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依托民族资源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民族资源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5-08-01 12:27:56 浏览次数:

【摘 要】通过依托民族资源的艺术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丽水学院音乐专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成绩斐然。构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需要解决的系列教学问题;探索艺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提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探究艺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体制建设,着力解决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教学环节。

【关键词】民族资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15-03

浙江丽水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自设立艺术专业以来,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地方院校的文化竞争力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首先,不断地拓展艺术专业建设。由原初的单一师范音乐教育专业发展为师范生培养和社会性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复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口径在增大,与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趋向一致,使地方高校的艺术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的反映得到统一。其次,积极探索和实践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教师的努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音乐与舞蹈教育专业以丽水市丰富的地方民间艺术瑰宝为教学资源,同时利用浙江丽水辖区内景宁畲族自治县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的区域优势,打造艺术教学与实践的特色平台,培育了一批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人才。再次,努力提升教学科研项目的实际效能。一方面,以教学科研项目为抓手,提高艺术教师的研究水平。创造一切条件使教师深入现场采集、整理、研究民族艺术素材;挖掘地方文化,传承艺术瑰宝;开展音乐、舞蹈精品创作;建设特色课程与特色教材。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艺术交流和参与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将研究与创作成果融入音乐、舞蹈、合唱、器乐等艺术形式中。教师们的努力,促进了民族、民间艺术的挖掘、提炼、整理、研究、创作、实践、表演和再现,激发了地方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视,唤起了大学生对各类艺术的尊重、理解和向往,拓宽了艺术视野,成为乡土艺术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针对艺术专业人才成长的特点,从丽水学院实际情况出发,人才培养方模式的改革创新集中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实践方式、社会接纳度(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转变现有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以人才市场对艺术专业的需求为导向,改造艺术教学体制。

一、构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需要解决的系列教学问题

这一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探索与实践的。核心理念为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将民族、民间艺术引入地方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构建以“民族资源为依托”、“教学与实训平台为载体”、“项目研究、专题教学、就业创业的多类分层指导为支撑”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按照新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设计以下的教育教学框架(见下图):

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上图所反映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结构就是需要解决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一)民族资源为依托的问题

1.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当前地方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的一大缺失是忽视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化利用。要挖掘并整理可融入教学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一套完善的区域民族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推进民族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一批民族艺术实践教育基地。同时,以生源地民族文化为教学实践内容,鼓励艺术专业师生深入民族区域,了解与掌握各民族文化艺术知识。

2.创新乡土民间艺术

地方院校深受地方文化的影响,必须重视乡土文化,支持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要与地方文化管理服务机构合作,协助整理本土民间艺术,指导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提升艺术感知力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实训平台为载体的问题

1.教学平台建设

地方院校艺术专业教学的惯性使然,仍在沿用从经典到现代的艺术范式教育,没有过大调整教学内容。对艺术人才教学平台建设着重于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可行性,即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大选修课程的学分,以分层专题式教学为基础,强化人文社科知识修养。

2.实训平台建设

地方院校的艺术教育实训受师资、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一般较弱化,实践平台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本课题加强了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艺术团两个平台建设,并通过“普及——提高——强化——创新”的递进式培养体系,探索培养艺术人才的新模式。

对艺术专业学生和选修公共艺术课的学生进行民族艺术的教学,并在教育实习中,结合初、高中艺术教材,特别是乡土民族艺术教材,加强学生对本土(家乡)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体裁、内容等的学习、感受、表现和理解;通过把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组织参与艺术社会实践;组织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大赛,从而提高丽水学院对外影响力。

(三)项目研究、专题教学、就业创业为支撑的问题

1.推动教学科研

地方院校艺术教学科研力量整体不强。推进项目研究的管理体制,督促师生申报研究课题,以研究项目为教学保障。

2.组建教学团队

改变地方院校艺术教学缺乏协同行动的局面,以民族艺术创新教学团队为主干,建设校级优秀课程;以教学团队的研究投入,解决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实现本土民族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3.拓展就业创业

地方院校艺术类人才一直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要依托丽水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地方高校的优势,加强地方服务,加强与用人的单位的合作。加强应用型大学生艺术人才培养,利用带薪实习、顶岗锻炼等模式与丽水大剧院、丽水市青少年宫、丽水各县市教育局、文化馆等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指导有创业意愿的艺术特长大学生能运用电商、淘宝等平台涉足文化艺术产业领域的学习引导,提升艺术人才的就业创业水平和能力,为艺术人才提供就业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就业创业渠道。

二、探索艺术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提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合理利用本土民族资源,增强民族艺术的特色教学

构建区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推进一项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一批实践教育基地。

1.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

把区域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充分融合到精品课程与特色教材的建设中。将《丽水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和《畲族舞蹈的研究与教学》教材建设成校级乃至省级以上的精品或特色教材。支持教师编撰专项性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实践指导教材,纳入学校与地方文化培训教学体系中。

2.加强区域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依托8个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基地——景宁畲族自治县全国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实践基地、松阳县民族中学实践基地、松阳高腔(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遂昌十番(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遂昌县汤显祖纪念馆实践基地、浙西南民族歌舞团实践基地、青田鱼灯(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和龙泉市文化宫实践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带领师生深入实践基地和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地区采风和学习,了解和收集畲族歌舞、松阳高腔、遂昌十番、叶法善道教音乐、丽水莲花、竹溪锣鼓,包山花鼓戏、庆元二都戏、丽水革命历史民歌、青田鱼灯、缙云婺剧、浙西南采茶歌、处州乱弹等民间音乐;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月三”畲族歌会和“竹柳新桥”等畲族民间活动各种区域民族民间音乐活动与竞赛。

(二)加强“普及——提高——强化——创新”的递进式艺术培养体系建设

1.落实多类分层教学

对艺术专业四年学制作统筹安排:大一学生,进行普及性知识的学习,有组织的进行民间采风活动;大二学生,进行提高性的学习培训,邀请民间艺人来校表演传授;而对大三学生,进行强化性的技能培训,要求较好掌握艺术技能,能开音乐会、办舞蹈专场、参加大赛。对音乐专业学生,要求人人会演唱50首丽水(或浙江)本土民歌、20首畲族民歌、10段丽水(或浙江)曲艺以及戏曲唱段、了解和知道20种丽水(或浙江)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形式;大四时,学校积极提供就业实践机遇机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改革学分认定

对参加各级别比赛的学生,可以用比赛成绩代替相应课程学分。构建教学与参演的两个平台:以高校为依托,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训练的平台;以社会为载体,参与编排大型民族歌舞风情剧,以赛促能,提供递进式教学体系的艺术实践平台。

(三)加强民族音乐舞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引进区域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为学校外聘教师,进校授课,国内畲族舞蹈研究专家邵小眉、畲族民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蓝陈契,松阳高腔研究专家刘建超,浙西南采茶戏传承人王金声,青田鱼灯传承人郭秉强等等。同时选送优秀教师到区域民族、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挂职锻炼,培养全面的区域民族、民间音乐专职教师。组建具有多重创新能力的创新教学团队,解决师资不足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

(四)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艺术团平台建设

以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艺术团两个平台为依托,积极探索培养艺术人才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改革,以教改项目为支撑,把民族民间艺术教学内容融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以学习掌握一项民族器乐或学会演唱10首以上本土民歌为要求,提高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加大对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以“青春大舞台”文艺演出为载体,参加艺术实践,积极参加包括全国青歌赛、金钟奖、群星奖、荷花奖、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在内的全国业内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比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实践锻炼舞台。

三、探究艺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体制建设,着力解决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教学环节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种、乐曲,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介绍、学习和传播。”

发挥丽水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地方高校的优势,通过对艺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跟踪,在民族音乐专业中增加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内容,并在教育实习中,结合初、高中音乐教材,特别是本土民族艺术教材,加强学生对本土(家乡)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体裁、乐种、内容等的学习、感受、表现和理解。与此同时,还需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修订和完善艺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的民歌(如:畲族民歌、革命历史民歌、汉族民歌等)、曲艺(如:松阳道情、丽水莲花等)、器乐(如:竹溪锣鼓、道乐《月宫调等》)、戏曲(如:松阳高腔、遂昌十番、庆元二都戏、云和包山花鼓戏等)等内容的教学中适当的增加浙江以及丽水的相关内容。

2.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在保证艺术观摩、专业见习、教育实习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或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里,每学年组织和进行一次本土民间音乐艺术的采风活动:大一民间采风;大二请民间艺人进校表演;大三学生自己学唱民间音乐艺术并举行相应内容的音乐会或比赛。

3.加强指导力量。指派本课题组有责任心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并对有关教师在本课题组相关内容的教学任务,在课时、场地、器材以及工作量上予以保证。

4.加强交流指导。邀请兄弟院校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讲学、指导;加强与兄弟地方院校、地方教育部门的教研室、中学艺术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教材并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

潘宇峰,男,浙江龙泉人,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丽水学院教学改革重点研究B类招标项目“依托民族资源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4JZZ05)。

相关热词搜索: 依托 探索 实践 民族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