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党团工作

奇怪大石头教学设计

2025-09-02人已围观

奇怪大石头教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学情分析:

  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比较多,像“突兀、秦岭、陨石、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地质知识和李四光学生也很陌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对李四光的心理感悟有一定难度,所以应通过反复朗读及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来达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2.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有重点地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

  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看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石头有什么奇怪的?石头有多大?谁认为这块石头奇怪……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划出不明白的词语,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义。

  2.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著名 孤零零 悄悄 躲闪 陨(yǔn)石 大坑(kēng) 卧进 突兀(wù)

  旅行 考察 秦(qín)岭 流域(yù) 遗(yí)迹 奇怪 严严实实

  平整 震惊

  (2)多媒体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3)这篇课文有很多难理解的词语,你弄懂了哪些?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

  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1-8自然段,感悟石头“怪” 。

  (一)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由读画,小组交流。

  1.大声读一遍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2.在文中李四光提出了哪些问题?用括号画出来。

  3.小组内交流你的思考奇怪的的大石头“怪“在哪?读一读李四光的问题,从他的问题中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全班交流。

  (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2)谁来做李四光提出自己的问题? (3)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二)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这些问题因何而来呢?这还得从李四光小时候的玩捉迷藏说起。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他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吧?

  1.出示导读提纲:

  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他们是怎样围着这块石头捉迷藏的?并画出有关语句。

  2.思考问题,讨论:

  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3.天长日久,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越来越觉得奇怪,不由得在心里想: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三)体会感悟、挖掘内心想法

  1.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分角色演一演3——8自然段。

  2.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3.小结:是呀,这块巨石确实怪,难怪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他产生了哪些疑问呢?等下节课再学习。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继续学习2-8自然段。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块石头很怪,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他都产生了哪些疑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再读课文2-8自然段,把李四光的疑问用横线划下来,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2.交流。

  (1)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引导:每次捉迷藏这块大石头都和他们一起玩,像朋友一样。在这里玩的时间久了,李四光就对这个朋友发生了兴趣,谁能读出李四光的疑问?

  和李四光一起玩的小朋友还有很多,为什么只有李四光觉得这块石头奇怪呢?

  (2)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引导学生抓住“听说、也许”体会出老师的不确定,读出这种不确定的语气。

  李四光还有什么疑问呢?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出示一句话:“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呢?”

  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哪一段话写得好?为什么?你从中能体会出什么?

  3.李四光的一连串问题就连老师和爸爸都说不清楚,他多么爱思考、爱提问呀!现在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男同学读李四光,女同学读老师。

  三、学习

  9、10自然段。

  过渡:老师和爸爸都不清楚这块石头的来历,李四光是不是就此放弃了呢?他是怎样解开巨石之谜的呢?

  1.请同学们读

  9、10自然段,思考:李四光是怎样解开巨石之谜的?从他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引导学生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终于、进一步、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有感情朗读。

  3.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你心里有什么话想跟李四光爷爷说吗?

  四、指导写法。

  1.为什么读了这篇文章后,大家对李四光爷爷能这么崇拜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看看作者在描写李四光探索巨石的由来时运用了什么写作特点?

  2.小结:是啊,正是作者对李四光的语言、动作等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李四光的形象才会在我们脑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方法,让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出色。

  五、作业超市。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抄写生字词语。

  3.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

  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多方询问——出国留学——回乡考察

  善于提问、不断探索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王红光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语句意思。

  3、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4、阅读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生活中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自然现象,能向同学老师展示一下你的疑惑吗?(学生自由表达)当你心中有疑惑时你会怎么做呢?(生回答)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两篇文章中也有小孩遇到了疑惑,他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困惑的呢?我们先来走进《奇怪的大石头》中听一听李四光的疑惑,看一看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疑惑的吧!

  二、(读)自主合作,体验阅读内容

  1、出示导读提纲:

  ①、大声读一遍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

  ②、在文中李四光提出了哪些问题?用括号画出来。

  ③、小组内交流你的思考奇怪的的大石头“怪“在哪?读一读李四光的问题,从他的问题中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读画,小组交流)

  2、交流: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看到有的同学眉头都紧锁了,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的思考? 谁来做李四光提出自己的问题? 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

  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

  谁来做李四光提出自己的问题? 你觉得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③、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执着追求的人。

  三、(交流)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这些问题因何而来呢?这还得从李四光小时候的玩捉迷藏说起。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他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吧?

  1、出示导读提纲:

  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他们是怎样围着这块石头捉迷藏的?并画出有关语句。

  2、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4、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天长日久,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越来越觉得奇怪,不由得在心里想:这么大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四、(感悟)体会感悟、挖掘内心想法

  1、出示导读提纲:

  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分角色演一演3——8自然段。

  2、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3、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五、(升华)探索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1、出示导读提纲:

  听了老师、爸爸的回答,李四光是不是就放弃了自己心中的疑团呢?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2、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3、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4、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5、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6、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所以我们自豪地说(引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是呀!同学们,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不但替自己解决了小时的困惑,他的善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追求的精神还为我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石油,但很多外国专家断定中国没有石油。而李四光经过长期的研究,认定我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也就是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我国先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所以我们骄傲地说(引读):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谁能想到,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时伙伴的一句嘲笑竟能促进一个科学家的诞生,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同学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六、作业:

  课外继续搜集、阅读其他名人故事,和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

  小时侯

  善于观察

  李四光

  善于思考 震惊世界

  长大后

  执着探索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建始县长梁乡民族小学 袁 方

  学习目标:

  1.会认“考、秦”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旅、遗、究、震”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教学难点:

  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课前准备:

  1、发动学生收集李四光生平事迹资料、图片。

  2、课前预习,认识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考、秦”等6个生字,会写“著、藏、旅、遗、究、震”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至八自然段,了解大石头给李四光带来的疑问。初步感受李四光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品质。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一到八自然段,了解大石头之怪。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文情况

  谈话:

  1、课文主要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交流:李四光是个什么样 的人?(生:著名的地质学家)

  2、李四光成为著名地质学家,与一块大石头关系密切。(板书:大石头)这是一块怎样的大石头呢?(生:奇怪的大石头)板书:奇怪的大石头

  3、

  二、读题猜文,激发兴趣

  1.板书:奇怪的大石头。学生读题(师:请再读得奇怪些) 2.猜题:课文可能讲了什么? 二.通读课文,强化感知

  教师设疑过渡:同学们,课文到底讲了奇怪的大石头的什么事?它到底怪在哪儿?

  1、初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想想词义,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⑵思考:全文主要围绕奇怪的大石头写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扫平障碍

  ⑴.学生找出难读句子或段落,在大家帮助下读正确。

  ⑵.学生说说难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疑。

  李四光: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⑶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细读课文,把握形象

  过渡:这块大石头到底怪在哪儿,让童年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请大家细细地读课文一到八自然段,划划它有几怪?(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1.一怪:孤零零

  出示句子:这块大石头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学生读句子,思考:哪个词体现了大石头的怪?理解“孤零零”并指导朗读,

  2、二怪:巨大 出示句子: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指名读句子,赛读。读着读着,你们感觉到了什么?(石头之大)理解“严严实实”。

  玩着玩着,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出示句子: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如果当时是你跟伙伴们玩,你会怎么样?

  3、三怪:时间久,来历不明

  ⑴对自己的疑问,李四光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他是怎么做的?同桌分角色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

  ⑵指名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

  ⑶评议(从语气、神态、动作是否逼真方面) ⑷再指名读

  ⑸从他和老师的对话中,你们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

  出示: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

  填空后指导朗读。说说为什么对这句话感受最深?你最佩服他的什么? ⑹对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李四光是否就此放弃?

  出示句子: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哪个词看出李四光很好问?

  ⑺老师和爸爸都不能解答这个疑问。猜一猜,此时,李四光会怎么想?

  4、从李四光的行为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指名回答。设疑:巨石之谜充斥着他小小的脑袋,他到底怎样去找到心中的答案?下节课再见分晓。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教案基本属性:

  教案名称:《奇怪的大石头》教案

  教案信息:鲁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7课《奇怪的大石头》

  文/张 阵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李四光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在草地上的一块孤零零的巨石旁边捉迷藏,时间渐久,李四光对巨石的由来产生了疑问,但是老师和父亲没能解答他的疑问。直到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回国以后,经过考察才明白巨石是被冰川从秦岭带来的,并由此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难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课下收集李四光的资料。PPT课件。。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第二课时

  一、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用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1)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2)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电脑多媒体课件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读后讨论: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三、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设计:

  7奇怪的大石头

  善于动脑→产生疑问→不懈努力→取得成功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南平实验小学

  叶华荣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的故事。

  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依据上述的教材分析、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确定如下的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书写能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精

  神。

  4、通过研读,感悟作者抓住人物对话,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会表达。

  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通过研读,感悟作者抓住人物对话,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会表达,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创造性理解,感受。本着“凭借课文,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用语文”这一思想,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连缀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搜集名人的故事,更多更好地了解他们。通过研读人物对话,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对话,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会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李四光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提醒“奇”字书写是 “大”写得小一些。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来学习有关名人故事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李四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①检查生字,我会读。(出示课件)。

  ②我会写,指导书写。重点“藏”。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完成练习: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巨石产生(兴趣)长大以后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来历,他的这项研究(成果),(震惊)全世界。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的交待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走进阅读,便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产生初步的阅读感受。进一步学习生字,扫清障碍,梳理文脉,对文本获得鸟瞰式的全景把握。】

  三、细读,品悟人物对话。

  1、默读课文想一想李四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语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三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要通过反复的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

  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交流汇报。(勤学、好问、多思) ①研读李四光与老师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体会李四光怎样提问

  你一言,我一语,李四光问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重点来分析李四光是怎样分析的

  ②出示句子:“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了。”

  你认为李四光的结论是什么。(陨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李四光与老师的对话,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对话展示人物内心活动,刻画人物勤思,好问的特点。】 ③出示句子: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老师当爸爸,你们来当李四光,你会怎么问? 李四光说:“--------------------------?” 爸爸说:“---------------------------。” 李四光说:“-----------------------------。”

  看在一问一答中,李四光进行了思考,否定了爸爸的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补充李四光与爸爸的对话,学会用人物对话的表达方法来刻画人物勤思,好问的特点。】

  2、研读第九自然段,感悟执著。

  ①出示: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②出示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图和冰川图。

  ③出示李四光的家乡与秦岭的地图。

  ④出示李四光探索第四纪冰川的资料。

  ⑤出示句子“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是呀,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让我们高兴的来读一读。

  同学们,想一想,李四光因为(

  )的研究,所以他的这一研究成果,(

  )。

  是呀,李四光能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呀。但是,他带着他的学生做到了。

  ⑥出示:李四光的图,此刻,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感受李四光的执著的探索的可贵品质。】

  ⑦小结:李四光小时候勤学,好问,多思,长大以后执著探索,最后他的研究震惊全世界,所以大家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中情感再来读一读对话部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方法提示:图书馆,上网,向别人请教等。)

  2、预习第8课。

  板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

  勤学

  好问

  多思

  执著的求索 震惊全世界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奇怪大石头

  三年级语文奇怪的大石头说课稿

  奇怪教学设计(共3篇)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石头书教学设计(共8篇)

  相关热词搜索:

  大石头

  教学设计

  奇怪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