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教案
【篇1:护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1 2
3
4
5
【篇2:基础护理学全册教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南丁格尔吗?
大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护士”,有什么理解?
对护理工作的由来知道哪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护理学的发展史
一、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护理学的形成
1.人类早期护理(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 2.中世纪的护理(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3.文艺复兴与宗教革命时期的护理 4.护理学的诞生与南丁格尔的贡献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
(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从护理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
特点:护理学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但没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护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只是执行医嘱和护理操作,“只顾病,不顾人”。
2.以患者为中心的阶段
1937年,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里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
特点:强调护理是一门专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护士不再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的整体护理。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
1978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特点:护理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了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科学。护理工作的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家庭、社区,护理任务从对患者的护理扩展到为全人类的健康提供服务。
二、南丁格尔对近代护理学的贡献
(1)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伤员。半年后,使病死率由50%下降到2.2%。
(2)1860年,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3)著书立说,最有名的是《护理札记》和《医院札记》。
(4)1907年,获英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5)其它方面: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1912年,国际红十字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章(该奖为护士的最高荣誉,每两年颁发一次)。我国从1983年开始参加第29届南丁格尔奖评选活动,至2007年已有48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其中第一位获南丁格尔奖的是王琇瑛女士。
三、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护理
医药护不分家,中医理论“三分治,七分养”,养即为护理。
(二)中国近代护理的发展
1835年,英国传教士巴克尔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医院。
1888年,美国的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 1937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
1964
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三)中国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1.护理教育体制逐渐完善: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之一。至今完善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次的教育体系。
2.临床护理实践得到较大发展。
3.护理管理体制的健全:1995年6月25日,全国开始了首次护士执业考试。
4.广泛开展护理学术活动。
第二节 护理学的性质和范畴
一、护理学的性质
护理学是一门生命科学中综合了自然、社会及人文科学的应用性科学。
二、护理学的范畴
包括理论范畴和实践范畴,其中实践范畴包括临床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社区保健、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
第三节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护理学中,人、环境、健康和护理被公认为影响和决定护理实践的四个最基本概念,其中核心是人。
一、人
(一)人是一个整体
1.人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组成的整体的人。
2.人是一个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即不断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而闭合系统是不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自然界没有绝对的闭合系统。
3.护理中人的范围
护理中的人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
(二)人有基本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归结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人有自理能力并对自身健康有所追求
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护士应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以促进护理对象恢复或增强自理能力。
二、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一切事物称环境,包括内环境(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和外环境(自然、社会环境)。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环境影响人的健康。
三、健康
1948年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健康是动态的过程
(二)健康是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完好状态
(三)健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生理因素:生长和发育水平,遗传等。
2.心理精神因素:情绪,性格,自我概念和期望等。
3.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文化和传统习惯等。
四、护理
(一)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二)整体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的应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
【教学反馈】 a1型题
1.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建于 d
【篇3:《基础护理学》教案】
《基础护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卫生系基础护理教研室
金莉
第一章 绪 论
护理是关爱生命,照顾人的健康的专业,是对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的照护。《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情感的主干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和进行临床实习的基础,也是为满足个体、家庭、社区基本需要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护理学基础是对各专科和各系统疾病的病人及健康人的具有共性的生活护理和技术护理服务。学好护理学基础是对学生日后进行专科护理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本章将介绍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以及内容与范畴,还将重点介绍护理工作方式以及对于护士的素质要求。
第一节护理学发展史
一、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以自我护理、家庭护理为主),人类为谋求生存,在狩猎、械斗及自然灾害抗争的活动中发生疾病、创伤,人们以自我保护式、互助式、经验式、家庭式等爱抚手段与疾病和死亡作斗争。
中世纪(以宗教护理、医院护理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其间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大学、医学院校,出现了一批医学科学家。护理走向独立职业。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国际上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真正走向专业化的开始。
二、南丁格尔对现代护理学的贡献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克服重重困难,前往战地救护伤员。半年后,使病死率由50%下降到2.2%。被战士们称为“提灯女神”和“克里米亚天使”。
1860年,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1907年,获英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国民荣誉勋章。
1912年国际护士会决定将5月12日(南丁格尔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1920年,国际红十字会首次颁发南丁格尔奖章。
三、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护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护理研究广泛开展,护理实践的复杂性增加,护理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扩展,推动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
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860年至20世纪40年代) 2.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观,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
3.以人的健康为护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
四、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医学与护理
早期的医、药、护一直保持着不分的状态,“三分治,七分养”就是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了疾病与饮食调节,心理因素、环境和气候改变的关系。隋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之”的预防、隔离观点。
(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护理工作就是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
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
1888年,美国人约翰逊女士在福州开办第一所护士学校。
1909年,在江西牯岭成立了中华护士会。会长均由外籍护士承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几所大学合办高等护士学校,学制4~5年,5年制的毕业生可获学士学位。此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1934年教育部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学制为3~4年,护士教育遂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直至1950年停办。
1922年,国际红十字会在日内瓦开会,正式接纳中国护士会为第十一名会员国。
1924年,由中国护士伍哲英担任中华护士会理事长;
1936年改名为中华护士学会;
1964年改名为中华护理学会。
1941~1942年,中华护士学会在延安成立分会。毛泽东为大会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和“尊重护士,爱护护士”。延安分会的成立推动了护理学术和护理质量的提高,促进了中国当代护理学的发展。至1949年,全国共建立护士学校183所,有护士328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国家卫生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国护理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护理教育被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并纳入正规教育系统。
1976年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专业再一次获得新生。
1977年以来,中华护理学会和各地分会先后恢复。
1978年后,开展了护理国际交流。
1979年,为护理工作转折点,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两个文件“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
1980年,由南京医学院及南京军区总院联合开办了“文革”后第一个高级护理进修班,学制3年,获大专学历。同年开始进行了护理技术职称评定。
1983年天津医学院率先开办了5年制护理本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其后,相继有1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本科专业,学制5年。
1992年、1993年分别批准了北京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为护理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2年卫生部正式成立了护理处,1985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了护理中心,以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取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护理学科发展的支持。
第二节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
一、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即:人、环境、健康、护理。
1.人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能力分析
1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淫乱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3对出院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经过治疗的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目的主要为后期康复。如菌痢、伤寒等某些传染病恢复期仍然具有携带状态,故出院后仍应隔离消毒一段时间;脊髓灰质炎患儿出院后应该继续进行家庭康复,教给患儿及家属按摩肢体及功能锻炼的方法,使患肢功能进一步得到恢复;乙肝患者出院后应合理饮食,戒饮酒,更不可酗酒,要遵医嘱继续用药,不可乱求医,不可滥用偏方,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对年轻女患者宣传母婴阻断防止下一代感染乙肝病毒的方法及重要性[4]。
4.4对于无症状病原携带者及门诊慢性传染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一些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不出现任何症状,如全球约有75%的女性感染沙眼衣原体后没有任何症状,但她们同时又携带这病原体,具有一定的疾病感染力和传播力。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应通过健康教育使其建立定期进行体检的意识,使患者自己和家属及时了解病情的发展和传播能力。同时对于一些高危人群,例如性服务工作者,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这部分高危人群了解沙眼衣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自觉形成定期体检的意识,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此外,还应对这类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和社会责任心,使其了解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增进其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疾病的风险,促进健康。而对于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来说,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则为消除顾虑,帮助其建立信心,鼓励患者合理饮食和适当休息,增强自身机体免疫力,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健康。同时对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使他们充分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在保护自己不被传染的同时,要对患者本人多些关心和照顾,不要疏远甚至是歧视患者,并要适当鼓励患者积极应对,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以轻松的心态应对疾病。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培养护理人才的需求,是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是护士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必须具备的重要职能[5]。作为传染病护理学教师,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将健康教育内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学习健康教育能力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多为其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有关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将来适应社会、更好地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区开展产后访视的重要性
贾琼
九江学院护理学院(学号11017010123)
指导老师:汪娩南
摘要:为了适应医疗模式的转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产后产妇和新生儿住院时间逐渐缩短。出院后依然会在产褥期护理及新生儿护理中面临各种问题,因此产后访视是促进母婴健康的重要措施[1]。近些年,在产后访视开展工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还需改进。现将产后访视的重要性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
产后访视;
重要性;
问题;
改进
产后访视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访视可了解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给与健康指导。产后访视是护理工作的延伸,在产褥期保健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将产后访视的重要性及评价综述如下。
1.产后访视的运作[2]
1.1 物品的准备 救护车一辆,婴儿磅秤,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测量仪,出诊药箱内药物
器械及消毒物品分层放置,按序排放,取用方便。
1.2 人员准备 设立专职产后访视小组并进行培训产后访视小组由5名成员组成,3名高年资的妇幼医师,2名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其中包括《中华人名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规文件。
1.3 建立联系,信息反馈制度 按照产后访视文件的规定,在偿付出院前发给 每位产妇3张“产后访视回执”,并规定了到家庭访视的时间,第一次在产后出院3天内,第二次在产后14天,第三次在产后第28天。产后访视员在每次访视完毕后,取回产妇签名的“产后访视回执”,作为访视依据,并将产妇产褥期医疗保健情况和新生儿方式情况及指导处理意见分别登记在《孕产妇系统管理保健手册》和《宝宝健康手册》上,作为产妇保健系统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环节。
2.产后访视的内容 包括母亲体温、血压、饮食、睡眠、大小便、精神、情绪、
1
喂养方式,检查乳房以及乳头情况、有无红肿,乳头有无皲裂,注意乳房胀满程度、乳量多少等,检查子宫底下降程度,有无压痛、检查腹部或会阴伤口愈合情况,恶露颜色及气味、产褥期症状等。指导产妇全面合理的营养,进行乳房护理指导,母乳喂养指导,指导产妇体能训练,保证产后4-6个月纯母乳喂养,产妇卫生避孕知识,了解产妇心理状况等。常规对新生儿进行健康检查,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精神状况、呼吸及体温,吸吮反应、进食情况、黄疸等做重点检查。讲解新生儿生理特点,检查脐带是否脱落、脐周有无红肿和分泌物,示范新生儿穿衣、游泳、抚触、脐部及臀部护理的操作及护理注意事项[3]。
2.1 母乳喂养 宾美英[4]对2360例新生儿进行产后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患病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说明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蒲小妮[5]通过研究不同次数的家庭访问后认为,加强家庭访视可显著提高4-6月的母乳喂养率,保证了母婴健康。
2.2 产妇出现的问题 鲁涛[6]通过对1229例产妇的方式中发现,妇女产褥期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排名前6位依次是乳腺问题、肛肠疾病、乳汁分泌不足、腰腿疼痛、乳汁淤积、痔疮,不良的活动习惯为活动少不做产后操、紧闭门窗、不晒太阳、不刷牙、不洗头、不下床。通过产后访视可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给予治疗和指导,效果显著。性生活应在待产后(分娩后6周)检查完毕恶露干净、生殖器已复原情况下恢复,哺乳者不宜采用药物避孕,哺乳期无月经困难于预测排卵何时恢复,要坚持避孕。[7] 2.3 新生儿出现的问题 刘爱君[8]对209例新生儿分别在第7天、第14天、第28天进行家庭访视,发现新生儿常见的护理问题为黄疸、脐部渗液及脐炎、湿疹、惊厥、保暖过度、捆绑新生儿、夜啼、正确进行新生儿抚触、预防接种。对此在访视过程中给与针对性的干预,育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4 意义 产后访视直接关系到产妇康复,婴儿健康成长和母乳喂养的成功[8]。通过产后访视母乳喂养率达到90%以上,新生儿均未发生脐带发炎,无核黄疸发生,例数极低体重儿均顺利过渡到母乳喂养[9]。产后访视及健康指导是护理工作的延伸,弥补了产妇住院时间短的不足,将护理工作延伸到了产褥期结束甚至更远,护士走出医院,深入社区,走进家门,传递健康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鼓励并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参与到健康护理中,让他们 2
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使产妇得到及时正确的帮助[8]。
3.产后访视服务现状
3.1 产后访视服务知晓率 岳廷棉[10]及其同事进行回顾性调查后表明,产妇对产后访视服务的知晓率并不高,仅为61.30%,尤其是外来人口的知晓率更低,而且知晓的途径也很有限。
3.2 产后访视率 《全国城乡孕产期保健质量标准和要求》规定了城市产后28天内应进行3次访视,其访视率应达到80%。然而在岳廷棉[10]等调查后访视率为76.97%,并不十分乐观,需要大幅度提高才能符合当前的实际要求。在未做访视的原因进行调查,除了在“月子中心”外,因无人上门或电话随访占52.80%,拒绝访视占30.77%原因为有问题可以找医院、自己可以解决、月嫂的帮助和(或)自己为经产妇有经验等,对提供的服务不信任占一定比例,因有偿服务不愿花费并未构成拒访的主要原因。
3.3 访视满意度 满意度高低反映了产后家庭访视服务的质量已经被纳入工作考核标准,岳廷棉[10]等的调查结果为产后访视满意度为68.79%,满意度较低。
4.产后访视的新模式 覃桂荣[11] 在对62例产妇实施新模式的产后家庭访视,干预组由产科责任护士、接生助产士、心理咨询师、产科医生、儿科护士组成家庭访视小组,2人一组,在常规产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新模式的产后家庭访视。开展产后新模式易使产妇产生信任感,提高产妇的满意度,有效帮助产妇适应产后生理心理变化,降低产褥期生理疾病发生率及产后情绪不良、抑郁症的发生。
5.产后访视护理记录单 刘瑞贞[12]等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护理工作实际制定了产后社区访视护理记录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⑴ 记录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了产后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工作的过程,可为日后查证提供依据。⑵记录单采用了标准化格式,减少了社区护士书写护理记录单的时间,有更多的时间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⑶ 产后社区访视护理记录单可提供给其他工作人员,时期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问题有所了解,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科研、教学的素材,为同行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依据。
目前产后访视工作开展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我国目前从事家庭访视人员有医 3
生、护士、助产士等组成,但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13]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够,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服务知晓率较低,方式率和服务满意度均不高,因此要重视产后访视工作的开展,加大产后访视工作的教育宣传力度,优化访视服务,提高访视率和满意度。完善服务机制,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完善社区妇幼保健体系,可以从胎儿期就对孕妇进行管理,从婴儿出生就建立健康档案,改进健康教育方式和载体,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宣传,以扩大覆盖面,是产妇及其家属更好地配合和支持访视人员。[14]
参考文献:
[1] 张宝芸,郭秀静,王玉琼.医院开展产后家庭护理访视现状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5):57.[2] 王晓春.产后访视在社区保健中的作用.中国实用医药,2007,2(4):101.[3] 费秀英.社区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10,25:4501.[4] 宾美英.2460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保健营养,2012,7:2245.[5] 刘爱军.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2,5(3A):150.[6] 鲁 涛.1229例产妇产后访视结果分问题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96.[7] 程 梅,陆 梅,吴秀华.产后家庭访视的护理指导.临床调护中国民间疗法,2012,20(5):69.[8] 蒲小妮.产后家庭访视与4-6月母乳喂养的关系.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152.[9] 李 玲.产后访视服务方法对母婴保健的效果分析.中国优生优育,2012,18(2):100.[10] 岳廷棉,朱丽萍,李莉.社区产后访视服务现状调查及分析.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0,1(5):269.[11] 覃桂荣.新模式产后家庭访视对产妇产褥期身心康复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20.[12] 刘瑞贞,李华喜.产后社区访视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护理学报,2006,13(6):56.[13] 王风云.产后访视需求的调查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2):206.[14] 贺 荣.产后访视在妇幼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0):1591.
4
早教教学教案模板表格
教案表格模板教学(共20篇)
微格教学教案设计表模板
体育教案表格格式模板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表格 护理学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