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事迹材料(3 篇)
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第一篇:
――王立彬 ?
王立彬,男,汉族,中共党员,于 1974 年 10 月,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程度,2006 年 4 月参加工作,现任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党委副书记。自农场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该同志立足岗位,主动作为,坚持每周至少 3 天走访贫困户,严格按照农场”三个一”的要求并制定脱贫措施,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用真心扶真贫,用真情扶真困,帮助贫困户脱贫。
第五管理区区直辖 4 个居民委,1143 户,2771 人,是友谊县三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其中 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0 户,40 人,2015 年初开展贫困户精准帮扶后,现有贫困人口 4 户,8 人,脱贫 16 户 32 人。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王立彬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第五管理区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和”五进十出”工作法,在严格执行”十退出”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居委会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社区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紧紧抓住精
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评议出的 20 户贫困户名单在管理区进行长期公示,并公布农场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托项目,解决贫困户急需。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排除万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落实项目资金 40 余万元;新修区直道路 3 公里,维修区直主道 2 公里,新修公共厕所 3 座,为行动不便的贫困户修建小型厕所 7 座、室内厕所 3 所。得到了管理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
王立彬同志带领社区干部,配合驻村工作队和农场领导,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养植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一是 2015 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致富能人”来村里流转土地 1000 余亩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使管理区群众在获得土地流转租金的同时,通过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二是引导群众在发展养殖业做文章。引导贫困户联合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发展养殖业,目前管理区养鸡、养鹅、养羊户逐渐增多,群众增收明显,尤其是有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殖脱贫致富。
四、精神扶贫,重拾活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
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王立彬同志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
对那些见人”不抬头、不说话”自卑的贫困户。王立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明白如果解决不好,这些人很有可能走到社会的对立面。为此他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经常到这些”精神贫困”的贫困户家中,同他们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协调解决现实困难,帮助寻找致富门路,联系外出务工。通过精神扶贫,那些自卑的贫困户现在见人也热情了,一些活问题得到了解决,找到致富门路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一些贫困户年内就能脱贫。
目前王立彬书记与管理区”两委”班子继续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同县扶贫工作队和管理区干部一起,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
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第二篇:
xx,中共党员,现年 52 岁,目前担任子长县妇幼保健所所长之职,2015 年自从扶贫工作开展以为就一直着手于子长县史家畔镇史家畔村的包扶工作。子长县史家畔镇史家畔村,2016 年原有贫困户 9 户共 14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 3 户共6 人,无劳动能力(兜底)6 户共 8 人。在 2017 年 3 月复核中剔除贫困户 2 户 4 人,新进增加 4 户计 17 人,现有贫困户 9户共 27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 6 户 23 人(3 户 12 人未脱贫,3户 11 人已脱贫)无劳动能力(兜底户)3 户 4 人(2 户 3 人未脱贫脱贫,1 户 1 人已脱贫)。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x 同志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询问贫困户身体情况并带领单位医护人员为其检查身体,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
史家畔村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回头看”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和“五进十出”工作法,在严格执行“十退出”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村组干部会初选,“第一书记”和乡村干部走访,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评议初的 9 户贫困户名单在村部显眼位置进行长期公示,并公布县扶贫办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二、依托政府政策,解决贫困户急需。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排除万难与相关单位协调,准备今年在史家畔村开展卫改厕十几个,目前正在摸底,群众积极性普遍较高,今年计划主要在本村公路沿线新建卫厕所,力争明年全村全面覆盖卫改厕工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召回现住在县城的 3 个贫困户户主回村,组织工作对人员给五户申请对象在窑洞前进行拍照留档,完善易地搬迁相关合同的书面材料等。
三、维修和装备党员活动阵地。
给党员活动室赠送铁皮档案柜三个(价值 1000 多元),
赞助 2000 元为党员活动室建炕、烟囱、更换破旧的牌匾和档案盒。并派遣妇保所一名职工长期驻守史家畔村以便及时了解村民的情况。
四、找准路子,鼓励贫困户再就业。
xx 同志带领村干部,配合驻村工作队和乡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的为贫困户寻找再就业的机会。通过 xx 同志的努力蔡春福家庭,蔡春福在史家林平继续干环卫工,儿子蔡明明联系好去高速公路打工,现在工程还未开始,在家零时找活干赚钱。刘其恒家庭,儿子史宝红在洛川干粉刷工,近期一直有活干,刘其恒在杨家园则卖黑豆芽,给两个孙子做饭。
五、精神扶贫,重拾活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 xx 同志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在每次走访过程中都注意培养贫困户在工作和活中能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
目前 xx 同志正带领村“两委”班子继续按照制定的脱贫规划,同县扶贫工作队和乡干部一起,做细做实精准扶贫,确保一户一策落到实处,贫困户按时按质脱贫。今明两年,将重点实施两个项目,一是依托扶贫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
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例如农村卫改厕等;二是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完善易地搬迁相关合同的书面材料。
?
扶贫开发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第三篇:
xx,一名 xx 县阿用乡里往村委会那根村小组的普通群众,家庭人口 4 人,由于长期受制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条件落后,仅靠种植家中的几亩地,只够维持温饱,难以脱贫致富。但 xx 不甘贫困,不等、不靠,找准发展路子,用好扶持政策,通过 2 年的艰苦奋斗,硬是带领同村 10 户群众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一、结合实际,深挖当地发展优势 ?
作为一名土土长的当地群众,xx 虽然家境贫困,但他总是舍不得离开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总是想着如何在家乡的这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乡亲父老的命运,让家乡脱胎换骨。终于,xx 看准了流经乡土的西洋江――一条不息的态宝藏,由于该流域海拔低、气温高、河水深、水流平缓、河面宽阔,特别适合罗非鱼的长,再做到科学开发、科学管理、科学利用,必定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可观的收益。于是,xx 当机立断,随即向阿用乡党委、政府了解了相关养鱼扶持政策,学习养鱼技术。在阿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 与同村 10 户群众商议后,于 2014 年7 月 28 日成立了阿用乡那根罗非鱼养殖合作社,xx 任法人代表。于是,xx 正式开启了带领群众艰苦拼搏、创业致富的新征程。
二、真抓实干,打铁还靠自身硬 ?
养鱼合作社正式成立后,xx 不敢有丝毫马虎,鱼苗、鱼食、网箱的采购,日常管理,寻找销售渠道等无不亲力亲为,将个项事务做实做细。为了管理不出任何差错,他总是不分阴晴、不分昼夜地转战在养殖点上,从不与群众计较自己做得多,别人做得少。他总是说:多干就意味着多得,技术进步快一步,就意味着事业的成功可能性提高一分。只有自己拥有一身真功夫,才能让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三、联合发展,提高产业影响力 ?
xx 在事业发展中,并不会只为自己考虑,他总是把自己掌握的本领向合作群众倾囊相授,不断提高合作社的整体战斗力,然后让大家形成合力,使合作社的产品实现物美价廉,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和巩固合作社销售渠道,让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短短两年内,xx 创办的罗非鱼养殖合作社就从开始的 126 箱发展到 405 箱,总产值从 207.90 万元增加到 668.25 万元,实现净利润顺利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xx 在活上勤俭节约、与人为善、团结邻里、乐于助人;在事业上,他总是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细致耐心、勇于拼搏;在思想上,他做到“饮水不忘挖井人”,总是不忘感谢政府,铭记党恩。xx,无愧为千万脱贫户之楷模。
?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个人 扶贫开发 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