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质疑与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质疑与思考

时间:2025-08-02 19:37:34 浏览次数: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发展是我国体育理论研究领域探讨得最多的问题,而综合创新发展观是这些探讨中最普遍的观点。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历史脉络的梳理,并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和文化学相关理论,辩证地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是体育历史发展史上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农业文化为背景的民族传统体育,向工业体育文化为背景的现代竞技体育转型是目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25-04

Abstract:he hottest discussion in the theory research field of our country is how to develop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and the ynthesized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al View is the most widespread. y sorting out the historical thread of the ynthesized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al View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this paper dialectical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Our finding i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physical cultures constitute different phases of physical history, and the road one must follow for present development is the transfer of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 against agricultural background to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nationalities;synthesized creation;development



1 前 言

民族传统体育如何发展是我国体育理论研究领域探讨得最多的问题,而综合创新发展观是这些探讨中最普遍的观点,它对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进程将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持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发展观的不同的学者,在他们的科学研究中有不同的论述,但是这些论述归纳起来有几个共同点:(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在根源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2)从“西学东渐”到“全球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的时代背景;(3)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的现代竞技体育本性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4)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用“拿来主义”借鉴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优点,弥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缺点,升华民族传统体育,但又不同于西方的现代竞技体育,综合创新发展。(5)综合创新发展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超越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进行文化创新和价值重构”、“大力吸收西方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创新体系”[1]。 “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种种文化优势和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这个工具建立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征出发对西方体育的各种文化理论进行质疑、改造甚至重构最终旨在建立自己的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它不仅可用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实践,同时也足以为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西方体育的研究所参考和借鉴。”[2]此外,持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发展观的不同的学者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把民族传统体育仅仅局限于体育理论来分析和讨论问题,而是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或者说把民族传统体育当成一种文化研究,得出的相同一致的结论。本文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文化学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过程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行思考,并对综合创新发展观提出几点质疑。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历史寻绎

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掀开了中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尘闭的大门,带给中国社会格局变化的,不仅仅是军事、政治、经济的入侵,一些代表着西方文化的西方竞技体育(笔者注:西方竞技体育的说法不确切的,但这种说法却常见于各种科研论述中。因此,姑且这样论述,不确切的原因见后面的分析),也开始较大规模的引入我国,并表现出勃勃生机。此时,不管是“国粹派”和“维新派”的体育学者都对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发自内心的担忧,开始探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之路,出现了中国体育发展史上重要的“土洋之争”。不过正式点燃这场争论导火索的却是1932年8月初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中连遭败绩的消息。8月7 日,天津大公报针对此事发了一篇社评,向体育当局进言:“请从此脱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中国人请安于做中国人,请自中国文化之丰富遗产中,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道!请依国家社会今日之需要,以锻炼其所需之中国人!”[3]。8月 13日,体育周报 (天津)撰文批评大公报的立论是因噎废食。文章作者在列举了洋体育的好处之后,指出:“学术固无国界,体育何分洋土!体育如有教育意义,不分洋土,自当采而行之;其不善者,立应淘汰,亦无须顾虑洋土。”[4]随后,张之江、马良、万赖声等体育学者也纷纷表示支持《大公报》的观点。发表了现在被认为是“国粹派”的许多论断。同时,吴蕴瑞、谢似颜、吴志青、庞醒跃等现在被认为“维新派”的体育学者以《体育周报》为中心对“国粹派”的论断进行驳斥。双方的观点一度激化,这在体育史上称之为“体育土洋之争”,也被认为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各种报刊上笔战正酣时,也有一些体育学者,如毕博、方万邦、邵汝干、程登科、王健吾等力图把两种观点融合起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体育会议通过的会议宣言对这种观点表示了支持:“学术无国界,人类之天中外无不同。凡不背科学原则及能适合人类天性之种种体育动均应按照国内社会状况一律提倡之,不应以其发源地点不同而有所轩轾。……故本会谋为我国体育前途计,深望全国对各种身体方法,抱择善而从之态度,毋分新旧中外”[5],于是产生了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论的雏形。

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又经历了三次大的机遇和背景。1949年新中国建国后,前苏联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使中国体育的发展得出了“走俄国人的路就是结论”的结论;经过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沉寂的中国体育,迎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带来了曙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西方比较成熟的文化学理论分析看待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学者对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表示担忧,并发表了一些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但是,综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著作后,我们发现:自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土洋之争”给我国体育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发展外,虽然此后的体育研究领域越来越趋于学科化、细致化、多样化,但是对体育发展问题的争论却越来越少。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论能“一枝独秀”,也就不足为奇了。

3 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几点质疑

3.1 基于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质疑

基于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认为:“我国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是燕山山脉,南部则是起伏连绵的桐柏山、大别山,西部为太行山脉、秦岭、大巴山、,东临太平洋的浩瀚波涛。在这些原始人类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以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于是形成了‘中国雏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6],因而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形成了不同于希腊式商业文明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古代希腊文化是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早在一千多年之前,也就是在希腊奴隶制开始形成之时,希腊人就开始向外移民。往东,他们移民到了爱琴海诸岛并且扩展到小亚细亚沿海一带,而后甚至扩展到了黑海沿岸;向西,他们移民到了西西里、意大利南部以及现今的法兰西、西班牙的地中海沿岸地区。” [7],以古希腊工商经济和文化为基础的西方体育文化繁荣正是从希腊人在东西方的殖民地区特别是从东方的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开始的。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是东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便利、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缩小了地理位置的差距,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这种的大的背景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特质综合创新发展。这是基于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主流观点。

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论有一个致命的逻辑错误: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改变地球上经线的标度,把现在的东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西半球,而把西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东半球,如果那样,我们又如何在文化上区分东方和西方呢?拿实例来说,对于处在同一地理位置的朝鲜和韩国,跆拳道同为他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什么韩国的跆拳道能发展成为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而朝鲜的不能。同样,地理环境相似的发达和不发达国家,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体育竞技化水平比较高,而不发达国家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却保持的比较好,这是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所不能解释的。

3.2 基于文化比较论的质疑

基于文化比较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认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东方体育文化主静、西方体育文化主动;东方体育文化主合、西方体育文化主分;东方体育文化强调情感、西方体育文化情调理性;东方文化强调群体、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等。因此,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各有优点和缺陷,两者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方式,经过冲突、互补和融合,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能形成立足东方体育文化,但异于西方体育文化的综合创新发展模式。这是基于文化比较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主流观点。

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论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综观整个世界的发展历史,地理上的西方在历史上也是从“东方”或“亚细亚”即从游牧和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的。即西方在历史上也存在过东方体育文化主静、主合、强调情感、强调群体为灵魂的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的农业文明。从另一方面思考,目前中国体育文化在转型中所产生的某些因素同西方体育文化在16、17、18世纪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中所产生的因素进行比较,我们又会发现东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二者都出现由情感主义向理性主义、由超世俗主义向世俗主义、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由平等诉求向自由诉求等等的演变。因此,这种被认为西方体育文化自古以来就区别于东方文化是没有根据的。

3.3 基于文化辐射传播论的质疑

基于文化辐射传播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认为,文化的交流过程是一个辐射传播的过程,当西方的竞技体育传播到东方地域时,东方的民族传统体育能吸收到西方体育的先进的技术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严谨的竞赛制度等;而东方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播到西方地域时,东方重伦理、讲道德、“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念能带给西方竞技体育新的价值和发展机遇,解决西方竞技体育目前存在的黑哨、兴奋剂、假球等社会问题。这种基于文化辐射传播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主流观点,甚至还被许多学者津津乐道地用来分析我国武术、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问题。

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论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阶段,持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论的学者,没有正确区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西方竞技体育,企图用一个低级发展阶段的民族传统体育去替代高级发展阶段的西方竞技体育。这种逻辑错误将在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4 文化形态学相关理论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抉择

所谓文化形态,就是文化的生存状态及其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生存状态和性质”。比如,农业文化就是以自然经济为其经济基础的、以集权政治为其政治结构的、以情感主义、群体本位、道德至上、天人合一等为其价值取向的一套有机的文化体系;工业文化就是以商品经济为其经济基础的、以民主政治为其政治结构的、以理性主义、个人本位、法律至上、天人相分等为其价值取向的一套有机的文化体系;而后工业文化则是对工业文化超越的、尤其是在价值观上对工业文化形成反拨的一套文化体系,比如重新强调非理性主义、社群主义、道德责任和天人和谐等等,当然这些与农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是一种文化,那么体育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或者说处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中,也会明显的带有特定的文化形态的特征。

目前,西方大多数国家处在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在局部地区已经开始了由商品经济社会向产品经济社会的过渡(比如,某些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的所谓福利社会,实际上就是未来的产品经济社会的胚胎)。与此相适应,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主体上是工业文明,少量的是后工业文明。而我们国家,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文明在主体上是农业文明,少量是工业文明。如果我们承认,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性。所以,文化形态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会依次经历农业文化形态、工业文化形态、后工业文化三种形态;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跨越其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而进入到另外一种文化形态,因为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依时递进的历史演变过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必然遵守文化流动的客观规律性去发展。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还是农业文明的体育,具有很强的农业文化形态的特征,它目前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走向工业体育文化形态,而后工业体育文化形态是工业文化形态成熟以后的目标。有了这种宏观的、发展的眼光之后我们才会知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取向要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向保持一致,即促进其现代化,或者说从农业体育文化形态向工业体育文化形态转型(笔者注: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工业文化形态就是我们以前所称的西方文化,而工业体育文化形态就是许多学者以前所说的西方竞技体育。从体育文化的本质来说,西方竞技体育应该称之为现代竞技体育更合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从文化的三个层面来说,首先要重视价值层面的现代化,即个体性价值方面要从群体本位中解放出来,强调个体本位的追求;社会性价值方面,要从感性向理性转型。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制度层面现代化要重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型。最后,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要重视由经验导向向经验与科技并重转型。一方面,任何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将取代西方体育(或者说是现代竞技体育)的夜郎自大的思维和表现在历史发展的面前都会显得迷惘、渺小和无奈;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不能存在过于自卑的“悲观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了大量中华各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要有信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改造成现代竞技体育,将丰富世界人民的体育生活,对促进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5 结 论

5.1 从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它是面对“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竞技体育的冲击”,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担忧和思考;它也是自“西学东渐”以来,我国体育学者运用西方文化学理论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路和研究结果。近代中国体育的“土洋之争”,使我国的体育学者开始觉察到,中国的孔孟之学不能解释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他们越来越关注西方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并用之分析当前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但是由于科学知识相对贫乏,对文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再加之受历史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的影响,是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产生的根源所在。

5.2 基于文化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孤立的、片面的看待中西体育文化的成因和发展,把本来就为同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发展阶段,强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完全对立的两个部分,其实质是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教条主义。基于文化比较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把目前尚处在农业文化发展阶段的东方体育文化同已经经过农业文化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工业文化的西方体育文化相比较,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和发展,其实质是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机械唯物主义。基于文化辐射传播论的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虽然是用动态的眼光分析中西体育之间发展问题,却盲目夸大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其实质是企图把处在农业发展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当成拯救现代体育的“济世良方”的唯心主义错误。

5.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取向要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向保持一致,即促进其现代化,或者说从农业体育文化形态向工业体育文化形态转型。一方面,任何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将取代西方体育的夜郎自大的思维和表现在历史发展的面前都会显得迷惘、渺小和无奈;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不能存在过于自卑的“悲观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了大量中华各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要有信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改造成现代竞技体育,将丰富世界人民的体育生活,促进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倪依克.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 体育科学,2004年,24(11):54-61. 

[2] 王岗. 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4,(1):17-19. 

[3] 《大公报》社评. 社评:今后的国民体育问题[N]. 大公报,1932-08-7. 

[4] 《体育周报》社评记. 社评:社论体育何分洋土?[N]. 体育周报,1932-08-13. 

[5] 《申报》社评. 全国体育会议宣言[N]. 申报,1932-08-22. 

[6][7] 郁龙余. 中西文化概论[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30-31,45-48. 

[8] 白晋湘.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

[9] 周伟良.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10]章辉美. 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

[11]周尚意,孔翔,朱竑. . 文化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12]方汉文. 比较文化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13]吴格言. 文化传播学[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

[14]黄瑞雄.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15]马勇,公婷. 中西文化新认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

[16]顾乃忠. 文化融合论的文化转型论批判——兼评张岱年、方克立的综合创新文化观[J]. 哲学研究,2005,(2):102-104. 

[17]顾乃忠. 文化流动的规律[J]. 哲学研究,2003,(5):13-18. 

[18]谭华. 70年前的一场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之争[J]. 体育文化导刊,2005,(7):62-65. 

[19]郭兰,郭红,易剑东. 从中西文化比较看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3,17(1):18-20. 

[20]洪浩. 中西体育文化的四次融合——兼论竞技武术的奥运发展之路[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77-80.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观 质疑 民族传统 思考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