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2 08:32:02 浏览次数:

送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

2、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3、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误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而且这些歌曲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现在流行的。还有的同学讨厌教师教谱,一唱谱就想睡觉的感觉。再加上五年级时期的学习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习的知识又为今后几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使学生学习起来确实不容易。总统上来看,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风气浓厚,学习歌曲的速度较快。

教学重点:

学会情感歌唱《送别》,理解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

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以及情绪的表达。

教学准备:

PPT课件、音乐播放机、电钢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课

教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梅花三弄》。

师:同学们仔细听三个歌曲,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

生:都是以古诗词为歌词而创编的歌曲,并且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重复学生答案,教师展示正确答案)。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古诗词的经典名句呢? 生:……

二、学唱歌曲

1、小知识。

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送别》,大家知道这歌曲的作者是谁吗? 生:李叔同

师:(介绍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 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

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 话剧团体 “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 《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三、播放录音

1、了解本曲音乐要素,例如;
节拍、速度、力度、情绪等。

2、学唱歌词,对歌词情绪的表达要有一定的了解。

3、对音乐术语D.C以及fine进行讲解以及它们在曲谱中的实际运用。

四、全班齐唱歌曲,老师加以指导。

五、老师范唱,并对重点语句进行指导,尤其是节奏、感情处理上进行重复教学。对音乐术语D.C以及fine进行讲解以及它们在曲谱中的实际运用。

六、分组学唱。 知识拓展:

1、《送别》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城南旧事》是1982年根据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在电影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歌曲的隐约、哀婉之美更加深入心扉。

2、赏析四大名著的主题音乐。

《送别》教学设计

连镇镇程庄小学

庄园园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2、学唱学堂乐歌《送别》。

3、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叔同。

2、学会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音准节奏。

2、能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歌名)播放校园歌曲《上学歌》、《童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校园歌曲,也可称作“学堂乐歌”。同样这首曲子还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1、介绍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我国20世纪初新式学堂里开设的“乐歌”课和音乐课教唱的原创歌曲。这此歌曲的曲调一般来自于日本、欧洲、美国,由中国人用中文重新填词而成。

李叔同就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之一。

2、认识作者李叔同。

又名弘一法师。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二、学唱歌曲,感受旋律。

1、播放歌曲《送别》,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问题:我们在听到曲子时,想想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速度及调号。

四四拍、中速稍慢、C调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弹琴带唱简谱。

4、填入歌词,唱词。

5、小组PK 分小组练习,上台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跟着打拍子。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通过学习该歌曲,你知道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吗?

2、除了歌曲《送别》,我们还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古诗呢?

四、课堂总结

1、《送别》这首歌的歌词采用了古典诗词体,旋律优美、情感真切。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惜别之情。更广泛被作为校园毕业歌曲传颂。学完这首曲子,同学们可要更加懂得珍惜这美好的校园生活啊!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

2、全班学生深情演唱《送别》。 布置作业:

1、课后观看电影《城南旧事》,看后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2、将《送别》这首歌曲唱给身边的人听。

《送别》教学设计 纳夜小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

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

插曲《浪漫满屋》:I 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 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

是一首什么歌曲? 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 “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

四四拍子

速度

中速稍慢 力度

中强

情绪

忧伤

惆怅

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

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

A 分小组演唱歌曲

B ①句女领唱②句男领唱③句女齐唱④句男齐唱⑤⑥句轮唱;
“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送别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2学情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3重点难点

了解学堂乐歌,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送别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童年》,同学们随着音乐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律动。

师:孩子们,很高兴能和你们度过这节愉快的音乐课。知道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吗? 生:《童年》。

师:对,这首歌曲是老师在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很流行的一首歌曲。这种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感受的歌曲被称为“校园歌曲”。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的歌曲叫什么呢?(引入学堂乐歌)

2、简介学堂乐歌。 活动2【讲授】送别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1) 复习升记号“#”,划拍听琴声。学生分组自学旋律,老师指导(引导学生用科尔文手势练习。) 2) 用“Wu”哼唱旋律。注意气息要稳,声音要柔和。

2、出示歌曲,请孩子们听老师唱一遍,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并介绍D.C.反复记号。 师:同学们,听了音乐,说说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伤感。

师:是的,这首歌曲完美的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执意真情,所以听起来有一点伤感。那歌曲中出现的D.C.和Fine,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D.C.反复记号就是从头反复,当出现Fine时至Fine记号处结束。)

3、再听歌曲,学生划拍感受歌曲节拍。(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并跟着音乐划拍。) 活动3【活动】送别

4、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唱下面的旋律(出示齐唱部分),注意声音位置和气息要保持稳定。

5、出示二声部旋律,请各组跟着小组长一起唱唱自己的声部,老师分组指导,特别是低声部#2的演唱。

6、学生加入歌词分组练习,老师指导。觚:古代饮酒用的青铜器。

7、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合唱部分。

8、出示完整歌曲,听范唱,注意歌曲的情绪。

9、跟着老师的琴唱这首歌曲,注意在演唱的时候要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不要喊叫。

10、跟着伴奏音乐演唱。

11、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担任领唱,有谁愿意吗? 活动4【测试】送别

四、总结

同学们,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是的,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这首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执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是悲伤的,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与帮助,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3、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别董大

情感:宽慰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赠汪伦 李白

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三、自由朗读,揣摩停顿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节奏的一般技巧。

提示:七言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节奏。有规律可循,但无定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2、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诵读领悟

1、自由朗读,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进行交流。

2、《送别》诗可以作不同理解:1)、抒发了送别出征人时的离情别绪。2)、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诅咒。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如何通过自己的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五、探究课文

体会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1、《送别》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之名,影射、讽刺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

2、比较《送别》和《朝天子·咏喇叭》,它们分别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六、小结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并默写全文。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 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诗意:杨柳青青柳条垂地,杨柳飞舞漫天柳絮。折柳相送杨花散尽,借问行人何时是归期。)

(2)教师指点,指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字词。

著:接触,贴近。

漫漫:遍布的样子

柳条折尽:折柳条是古人表示送别的一种象征。“柳条折尽”表明思念志深,恋恋不舍。

行人:出征的人。

(3)小组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合作探究体会诗的意境。

A、想象描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B、作者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C、你如何理解后两句的含义

D、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

受到什么?

小组经过一番讨论、探究,发言如下:

A、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所以,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趣。其次,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杨树柳树的枝条一片青翠,已经垂到地上,杨花纷纷扬扬漫飞舞。这两句诗,为下面作者升华离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B、看似大好的春光,却不得不面对离别,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杨花“搅天飞”,一个“搅”字,既写了杨花一铺天盖地,也表现一种纠缠清、难以割舍状态。这样的景色只能增加作者的离愁别绪,无心赏景。

C、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D、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抒发诗人离愁别绪。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讽刺隋朝统治者的诗,诗人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
以写杨柳、杨花铺天盖为名,行揭露统治者凶残暴虐之实。最后,假借“柳条折尽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问话,表达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

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

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

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四、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杨花漫漫搅天飞。

2.著:________。

3.“搅”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五、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

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

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送别》。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别》 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别》选自花城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是一首大调/拍的歌曲。此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送别》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歌曲情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都有大的提升,对四拍子歌曲有更深的感受,加深对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生活情感的不同体验!

三、教案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案,通过“听辨”“模唱”、“感受”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四、教案重点

1、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了解学堂乐歌

2、能够完整并且声情并茂地演唱《送别》

五、教案难点

准确把握歌谱中附点部分的演唱。

六、教案过程

(一) 师生问好

师:
︱ — ‖

同 学 们 好!

生:
︱ ︱ —‖

您 好 ,您 好, 老 师 您 好!

(二) 发声训练

1、调整坐姿,站姿 2、大开口训练 3、闻花式呼吸 4、大调音阶

上行:
下行:

1 / 4 5、 ︱ ︱ ︱ ‖

噜 噜 啦 噜噜 啦 噜啦 噜啦 噜噜 啦

(三)歌曲导入

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外国乐曲。

师弹奏钢琴曲《送别》、同学们,这首曲子好听吗?

、你们想知道这首好听曲子是谁谱写的吗?

这首曲子是美国的奥特威所谱写的。他的名字是“ ”,翻译成中文,就是“梦见家和母亲”的意思。非常有意思的是,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送别》。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送别》。

《送别》曲调选自美国作曲家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歌词由李叔同填写。这是一首学堂乐歌。这首歌也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四) 新授

学唱歌曲

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听一听这首歌曲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听听这首歌曲吧!

请填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首歌曲节拍是多少? 强弱规律是什么?、这首歌曲速度怎样?、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欣赏范唱

播放《送别》,学生欣赏。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强弱规律、速度、情感?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大调、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情绪:忧伤 惆怅 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朗诵歌词,教师示范

要求:张大嘴巴,大声朗读、学生一起朗诵

、学习乐句一

ⅰ - ∣ ⅰ -︱ ︱ - -

跟随老师学唱简谱

2 / 4 填词演唱

、学习乐句二

ⅰ.∣ ⅰ -∣ ﹒︱ – – ‖

(1) 跟随老师学唱简谱

(2) 找出歌曲中同乐句的几句,分别进行填词演唱。

、学习乐句三

ⅰⅰ-︱ ⅰ-︱ ︱ - - ‖

(1) 跟随老师学唱简谱 (2) 填词演唱

7、将整首歌曲完整的演唱。

8、老师纠正演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投入情感,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拓展

再次欣赏范唱。思考问题:

1、咱们可以用哪种演唱形式演唱《送别》?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唱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歌曲,用歌声诠释音乐,加深对歌曲理解,完善歌曲的演唱。]

(六)课外拓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 /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是悲伤的,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相聚,珍惜彼此间的友谊,让友谊地久天长。

让我们在《送别》的歌声中下课吧!

4 / 4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共8篇)

别墅设计教学

别挤了教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送别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