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党团工作
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
2025-08-30人已围观
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贵州省罗甸县董架乡麻怀村的普通农村妇女,带领乡亲历时数年,硬是用钢钎、锤子开凿出一条216米长的隧道,将与世阻隔的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在一起,给世代贫困的山区带来希望。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1】
“要想富,先修路。”在贵州省黔南州的麻怀村,一条公路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而当初这条公路上的隧道就是通路的难点和痛点。大山下的隧道关系着麻怀村村民的未来,是继续“坐井观天”还是走出大山? “我们就不要等、不要靠,我们自己干。”麻怀村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邓迎香就凭着一句话,一股倔劲儿,和乡亲们用13年打通、拓宽了隧道,在祖国的西南部真正演出了一部“愚公移山”。
一波三折修隧道
13年的时间,麻怀村终于迎来了一条长216米、宽3.9至5米,高3.5至5米的隧道。在通车典礼当天,邓迎香喜极而涕。记者采访邓迎香时,她已经“小有名气”,被称为“女愚公”。她却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普通党员,都是村里面大家一起干的。”
邓迎香所在的这个组居住的地方距离隧道大概有800多米
- 1 -
的路,而由于道路不通,出行、小孩上学、赶场都要从山上绕着走。村里就开始商量打通隧道。“从1999年开始做,2001年开通了一个小道。##年又做一点,那时候的隧道就是1米5高的人通过还要低头。摩托车、马车可以过。村里盖房子的砖、水泥都是拉到洞口处,换成马驼进来。”
修隧道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人盖好了房子,不再需要拓宽隧道运输建材。因此,这些人修隧道的积极性也不高。真正让邓迎香下定决心、动员群众修好隧道的事,还得说是##年女儿出嫁。
“##年我的女儿嫁到江苏,车子开到洞口就进不来了,婚车只能留在洞口那边。我女儿是麻怀村第一个穿婚纱结婚的,大家都过来看热闹。那天正好下雨,她就把婚纱撩起来往前走,下面全是泥巴,都看不清楚穿的什么鞋。”正是女儿这次的经历让邓迎香决定要修好隧道。“我给我丈夫说一定要把这个隧道拓宽。我丈夫就问我是不是在说梦话,现在召集人工做事挺难的。”邓迎香告诉记者:“我不是只在嘴上说去做,是真的去做。”
邓迎香一个人带着大锤、锄头,开始了开凿隧道的“孤军奋战”,后来丈夫看到她真的说干就干,也加入进来,和她一起开凿。半年过后,麻怀村有27户村民先后参加进来,当初只有邓迎香一个人的工程,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
邓迎香还将附近都需要走这条隧道的村民都集中起来,“不
- 2 -
管一天还是两天都是你们的心意,都可以过来帮忙。”有了人力,但是拓宽隧道还需要资金支持,除了女儿援助的一万元,其余的钱怎么来?“说起来打隧道,我心里都是酸酸的。我自己出去找项目筹钱,就让我女儿帮我干一天。那时候我女儿才刚上初中。”“我们心里也很愁,没有很多资金,也想让政府的帮助。但是我们自己不要等、不要靠,自己做起来。”
邓迎香说自己丈夫的听力不好就是那时候爆破隧道留下的后遗症。“我也不怎么样(不嫌弃他),都是为了村子里的事。”自己村里的人干活可以回家吃饭,外村的人就由邓迎香自己掏腰包管饭,“外面村子里的人是早晨过来,中午我在家里面煮饭给他们吃。没有算什么钱,就是必须要打这个隧道。”
路通了,日子好了
记者注意到,每当提到麻怀村的生活时,邓迎香就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这是一个大山里面,隧道没有打通的时候,我们就像井底的青蛙一样。”
隧道没打通之前,麻怀村村民住的都是木头房子,因为很多砖房的建筑材料都运不进来,村民只能“就地取材”,而且大都住在山上。现在隧道打通以后,民居95%都是砖房,居住地也由山上搬到了公路旁边。
“没打隧道的时候,卖一头猪得赶场。赶一场顶多只能卖
- 3 -
15头、20头。现在喂猪,就有外面的人进来,用车子到家里面去买。一头猪要比以前多赚三百到四百块钱。”邓迎香告诉记者,打通隧道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村民。麻怀村的水果、蔬菜都能运出去了,家用电器也能买进来了。特别是农业上需要的化肥,以前需要找别人的马驼进村里,一包化肥成本就上涨了十块钱。现在路通了以后,成本就降低了很多。
最让邓迎香欣慰的是,隧道打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以前村子里没有大学生。小孩上学来回就要五个小时,怎么还会有多余的精力去读书。而且小孩要到十岁才上学,因为年龄太小了走不动路。”邓迎香说。那时候小孩子的吃穿都跟不上,没有精力再上学读书,就想着出去挣钱,导致很多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隧道打通以后,小孩六岁就能去上学前班,上学路上的时间也缩减了很多。“##年有两个大学生;##年有六个大学生,一个三本,四个二本,一个一本;##年有四个大学生,三个二本、一个三本。”邓迎香对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都记得特别清楚。
“路是修通了,但是村里人的腰包还是要鼓起来。”曾获得##消除贫困感动奖、##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及##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的邓迎香,对麻怀村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初步规划,她希望将村里现在培植的铁皮石斛和岩黄莲做起来,“我们村里还有一
- 4 -
些贫困户,想将他们带动起来。我的梦想就是带着村民致富。”邓迎香对实现自己的梦想很有信心:“到##或者2018年,我的梦想可以实现。”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2】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为了修建一条“出山之路”,村民邓迎香与众乡亲先后两次用钢钎、锤子开凿出200多米的“人工隧道”,终于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而邓迎香,也被人们誉为“女愚公”。
董架社区麻怀村3个自然寨与邻近的田坝、甲哨等村寨4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环抱的一片洼地,村民外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从山脚爬上山峰,再从山顶下到坡脚,仅翻山就耗费两个多小时,村民建房子一砖一瓦都要靠肩挑背驮运进来。
最苦的是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学校,一个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疲惫不堪的孩子们上课时直打瞌睡……
1999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
邓迎香积极响应,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第一次凿洞。凿洞工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只能跪着、趴着,一锤一镐凿开岩石。凿一阵子,大家再紧挨着盘坐或跪坐,
- 5 -
将凿下的岩石、泥块用手或用簸箕装着接力传递到洞外。
2001年正月二十九,村民们刨着抠着突然刨出一个洞口,“通了,通了!”村民们满眼含泪、奔走相告。
“尽管隧洞阴暗狭窄,村民们也很满足了。”邓迎香说,水泥杆子顺利运了进来,大家出去也不用翻山了,走通这200多米长隧洞只需15分钟。
麻怀村的头等大事总算告一段落。##年国庆,在浙江打工的女儿李琼回村办喜事,邓迎香忙里忙外,希望把李琼的婚礼操办得喜庆、热闹。
李琼出嫁要通过隧洞,当时正值雨季,隧洞里淌着齐膝深的水,穿着婚纱的李琼不得不和大家一样脱下皮鞋换上了塑料拖鞋,李琼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里踉跄前行,几次险些跌倒,洁白的婚纱上沾满了湿泥。
女儿婚礼的“狼狈相”触动了邓迎香的神经。送走女儿和女婿,她对丈夫李德龙说,一定要把隧洞再凿高、凿宽,“像隧道一样,能通汽车”。
第二次凿洞开始只有邓迎香一人行动。没有风枪、空压钻孔等凿洞设备,钢钎、锤子也能凿,磨穿了手套,磨破了皮肤,磨浸了血……原本并不赞同的李德龙被妻子感动,每天进洞帮忙,渐渐地越来越多村民也加入凿洞大军。
- 6 -
劳力不缺了,但凿洞仍面临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炸材等物资上的严重缺乏。邓迎香为筹资四处奔走,女儿女婿带头捐助1万元。县乡有关领导和部门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支持了凿洞所需的资金和物资。
邓迎香和李德龙各带一队,从隧洞两头开工,不分白天黑夜凿洞。##年夏天,一条连接山外,宽度增至3.9至5米,高度增至3.5至5米,可以通行货车的穿山隧道终于竣工。
##年邓迎香当选麻怀村主任,继续用“这股牛劲”带领全村群众谋求脱贫致富之路。“麻怀村还有不少贫困农户,让他们脱贫致富才是关键。”
邓迎香告诉记者,她这两年正和村里一些能人摸索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去年试种了好几个塑料大棚,前景看好,麻怀村一定会变成一个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有了通车大道就有了保障和希望。”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 7 -
学习邓迎香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贵州省罗甸县的麻怀村位于群山环抱的一个小坝子,景色宜人。翻过山岭来到这里,好似进入了桃花源。然而这里的260多户群众却世世代代被大山阻隔,村民进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从山脚爬上山峰,再从山顶下到坡脚,耗费两个小时后才走到一条村级公路,物资全靠人挑马驮。别说致富,汽车开进村,都是麻怀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邓迎香的娘家是个富裕村。1991年,邓迎香嫁到了麻怀。因为交通不便,刚结婚的头两年她都回不了家,为这事儿,娘家人都为她唏嘘,她自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由于道路不通,输变电设备运不进来,村里不通电,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夜幕降临,邓迎香经常在漆黑的山道上徘徊,不仅为自己,更为村里的群众心急。就因为路不通,大家赶场得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活猪只能杀了才能背去卖;新鲜的蔬菜还没到集市就会蔫掉;果子熟了,车子进不来,只能烂在岩缝里。更让人揪心的是,村里的孩子天不亮就踏上上学路,翻过陡峭的几座山,路上不知发生过多少险情。如今已在遵义师范学院上学的王太敏,回想起上小学时的情景,还有些辛酸:“那时每天上学大家手拉手翻山越岭,到了学校只想着打瞌睡,哪儿还学得进去?”令邓迎香最不堪回首的是1993年,那年5月,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因为交通不便,生病没能及时送医抢救,失去了生命。
一桩桩一件件,针扎似地刺痛着邓迎香,这位仅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家女暗下决心:麻怀的路一定要打通! 作为一名党员,当了解到邓迎香的事迹后,有所感触。
身为一名交通技术干部,我们要学习邓迎香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学中提升境界,在做中自我超越,主动向邓迎香同志的精神看齐,汇集强大的精神力量,努力做好全乡各村各项工作,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作出新的贡献。
邓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邓辉同志,女,生于1982年9月28日,山东平阴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2013年12月入党,2014年6月进入通用地产有限公司(现为中国通用新兴地产有限公司)工作。
该同志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都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全心全意为党员和群众服好务的工作态度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有较为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来中国通用新兴地产有限公司工作后,迅速赢得了公司领导和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相继在2015年度、2016年度中国通用新兴地产有限公司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中民主测评成绩名列前茅,两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6年6月,被评为庆祝建党95周年“通用技术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2017年2月,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示范岗”。
在思想政治方面,该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强的看齐意识。该同志自觉向雷锋、孔繁森、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看齐,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以“三严三实”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自2013年6月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全面接触党务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贯彻落实中央巡视组巡视整改工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重要工作。该同志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在企业党建实践与创新工作特别是在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在工作业绩方面,自觉锤炼,本职业务精湛。该同志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特别是十八大历次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
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钻研业务知识,自觉锤炼,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类文件的起草当中,不断增强做好党务工作的能力。多次承担和负责完成起草党建方面的汇报文件、材料和制度。如中央巡视组巡视时的党建工作汇报材料、集团领导到地产公司调研和检查工作时的汇报材料、历年民主生活会、党建工作会、约谈会议文件的整理起草工作,特别是2016年圆满地组织了地产公司党委纪委换届选举工作。为指导一线公司党支部规范管理,2016年底编制了《党支部日常工作指引》、《基层党建工作问答》、《党务工作记录本》三本手册,对于提高地产公司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将起到重要作用。该同志还负责企业内部刊物的编发工作和外部宣传工作,负责向集团“一报一刊”所投重要稿件的起草、修改。
在担当作为方面,尽职尽责,以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为荣。在企业中做一名党务工作者似乎并不是一项十分有“前途”的事业,但是邓辉同志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精一行,应当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倾注于这项工作,不要计较得失,主动去承担,决不因为自己的工作量大就推托出去或者应付了事,而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力求使工作做到圆满。领导重视的事要做好,领导暂时没想到或者暂时没有精力过问的事,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无论是公文起草,还是收缴党费、催收稿件、内刊编辑、校对等繁琐细小的工作,都要一一认真对待,决不敷衍。特别是在内刊编辑中,尊重每一个投稿员工的劳动成果,仔细阅读,仔细修改,力求企业内刊可以得到完美呈现。对待同事,情真意切。一是做好本职工作,不让领导和同事来替自己操心、费力。二是热心助人。在工作上,当同事遇到难题,需要自己帮助时,对待别人的工作,也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认真,给出好的建议;
在生活中,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工作上多分担一些,有紧急任务时,自己多加点班,做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平时的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和部门同事齐心协力做好部门工作。三是把发展党员作为党的事业,作为党务工作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同事个人的私事。对于平时工作表现好的同事,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信仰状况,鼓励他们入党,主动充当宣传党的知识的传播人。
在廉洁自律方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做好一名共产党员。邓辉同志虽然只身在北京工作,但是较好地处理了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奉献爱心,较为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参加了一基金的月捐活动,即每天捐赠1元钱,此外还参加了“爱心衣橱”、“壹基金温暖包”、白血病儿童、扶贫基金会等捐款活动,努力使自己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觉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公司内部,积极关心有困难的党员和员工,主动同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积极跟公司领导反馈,将党的温暖送到困难党员和困难职工手中。
构建文明新村 率民致富帮手
——村党支书赵有香同志先进事迹
赵有香,女,汉族,生于1952年3月25,1989年6月入党,初中文化。1992年11月任达县九岭乡庞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赵有香同志任职以来,在乡党委、政府支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团结、务实、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职责,实行村务公开。现在的“两委”班子在赵有香书记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中树立了好形象,为搞好村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该村重视村级活动阵地、村社道路、农田水利、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调整产业结构种蔬菜、退耕还林入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走上了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庞家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
强班子 构筑率民致富桥头堡
赵有香同志坚持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在班子成员中,严格执行“选前承诺、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两委”干部行为规范》以及学习、会议、纪律等规定,工作中做到了“三抓”:抓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抓团结,工作上同心同德,生活上相互体贴,营造了“两委”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
抓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办事程序,公开议事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一是以规范促建设。突出抓村务公开,每季度按程序对村民
关心的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及时公开,做到定期公布。建立健全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完善了村民监督机制,促进了民主管理,增强了村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以活动促建设。以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家庭、信用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村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形成了遵纪守法、文明诚信、礼让谦和的社会新风尚。调整充实了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大力提倡红事简办、白事火化的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有效地破除了村民铺张浪费、愚昧落后的陈规旧习。多次组织科技培训活动,聘请专家为农户讲解市场经济理论、种植养殖技术,提高了村民的市场竞争力和科技文化水平,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特色 打造经济发展专业村
庞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蔬菜种植有一定历史。赵有香同志积极发挥村党支部职能作用,狠抓特色促农民增收。从1992年至今,全村共634户,540户人均种上了蔬菜,蔬菜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一是建市场。在村支委的协调帮助下建成了蔬菜收购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之村”。二是树品牌。为赢得更多利润,党支部给村民订阅了《新农民》《农村科技报》等报刊杂志100余份,供村民借阅,组织村民到村图书室阅览科技等书籍,学习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在蔬菜市场出现滑坡,行业走进低谷的特殊时期,赵有
香同志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涪陵、管村等地参观,从外地请来蔬菜专家给农民讲解最新的技术。引导菜农对1200多亩蔬菜园大胆实施了种植管理新技术,使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2010年春季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一步壮大蔬菜生产销售批发市场,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
优环境 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改善人居环境就成了群众的最大愿望。赵有香同志多次召开两委联席会、村民代表会,扎实开展了农村道路、水利、改井改厕工程建设工作,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同。
2006年,村内一段通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九、
十、十
一、十三社的主干道路坎坷不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赵有香同志在任职期间组织大家积极筹资119万余元,带领两委干部及广大群众齐上阵,亲自动手出义务工,在近三年内就完成了各社泥碎路新建、维修共18公里的工作,群众拍手称赞。为了进一步优化村内交通环境,又筹资40万元修建了
1、
5、
9、
12、13社村内院户田间主要生产道路3公里。新修堰塘2口,维修整治石干堰2口,改井74口,改厕63户,修微水池36口,建母亲水窖1口,落实退还林面积400余亩。
庞家村原来“两室”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已不能很好的发挥阵地作用。赵有香同志主动找到乡党委、政府,共同谋划村内两委办公楼建设。在达县县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投资10万元,建起了全县较标准的两委办公楼和村民活动中心。
庞家村小学曾是县内第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楼,后来已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最优越的环境,赵有香同志组织两委干部向上级争取资金16万元,对学校进行了重建,建起了高标准的校园,并购臵了大量健身器材。
庞家村农民生活用水氟严重超标,为彻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赵有香同志积极协调县水利局等单位,投资投劳16万多元对全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打机井72口,90%的农户装上了水表,让老百姓都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筹资投劳30多万元,新建沼气池84口。
赵有香同志积极工作,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发生,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无上访人员,信访工作扎实,无矛盾上交和越级上访案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县、乡好评。“村支”两委协助民营企业家投资建厂(砖厂、预制厂),促进了社会和谐大发展。
总之,赵有香同志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群众的肯定和认可。赵有香同志从任职以来,曾获得市、县、乡各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大小共计30多个,1994年至2011年分别当选为县、乡党代表,县、乡人大代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被县、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5月16日
学习麻怀精神
做好本职工作
――学习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先进事迹体会
杨仕力
初中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名为《愚公移山》,文中愚公用简单器械开山凿石,想为乡亲们打通出山便道,却被“智叟”取笑愚钝之至。最终,“愚公”的行动感动了玉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时的愚公移山,乃一寓言故事;
当代的“愚公”移山,乃是真人真事,她就是走红网络的“女愚公”——邓迎香。邓迎香家居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这里的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她带领村民开山凿石,硬要挖出一条“致富之路”,历经13年连续战斗,凿开了千百年来贫穷的封锁,凿通了通向富裕的幸福路,凿出一条穷则思变的“通天大道”。她的这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身体力行、永往直前;
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是我们学习楷模,对照的标杆。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民族才会欣欣向荣,脱贫致富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快。
当下,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就是要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学习像邓迎香这样的先进典型,洗涤思想,锤炼党性,做一名“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邓迎香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普通的农村党员,硬是怀着愚公移山的志向,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数年,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天方夜谭”的事做成了,打通当地群众通往致富的康庄大道。而当代“智叟”也不乏其人,目光短浅,只图眼前之利,还会横家干涉当代“愚公”的行动,甚至排挤、谩骂、鄙视当代“愚公”,讥笑“愚公”成为“网红”,污蔑“愚公”是“邀功请赏”之“鼠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抵制,要远离。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每天面对群众,身体力行最有号召力,最能调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邓迎香身体力行、永往直前的精神,定下的事情,就要一直做下去,不见效果至死不休,多干实事,多干有利于人民的事。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要学习邓迎香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用手中小小的权力,多次组织村民开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大家坚持凿洞,捱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了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投身教育改革,潜心教学研究,关爱学习,热爱教育,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邓稼先先进事迹
邓前堆先进事迹
邓平寿先进事迹
邓练贤先进事迹
博罗邓剑先进事迹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事迹
同志
邓迎香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贵州省罗甸县董架乡麻怀村的普通农村妇女,带领乡亲历时数年,硬是用钢钎、锤子开凿出一条216米长的隧道,将与世阻隔的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在一起,给世代贫困的山区带来希望。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1】
“要想富,先修路。”在贵州省黔南州的麻怀村,一条公路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而当初这条公路上的隧道就是通路的难点和痛点。大山下的隧道关系着麻怀村村民的未来,是继续“坐井观天”还是走出大山? “我们就不要等、不要靠,我们自己干。”麻怀村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邓迎香就凭着一句话,一股倔劲儿,和乡亲们用13年打通、拓宽了隧道,在祖国的西南部真正演出了一部“愚公移山”。
一波三折修隧道
13年的时间,麻怀村终于迎来了一条长216米、宽3.9至5米,高3.5至5米的隧道。在通车典礼当天,邓迎香喜极而涕。记者采访邓迎香时,她已经“小有名气”,被称为“女愚公”。她却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普通党员,都是村里面大家一起干的。”
邓迎香所在的这个组居住的地方距离隧道大概有800多米
- 1 -
的路,而由于道路不通,出行、小孩上学、赶场都要从山上绕着走。村里就开始商量打通隧道。“从1999年开始做,2001年开通了一个小道。##年又做一点,那时候的隧道就是1米5高的人通过还要低头。摩托车、马车可以过。村里盖房子的砖、水泥都是拉到洞口处,换成马驼进来。”
修隧道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人盖好了房子,不再需要拓宽隧道运输建材。因此,这些人修隧道的积极性也不高。真正让邓迎香下定决心、动员群众修好隧道的事,还得说是##年女儿出嫁。
“##年我的女儿嫁到江苏,车子开到洞口就进不来了,婚车只能留在洞口那边。我女儿是麻怀村第一个穿婚纱结婚的,大家都过来看热闹。那天正好下雨,她就把婚纱撩起来往前走,下面全是泥巴,都看不清楚穿的什么鞋。”正是女儿这次的经历让邓迎香决定要修好隧道。“我给我丈夫说一定要把这个隧道拓宽。我丈夫就问我是不是在说梦话,现在召集人工做事挺难的。”邓迎香告诉记者:“我不是只在嘴上说去做,是真的去做。”
邓迎香一个人带着大锤、锄头,开始了开凿隧道的“孤军奋战”,后来丈夫看到她真的说干就干,也加入进来,和她一起开凿。半年过后,麻怀村有27户村民先后参加进来,当初只有邓迎香一个人的工程,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工地。
邓迎香还将附近都需要走这条隧道的村民都集中起来,“不
- 2 -
管一天还是两天都是你们的心意,都可以过来帮忙。”有了人力,但是拓宽隧道还需要资金支持,除了女儿援助的一万元,其余的钱怎么来?“说起来打隧道,我心里都是酸酸的。我自己出去找项目筹钱,就让我女儿帮我干一天。那时候我女儿才刚上初中。”“我们心里也很愁,没有很多资金,也想让政府的帮助。但是我们自己不要等、不要靠,自己做起来。”
邓迎香说自己丈夫的听力不好就是那时候爆破隧道留下的后遗症。“我也不怎么样(不嫌弃他),都是为了村子里的事。”自己村里的人干活可以回家吃饭,外村的人就由邓迎香自己掏腰包管饭,“外面村子里的人是早晨过来,中午我在家里面煮饭给他们吃。没有算什么钱,就是必须要打这个隧道。”
路通了,日子好了
记者注意到,每当提到麻怀村的生活时,邓迎香就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这是一个大山里面,隧道没有打通的时候,我们就像井底的青蛙一样。”
隧道没打通之前,麻怀村村民住的都是木头房子,因为很多砖房的建筑材料都运不进来,村民只能“就地取材”,而且大都住在山上。现在隧道打通以后,民居95%都是砖房,居住地也由山上搬到了公路旁边。
“没打隧道的时候,卖一头猪得赶场。赶一场顶多只能卖
- 3 -
15头、20头。现在喂猪,就有外面的人进来,用车子到家里面去买。一头猪要比以前多赚三百到四百块钱。”邓迎香告诉记者,打通隧道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村民。麻怀村的水果、蔬菜都能运出去了,家用电器也能买进来了。特别是农业上需要的化肥,以前需要找别人的马驼进村里,一包化肥成本就上涨了十块钱。现在路通了以后,成本就降低了很多。
最让邓迎香欣慰的是,隧道打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以前村子里没有大学生。小孩上学来回就要五个小时,怎么还会有多余的精力去读书。而且小孩要到十岁才上学,因为年龄太小了走不动路。”邓迎香说。那时候小孩子的吃穿都跟不上,没有精力再上学读书,就想着出去挣钱,导致很多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隧道打通以后,小孩六岁就能去上学前班,上学路上的时间也缩减了很多。“##年有两个大学生;##年有六个大学生,一个三本,四个二本,一个一本;##年有四个大学生,三个二本、一个三本。”邓迎香对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都记得特别清楚。
“路是修通了,但是村里人的腰包还是要鼓起来。”曾获得##消除贫困感动奖、##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及##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的邓迎香,对麻怀村的发展也有自己的初步规划,她希望将村里现在培植的铁皮石斛和岩黄莲做起来,“我们村里还有一
- 4 -
些贫困户,想将他们带动起来。我的梦想就是带着村民致富。”邓迎香对实现自己的梦想很有信心:“到##或者2018年,我的梦想可以实现。”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2】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为了修建一条“出山之路”,村民邓迎香与众乡亲先后两次用钢钎、锤子开凿出200多米的“人工隧道”,终于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连通。而邓迎香,也被人们誉为“女愚公”。
董架社区麻怀村3个自然寨与邻近的田坝、甲哨等村寨400多户村民世世代代深居群山环抱的一片洼地,村民外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从山脚爬上山峰,再从山顶下到坡脚,仅翻山就耗费两个多小时,村民建房子一砖一瓦都要靠肩挑背驮运进来。
最苦的是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学校,一个来回就要4个多小时,疲惫不堪的孩子们上课时直打瞌睡……
1999年,国家实施农村电网建设,麻怀村因山高路险,电线杆子和变压器运不进来,电网建设搁浅。村里开会决定顺着村南面的溶洞凿一条出山隧洞。
邓迎香积极响应,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第一次凿洞。凿洞工程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在低矮狭窄的溶洞里,大家只能跪着、趴着,一锤一镐凿开岩石。凿一阵子,大家再紧挨着盘坐或跪坐,
- 5 -
将凿下的岩石、泥块用手或用簸箕装着接力传递到洞外。
2001年正月二十九,村民们刨着抠着突然刨出一个洞口,“通了,通了!”村民们满眼含泪、奔走相告。
“尽管隧洞阴暗狭窄,村民们也很满足了。”邓迎香说,水泥杆子顺利运了进来,大家出去也不用翻山了,走通这200多米长隧洞只需15分钟。
麻怀村的头等大事总算告一段落。##年国庆,在浙江打工的女儿李琼回村办喜事,邓迎香忙里忙外,希望把李琼的婚礼操办得喜庆、热闹。
李琼出嫁要通过隧洞,当时正值雨季,隧洞里淌着齐膝深的水,穿着婚纱的李琼不得不和大家一样脱下皮鞋换上了塑料拖鞋,李琼挽着新郎在低矮的隧洞里踉跄前行,几次险些跌倒,洁白的婚纱上沾满了湿泥。
女儿婚礼的“狼狈相”触动了邓迎香的神经。送走女儿和女婿,她对丈夫李德龙说,一定要把隧洞再凿高、凿宽,“像隧道一样,能通汽车”。
第二次凿洞开始只有邓迎香一人行动。没有风枪、空压钻孔等凿洞设备,钢钎、锤子也能凿,磨穿了手套,磨破了皮肤,磨浸了血……原本并不赞同的李德龙被妻子感动,每天进洞帮忙,渐渐地越来越多村民也加入凿洞大军。
- 6 -
劳力不缺了,但凿洞仍面临不少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炸材等物资上的严重缺乏。邓迎香为筹资四处奔走,女儿女婿带头捐助1万元。县乡有关领导和部门被她的精神所感动,支持了凿洞所需的资金和物资。
邓迎香和李德龙各带一队,从隧洞两头开工,不分白天黑夜凿洞。##年夏天,一条连接山外,宽度增至3.9至5米,高度增至3.5至5米,可以通行货车的穿山隧道终于竣工。
##年邓迎香当选麻怀村主任,继续用“这股牛劲”带领全村群众谋求脱贫致富之路。“麻怀村还有不少贫困农户,让他们脱贫致富才是关键。”
邓迎香告诉记者,她这两年正和村里一些能人摸索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去年试种了好几个塑料大棚,前景看好,麻怀村一定会变成一个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有了通车大道就有了保障和希望。”
[当代愚公邓迎香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 7 -
学习邓迎香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贵州省罗甸县的麻怀村位于群山环抱的一个小坝子,景色宜人。翻过山岭来到这里,好似进入了桃花源。然而这里的260多户群众却世世代代被大山阻隔,村民进出必须攀越悬崖峭壁,从山脚爬上山峰,再从山顶下到坡脚,耗费两个小时后才走到一条村级公路,物资全靠人挑马驮。别说致富,汽车开进村,都是麻怀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邓迎香的娘家是个富裕村。1991年,邓迎香嫁到了麻怀。因为交通不便,刚结婚的头两年她都回不了家,为这事儿,娘家人都为她唏嘘,她自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由于道路不通,输变电设备运不进来,村里不通电,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夜幕降临,邓迎香经常在漆黑的山道上徘徊,不仅为自己,更为村里的群众心急。就因为路不通,大家赶场得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活猪只能杀了才能背去卖;新鲜的蔬菜还没到集市就会蔫掉;果子熟了,车子进不来,只能烂在岩缝里。更让人揪心的是,村里的孩子天不亮就踏上上学路,翻过陡峭的几座山,路上不知发生过多少险情。如今已在遵义师范学院上学的王太敏,回想起上小学时的情景,还有些辛酸:“那时每天上学大家手拉手翻山越岭,到了学校只想着打瞌睡,哪儿还学得进去?”令邓迎香最不堪回首的是1993年,那年5月,自己未满周岁的孩子,因为交通不便,生病没能及时送医抢救,失去了生命。
一桩桩一件件,针扎似地刺痛着邓迎香,这位仅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家女暗下决心:麻怀的路一定要打通! 作为一名党员,当了解到邓迎香的事迹后,有所感触。
身为一名交通技术干部,我们要学习邓迎香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学中提升境界,在做中自我超越,主动向邓迎香同志的精神看齐,汇集强大的精神力量,努力做好全乡各村各项工作,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作出新的贡献。
邓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邓辉同志,女,生于1982年9月28日,山东平阴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文学学士。2013年12月入党,2014年6月进入通用地产有限公司(现为中国通用新兴地产有限公司)工作。
该同志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都以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全心全意为党员和群众服好务的工作态度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有较为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来中国通用新兴地产有限公司工作后,迅速赢得了公司领导和广大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相继在2015年度、2016年度中国通用新兴地产有限公司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中民主测评成绩名列前茅,两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6年6月,被评为庆祝建党95周年“通用技术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2017年2月,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示范岗”。
在思想政治方面,该同志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强的看齐意识。该同志自觉向雷锋、孔繁森、杨善洲等先进模范人物看齐,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以“三严三实”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自2013年6月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全面接触党务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贯彻落实中央巡视组巡视整改工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重要工作。该同志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在企业党建实践与创新工作特别是在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公司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在工作业绩方面,自觉锤炼,本职业务精湛。该同志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特别是十八大历次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
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钻研业务知识,自觉锤炼,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类文件的起草当中,不断增强做好党务工作的能力。多次承担和负责完成起草党建方面的汇报文件、材料和制度。如中央巡视组巡视时的党建工作汇报材料、集团领导到地产公司调研和检查工作时的汇报材料、历年民主生活会、党建工作会、约谈会议文件的整理起草工作,特别是2016年圆满地组织了地产公司党委纪委换届选举工作。为指导一线公司党支部规范管理,2016年底编制了《党支部日常工作指引》、《基层党建工作问答》、《党务工作记录本》三本手册,对于提高地产公司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将起到重要作用。该同志还负责企业内部刊物的编发工作和外部宣传工作,负责向集团“一报一刊”所投重要稿件的起草、修改。
在担当作为方面,尽职尽责,以自己是一名党务工作者为荣。在企业中做一名党务工作者似乎并不是一项十分有“前途”的事业,但是邓辉同志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就要精一行,应当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倾注于这项工作,不要计较得失,主动去承担,决不因为自己的工作量大就推托出去或者应付了事,而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力求使工作做到圆满。领导重视的事要做好,领导暂时没想到或者暂时没有精力过问的事,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无论是公文起草,还是收缴党费、催收稿件、内刊编辑、校对等繁琐细小的工作,都要一一认真对待,决不敷衍。特别是在内刊编辑中,尊重每一个投稿员工的劳动成果,仔细阅读,仔细修改,力求企业内刊可以得到完美呈现。对待同事,情真意切。一是做好本职工作,不让领导和同事来替自己操心、费力。二是热心助人。在工作上,当同事遇到难题,需要自己帮助时,对待别人的工作,也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认真,给出好的建议;
在生活中,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工作上多分担一些,有紧急任务时,自己多加点班,做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平时的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和部门同事齐心协力做好部门工作。三是把发展党员作为党的事业,作为党务工作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同事个人的私事。对于平时工作表现好的同事,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信仰状况,鼓励他们入党,主动充当宣传党的知识的传播人。
在廉洁自律方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做好一名共产党员。邓辉同志虽然只身在北京工作,但是较好地处理了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奉献爱心,较为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参加了一基金的月捐活动,即每天捐赠1元钱,此外还参加了“爱心衣橱”、“壹基金温暖包”、白血病儿童、扶贫基金会等捐款活动,努力使自己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觉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公司内部,积极关心有困难的党员和员工,主动同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积极跟公司领导反馈,将党的温暖送到困难党员和困难职工手中。
构建文明新村 率民致富帮手
——村党支书赵有香同志先进事迹
赵有香,女,汉族,生于1952年3月25,1989年6月入党,初中文化。1992年11月任达县九岭乡庞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赵有香同志任职以来,在乡党委、政府支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团结、务实、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两委”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职责,实行村务公开。现在的“两委”班子在赵有香书记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中树立了好形象,为搞好村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该村重视村级活动阵地、村社道路、农田水利、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调整产业结构种蔬菜、退耕还林入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走上了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庞家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
强班子 构筑率民致富桥头堡
赵有香同志坚持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在班子成员中,严格执行“选前承诺、任期目标管理制度”,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两委”干部行为规范》以及学习、会议、纪律等规定,工作中做到了“三抓”:抓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抓团结,工作上同心同德,生活上相互体贴,营造了“两委”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
抓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办事程序,公开议事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一是以规范促建设。突出抓村务公开,每季度按程序对村民
关心的财务收支、计划生育指标、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及时公开,做到定期公布。建立健全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一事一议制度等,完善了村民监督机制,促进了民主管理,增强了村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以活动促建设。以开展评选十星级文明家庭、信用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村民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平,形成了遵纪守法、文明诚信、礼让谦和的社会新风尚。调整充实了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大力提倡红事简办、白事火化的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有效地破除了村民铺张浪费、愚昧落后的陈规旧习。多次组织科技培训活动,聘请专家为农户讲解市场经济理论、种植养殖技术,提高了村民的市场竞争力和科技文化水平,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特色 打造经济发展专业村
庞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蔬菜种植有一定历史。赵有香同志积极发挥村党支部职能作用,狠抓特色促农民增收。从1992年至今,全村共634户,540户人均种上了蔬菜,蔬菜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一是建市场。在村支委的协调帮助下建成了蔬菜收购运输销售一条龙服务,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之村”。二是树品牌。为赢得更多利润,党支部给村民订阅了《新农民》《农村科技报》等报刊杂志100余份,供村民借阅,组织村民到村图书室阅览科技等书籍,学习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在蔬菜市场出现滑坡,行业走进低谷的特殊时期,赵有
香同志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涪陵、管村等地参观,从外地请来蔬菜专家给农民讲解最新的技术。引导菜农对1200多亩蔬菜园大胆实施了种植管理新技术,使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2010年春季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一步壮大蔬菜生产销售批发市场,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
优环境 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农村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改善人居环境就成了群众的最大愿望。赵有香同志多次召开两委联席会、村民代表会,扎实开展了农村道路、水利、改井改厕工程建设工作,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同。
2006年,村内一段通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九、
十、十
一、十三社的主干道路坎坷不平,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赵有香同志在任职期间组织大家积极筹资119万余元,带领两委干部及广大群众齐上阵,亲自动手出义务工,在近三年内就完成了各社泥碎路新建、维修共18公里的工作,群众拍手称赞。为了进一步优化村内交通环境,又筹资40万元修建了
1、
5、
9、
12、13社村内院户田间主要生产道路3公里。新修堰塘2口,维修整治石干堰2口,改井74口,改厕63户,修微水池36口,建母亲水窖1口,落实退还林面积400余亩。
庞家村原来“两室”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已不能很好的发挥阵地作用。赵有香同志主动找到乡党委、政府,共同谋划村内两委办公楼建设。在达县县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投资10万元,建起了全县较标准的两委办公楼和村民活动中心。
庞家村小学曾是县内第一所农村小学教学楼,后来已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最优越的环境,赵有香同志组织两委干部向上级争取资金16万元,对学校进行了重建,建起了高标准的校园,并购臵了大量健身器材。
庞家村农民生活用水氟严重超标,为彻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赵有香同志积极协调县水利局等单位,投资投劳16万多元对全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打机井72口,90%的农户装上了水表,让老百姓都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筹资投劳30多万元,新建沼气池84口。
赵有香同志积极工作,化解民间矛盾纠纷,多年来无民转刑案件发生,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无上访人员,信访工作扎实,无矛盾上交和越级上访案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县、乡好评。“村支”两委协助民营企业家投资建厂(砖厂、预制厂),促进了社会和谐大发展。
总之,赵有香同志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及群众的肯定和认可。赵有香同志从任职以来,曾获得市、县、乡各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大小共计30多个,1994年至2011年分别当选为县、乡党代表,县、乡人大代表。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被县、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5月16日
学习麻怀精神
做好本职工作
――学习当代女愚公邓迎香先进事迹体会
杨仕力
初中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名为《愚公移山》,文中愚公用简单器械开山凿石,想为乡亲们打通出山便道,却被“智叟”取笑愚钝之至。最终,“愚公”的行动感动了玉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时的愚公移山,乃一寓言故事;
当代的“愚公”移山,乃是真人真事,她就是走红网络的“女愚公”——邓迎香。邓迎香家居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董架社区麻怀村,这里的村民世代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她带领村民开山凿石,硬要挖出一条“致富之路”,历经13年连续战斗,凿开了千百年来贫穷的封锁,凿通了通向富裕的幸福路,凿出一条穷则思变的“通天大道”。她的这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身体力行、永往直前;
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是我们学习楷模,对照的标杆。正是有了他们,我们的民族才会欣欣向荣,脱贫致富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快。
当下,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就是要通过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学习像邓迎香这样的先进典型,洗涤思想,锤炼党性,做一名“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邓迎香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普通的农村党员,硬是怀着愚公移山的志向,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数年,把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天方夜谭”的事做成了,打通当地群众通往致富的康庄大道。而当代“智叟”也不乏其人,目光短浅,只图眼前之利,还会横家干涉当代“愚公”的行动,甚至排挤、谩骂、鄙视当代“愚公”,讥笑“愚公”成为“网红”,污蔑“愚公”是“邀功请赏”之“鼠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抵制,要远离。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每天面对群众,身体力行最有号召力,最能调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学习邓迎香身体力行、永往直前的精神,定下的事情,就要一直做下去,不见效果至死不休,多干实事,多干有利于人民的事。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要学习邓迎香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精神,用手中小小的权力,多次组织村民开会,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大家坚持凿洞,捱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了立足岗位,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投身教育改革,潜心教学研究,关爱学习,热爱教育,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邓稼先先进事迹
邓前堆先进事迹
邓平寿先进事迹
邓练贤先进事迹
博罗邓剑先进事迹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事迹
同志
邓迎香
上一篇:邓前堆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