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富余劳动力的转化速度和质量关系着农村的长治久安。本文就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劳动力就业现状进行排查,提出了切实中肯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根据最新的政府调查统计数据,现将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劳动力就业数据梳理如下: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马集镇地处仪征市城区北部,下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农业人口25813人,劳动力12900人,劳动力转移人数11050人。其中男性6625人,女性6275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51.3%和48.65%。
劳动力年龄结构:男性18-35周岁有2026人,36-45周岁有2151人,46-55周岁有868人,56-60周岁有1580人。女性18-35周岁有1842人,36-45周岁有2276人,45-55周岁有2157人。
劳动力文化结构:小学及以下人数1993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5.45%,初中文化人数8144人,占劳动力人数的63.13%,高中文化人数2562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9.86%,大专及以上人数201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56%。
劳动力从业结构:从事第一产业的有2843人,占总劳动力的22.03%,从事第二产业的5323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1.26%,从事第三产业的有2305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7.86%。其他从业人员572人,占劳动总人数4.43%。农村富余劳动力1850人,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4.34%。
劳动力从业地点:本镇内5842人,占总劳动力的45.2%,镇外市内5089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9.45%,市外国内1917人,占总劳动力人数14.86%,出国劳务52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0.4%。
调查结果显示,马集镇的工业总体水平不高,数量不多,大小企业不足400家,本镇在企业动作人员的数量不足6000人,工资待遇不高。企业主要以活塞环及相关的配套企业、玩具加工为主,没有大型企业和特色产业。在镇外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和运输业占较大比例,从事管理的人员很少,高收入人员极少。
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人员主要是老人和妇女,他们农时下地,闲时闲着。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种主要是水果、花卉、水产、养殖等。规模基本不超过1000亩,也没有形成产业化,品质不高,更多的是种粮,种藕、茨菰、玉米等。部分在家富余人员为他们做工的有200多人。
由于在镇企业及承包土地的产品不是高新产品。产值和效益都不显著,所以工资收入都不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工资过低,也不愿做工,这对乡镇企业和土地承包户带来新的问题和困难。
面对这些现状,要想帮助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学习一些技能。能够自主创业。学习农副业,让他们既能够顾及家庭又能够创收。学习与地方高新产业相关的技能。如汽车制造业相关的叉车培训等,自己有了一技之长,不仅收入高出双倍左右,还不易被淘汰。
二、提高乡镇企业的品质,增强吸纳地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一个地方的经济真正发展迅速,真正发达。就从劳动力转移上看出,本地劳动力不外出,能被吸引在本地就能说明。
当前,马集镇企业吸引劳动力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招商引资。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培训,提高素质结合起来。相互吸引,共同提高收益。
三、城镇化的发展,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村,走进集镇,从事服务业
服务业一旦活跃起来是个互惠的结果,不仅在本地产生经济效益,还可以发展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谁先动,先做好,就占先机。这方面主要是餐营业,家政、家教、婚庆礼仪、建筑装修等。
综上认识,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是从现在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小规模经营上解放出来。实现收入大幅提高,应该注重这几方面: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能培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认识提高。观念更新,主动学习,主动求职,不在留恋老屋老家,意识不更新,认识不提升,收入不增加,越久越落后。这就要求镇村各级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都要宣传和引导农民,改变认识,不断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广播,文艺宣传,发放资料和组织开会,组织就近参观典型等形式进行教育宣传。
(二)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服务体系。地方政府从招商引资开始,就要看准企业是否有后劲,帮助镇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使企业始终在市场上占据优势,效益明显。职工收益才有保障,企业才能留得住职工,形成良性态势。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在已经完成大规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我市各地应深入研究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定位;探索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和开发;在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专业市场、道口经济、信息中介、房地产,以及农机、畜牧、植保等农业服务业,既为小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又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制度建设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撑保障作用,赋予农民长期稳定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开展村级社区股份制改革,把集体资产的产权量化到农户,明晰产权关系,并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对每个被征地劳动力免费提供一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加大乡镇企业的职工养老金与医疗保险金缴纳力度,使乡镇企业的职工逐步纳入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从各个层面构筑保护农村劳动力利益的框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参考文献:
[1] 应风其 张中根,农民进城:动力、阻力及制度创新,农业经济,2002.10,32—34 .
[2] 齐艳 卢天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农业经济,2002.5,30—31 .
[3] 王实,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研究,农业经济,2002.10,35—36 .
(江苏省级课题:社区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研究——仪征市马集镇社区教育中心关于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培训策略的研究,编号JSS-C-2012122)
相关热词搜索: 仪征市 集镇 江苏省 调查研究 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