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策应江苏省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及早实现环境保护参与农村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和提升环保管理水平的目标,本文着重对江苏里下河腹部地区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揭示出乡镇企业、农业面源、水产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和废弃污染物排放,造成水环境污染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建设与发展的影响,有较强的真实性、针对性和代表性。首次研究了改善江苏里下河腹部地区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不仅为里下河地区“十二五”期间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提供依据还为江苏省乃至全国低洼水域的农村污染物控制和管理起到启示。
关键词:农村环境;水污染;污染防治;里下河地区
中图分类号:X703
里下河腹部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西起里运河,东邻通榆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老通扬运河(图1),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是江苏省长江与淮河之间最低洼的地区,属江苏省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一部分[1]。地区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并已逐步取代苏南地区成为江苏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里下河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急剧增加,导致水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大部分湖泊、河流已经失去自身的功能,水域、湖荡滩地面积由上世纪中叶的1300平方公里锐减至如今的50余平方公里,绝大部分湖泊湖荡基本消失。生态环境的退化,水环境质量的下降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该地区农村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菌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部分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近几年里下河地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城乡供水的安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建设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
1、地区水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里下河地区是江苏省湖泊湖荡最多、水资源环境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里下河腹部地区湖泊湖荡内沼泽湿地众多,水产水生植物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地区。里下河地区原有湖荡水系是经多年演变而成,先蓄后排,漫滩行洪,具有良好的调蓄引排功能。但由于多年的盲目围垦、圈圩和围网养殖,河湖严重淤浅堵塞,滞蓄水功能严重衰退,加上近年来的工业、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农村农业面源对当地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1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里下河地区的乡镇企业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八、九十年代由于乡镇企业数量多,污染大,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份没有污染防治措施,致使污染危害变得更加突出和难以防范。随着近年来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全面建设,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乡镇工业企业污染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分散的工业企业还存在超标排放和偷排的现象,以及监管不到位导致污染事件的时有发生。由于里下河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脆弱性,尤其是农村水环境容量极为有限,经济发展带来大量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导致了农村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1.2农业面源造成水环境污染
现代高效、高产农业的发展,带来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直接导致农田土壤及水环境受到污染。由于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化肥使用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目前该地区化肥施用量平均达825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化肥当季利用率仅40%,大量化肥流失,造成当地水环境污染。该地区农药使用量约19.2 k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而且绝大部分直接向水体施药,致使这些农药80%流失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而大量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以及水土流失过程中土壤养分和有机质随泥沙一起被带入水环境,造成水环境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
1.3水产、畜禽养殖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在里下河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之里下河地区独特的水系、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使里下河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淡水渔业生产基地以及莲藕、家禽、生猪等多种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向养殖水体投放大量饵料、渔用药物等,加之养殖操作缺乏规范,特别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时,养殖水体中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渔用营养物质和渔药等大量增加,造成氮、磷、以及其他无机、有机物质在封闭或半封闭的养殖生态系统中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对水体环境污染,造成水质恶化[3]。里下河地区作为江苏省畜禽养殖密度最大的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这直接导致部分粪便直接或间接流入水体,污染了水环境。
1.4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里下河地区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生活用水量迅猛增加,由此而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对水环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还在完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产生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特别是生活厨余物直接倾倒至附近河流,致使不少地区的河流变成了黑河,污染严重。不少地方的饮用水源也都受到了污染。
2、地区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
里下河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低,水环境质量须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落实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切实解决里下河地区水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2.1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里下河地区各乡镇都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农村财政资金匮乏,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环境保护属于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难以承受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及设施运行维护的费用,这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2.2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管网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建设一批投资低,收效快的示范性污水处理设施,如:厌氧——人工湿地治理模式、沼气化治理模式、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无或微动力厌氧处理模式等。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加快镇(乡)垃圾中转设施,城镇或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无害化改造或封场,确保集中收集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置。形成“户收、村集、乡中转、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置体系,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3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
集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对镇、村领导干部及农民一体化的农村环境保护教育模式,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民众充分认识“先污染后治理”的严重后果,切实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短期的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考虑。以生态创建为契机,抓好环保宣传工作,通过环境保护教育,使民众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采取绿色生活、生产模式。
2.4加大乡镇企业污染防治力度
根据里下河地区的地形特点,地方在引进项目时,遵循国家当前产业政策,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制污染大、废水产生量大的工业企业入驻。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利用当前全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机,对现有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乡镇企业,采取关停措施。在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并解决污水出路问题。
2.5加大水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加强水产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科学规划水产养殖区域,合理确定水产养殖容量。合理使用渔用药物,提高饵料利用率。从源头控制水产养殖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污。合理规划养殖区域,依法取缔禁养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三同时”管理,提高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率。
2.6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增加有机复合肥料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肥料流失污染水体。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以镇、村为单位建立农业病虫害防治预警体系,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量新农药,提高施药技术,合理施用农药,减少农药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里下河地区应利用自身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7提高农村环境管理水平
加强乡镇环境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体化,充实农村环保力量,把城市环境监管延伸到农村基层,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加强农村环境宣传、环境监督和日常环境管理,形成城乡统筹的环保管理纵向协调机制。建立农村日常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高效、稳定和动态、立体的监测体系。
3结语
目前里下河地区水环境保护还存在众多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解决工业、生活、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做好辖区内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加强区内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推行区域供水,保障饮水安全。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综合治理、科学利用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部分退圩还湖工程,逐步恢复湖泊湖荡的调蓄功能,改善里下河地区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甘小荣,江苏里下河腹部地区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A]。人民长江,2007,38(6).
[2]谭少华,倪绍祥,周飞等。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A],农村生态环境。2009,19(3)。
[3]李绪兴。水产养殖与面源污染研究[B],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
收稿日期:2011年12月23日
作者:谢继征(1978—),男,工程师,本科,从事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
地址:扬子江北路446号;邮编:225007;电话(0)138158215760514-87839913;电子邮箱yzhbxjz@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下河 水污染 江苏 腹部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