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技术探讨

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技术探讨

时间:2025-08-02 17:40:05 浏览次数:

摘要: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里栖息着许多鸟类、鱼类和虾蟹等动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利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红树林不仅能提供药物、食物、饲料,还能为海洋动物提供丰富的饵料和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是近海渔业和水产殖业赖以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红树林的人工恢复造林是近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护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正逐步认识到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红树林作为海岸潮滩优势植物群亦受到广泛的关注,其特有的防风防浪、固沙、护堤造陆和调节小气候等生态效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红树林繁育和人工恢复造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红树林;造林;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22-3

0 前言

我国50年代初约有红树林48266hm2,到了2002年只剩下22024.9hm2,红树林资源减少达到54.4%。广西50年代初曾经分布约15950hm2,到了21世纪初仅剩余8375hm2,减少了49%。现存的红树林群落多数次生退化,林分稀疏矮化,生态系统健康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生态防护功能下降,珍珠水养殖业的总体衰退,近海渔业资源严重损失,近海赤潮和红树林虫害频繁大规模发生。

为了扭转红树林资源退化趋势,我国政府加强了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大力推动红树林的恢复造林工作。2002年全国共有人工红树林面积2677.9hm2,21世纪以来,各省林业部门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海防林建设工程。同时国家制定了与红树林恢复造林有关的条例或者行动计划

而当前我国红树林造林的现实情况是:通常是造林一年内还能有较高的成活率,但到了次年便大量死亡、所剩无几,这种情况使得不少地方的红树林造林是年年造林不见林,年年都在种“数”。如最近几年来广西沿海林业部门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进行红树林恢复造林面积累计约3000hm2,保存面积仅剩下约1000hm2,恢复造林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结果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环境、敌害生物、人为活动的干扰等。因此通过怎样的方法措施来提高红树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1 红树林生长条件及自然分布

影响红树林植物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气候、土壤、海水盐度和洋流。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植被类型,适宜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亚热带风平浪静,淤泥深厚的海滩或海湾,或河口高潮线以上的地段。通常,(温度和水温)是限制红树林生长的主要因子,一般的温度条件是最冷月均温度高于20℃,且季节温差不超过10℃的热带型温度。中国各种红树林植物自然分布北缘所对应的气温条件来看,红树林植物的耐寒性呈现一定的等级序列,最耐寒的种类是秋茄,其次是桐花和白骨壤。树林的广布性取决于耐寒性,越耐寒的种类,其自然分布范围越大,即其纬度跨幅越大,在中国自然分布的北界在闽中沿海的莆田-厦门之间,最低月均温度为10-12℃(林鹏和傅勤,1995)。

红树林生长的土壤为海滨盐土,含盐量达4.6-27.8%,有机质含量为3-5%,当林地土壤淤沉最大时,红树植物的生长量也达到最大。

此外,海水的流动会对红树植物的苗起传播媒介作用,潮汐时间的长短直接与土壤的含盐量和固结度有关,也都会影响红树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在广西北海市郊广西北海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区内,距北海市中心5公里,交通方便。试验地为滨海平原地貌,海拔0-5米,坡度≤5°,属热带季风型海洋气候区,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夏长冬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22.6℃,极端最高温为38℃,极端最低温为1℃,≥10℃年活动积温8500℃,年均日照为1800小时,年降雨量在1297-3500毫米之间,平均1663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9月,相对湿度80%。

试验地土壤为沙质和壤质(沙泥质)盐土,壤质盐土和粘质盐土有机质及养份含量较高,PH值在6.5-7.8之间,有机质含量为32.43-34.49克/公斤,氮含量为0.47-0.67克/公斤,磷含量为0.21-0.24克/公斤,钾含量为11.28-12.26克/公斤,速效氮为6.09-6.4毫摩/公斤左右,速效磷为0.62-0.65毫摩/公斤左右,速0效钾为4.0毫摩/公斤左右。

3 试验小区建立与试验方法

3.1 试验小区建立

试验小区设于广西北海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北背岭容器育苗站中潮线上的白骨壤+秋茄群落中,采用标准地20×20米随机设立6个区组。

3.2 试验品种

用于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试验小区的主要品种为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 Griff),红海榄是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属(Rhizophora)植物。乔木或大灌木,树高7-8m,常从茎、枝上长出密集的膝状支柱根,树皮棕黑色含单宁17-22%。叶对生或交互对生,革质,长园形或卵状长园形,长6-16cm,宽3-8cm,先端尖,有钻状短尖,基部渐狭;叶柄粗厚,长2-4cm;托叶披针形略带红色。花瓣4,黄白色;果卵形,绿色或褐色,长2-3cm,有宿存外曲的萼片;种子1,于果离母树前发芽,突出果外长成棒状,为胎生苗或称胚轴。胚轴幼时绿色,成熟时略带红褐色,皮孔明显,长约25-35cm,较长者可达50cm以上。红海榄属于嗜热广布种,能生长于最冷月均温为14-16℃的沿海潮滩,自然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太平洋群岛、澳大利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分布于海南、香港、广东、广西和台湾。红海榄种群主要生长区的地表水盐度为23.6-28.0,土壤总盐量为16.3-19.6。

3.3 试验方法

3.3.1 红海榄容器苗与胚轴苗造林生长试验

(1)直接用胚轴苗不作任何处理进行造林,作为对照

(2)用同一批红海榄胚轴营养袋育苗后同一时间进行造林对照。

3.3.2 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造林试验

(1) 用同一批营养袋苗3月份进行造林试验;

(2)用同一批营养袋苗4月份进行造林试验;

(3)用同一批营养袋苗5月份进行造林试验;

(4)用同一批营养袋苗9月份进行造林试验。

3.3.3 不施肥、散施肥与泥球施肥法施肥对比试验

(1)试验区1不施肥;

(2)试验区2散施肥;

(3)试验区3泥球施肥法施肥。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两种不同苗木(容器苗与胚轴苗)造林效果比较

表1 红海榄容器苗、胚轴造林生长状况对照表

研究结果表明:容器大苗造林的各种生长指标均优于胚轴苗造林。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用容器苗造林试验的红海榄成活率达到92%,而用胚轴苗造林的红海榄成活率只有45%,其中实生高增加了41%,基径增加28%,成活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

4.2 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造林试验对造林效果的影响

表2 红海榄大苗不同季节时间造林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用容器苗错开时间造林比较适宜在3月底4月初进行,效果较好。用同一批红海榄容器苗在3月份造林成活率达到92%,在4月份造林成活率达到91.3%,5月份造林成活率90.7%,而到9月份再进行造林成活率只有82.8%;

为了便于了解如何错开季节时间造林,下面列表说明广西主要树种,种子成熟期。

表3 广西主要红树植物种子成熟期

4.3 不同施肥法对红树林造林幼苗生长的影响

表4:施肥对比试验(三个月生长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方法对红树林生长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泥球施肥对容器苗造林幼苗的各种生长指标均优于散施的幼苗,其中实生高增加了10.3%,基径增加了6.9%。

5 影响红树林造林幼苗成活及生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影响人工恢复种植红树林幼苗的主要因素为: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藤壶是附生于红树林幼苗植株上吸附红树林幼苗营养成分、水分,致使幼苗植株营养成分、水分供应不上而慢慢枯死。而浒苔危害的主要形式是在浒苔发生高峰期随着潮水潮起潮落而冲附贴于红树林幼苗上,致使红树林人工种植的自身条件来提高种植成活率、保存率。

6 提高红树林造林成活率的措施建议

6.1 首先要选用容器苗大苗造林

容器苗就是指用聚乙烯膜袋(一般育苗袋装满营养土时时境13cm,高15cm),在海上苗圃进行人工育苗,培育出相应规格的容器苗,提供红树林定植造林。容器苗大苗一般指培育10个月左右的红树林苗木。

根据对天然红树林林分的观测研究表明:当幼苗植株长到80cm基经达到1.0-1.5cm时,在藤壶、浒苔危害的高峰期它不会由于藤壶的吸附力和青苔的冲附贴而死亡,只是生长变慢甚至暂止,但是经过了藤壶、青苔危害高峰期后,来年春天将恢复正常生长,研究其主要原因是当幼苗长到一定的高度80cm,在藤壶危害高峰期吸附时,其自身还有部分营养成份和水份供应整个植株而不会枯死。同时在青苔危害期由于植株有一定的高度,拙壮度而有抗冲附力而不至于被冲贴倒伏而死亡,同时在广西北海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进行了红海榄胚轴造林和容器育苗造林的对比试验,用2003年7月采集的同一批红海榄胚轴分别进行造林和育苗,一年后即2004年7月用容器进行比较造林。试验地位于广西北海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北背岭容器育苗站中潮线上的白骨壤+秋茄群落中,群落平均高2.0m,郁闭度0.5。2005年7月各抽样调查50株幼苗植株生长状况(表1)。

6.2 要错开季节时间种植

红树林的恢复造林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要求是比较高的,红树林是一种生长较慢,恢复较慢的物种,如果采用胚轴造林必然受到胚轴成熟季节性的限制。而藤壶危害的高峰期是在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上旬,青苔危害的高峰期是在12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也就是说由于生长慢,幼苗生长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平均高度应80cm以上)茁壮度基径达到1.0cm的时候藤壶、青苔已经危害了,因此成活率、保存率较低,而如果采用容器苗大苗造林就可以错开,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危害高峰期,对红树林造林幼苗的危害。比如,今年8月白骨壤种子成熟用营养袋育苗到次年3月下旬苗木平均高度会达到42cm,红海榄胚轴用营养袋育苗平均高度会达到58cm。如果在3月份种植到11份藤壶危害高峰期,12月份青苔危害高峰期将会有8个月的生长时间,如果再采用泥球施肥法,幼苗生长会达到80cm高度和基径1.2cm拙壮度,这样成活率和保存率将会提高。在广西北海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北背岭容器育苗小区做了容器苗不同季节时间造林对比试验:把2003年同一时间培育的同一批红海榄种苗作造林试验。分别于2004年3月,2004年4月,2004年5月,2004年9月造林。

6.3 泥球施肥促进生长法

红树林造林是在浅海滩涂进行,那么就会有每天潮起潮落,如果采用同陆地上的施肥方法,苗木还没吸收到肥料时,不几天所有肥力就已经被海水冲洗了。所以必须采用另外一种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施肥方法,经过试验比较,采用泥球施肥法是比较适宜的,所谓泥球施肥法,就是用一些粘性营养土混合所要施的肥料,然后捏成球状,再穴施的方法。在广西北海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做了泥球施肥与散穴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泥球施肥对红树林幼苗的各种生长指标均优于散施的红树林幼苗。

7 小结与讨论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可以认为采用容器苗大苗,错开季节种植时间,泥球施肥促进生长是提高人工种植红树林成活率、保存率的主要措施。

容器苗造林生长速度较快,对于特殊环境的造林如海堤外造林、浅海滩涂造林、河口入海口滩涂造林有着重要意义。

错开季节时间造林只能是采用容器苗造林才能做到,是造林幼苗错开藤壶、青苔高峰期危害的有效途径,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有着特殊意义。

通过研究实验表明泥球式施肥法是一种比较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施肥方法,对提高红树林成活率、保存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莫竹承,梁士楚,范航清.广西红树林造林技术的初步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 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

[3]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等.红树林主要树种造林与经营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缪绅裕,陈桂珠,李海生.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及其湿地系统[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5] 莫竹承,范航清,何斌源.海水盐度对两种红树植物胚轴萌发的影响[J].植物生态报,2001(25).

作者简介:高忠春(1974),男,广西北海人,现任广西北海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育苗站站长,助理工程师,从事红树林育苗、红树林造林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红树林 造林 探讨 恢复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