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利用民俗特色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如何利用民俗特色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时间:2025-08-02 05:02:48 浏览次数:

【摘要】民俗特色是开展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其形式生动、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够激发幼儿审美兴趣。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民俗特色,设计教学方案,让幼儿通过对民俗特色的了解和学习,增强他们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那么,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升。

【关键词】民俗特色 幼儿 审美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12-02

民俗特色是开展幼儿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其形式生动、寓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兴趣,并且在民俗特色的学习和了解中,对于美的事物以活动、技巧、声音、图画、手艺等多种途径呈现,能够唤起幼儿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尤其是让孩子们亲自感悟民间艺术的魅力,能激发幼儿的艺术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一、利用民俗特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

要想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要让学生对美好的事物动情、生情,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民俗特色可以说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印上了浓浓的民俗文化烙印。直到成长到幼儿阶段,孩子已经对美的事物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唤醒和培训其审美感知能力,为将来发现美、欣赏没和创造美奠定基础。在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培养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民俗特色来引起学生对美的认识,增强对美的情感。例如每年的各个节日,人们的服装、饰品、舞蹈、戏剧等都民俗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但是由于幼儿的感知能力有限,无法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作品产生较深的认识。在这里,教师可以把目光瞄向乡土气息上,比如土地、山河、草木、播种、耕地、劳作、收获等,还有幼儿经常看的见的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引导幼儿去感知美,增强爱美之心、陶冶情操。

二、利用民间艺术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我国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人民智慧的表现,展示了古代人们在创造历史中,与大自然搏斗、融合,出现的群体性的艺术,民间艺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创造者的思想和感情,它对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起到了很大作用。民间艺术发展至今,许多已经流失,有许多民间艺术被人们误解或者忽略而没有得到传承。在幼儿审美教育中,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幼儿所乐于接受的,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有计划的、有选择的将当地健康的、向上的、文明的民间艺术引进幼儿的感知和审美教育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艺术的独特性魅力,学会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美的事物。例如“剪纸”,其属于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作,通过人的创新思维模式,将脑海中想象的画面通过不规则的图形展示出来,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像独特而有趣的动植物描述这都是幼儿绘画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剪纸的技法、造型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如“泥塑”,民间泥塑和民间剪纸都属于同一种民间艺术类型,都是幼儿感兴趣的审美教育素材,像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等泥塑题材,都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生动例子,将这些人物形象的形态、神态、精神、性格、智慧以及情操等以泥塑的方式结合教师对其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极大地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除此以外,民间艺术相对来说属于一种自然纯真的艺术形态,其造型甚至是创作者随心所欲的结构,这种造型意识和幼儿的形象思维模式正好吻合,幼儿对于艺术的认识是不加矫饰且不成熟的,他们多是直接用质朴的心灵去感受眼中的世界。所以,在幼儿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看见他们在作品的造型上的夸张和不协调,这也是他们天真率性的表现。幼儿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将形象多变、不拘一格的民间艺术融合进幼儿的审美教育中,能够调动幼儿的审美意趣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三、利用民间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去引导幼儿了解民间美术,学习的民间美术的技巧,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例如“国画”,喜上眉梢、骏马图、清明上河图、松鹤延年等等图画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素材吗,教师通过讲述它们的象征意义能够唤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讲述他们的绘画技巧,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民间美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特色的典型,其造型多姿、色彩多样、材料多变、肌理生动,蕴含的美术价值非常深刻,是对生活实践的总结。再如民间工艺,其包含了塑 、勒、刻、剪、粘等多种技法,有关于色彩的调配、刻画的方法、装裱的形式、泥塑的选料、模具的制作、工具的造型等等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而总结出来的技术工艺,这些在课本上是很难学到的,需要模型、设色、机构设计都多方面知识讲解和学习,并且还涉及到许多细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奋斗不息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意思,引进民间美术来丰富课堂教学,这样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内容丰富有趣,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进一步拉近。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品,带领幼儿观看民间艺术品制作的全过程, 通过现实观察和实践,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中了解民族民间美术品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从而学会欣赏民间美术。这样让幼儿体会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感受民间美术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从而培养其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怀,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总之,我国有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民俗特色文化,对于幼儿审美教育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在地方幼儿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特色素材,根据当地民俗活动特点,设计审美教育方案,让幼儿通过对民俗特色的了解和学习,培养其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的意识,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静.审美感知:儿童美育第一步[J]. 大众文艺. 2010(15)

[2] 朱红珍.幼儿园如何开展特色教育[J]. 考试周刊. 2011(20)

[3] 肖国荣,张永杰.感和:审美感知与中国传统文化[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10)

相关热词搜索: 感知 民俗 审美 幼儿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