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学会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轴对称数学教学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们对整章的学习内容做一回顾,系统地把握全章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
2.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们能较好地运用本章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
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而灵活运用上述性质解决问题、轴对称图案的设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问题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什么?
它是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
问题2:是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任一组对称点,连结对称点,画对称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得到该图形对称轴。
问题3: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轴对称图形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问题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问题5: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高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等于60。
问题6:如何判断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例题
1.下列图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A.1个 D.2个 C.3个 D.4个
2.如右图所示,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一点,DEOA,DFOB,垂足为E、F点,那么
(1)DEF与DFE相等吗?为什么?
(2)OE与OF相等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如右图所示,已知AB=AC,DE垂直平分AB交AC、AB于D、E两点,若AB=12cm,BC=l0cm,A=491454.求△BCD的周长和DBC度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同学们应掌握本章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少数“x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祖国统一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大家回顾一下,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构想的提出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师生共议:(1)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2)“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怎样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1】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氧气来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氧气的检验方法与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学生初接触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较弱,需要细致的引导。
氧气是学生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内容为氧气的性质,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探究,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创设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习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及应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九年级化学氧气课件【2】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认识分解反应.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并能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室加热ClO3制取O2,分解H2O2制取O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课时:学生加热MnO4制取O2,分解反应,工业制氧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一) 学生情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情况的掌握与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要耦合于学。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引导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
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先向同学们展示二幅美丽的水下世界的图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这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都是潜水员拍摄的。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在陆地上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大自然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出来的O2,那么,在实验室我们又是怎样制取O2的呢?
这样导课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还创设了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教学进入第二还节。
(二) 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我向同学们展示MnO2,ClO3,H2O2,MnO4这四种药品,同时给出它们的化学式。提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步步追问,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后在教师引导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
分别加热MnO2,ClO3,ClO3和MnO2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实验现象。在这个实验中,我将运用自制教具“多孔试管夹”。普通试管夹只能一次加热一个试管,而“多孔试管夹”的优点就是能一次加热多个试管,同时能对这些试管中的物质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ClO3可以用来制取O2,MnO2不能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到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
实验探究二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5ML5%的H2O2溶液的试管和3ML5%的H2O2溶液与少量MnO2的混合物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后者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H2O2溶液,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H2O2可以用来制取O2,MnO2在反应中起了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这时,学生对于MnO2在这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顺势提出催化剂的概念,并强调催化剂虽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至此,已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接着引领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们知道反应物状态不同,温度不同,反应原理,实验装置也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活动探究三
加热MnO4制取O2。这是一个分组实验,让学生根据一下六点提示来进行实验操作,同时,通过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实验。通过探究,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加热MnO4制取O2的操作步骤。用七个字简述出来便是“查,装,定,点,收,离,熄”,同时通过其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我们能否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利用废弃物品来做这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呢?这就是我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实验装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节约意识了。
通过让学生观察ClO3, H2O2, MnO4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对比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分解反应。
(三) 联系生活,扩展新知
向学生简单介绍工业制氧的方法,同时以及揭开潜水员在水中呼吸的奥秘。同时提出“世界上最大的既经济又环保的制氧工厂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两个问题,对学生们进行环保教育。
(四) 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练习题,这几道练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 交流收获,优化新知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将尽可能的关注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活动情况。提醒学生把自己的自我评价写进学习记录卡中,装入学生成长袋中。我会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第四部分 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 = 经验+反思 ,这是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一句名言。反思是教师必备的意识
和行为。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以利今后改进。
正弦和余弦是常规的三角函数概念,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正弦和余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和探索研究相结合,尝试成功教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相互讨论,动手感知,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3.疑点: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4.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解决重难点和疑点。
四、教具准备
自制投影片,一副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为30°靠在墙上,则、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间距离为2米,则倾斜角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教学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练习:教科书P3练习。此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下、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九年化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2.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 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 药品的取用。
3.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难点
1. 药品的取用。
2.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突破
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可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讨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药品的性质、仪器的作用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演示,以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
集气瓶(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仪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器· 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 试管
(1) 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化学教案《九年化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
··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 注意事项: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 试管夹
(1) 用途:夹持试管
(2) 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 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 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
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应用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用完后,立即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演示第17页实验1~4]
5. 胶头滴管、滴瓶
(1) 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 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6. 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 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九年级物理教学课件
六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五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二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数学教学课件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课件 九年级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