
银汉云晴玉漏长,蛩声悄画堂。筠簟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
皓月泻寒光,割人肠。那堪独自步池塘,对鸳鸯。
语文读本《更漏子》参考答案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
“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
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参考答案:“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在这里是离情别绪的寓意。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更漏子,词牌名,唐代文学界温庭筠作了六首关于《更漏子》的诗,《更漏子·玉炉香》是第六首,也是最好的一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
《更漏子》
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①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片两仄韵、两平韵,下片三仄韵、两平韵。
②画堂:华丽的内室。
③鬓(bìn)云:鬓发如云。
④衾(qīn):被子。
⑤“梧桐树”以下,谭献评《词辨》:“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谭评末句不大明白。后半首写得很直,而一夜无眠却终未说破,依然含蓄,谭意或者如此罢。
⑥不道”,不理会。言风雨不管人心里的痛苦。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翻译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
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
一滴一滴的雨,凄厉地打着一叶一叶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
赏析
此词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主要具备了以下两点,一情真意切,二顺口美听。
所谓情真意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本身感情饱满深沉,能够打动人心;另一方面是写实感、不矫情。当然,所谓实感不一定是作者从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生发的感情,类似的遭遇、强烈的共鸣都可以产生真情实感,何况作者对其所写“闺音”并不陌生。据记载,温庭筠不仅与一些青楼歌妓有交往,还与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过从甚密,彼此赠唱答和。在与这些女子的交往中,对她们的不幸遭遇自然有所了解和同情。所以他笔下的所谓青楼恋词;并无狎玩的俗态。
此词的第二个特点是易唱好听。温庭筠精通音律,只称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具体到这首词,虽然其唱腔早已失传,无法复原,但从词律上考察,仍不失为律精韵胜的佳作。自然此词的生命力并不单纯表现在音韵声律方面,主要的是作者通过着笔角度的变化,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自然而准确地刻划出这一思妇的特有心态。上片所写那缭绕的轻烟,正是主人公思绪的外经,而流泪的“红蜡”恰恰是思妇自身的象征。“眉翠”三句写的是主体自身的实感,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感受,加深了此词的抒情厚度。
如果说词的上片写的是直感和视觉的话,那么下片就是由实而虚转到了听觉方面。
这种虚实的过渡很自然地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对人物肖像的观感转换到对其内心世界的观照上。那“一声声”的秋雨既打在梧桐树上,也仿佛打在思妇的心上。“不道离情正苦”是全词唯一的纯抒情的语句,但它不是空泛地表达离情,而是有感于秋雨、梧桐之景,从思妇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无情秋雨的一种埋怨。
这样一来,不仅巧妙地衬托出思妇的一往情深,从词的结构上说,至此已完成了眼见“实”,到耳听之“虚”的转化,虚实的结合已臻完美,换言之就是情景交融、上下片浑然一体。但如果全词就这样结束在苦诉“离情”上,则可能给人以显露之感,这与向来以绵密隐约著称的温庭筠的词风不合。
我国诗论中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比喻,温庭筠用“空阶滴到明”这样绝妙的景语来翻足这位思妇难以排遣和诉说的“离情”,没有用伤别的字眼儿,却收到了比单纯抒发离情更鲜明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就是此词的魅力之所在。
,希望能帮助您!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 玉炉香》,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词的阅读训练。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阅读训练一
⑴简要赏析上阕开头三句,并说明其在全词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①“玉炉”“红蜡”“画堂”渲染出居所雍容华贵的气象,侧面写出闺妇生活的优裕(或“身份的尊贵”);②“红蜡泪”移情于景,暗示出闺妇心境的凄苦惨淡;③从闺妇的视角,著一“偏”字,无理而有情,突显出闺妇凄怨的情思。(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1分)
[作用]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2分)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红蜡泪”亦可答成“借景抒情”、“拟人”。
[作用]原答案之“奠定全词落寞伤感的感情基调”亦可答成“渲染出一种阴冷、愁苦的氛围”;原答案之“点明感秋悲思的对象,总摄全词”,共两点,只要答对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
⑵上阕后三句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闺妇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刻画了一个为离情所苦,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的孤独寂寞的闺妇形象。
“具体分析”分两层:“为离情所苦,以致辗转无眠”,1分;“因为辗转无眠,以致眉翠淡褪、鬓发散乱,倍感暗夜绵长、衾枕苦寒”,1分。
⑶全词结尾三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样写,又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这样写,将思妇内心的空寂和一夜无眠的状态表现得含蓄、深沉而真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评分建议: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若将“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答成“情景交融”,此1分不可赋予。
表现手法亦可答成“叠词”,1分;表达效果分析(“叶叶”、“声声”的叠用,将声音拉长,极有音韵律动之感,在表现雨声由夜至晓的绵延的同时,侧面写出长夜无眠、心中愁苦的身心状态,语极淡而情至浓。),2分。
文学分享
有关温庭筠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阅读训练二:
1.上片中的“秋思”是指________,根据是下片的______.
2.第四、五句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外貌表现她________,第六句中的“寒”字写出她_______的感觉。
3.下片直接写“雨”,间接写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4.上片写________,下片写________。
【答案】
1.离情 第三句“不道离情正苦”
2.辗转反侧,通宵不眠 独处无眠时
3.思妇 只有通宵不眠,才能听得那么仔细,每一滴雨声都能听到
4.思妇所见 思妇所闻 ,希望能帮助您!
文学分享
温庭筠诗词《更漏子·柳丝长》原文译文赏
析
《更漏子·柳丝长》
唐代:温庭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译文】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丛外漏声不断传向远方。塞雁向南归去令人惊心,杂乱的城鸟寻觅着栖巢,望着画屏上对对金鹧鸪令人格外伤感。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
【注释】
更漏:古人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
子:曲子的简称。
漏声:指报更报点之声。
迢递(tiáodì):遥远。
塞雁:北雁,春来北飞。
城乌:城头上的乌鸦。
画屏:有图饰品的屏风,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摆设。
金鹧鸪(zhègū):金线绣成的鹧鸪,可能绣在屏风上,也可能是绣在衣服上的。
薄:通“迫”,逼来。
惆怅(chóuchàng):失意、烦恼。
谢家池阁:豪华的宅院,这星即指女主人公的住处。谢氏为南朝望族,居处多有池阁之胜。后来便成为一共名。韦庄归国遥词中有“日落谢家池阁”句。
红烛背:背向红烛;
一说以物遮住红烛,使其光线不向人直射。
【赏析】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恋。
上片写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思妇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思妇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鸪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鸪”乍一看似突亍铿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其实,描写静止的鹧鸪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下片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在兰室之内,炉香即将燃尽.香雾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思妇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里“谢家池阁”泛指思妇居处。由于这些华堂美室曾经是思妇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觉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思妇之情状。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绵绵不绝的离情,如何才能寻觅离人的踪影。只有吹熄红烛,放下帐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进入梦乡。然而“梦长君不知”,这又是一种多么可悲可叹的情景。
全词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的。
扩展阅读:后世研究
生平考证
后世对温庭筠生平和创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证。学界对温庭筠生平的研究论著主要有:夏承焘的《温飞卿年谱》、邹啸的《温飞卿与鱼玄机》《温飞卿与柔卿》、顾学颉的《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诗旧注辨误》《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温庭筠交游考》、陈尚君的《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王达津的《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黄震云的《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温彦博的七世孙》《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对〈温庭筠生年新证〉一文的意见》《温庭筠累年不第偃蹇终生及其原因考》、牟怀川的《温庭筠生年新证》《关于温庭筠生平的若干考证和说明――兼驳〈意见〉》、《温庭筠从游庄恪太子考论》《温庭筠改名案详审――兼辨两〈唐书·温庭筠传〉之误》、徐陶的《温庭筠入蜀考辨》《温庭筠从宗密禅师结社考》《温庭筠开成年间事迹考》、刘范第的《温庭筠贬谪时地辨》、彭志宪的《温庭筠未曾再贬及有关问题》、殷大云和黄震云的《温庭筠生平纪事和诗文系年(上、下)》、梁超然的《温庭筠考略》、成松柳《温庭筠研究》、黄立芹《温庭筠“士行尘杂”考辨》等。
作品研究
学界对温庭筠的文学创作的研究论著主要有:叶嘉莹的《温庭筠词概说》、江华清的《论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平甬的《温庭筠——花间鼻祖》、吴恕的《词的开山大师温庭筠》、刘兆熊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刘中酥的《唐末文坛巨柱温庭筠》、李东乡的《温庭筠词试论》、沈曾植的《温飞卿诗集兰畹之意》、温廷敬的《读温飞卿诗集书后》《温飞卿诗发微》、林邦钧的《温庭筠和他的诗》、王翊群和朱嘉耀的《试论温庭筠诗歌的积极意义》、黄震云的《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特色》、孙安邦的《试论愤世刺时的温庭筠》、张晶的《温庭筠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融――温庭筠乐府诗散论》、俞明仁的《温庭筠散论》、王希斌的《论温庭筠乐府诗的思想内容》《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刘尊明的《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禅与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山木敏雄的《试论温庭筠文学的一个侧面――时间流逝中的不安定存在》、成松柳的《温庭筠诗歌艺术风格初探》、黄昆的《衰绝晚唐――飞卿:温庭筠诗歌简论》、张巍的《温庭筠的诗法和词法》、管升攀的《温庭筠词风成因追溯》等。
科学教子家庭事迹材料-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材料-精品
家庭教育教案模板
《动物法庭》大班教案
家庭教育方案及方法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18.家庭电子相册|冀教版
相关热词搜索:
漏子
教案
模板
温庭筠
上一篇: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曹刿论战小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