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花鼓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花鼓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时间:2025-08-02 19:24:39 浏览次数:

摘要:花鼓艺术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是管窥徐州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徐州花鼓的研究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从徐州花鼓的社会价值研究入手,梳理了徐州花鼓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保护与传播徐州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希望为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花鼓 社会价值 保护传播

在我国民间有许多相对完整,并且有一定系统的艺术形式,例如花鼓。花鼓是在田间插秧的时候,农民击鼓演唱的艺术。之所以把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花鼓,是因为表演时使用的乐器叫作“花鼓”,这个跟北方一直很有名的秧歌来源类似,都来自农民群众的劳作。传统的花鼓是一种很全面的艺术形式,这当中包含了歌、舞和锣鼓等乐器,同时还有一些表演蕴含其中。花鼓艺术属于民俗文化,在广大农民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它就是一种精神化的宣泄方式,同时也预示着我国汉族民间歌舞艺术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种很有社会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

一、徐州花鼓的社会价值研究

徐州花鼓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晋,明末传入徐州,清末民初较为繁盛,结合本地“秧歌”,后受“凤阳歌”中的“花鼓调”影响而得名,亦称“苏北花鼓”“打花鼓”。徐州花鼓的阐述题材一般为农村生活,俗称“段子书”。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与中华民族南北文化相互结合产生了徐州花鼓,同时它还是徐州的广大群众通过自身生命的灵气与智慧的融合,再结合本地的自然景色、劳作与人文景象而产生的艺术。长久以来,花鼓的节奏、舞蹈以及表演延承了苏北群众的日常生活、劳作、情调、民俗等,还展现出了徐州各个时期的历史以及社会的时事变化,包含着更深度的人文价值,把整个民族的灵魂凝结起来。徐州花鼓作为中国的民间艺术有着绚丽的历史文化,现在面临的处境岌岌可危,在这个迅速转型的新时期,需要加强开放封闭式的创造思维,建立新思路,构建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确定深层次的艺术道路,把快要走入末路的徐州花鼓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再次绽放,在苏北民间艺术的花丛中独树一帜。

二、徐州花鼓传承与发展的瓶颈

因为时代在不断进步,城市化的速度变快,再加上高科技和外部多元文化的融入,导致徐州的花鼓艺术逐渐没落。我们可以从以下众多方面看出传统民间艺术在薪火传承进程中面临的困难。

(一)导向模糊不清,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不管什么艺术,倘若其想要在当下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和错综杂乱的环境里获得足够的进步,一定要实施从容应对、顺理成章的管理方式,同时还要构建成效良好的激励制度,只有这么做,才可以吸纳更多的人才,构建出比较稳定、能力高效的团队。就徐州花鼓来说,通常采取街边表演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使得演出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文化部门不加以重视的话,该艺术就会陷入衰落的境地。

(二)剧目唱腔老旧,创新能力较差

《龙凤配》《薛仁贵征东》等这类作品是徐州花鼓的代表曲目,这些剧目在演出活动中始终没有变化,没有创造力,在演出的内容上没有一点新意,就连背景音乐和歌唱方式都很死板,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无法赢得观众的青睐,这对于花鼓艺术的传承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表演方式单一,舞台效果不佳

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大众的审美理念也有所改变,现在花鼓艺术的发展状况显然不适合人们的品味与追求。徐州花鼓的表演方式十分单一,舞台不够理想,这样便失去了这门艺术向前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四)自娱有余,普及不够

根据现状,徐州花鼓在社会中出现的方式基本上是娱乐,在群众之间的传播力度很小。想要把花鼓传播的更广,笔者认为需要把花鼓的表演加入到社会民众日常的文艺生活里面,增加它演出的次数,同时还要优化和完善花鼓的表演方式。

(五)宣传力度小,缺乏传承者

关于徐州花鼓的传承,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做的不够理想。如若将徐州花鼓带入课堂,带入中小学的音乐欣赏课堂、大学音乐专业的学习课堂,使广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徐州花鼓,让他们欣赏、学习、表演花鼓艺术,这种传承实践十分必要而且很有效。

三、徐州花鼓保护与传播的举措

徐州花鼓作为中国花鼓艺术的一种,虽然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深处民间,所以目前所受关注度不高。这一艺术正面临抉择期,如何向前发展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政策保障,努力打造品牌

徐州花鼓是一项民间艺术,在广大的社会民众之间有影响力,在城乡结合处和农村中,徐州花鼓的表演者中最多的就是民间艺人,这些人在丰富城乡文化、保护传统艺术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笔者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构建与优化多种管理体制。根据我们国家不同地区状况,各类民间艺术通常都由地方文化管理部门来管理,属于较为独立的实体。笔者以为,我国各文化单位一定要第一时间出台严格系统的管理体制。

2.构建与完善规范的评估系统。徐州市的文化单位能够从民间艺术表演的剧种、组织设备、出演次数、观众态度、未来规划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评估,需要民间艺术团队自主提出参加评估,评估的周期设定为五年,针对评估中优秀的团队,文化单位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

3.增大和增强帮扶的力度。所有的政府单位都要适当的去关注那些民间的表演艺术家,构建帮扶制度,包括经济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

4.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民间艺人的表演和创作。民间艺人在进行表演时,是在传播一种精神文化,政府单位一定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和激励,尽最大的努力把这些民间艺人表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出来。

5.积极的把握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机遇,在宣傳徐州花鼓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策略引导,加强传承人保护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门艺术,如果没有艺人的坚持,将其流传下来确实很难。由此可见,培养徐州花鼓表演人才对于该艺术的传承有着独特的意义。

1.在培养民间艺人方面倾注大量心血。如帮助艺人创新表演剧目,邀请其他流派的艺人来徐州参观、交流,积极听取他人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派民间艺人到各地文化部门交流学习,例如学习凤阳花鼓等。

2.文化部门应该积极地和花鼓表演者沟通,为其演出搭建良好的平台,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来开展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人的保护意识,为该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创新曲目,多样化展演

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徐州花鼓若想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丰富自己的曲目,创新表演形式。笔者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新剧目题材的选取上,紧跟时代的脚步。花鼓艺术的剧目选择一定要实施古今通用、扬长避短、创新十足的方式,更深层次的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借助一些全新的素材来改善和编排传统的剧目,达到抛弃传统封建性的不足,吸收区域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目的。

2.在表演方式上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徐州花鼓的表演方式要不断更新,出新出奇,表演要具有广度和深度。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舞台表演。

3.要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有活力。在舞台表演上,一定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舞台上的人物形象更加具有个性、更鲜活,努力实现和观众群体相对接、相融合,使他们接受并喜爱。

(四)提升全民的非遗保护意识,树立徐州花鼓社会基石

只有具备扎实的群众基础,民间艺术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笔者以为,只有增强国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徐州花鼓等民间艺术才能探求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在宣传方面投入精力,激发起群众的观看热情。我们一定要知道,广大群众并不会从出生就喜欢花鼓这项艺术,兴趣是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用怎样的方式来培养,重点就是让花鼓的艺术魅力打动群众,也就是通过花鼓独有的价值来感染群众,获得群众的青睐。

2.加强市场运作,打造专属品牌。文化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市场运作,扩大该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力争为其探究到新的出路。徐州花鼓应该要认清社会发展现实,想办法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依托于现代化的条件,举办各式各样的表演,努力把那些群众喜爱的曲目表演出来。

3.提高媒体资源利用效率,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当下我们已经迈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世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积极地发挥媒体的力量,徐州花鼓才能更好地得到传承,在新时代下获得全新的发展。此外,还可以借助电视栏目来宣传该艺术,如《星光大道》等。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徐州花鼓就一定能够重获新生。

四、结语

保护、传承徐州花鼓这门民间艺术是我们现阶段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该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徐州地方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保护徐州花鼓,努力使其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想办法更新剧目,依靠媒体力量来扩大影响力,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该艺术,其传承才会变成一种可能,而不会走上衰落或消亡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仲樵,殷召义.徐州民间音乐集成:柳琴.花鼓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谢克林.中国花鼓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汤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河阳花鼓戏传承[J].艺术评论,2011,(02).

[4]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08,(03).

[5]杨民康.“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意识”——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J].人民音乐,2009,(11).

[6]劉承华.“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04).

相关热词搜索: 徐州 花鼓 文化遗产 物质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