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生物实验课教案模板

生物实验课教案模板

时间:2025-08-03 02:35:51 浏览次数: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及主要连接方式;

2、呈色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纲要

1 凡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2 肽键的数目不同,产生双缩脲反应的颜色也不完全相同,在淡红色与紫红色之间

3 一切蛋白质都有双缩脲反应

4凡含有游离a-氨基酸的蛋白质,胨,多肽及氨基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除外)均可在中性溶液中与茚三酮共热呈现兰紫色反应,即茚三酮反应

思考题:

举例几种代表性的蛋白质呈色反应?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1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凝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观察各种理化因素对蛋白质性质的影响

2、分析和掌握变性、沉淀、凝固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教学内容纲要

1、重金属盐类(铅、铜、银、汞等盐类)可与蛋白质的游离羟基生成不溶的蛋白盐沉.

2、蛋白质溶液加热,增加分子碰撞,当分子动能达到凝固温度临界值时,其冲动力使键断裂破坏分子内部立体构型,而失去天然蛋白质的性质,溶解度减小,而形成不可逆的沉淀

3、蛋白质水溶液中加酒精至相当浓度时,酒精使蛋白质胶体粒子脱水,从而降低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而产生沉淀,若迅速加水,稀释减低酒精浓度,沉淀可复溶。但如酒精接触时间过长,引起蛋白质变性,则沉淀不能复溶。

思考题:

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2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了解蛋白质两性解离性质。

2、掌握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 教学内容纲要

1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虽然大多数的氨基与羧基以肽键结合,但总有一定数量自由的氨基和羧基,以及酚基、巯基、咪唑基等酸碱基团,因此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是两性解离电质。

2 调节溶液的PH,使蛋白质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为零,以兼性离子存在,此时溶液PH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思考题:

等电点测定的方法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

学时

3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怎样鉴定淀粉酶具有

专一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酶的高效性、特异性及温度、PH、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2、了解抑制剂的特殊性质和应用等。 教学内容纲要

1、证明淀粉酶是具有底物特异性的酶,只能作用特异的底物---淀粉,淀粉酶活性大小可以用反应速度来表示,酶促反应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酶活性大小可以用反应速度来表示,即在单位时间内,酶催化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衡量。

3、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均使酶的活性下降。 思考题: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4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蛋白质含量的双缩脲法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纲要

1、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作用,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肽键,与双缩脲类似,也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颜色反应,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2、血清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3、血清中蛋白测定的应用 思考题:

血清中含有哪些蛋白?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2 学时

5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蛋白质含量的考马斯亮蓝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纲要

1、考马斯亮蓝(Coomaie Brilliant Blue)测定蛋白含量存在着两种不同颜色形式,红色和蓝色。此染料与蛋白质结合后颜色由红色形式转变成蓝色形式,最大光吸收由465nm变成596nm。在一定蛋白质浓度范围内,蛋白质和染料结合符合比尔定律(Beer’s law),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染料在595nm处光吸收的增加量得到与其结合的蛋白质量。本法测定范围为10~100μg蛋白质。

2、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3、蛋白检测的测定精度 思考题:

BCA方法的基本原理?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2 学时

6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血糖的因素。

2、掌握分光光度法进行血糖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法。 教学内容纲要

1、葡萄糖在加热的有机酸溶液中能与某些芳香族胺类,苯胺,联苯胺,邻甲苯胺等生成有色衍生物

2、利用葡萄糖在醋酸溶液中脱水后,与邻甲苯胺缩合,生成青色的Schiff碱 思考题:

邻甲苯胺溶液配置方法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7 《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血清中胆固醇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掌握醋酸酐法和邻苯二甲醛法比色法等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纲要

胆固醇的测定临床常用的比色法有两类:

1、固醇化的氯仿式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酐-硫酸试剂,产生蓝绿色。

2、

固醇的醋酸、乙醇式异丙醇溶液中加入高铁-硫酸试剂产生紫红色。

由于胆固醇颜色反应特异性差,直接测定往往受血液中其倔因素干扰,所以精细的方法是先经抽提,分离及纯化等步骤,然后显色定量。实验采用醋酐-硫酸单一试剂显色法。本法测定100ml血清总胆固醇的正常值为125~200mg。

醋酐能使胆固醇脱水,再与硫酸结合生成绿色化合物。。

胆固醇及其酯在硫酸存在下与邻苯二甲醛作用,产生紫红色物质,此物质在550nm有最大吸收,可用比色法定量测定。胆固醇含量在400mg/100mL之内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法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将样品中的胆固醇抽提出来获去除样品中的蛋白质),灵敏稳定。

3、蛋白检测的测定精度 思考题:

胆固醇可以转化为哪些生理活性物质?

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是什么? 主要参考书:

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赵永芳《生物化学技术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 实验学时:4 学时

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改进

崔家桥中学 滕婷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出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一个观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通过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能够描述出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又为学好种子的萌发过程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的实验材料仅仅只有一种大豆种子,大豆种子只能代表双子叶植物种子这一类种子的结构。书本对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其实对学生了解种子的种类以及结构是不利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将实验材料换成了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学生可通过观察绿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的异同。

四、实验器材

浸泡过的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碘酒、刀片、放大镜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淀粉遇碘变蓝

六、实验过程

1、分别取三粒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置在吸水纸上

2、将一粒绿豆种子的种皮剥开;
另外一粒绿豆种子剥去,并用手掰开的两片子叶;

3、将一粒玉米种子的果皮剥开;
另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进行纵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对种子的外形进行观察,然后用放大镜对种子的结构进行对比观察。

七、实验效果

1、通过观察发现玉米种子一层皮即果皮剥去后,里面还有层皮,就是种皮,使学生亲眼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玉米种子其实是果实。而绿豆只有一层皮即种皮,所以绿豆是种子。

2、通过对比观察两种种子的结构,了解到像玉米这种单子叶的植物和绿豆这种双子叶植物的结构的异同。

八、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了解到我们食用的许多农产品有些是果实有些是种子。

2、通过增加对玉米种子的观察,更加形象生动的补充了学生对种子的种类及结构差异性的漏缺。

3、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

一、实验目的:

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0页的一个实验。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三、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取材方面:选用了大鱼肋骨。

2、实验方面:由一个实验——燃烧小麦种子,改为了两个实验,即骨的煅烧及骨的脱钙。

3、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五、实验步骤:

1

1、用镊子夹取鱼骨在酒精灯上煅烧,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并闻煅烧过程中的气味。

骨的煅烧

2、将大鱼肋骨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烧杯中,约过15分钟左右,将大鱼肋骨用镊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盐酸,观察骨的变化特点。

六、实验结果:

1、骨煅烧后,烧掉了有机物,剩下了硬脆的无机物。

2

2、骨在盐酸中浸约15分钟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而且将剩下的有机物用镊子取出后,再用清水冲洗,能用手将这一根大鱼肋骨弯曲并打成结。

所以,整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七、小结:

该实验效果明显,取材容易,操作时间短,简单明了,设计严密。通过实验能够给学生直观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潭溪镇中学 吴双娇

一、使用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二、使用器材

25%左右的硫酸溶液,嫩白菜叶或树的嫩芽,清水,烧杯,镊子,石棉网

三、实验改进

1原实验用食醋和清水配制,现改用25%的硫酸溶液。酸雨大多为硫酸型改用硫酸现象更明显。

2:原探究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短时间内不可完成,改用嫩白菜叶或树尖嫩芽材料易找,还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3实验为模以探究实验,但七年级学生实验能力有限,我采用教师引导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堂探讨的形式开展更可行。

四、实验原理

1: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使植物死亡。

2:酸雨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发育,甚至使之死亡。

五、实验目标

1.通过探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2.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实验内容

1.课标要求

通过模以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到酸雨的危害性,从而认识到控制酸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实验练习,实验技能从无到有,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实验中有硫酸,从安全角度考虑,教师演示学生探讨更可行。

七、实验步骤

1.将新鲜的白菜叶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投入等量的稀硫酸和清水中;
2.20分钟后,捞出叶片,分别放在两个石棉网上;

3.比 较叶片颜色、形态的变化;

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现象记录等探究过程。

(2)影响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

1.硫酸的浓度要合适,太浓所需时间太短,太稀所需时间太长。时间大约二十分钟为宜。

2.选取的叶片要新鲜,叶片上没有蜡质层。 3: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指导。

八、实验效果评价

1:实验用25%左右的硫酸溶液模以酸雨,用新鲜的白菜叶代替种子或幼苗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的时间缩短,一节课内不仅完成探究还完成本节内容的讲授。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及思想情感的培养,要遵循低起点重过程高要求的原则。

实验探究法教学中,借鲜鲜活活的生物,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起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思,五官并用。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掀起一个又一个学习高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乐趣(重过程);
学无止境,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思想情感的培养,不是几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师要高瞻远瞩,从培养21世纪有用之才的角度开展工作,教学内容不拘泥课本,通过联系实际达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课外实验延伸,学生在深入追求生物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热爱生物科学的志趣(高要求)。

这样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就能落到实处,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逐渐得到升华。教学反思《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反思》一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反思

1、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学生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真正学好基础知识和获得能力。《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生物学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还规定生物课在初一年级开始设课。由于初一不开设物理、化学课程,这样生物学就是中学生开始学习理科的起始科目,是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理科实验。生物学实验教学占据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为今后的理化实验教学打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教学除了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它还能训练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有明白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更好的设计和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

2、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反思:

通过3天生物实验课的观摩学习,我对生物实验课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了。我将自己的反思总结如下:

a) 对于开设实验课的目的不明确,实验教学常常陷入应试教学的漩涡当中。有些操作步骤以及对实验现象、结果的总结分析,只给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强化记忆,在考试中仍能得高分,而且这比实际操作省时省力。可是学生们真正操作起来还是不会。这对学生们的生物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以“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实验为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初步观察;
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其实学会使用显微镜最重要。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识记显微镜的结构上,那么同学们自己练习使用的机会和时间就大大减少。尤其是用导学案印上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让同学们填图并提问记忆,这样做倒不如让他们自己拿一台显微镜对照课本插图识记更有意义。还有,在导学案上出示大量的练习题,有判断污点位置的,有移动标本的,有判断细胞大小多少的„„这一些对学生们应付用纸笔作答的试卷非常好,而且效果明显。可惜它们偏离了我们的实验目标,与我们这一节实验课的初衷相悖了。

b) 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要加大力度,点拨辅导要细致到位。如在“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牙签狠狠的在自己的口腔内侧壁刮来刮去,然后拿下来看看,什么也看不到。再伸进去刮,最后把刮了几分钟的牙签咬在嘴里,像在剔牙。如果教师看到了此情景,能及时点拨并且作为共性问题在班里讲一讲,接下来的操作会更加顺利。滴管的使用:有的同学用两个手指头捏着橡胶乳头,生理盐水在顺利到达载玻片中央之前已经滴满了试验台上任何一个可能到达的角落,幸好不是盐酸!滴碘液染色时也是一样的操作,甚至把滴管倒着拿,碘液一直流到橡胶乳头中,万幸,这只是碘液!还有在盖完盖玻片后,有的同学用镊子或手指不断敲打,挤压盖玻片。原来是在赶气泡!在染色时,有的同学将碘液围着盖玻片滴一圈,连盖玻片上面也不放过。这一些都需要我们老师严格要求,指导到位。

c) 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全面关注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要让他们对实验结果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知。要想获得理想的授课效果,教师要说清楚,讲明白,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包括语言方面的。如果听到学生描述说“看到一个明亮的

1 光圈”老师应当及时纠错并让他明白“视野”与“光圈”的区别。有时老师要做必要的演示操作。如在讲解“盖盖玻片”的过程中,仅靠语言不能达到点拨的效果,由于盖玻片和载玻片都比较小,如果用大一点的模型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做完一个临时装片后,有很强的观察欲望,那么老师要在学生观察之前给他们出示一个所要观察的标本的清晰物像,而且要讲清楚在显微镜下找到类似的清晰物像才算操作成功。这样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观察,效果会更好。否则同学们在显微镜下只要看到点东西就兴奋,满足,反而会误入歧途。

d) 在实验课上,有效的管理学生是很重要的。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使这节课流畅,高效,达到预期的目标。同学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看到镊子、滴管、显微镜等都想摸一摸,试一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不加以规范引导,它会使你的实验课偏离目标,同时分散注意力,有时会损坏仪器设备,严重的伤到自己。这一些在我的课堂上都出现过。要想有效地改变,需要我们在平时准备充分,实验课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合理安排,认真指导。

3、综上所述,上好实验课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a) 教师自身的转变很重要。要明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它与应试教学相区别。这样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才能避免越俎代庖“讲实验”的现象出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多做多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b) 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写好相应的实验课教案,确定实验具体目的与要求,确定实验的重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准备好实验材料用具。在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自己做一遍实验,以确定实验选材以及关键步骤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时间,并以此安排教学进度,从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c) 若是本节实验课较难,除了让同学们提前预习,熟悉步骤以及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训练实验课的小助手。利用课外时间培训小组长,让他们事先熟练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以便在实验课上充当“小教师”,真正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尤其是在班额很大的情况下,很实用。而一般实验课,教师可以拿出几分钟的时间通过提问了解学生们的知识储备,稍加点拨,选出“小组长”,也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这样更利于深入学生,个别辅导,点拨到位。

d) 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是最重要的。在听课时,我们直接看到的就是这一部分。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教师的素质,更能体现学生的素质。因此,在学生上第一节实验课时,老师便要让他们明确实验室里的规则,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培养他们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学生们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应当及时处理、解决,以免扰乱课堂秩序。在恰当的时候做好讲解和必要的演示师范也很重要,而且要讲解到位,演示清楚、具体、明白。如果在讲解中漏掉了材料用具的介绍,学生们就会出现“用手指头擦镜头”,“用吸水纸当纱布”的现象。因此,生物学实验课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很重要。而时时刻刻关注学生们的行为,及时点拨指导,便能体现老师的价值,使实验课变得精彩高效。

WORD格式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 饲养和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

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

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

生活习性和食性。

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

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

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

(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

( 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

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

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动作比较。

讨论:

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

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

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实验二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

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提示:

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

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

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

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

飞行有什么关系?

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

度怎样?

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

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

找资料。

(见课本提供的资料,对你理解鸟的飞行会有所帮助。)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结论是:

表达和交流: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实验三

背景

动物的绕道取食

“尝试与错误” 是常见的学习行为, 在前面介绍蚯蚓走 “T” 字形迷宫的实验中,

蚯蚓要经过大约 200 次失败的尝试, 受到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 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

动物越高级,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当

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失败”学会绕道取食。当然,也不排除不经过“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背景材料, 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的探究问

题。

你提出的问题是:

作出假设:

你所做出的假设是:

制定计划:

你所制定的计划中,应当包括: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准备适当的食物,选

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参考课文插图作为示例。

实施计划:

按你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

认真统计一下动物需要经过几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

解决绕道的问题?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你的结论是:

讨论:

、跟同学交流这个探究的过程、

结论和结果、不同动物

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2、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行过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

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专业资料整理

1 “尝

WORD格式

实验四 蚂蚁的通讯

提出问题:

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作出假设:

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知道, 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 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 比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 他们是靠什么

传递信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

你的假设是:

制定计划:

你可以参考课文的探究方案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用大些的鱼缸或其他容器饲养一窝蚂蚁, 在离蚁穴不远的地方放置一些食物,蚁群会派出一些侦察蚁先进行侦查, 然后大批的工蚁就会出来搬运食物。你可以在观察侦察蚁返巢的路上放好一张纸片, 让它从上面爬过。

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或挪动纸片,观察工蚁的行为。

侦察蚁在纸片上留下气味了吗?怎样证实它呢 / 用多张小纸片事先铺满侦察蚁要走的路径,当侦察蚁群走过后,将小纸片重新排列,如排列成半圆形等,将食物放在圈心处,观察蚁群

的行动。

在制定计划时应当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

饲养蚂蚁时需要注意什么?给蚂蚁提供什么样的食物?把纸片换成其它,如树叶或其它

物体可以吗?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通过小组讨论,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假设?你的结论是:

表达与交流:

你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别有兴趣的现象吗?比如, 将侦察蚁爬过的众多的纸片摆成一个圈其它工蚁会不会沿着这个圈不停的转圈呢?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说给同学们听。

讨论:

1、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吗?

2、通讯在社会行为中有什么意义?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实验五 :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身边的动物。

2、通过调查,了解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材料工具 : 笔、记录本。

方法步骤:

观看课文的插图,是一些同学调查的情景, 请你参考他们的做法,通过讨论,制定自己

的调查计划。

注意事项:

该项调查活动可以采取访谈的方法, 也可以采取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资料的方法,

设计调查方案时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采访时要提哪些问题才能达到你预期的调查目的?写出你的

调查提纲。

2、想一想在调查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怎样才能是别人愿意回答

你的问题。

3、如何做好采访记录和撰写调查报告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实验六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

细菌和真菌

提出问题:

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那些环境更多一些?哪些环境

少一些?哪种环境根本没有?

探究思路:

如果请你帮助幼儿园的教师想个办法, 让小朋友知道手上有细菌和真菌,饭前必须洗

手,你有什么办法?

请大家结合课文的插图进行分析并作出检验准备。

材料用具:

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的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

标签纸、放大镜。提示:

1、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

2、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 1 号、2 号),将标

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3、为什么要有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各做什么用?

4、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例如,在教室或草地、

林中、汽车站旁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 5—— 10 分钟,

再盖上,封好。又如,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

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如果你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

只需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5、应考虑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

都需在同一环境下培养吗?

讨论:

1、为什么用的培养基和培养皿,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

2、提示 4 相当于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3、通过各组的交流,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

4、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

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情况存在吗?是什么情况?为什么?

5、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那

些基本条件?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实验七制作孢子印

实验目的

1、认识孢子是真菌的一种生殖器官。

2、了解真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

材料用具:

新鲜的蘑菇、解剖刀、白纸或玻璃板、培养皿或玻璃杯、放大镜。

方法步骤:

1、选取一个较大的新鲜蘑菇或香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

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

烧杯,以避免散落的孢子被风吹散。

3、第二天,拿开培养皿(或玻璃杯)和菌盖,就可以看到在白

纸或玻璃板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性孢子印。

4、孢子印是由菌褶上散落下来的孢子组成的。用放大镜观察孢

子的大小和颜色。

讨论:

专业资料整理

生物实验的基本要求

【考纲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梳理】

一、生物实验的基本内容

(一)实验目的(要解决的问题);

(二)实验原理(实验所应用到的生物学知识或原理);

(三)实验方法(常用对比实验法);

(四)实验中要检测的指标(衡量实验结果的标准);

(五)实验假设(实验中可能会得到的结论);

(六)实验器材(实验中要用到实验材料、试剂和用品);

(七)合理设置对照组(常用的对照方式有:空白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和条件对照等);

(八)实验操作步骤(实施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九)实验结果的预测、记录、分析(结果的预测:实验结果不明确时一般从3方面预期,即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无显著差异、有显著差异的正反两方面)。

二、实验操作步骤

(一)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实验准备工作。通常分三步:
(1)第一步:仪器、材料等的分组编号;

(2)第二步:一些药品的配制和材料的预处理;

(3)第三步:对各组别实验对象进行对照处理(加入相应的材料、试剂等);

2、第二阶段,实验条件的控制(不同实验中的条件不同,如温度、O

2、光照、水等)。

3、第三阶段,实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有一些生理实验还须进行重复实验。

(二)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基础训练】

1、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捕虫草叶囊中的液体含有蛋白酶而不含淀粉酶。要求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中的测定指标(衡量实验结果的标准)、合适的材料及药品和器具、实验过程、结果分析。

(1)实验目的:验证捕虫草叶囊中的液体含有蛋白酶,不含淀粉酶。

(2)实验材料:精肉块、马铃薯块。

(3)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

(4)原理: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即蛋白酶只能促使蛋白质(如精肉块)分解,却不能促使淀粉(如马铃薯块)分解;
淀粉酶只能促使淀粉(如马铃薯块)分解,却不能促使蛋白质(如精肉块)分解。

(5)测定的指标:精肉块、马铃薯块的体积变化。

(6)过程(步骤):

a、准备1cm的熟精肉块、熟马铃薯块各2块;
捕虫草叶囊中的液体20mL;
20mL的H2O;
取4支相同的试管编号(

1、

2、

3、4);

b、在

1、2试管中各放入1块熟精肉块,在

3、4试管中各放入1块熟马铃薯块;

1、3试管中各注入10mL捕虫草叶囊中的液体,向

2、4试管中各注入10mL的H2O;

c、将4支试管放在适宜的温度下一段时间,观察各试管中熟精肉块、熟马铃薯块的体积变化[提示:也可以只用2支试管,每支试管各加1块熟精肉块和熟马铃薯块(分别标记),1号试管加捕虫草叶囊中的液体,2号试管中加H2O。

(7)结果与分析:只有1号试管中的肉块体积变小(或消失),证明捕虫草叶囊中的液体只含蛋白酶而不含淀粉酶。

2、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SO4反应能产生紫红色物质,这是蛋白质的双缩脲反应。请根据这一反应特征,利用下列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人的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1)实验目的:证明人的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

2

3(2)实验原理:人的唾液淀粉酶和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CuSO4反应能产生紫红色物质。

(3)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

(4)实验中测定的指标(衡量实验结果的标准):蛋白质的双缩脲反应产生紫红色物质。

(5)材料、药品、器具:
①材料:蛋清、人的唾液淀粉酶。

②药品: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

③器具:试管、量筒、滴管。

(6)对照组的设置:以蛋清为对照组。

(7)操作步骤:a、取2支相同的试管,编号;
b、1号试管中加入2mL稀释的蛋清,2号试管中加入2mL新鲜的人的唾液;
c、向2支试管中各加入2mLA液并摇匀,再各滴加3滴B液摇匀;
d、观察比较2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

(8)结果:两试管均呈紫红色,证明了人的唾液酶是蛋白质。

【高考模拟】

3、下面是一个探究激素甲是否能引起已阉割成年雄性小鼠求偶行为的实验及结果预测。请回答:

(1)选取一批已阉割的无求偶行为的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注射激素甲溶液作为实验组;
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生理盐水的干扰。

(2)预测实验结果:若A组表现求偶行为,B组不表现求偶行为,则表明该激素能引起阉割小鼠求偶行为。若A、B组均不表现求偶行为,则表明该激素不能引起阉割小鼠求偶行为。

生物学实验教案模板(共3篇)

学校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共13篇)

中学生物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共11篇)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共10篇)

高二生物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共3篇)

相关热词搜索: 模板 实验 生物 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