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十二五规划的视角看我国的农业区位

从十二五规划的视角看我国的农业区位

时间:2025-08-03 05:07:53 浏览次数:

【热点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明确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如图1)。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显然,“七区二十三带”是十二五农业战略格局的重点。

【备考提示】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采用必要的设施设备建造的生产技术体系,它的核心设施包括: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菇房。设施农业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园艺主要分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四类。设施养殖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设施农业实现了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实现了农产品的反季节生产、供应。

1. 简析七大农产品主产区区位条件

2. 透视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两个大类。就自然因素而言,一般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要素;社会经济方面则包括劳力、资金、政策、科技、市场、交通等因素。各个因素都会对农业生产的某个方面产生影响,不同因素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相同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水源、政策等因素都会对作物的品种选择产生影响。

在进行农业区位分析时,应全面审视当地的区位因素,找出区域优势因素、特色因素及限制因素。根据当地优势因素、特色因素,确定相应的农业生产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对于限制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造,将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程度。

【典题例析】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于东部农产区。读图完成1~4题。

1. B地发展水稻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 热量不足B. 土壤贫瘠

C. 水源不足D. 地势起伏大

2. 下列不属于C区域水稻种植优势区位因素的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B.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C. 河网密度较大,灌溉水源充足

D. 红壤广布,有机质丰富

3. A地因大米质地优良,历史上曾是“贡米”产地,但十二五规划中该地的主要农产品却没有水稻,其主要原因是()

A. 冬季气候变冷

B. 灌溉水源缺乏

C. 异常天气增多,旱涝无常

D. 长期种植,土壤变贫瘠

4. D 所在平原每公顷土地谷物年产远高于B所在平原,最主要的原因 ()

A. 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

B. 热量充足,复种指数高

C. 土壤肥沃单产高

D.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思路解析】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区位条件,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其分布范围越广。就水稻而言,它是一种好暖喜湿作物,对热量、灌溉水源要求较高。我国南北地域辽阔,积温差异很大,北方积温虽远低于南方,但夏季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正常年份,也能满足一熟制水稻生长。因此我国可以种植水稻的范围很广。有的区域只因水热匹配不佳,水稻生产受到限度。如A区域,热量充足,但缺乏灌溉水源;B区域水源较丰富,但热量不足,既影响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也限制了复种指数。而D区域正是热量充足,积温高,复种指数高(一年二熟制),因此每公顷土地谷物年产远高于B地。

【参考答案】 1. A2. D3. B4. B

近年来我国反季节蔬菜的供应,大大缓解了冬季缺菜的状况,丰富了人们的餐菜。读图完成5~7题。

图3

5. 甲地城市郊区种植反季节蔬菜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 接近建造温室材料的产地

B. 交通便利

C. 政策优惠

D. 市场广阔

6. 甲地城市种植反季节蔬菜需改变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热量B. 积温C. 光照D. 水源

7. 乙地的冬季蔬菜能大量供应甲地,主要得益于()

A. 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

B. 飞往乙地的航班增加

C. 集装箱运输船舶的增加

D. 快速方便的铁路运输

【思路解析】 反季节蔬菜生产,属于十二五规划中需加快发展的设施农业,它是一种密集型农业,通过一定设施(如塑料大棚),改造不利气候因素(热量),实现冬季蔬菜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当然,满足市场需求,也可通过便捷的交通从菜源地调运。在选择运输方式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既要快捷,又要经济,寻求两者的平衡点。

【参考答案】 5. D6. A7. D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8~9题。

图4

8. 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A. 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 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 促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D. 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9. 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出贡献是()

A. 利于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B. 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 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D. 利于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

【思路解析】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十二五规划指出的农业发展方向。生态农业不仅可以有力促进农业生产各部门间(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等)的联系,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利用,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美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答案】 8. D9. A

10. 读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及水稻在当地作物中所占比重图,完成相关要求:

(1)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2) 图中水稻、玉米、小麦分布的位置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 据图,2000年水稻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北界与1985年相比明显向方向移动,其原因是什么?

(4) 东北大米因品质优良而畅销全国,简述东北大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思路解析】 土地资源的优势可以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集中连片性、土壤肥力等方面来说明。具体到东北地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大,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地类型多样(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同样是耕地,因纬度不同热量不同,距海远近不同,降水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适合种植不同的粮食作物。丙区域热量充足,靠近辽河,灌溉水源较多,适宜发展喜热作物——水稻;乙区域热量、降水均较丙区域少,可以种植对热量、水分要求相对较低的玉米;甲地附近,纬度最高,热量最少,适于种植对温度要求较低、春季才播种的春小麦。

据“水稻在当地作物中所占比重图”可看出,水稻种植面积占当地作物10%及20%的范围都明显向北、向西移动。向北移动的原因可据图中积温数值的变化归为: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东北因受积温限制,水稻只能一年一熟,水稻生长(从插秧到收割)的时间较长,积累的营养成分多,品质好。

【参考答案】

(1) 平原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大;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土壤肥力高。

(2) 水稻、玉米、小麦三种作物的生长习性(对水、热的要求)有差异;东北不同区域气候上存在较大差异,热量从南向北减少,水份从东向西减少,这样从南向北依次出现了水稻、班米、小麦分布区,同纬度地区,降水较多的东部为水稻区,降水较少的西部为玉米分布区。

(3) 北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气温升高。

(4) 东北水稻生长(从插秧到收割)时间较长,积累的营养成分多,品质好。

11. 读我国某省区轮廓示意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 据图中信息,该省区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说明原因。

(2) 该省区中南部大面积发展种植业,可能引发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可采取哪些措施协调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思路解析】 “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的原则。农业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据图该省北部平原及中南部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开垦易引发水土流失,且土层浅薄,红壤贫瘠,宜发展林业、茶树、果业。河湖及东部临海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养殖等水产业。中南部地区山地面积较大,大面积发展种植业易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应本着“因地制宜”原则,从多个角度思考协调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如发展立体农业;封山育林;多渠道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单产等)。

【参考答案】

(1) 可分为三种类型。

原因:北部平原及中南部山间盆地,种植业;原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低山丘陵地区,林果业;原因:地势起伏大,开垦易引发水土流失,且土层浅薄,红壤贫瘠,宜发展林业、果业。

河湖及东部临海地区,水产业;原因:河湖及东部临海地区,水域辽阔,宜发展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业。

(2) 水土流失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单产;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封山育林;多渠道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减少对植被的破坏;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看我 区位 视角 二五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