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龙江省是湿地资源大省,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文对我省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及利用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依法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为原则的建议。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利用
1.湿地资源保护
黑龙江是湿地资源大省,具有大界江、大湖泊、大沼泽和人工湿地的多样性,是黑龙江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承担着黑龙江省的国土安全、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的重任。但黑龙江省湿地资源几经大规模的开发利用,2009年湿地面积仅有557万公顷,占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面积的12.1%。目前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气候多变的环境下,面临着面积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的威胁。对黑龙江省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应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将黑龙江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到战略高度进行思考。对于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应遵循原则是依法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1.1湿地资源保护现状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湿地资源保护高度重视,制定了《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成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对全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依法保护,使得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在法律法规范畴内进行有效的实施。加强了湿地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全省共建立湿地类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75处,保护区内湿地面积106.6公顷,仅占全省湿地面积的 33.60%。尚有356万公顷湿地未纳入保护区进行保护。
1.2存在主要问题
1.2.1湿地岛屿化和生境破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使得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湿地内拉沟排水,道路的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割,降低了湿地生态效益的发挥,干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改变了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经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松嫩平原变成了人类繁衍生存的乐土。湿地岛屿化和生境的破碎问题已日趋明显。
1.2.2湿地水源补给不足: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与其生态系统相辅相承。
1.2.3水质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这些物质的残留物经大气水循环或不达标的直接排放,进入了湿地水环境中,对水质产生了污染。
1.2.4湿地权属:全省的湿地最初由林业部门主管,但在市县级行政区域内,对湿地进行管理的有县、乡级,畜牧局、草原、水利、渔业、林业和环保等单位和部门,使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没有统一规划和监管,调查区域内湿地的土地权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部分湿地权属不清以及湿地权属分散式管理的格局。
1.2.5湿地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在操作上时有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对违法者打击不力。黑龙江省湿地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湿地保护面积只占湿地面积43.%。
1.5湿地资源保护建议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1.5.1成立湿地管理机构
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设立专项保护和发展基金,实现对湿地的统筹管理、开发、科研等有关事宜,同时各级政府应把湿地保护管理资金列入年度和长远财政计划和预算,以改变目前 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做到具体业务有专门机构管理,保护资金统筹使用,使湿地保护工作逐步纳入正常轨道。
1.5.2加强湿地恢复工程和退耕还湿工程建设
湿地严重缺水是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面积减少最大威胁因素。湿地水补给和退耕还湿过程建设是任重道远。把一些围垦的耕地退下来,特别湿地保护区内的耕地坚决还湿。
1.5.3加强合作,促进湿地科学研究
湿地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涉及的领域多,专业性综合性强,应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和配合,共同探索其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湿地的保护工作协调开展,达到资源永续利用。开发区域性和国际性合作,引进先进的湿地保护管理技术和经验,促进湿地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2.湿地资源管理
2.1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
加强保护区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区和湿地监测站,是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措施和途径。黑龙江省已建各种类型的国家级、省级及市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共45处,总面积为185.68万公顷,为保护湿地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物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还有2103019公顷湿地尚未纳入湿地保护范围。
2.2加强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监测
实时掌握湿地资源动现状及动态变化,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是必要手段,为开展湿地科学研究,为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湿地资源利用
黑龙江省在遵循合理适度、永续利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湿地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育场所、生态旅游以及科研教育等多方面重要作用。
3.1湿地资源利用现状
3.1.1湿地防洪蓄水利用
全省修建水库1033座,蓄水面积123614公顷,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有莲花湖、 磨盘山、西泉眼、龙头桥、桃山、二龙山、山口等水库。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在蓄水、调节径流、防旱等方面作用巨大。
3.1.2调节气候、保障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在557万公顷湿地资源中,有350多万公顷的湿地,为保障粮食丰收创造了先决条件。
3.1.3湿地保障国土安全作用
湿地中的界江、界河、界湖是保障国土安全的重要湿地。其中黑龙江、乌苏里江、松察河、湖布图河四条江(河)和兴凯湖为界江(河)界湖,为保障国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3.1.4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
湿地既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又是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区,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繁殖、栖息、迁徙和越冬场所,珍贵濒危的野生植物在湿地中得到遗存。真正起到了物种基因库的作用。
3.1.5湿地碳汇作用
广袤的湿地和茂盛的植物是二氧化碳贮藏库,各植被型的湿地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贮藏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3.1.6湿地的景观资源及科学教育利用
湿地具有自然景观资源可为人类提高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湿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湿地景观,为科研提供良好的基础,湿地科技馆、动植物标本为教学提供了良好教材。
3.2湿地利用存在问题
3.2.1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未能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从50年代中期起,进入了迅速开发时期,开发者只顾及本部门的利益,而不考虑湿地的多种功能,严重的影响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湿地区内的森林与沼泽植被均遭破坏。
3.2.2对湿地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芦苇分布的沼泽,河漫滩、湖滨地区,大搞毁苇开垦,结果芦苇资源被破坏,粮食又没收成。泥炭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有的地方对泥炭的开发方式缺乏统一规划和全面分析,没有按照不同质量采取不同的开采和利用方式。
3.2.3湿地水质污染严重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我省是老工业基地,设备工艺落后,缺乏科学管理,城市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严重。
3.3合理利用建议
提高人们对湿地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和监测,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湿地合理开发利用规划的前提下,确保永续利用和生态平衡。在大规模开发利用之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带来的危害要有防治措施。进一步研究芦苇、泥炭、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方式,扩大资源,尤其是对泥炭资源的利用更应慎重,要在其制肥、制药、饲料、气化和液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推广利用,避免浪费资源。
作者简介:张冰(1978-),女,哈尔滨人,大学本科,现从事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工程师,从事遥感和数据处理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黑龙江省 湿地 现状 利用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