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
7头体检江豚中最大个体约60 kg,最小个体约30 kg。最大体长约170 cm,最小体长约60 cm。此外,每头江豚都进行编号,做好标记,并进行影像拍照。记录每头江豚上的特殊体征和记号(如鳍肢缺损、身体皮肤上的斑点等)以及每头江豚附有标签号的全身照,最后将所有资料归档。
2结果与分析
2.1体长和体重的测量结果
2016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长江江豚体长和体重的测量结果见表1。将该试验结果与陈燃等[3]于2009年对夹江江豚体长和体重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由表1和表2可知,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长江江豚体长和体重的测量结果较2009年均有所增长,说明铜陵半自然水域夹江中长江江豚的营养状况良好,长江江豚的投喂和护理得当。
2.2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①编号16T-01F。血检结果表明其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较低,说明该头江豚存在轻微性小细胞低血素贫血,可以适当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或琥珀酸亚铁片。此外,该头长江江豚Na、Cl含量偏低,应适当补充食盐。
②编号16T-02F。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稍低,应适当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或琥珀酸亚铁片)。
③编号16T-03F。血常规检测结果正常。
④编号16T-04M。血液CO2浓度偏低,为正常值的下限,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应适当补充碳酸氢钠。
⑤编号16T-05M。白球比值(A/G)接近1,碱性磷酸酶(ALP)为99 U/L,说明该头长江江豚健康状况较差;血液CO2浓度偏高,在正常值的上限,可能发生代谢性碱中毒。应预防肺部感染,可连用3 d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做预防性治疗。此外,该头长江江豚尾鳍长有瘤状物,需加强观察。若发现瘤状物发生进一步溃疡,则应立即使用消炎粉剂或其他药物对自溃创面进行外伤处理,谨防感染。
⑥编号16T-06M。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稍低,应适当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或琥珀酸亚铁片)。
⑦编号16T-07M。血清Fe2+浓度稍低,应适当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片或琥珀酸亚铁片)。此外,该头长江江豚体检过程中呼吸出现异常,但血检结果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今后饲养过程中应加强观察,若出现呼吸异常音或间断性呼吸,则应引起重视。
总体而言,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此次体检的7头长江江豚的健康状况较好,但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16T-01F、16T-02F和16T-07M存在较为明显的应激反应。同时,在今后的饲养中,除正常投喂饵料鱼(尽可能使饵料鱼种类多样化)外,还应适当添加维生素类药物(如桑海金维片、维生素C片、维生素E片、复合维生素B片等),可以将饵料鱼胸鳍一侧剪开,将药片塞入,每天第一餐投喂。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此次体检的7头长江江豚的健康状况较好,但血液生化检测结果表明16T-01F、16T-02F和16T-07M存在较明显的应激反应,说明这几头长江江豚受到轻微惊吓。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期对夹江所有长江江豚进行健康体检非常有必要,但体检时间的确定十分重要。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前出生的长江江豚基本集中在5月份,因而虽然4月水温和气温均很适宜,但那头怀孕的长江江豚此时已临近生产而不适合进行体检。因此,今后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江豚体检的时间应调整至10月中下旬。
3结论与讨论
3.1半自然水域夹江长江江豚的饲养现状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自2001年开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2001年从长江捕获4头长江江豚放入夹江,2016年已经有9头长江江豚,成功繁殖了5头长江江豚,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夹江面积只有不到26.7 hm2,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种群的扩大问题面临挑战。由于夹江水体较小,夏天夹江表层水温达到33 ℃,给长江江豚的摄食造成一定的影响;冬天还容量结冰,在2008年初的极端冰冻雨雪灾害条件下夹江水面发生结冰现象,1头即将分娩的母豚窒息死亡[4]。②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是饲养国家珍稀动物——长江江豚的重要基地。同时,夹江还承担着防汛、排涝任务,每年汛期来临之际,若保护区内洪水冲破堤坝,造成长江江豚逃溢。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大通镇永平村是铜陵市重要的蔬菜基地,该村有3个排涝站直接通向夹江。汛期到来时,为了防止菜地内涝,3个排涝站同时开动水泵将蔬菜基地的洪水排入夹江,再通过夹江排入长江。此洪水含有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残留,对长江江豚的皮肤造成直接伤害,长江江豚的皮肤会生疱疹。③夹江两岸有2个自然村,人口稠密,夹江周边有居民洗衣、洗菜,一定程度上污染水体。特别是有人居然在夾江钓鱼、放丝网、地笼网等,严重危害长江江豚的安全;2016年夏天有1头长江江豚尾柄处缠绕着一根细绳子,长江江豚受到了惊吓。④夹江多年饲养长江江豚,没有进行清淤,造成夹江底层淤泥很厚,河床抬高,水体变小,投喂时长江江豚容易搅动淤泥,造成水体混浊。由于难以清除夹江中有害鱼类,造成大型凶猛性鱼类同长江江豚争食;同时,夹江水体容易形成富营养化[5]。⑤在夹江中出生的部分个体即将参与繁殖,存在近交衰退的风险。
3.2保护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的保护和管理对策:
①建议尽快将大通镇永平村3个排涝站整体迁移,以杜绝污水直接排入夹江;或者开挖排污沟,将废水排入排污沟,然后再排入长江。②落实国家“移民建镇”政策,尽快将夹江两岸2个自然村人口整建制迁移到大通镇上。整个江心洲可以打造成以珍稀动物江豚为代表的“江豚公园”,适度开展生态旅游。③大力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提高两岸居民的物种保护意识,增强居民保护长江江豚的自觉性。特别要教育居民严禁在夹江钓鱼、放丝网、放地笼网,严重违返者交由公安部门处理。杜绝在夹江洗衣、洗菜,违者进行劝阻。同时,该保护区要加强值班巡护,防止伤害长江江豚的事件发生。④对夹江环境进行整合整治,可以分段清除夹江底层污泥。另外,用生石灰消毒水体,或用菌毒剑、水博士消毒水体,防止夹江水体富营养化。⑤建议从长江其他江段或鄱阳湖水域补充长江江豚个体到夹江中,以弥补长江江豚数量的不足。其次,可以与国内其他保护单位进行长江江豚个体交流,以完善各自迁地保护江豚的代表性[6]。由于该保护区内半自然水域夹江长江江豚群体繁殖的后代即将参与繁殖,容易造成近亲交配。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加强夹江长江江豚群体的繁殖管理,建立遗传谱系,防止近交衰退[7]。
⑥由于长江铜陵江段河势曲折迂回,沙洲发育充分,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通江河段,建立新的迁地保护基地。例如,铜陵小港(南夹江)河道较窄,全长25 km,属于铜陵河段汀家洲右汊(支汊),是铜陵河段鹅头型河道多级汊道中的一条支汊,平面形态呈“几”字型弯曲河段,曾是该保护区内长江江豚分布较为集中的江段。据估计,在食物充足、人为干扰因素降低的前提下,南夹江迁地保护水域全长13.81 km,至少可以满足近50头长江江豚种群保护的需要。因此,南夹江是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比较理想的首选水域[8]。
参考文献
[1] 于道平,董明利,王江.铜陵江段豚类资源与保护措施的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1(3):236-241.
[2] 糜励,于道平,蒋文华,等.半自然水域中长江江豚饲养水体理化因子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4):93-97.
[3] 陈燃,李进华,项鹰.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行为谱的构建[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4):388-393.
[4] 蒋文华,黄立新,于道平.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现状与对策[J].水生态学杂志,2010,3(3):109-112.
[5] 董明琍,于道平,梁太芹,等.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考察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112-117.
[6] 侯亚义.长江江豚的饲养和观察[J].水产养殖,1993(3):13-16.
[7] 束家宽,蒋文华,郑邦友,等.长江江豚哺乳期母豚昼间行为和时间的分配[J].兽类学报,2008,28(1):20-27.
[8] 蒋文华.半自然条件下群体江豚的养护与行为观察[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106-111.
相关热词搜索: 夹江 江豚 铜陵 长江 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