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沙针的生药学鉴别特征

沙针的生药学鉴别特征

时间:2025-08-02 01:49:34 浏览次数:

材料

11材料来源沙针于2015年3月11日至2016年3月31日期间在广西南宁市伊岭岩村和罗村按季节分别采集4批次样品,每个季节采集不低于3植株,取药用部位根和叶干燥打粉备用和固定做石蜡切片。均经广西中医药大学郭敏副教授鉴定为Osyris wightiana Wall。

12仪器DMB-1223型数码显微镜(麦克奥迪实业集团公司)、DUG-942312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JP-300A高速多功能粉碎机、NEXUS47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尼高力公司)、WS70-1型红外快速干燥器(上海浦东荣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W-4A粉末压片机(天津市拓普仪器有限公司)、玛瑙乳钵等。

13试剂干燥KBr(光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方法

21组织切片观察采用改进的植物石蜡切片方法[8],进行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切片→展片和贴片→脱蜡复水及染色→树胶封藏制片。

22红外图谱观察

221仪器性能检测用聚苯乙烯薄膜(厚度约为004)绘制光谱图,测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222实验参数设置样品干燥温度:60℃;时间16h;光谱扫描范围4000cm-1~400cm-1;分辨率为4cm-1;扫描次数为16次;扫描时在Omnic 80软件中设置时扣除H2O和CO2的干扰。

23实验样品制备

231空白样品片制备将KBr适量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成粉末状,混合均匀,备用。取少量KBr粉末,干燥,将干燥后的粉末填充于模具中,用压片机压成透明片状,即得。

232供试品片制备取沙针根和叶4批样品,在60℃下干燥、粉碎处理,粗筛后过100目筛,再将供试品粉末在红外快速干燥器中干燥。分别取供试品粉末适量与空白的干燥KBr粉末,以适当的比例置于玛瑙研钵中,研磨至混合均匀。取适量混合均匀的粉末填充于模具中,用压片机压成透明片状,即得。

24样品测定

241空白样品测定按样品制备项下空白样品制备方法进行操作,将空白片置于红外光谱仪中进行扫描测定,观察并保存图谱。

242供试品测定及图谱处理将各压制好的供试品透明片,分别置于红外光谱仪中,按照实验参数设置项设定好的实验参数进行扫描测定,得到各供试品图谱,保存,即得。使用Omnic 80红外光谱处理软件对各供试品图谱进行平滑、基线校准,保存处理后的图谱,再利用软件求出处理后的图谱的平均图谱,保存,即可。

3结果

31显微鉴别特征

311沙针根横切面显微特征木栓层细胞5~10层,类长方形。次生皮层较宽,可见淀粉粒,细胞呈类椭圆形或类长方形, 细胞中可见方晶。韧皮部细胞紧凑,多为不规则形状。木质部约占切面1/2,导管类圆形,多单个散在,木纤维细胞数量较多,木射线明显。无髓部。见图1。

312沙针叶横切面显微特征上下表皮均为一列类长方形或类圆形细胞,排列整齐,无细胞间隙;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上下表皮内均有细胞稍立柱状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多类圆形,叶肉组织细胞中均可见簇晶。叶脉木质部中导管多单列径向排列,韧皮部细胞排列紧密,形成层明显,维管束上下均可见厚壁组织,周边薄壁细胞亦有簇晶。见图2。

313沙针根、叶粉末特征粉末为黄绿色。纤维多呈梭形,直径为29~58μm;淀粉粒多,单粒直径为8~18μm;不定式气孔多见;晶体可见簇晶与方晶两种,簇晶较多,散在或于薄壁细胞中,直径为25~41μm,方晶多散在,量稍少,直径为23~28μm;导管多见网纹导管,直径为34~68μm。见图3。

32红外光谱鉴别特征[JP2]对沙针的药用部位根和叶各采集了春夏秋冬四季4批次样品进行红外检测,旨在对比根与叶之间以及根、叶各自在四季不同生长周期中的差异程度。经检测,得到根和叶每一批次的红外图谱,各组数据及图谱对比发现,根与叶各自各批次红外检测数据及图谱在特征区吸收峰的峰形与峰位基本一致,唯峰的强弱有少许差异,可视为较为稳定的图谱特征,经取平均值分别得根和叶4批次的红外平均图谱。见图4、图5。

4结论

实验表明沙针的根、叶的横切面显微特征稳定,其不同批次样品的红外检测得到的红外图谱形状大体上相同,其特征区吸收峰的峰形与峰位基本一致,唯峰的强弱有少许差异,可看作不同生长时期引起的差别。在实际工作中,建议同时使用以上鉴别特征進行鉴别,以保证鉴别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中国植物志(第24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3

[2] 李耕冬,贺延超.彝医植物药续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15.

[3] [JP3]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广西本草选编(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4:640-641.[JP]

[4] 朱向东,徐波,王飞.沙针(Osyris wightiana)的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956-959.

[5] [JP3]温远影,王蜀秀,王雷,等.沙针精油成分的初步分析(简报)[J].植物学通报,1991,8(1):49-50.[JP]

[6] 沐建华.文山州檀香科野生植物资源及价值[J].安微农业科学,2014,42(33):11749-11750,11754.

[7] 薛晓明,南程慧,吴显坤,等.三种檀香木的红外光谱比较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 4096-4099.

[8] 赵俊,木万福,张志星.植物石蜡切片技术改进[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 69,90.

(编辑:陶希睿)

相关热词搜索: 鉴别 特征 生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