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时间:2025-08-02 15:48:07 浏览次数:

摘要:赣文化旅游资源主要由红色资源、佛道儒三教有影响的历史遗存及广布的民间艺术资源组成,既反映了赣文化的曾经辉煌,又体现了赣文化的时代特色。对赣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促进赣经济发展,进而促进赣文化的再度辉煌的重要举措。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赣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宣传、营销上要采取不同对策。

关键词:赣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旅游;宗教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5-0109-04

赣文化是地域文化,包括江西人在江西乃至于全国的文化创造,也有外地人在江西做出的文化贡献,是古今江西人民包括一些生长或长期生活在江西的非江西籍人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赣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赣文化研究者认为,赣文化是以越文化为发展主线,由先越文化发展到古越文化,同时接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吸收其进步因素,又不断保持和发挥自身优势,在唐及两宋时期发展到顶峰,创造出辉煌,明清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转向沿海,江西经济地位显著下降,赣文化随之陷入沉寂。毕竟人类文化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部分组成,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水平。

一、赣文化的表现形态及历史发展

1、神灵文化发展为崇尚自然。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是不断探索大自然的过程。其间,人们总结出了自然界的许多规律,依此规律行事就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由此形成了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门类,最早的有天文学与农业科学。当然,自然界也有着许多人们无法理解或者无法解释的现象存在,引发人们的想象或向往。最早的表现形式便是图腾崇拜,在赣文化的历史中,有一种自然崇拜是较中国其他地域文化要早得多,那就是“鸟崇拜”,反映了赣文化崇尚自然的独特性,发展到今天,应该将人们引向理性的“鸟崇拜”——爱鸟护鸟。

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赣文化的大讨论,其基础就是江西经济的大发展,而江西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江西人民的一项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巨大工程——“山江湖”综合治理工程,正是这一工程,使得一度退化的自然环境得以恢复,青山绿水得以重现,遏止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若非此工程, “宁都要迁都,兴国要亡国”可能早已成为现实。如今,曾一度消失的长江与鄱阳湖交界处的清浊分界线重现,赣经济的飞速发展,GDP保持两位数的年增长速度,都是得益于这项伟大的工程。现代人用行动诠释了赣文化崇尚自然的特征。

2、由主流蜕变成非主流文化。赣文化的发展与各种宗教在赣的传播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赣文化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深受儒佛道三教熏陶的。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汉代,豫章郡得以确定,在进步儒学的教化下,赣文化依此固定地域不断生存与发展;赣文化兴盛时期是唐及两宋,深受佛道两家的影响,使得赣文化的宗教文化特色越来越浓厚。“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成为当时江西文化地位的印证,两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使得书院文化成为当时赣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赣文化的发展与兴盛;明清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海洋文明开始影响中国,地处内陆的赣域经济地位不再如前,赣文化开始走向沉寂与停滞。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兴起,各种宗教文化不再是主流,深受宗教影响的赣文化随之成为非主流文化,甚至有失去自己独特性的趋向。尽管宗教文化不再是政府倡议或主导的主流文化,但其在民间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甚至演化出许多不同的分支,这些文化分支与新的宗教文化或古老图腾文化相结合,成为民间文化展示与交流的新舞台。

3、民间艺术,特色鲜明。民间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作为地域文化的赣文化,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内涵。民间艺术往往与生产娱乐,或者祈福求平安有关。江西地处江南丘陵,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著名的有陶瓷艺术、采茶歌舞、赣南的山歌、散布各地的傩舞等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4、红色革命文化,体现创新精神。发展经济是当今社会永恒的主题,而在文化领域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主流。当赣文化其他分支沦为非主流的时候,红色革命文化却成为主流,其体现的革命与创新精神,在当代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步入关键阶段时,成为时代文化建设的主流,这已经成为赣文化的新内涵,需要我们大力提倡与弘扬。

二、赣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1、佛道儒(理)三教祖庭影响深远。历史上,江西多次成为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尤其是唐宋时期,江西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当时的文化繁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遗迹,形成有影响的佛道儒(理)学祖庭或圣地,其中有许多遗存蜚声中外,并且保存完好,是海内外信徒到中国访问的重要去处,成为现代著名的旅游景点。佛教重大流派之一的净土宗发源地、佛教史上著名僧人慧远法师的道场:庐山东林寺;佛教主要流派禅宗著名法师、六祖慧能的弟子青原法师,其主要活动场所:吉安青原山;青原之后的五家七宗、源于江西的曹洞宗、沩仰宗、杨歧宗,其中曹洞宗在国内外影响最为深远,弟子广众,他们在江西都有遗存,包括曹山、洞山、杨歧山,现已成为著名景点;道教发源地、“中国道教第一山”江南仙水丹山:龙虎山;理学大师朱熹故里:婺源;弘扬理学的著名学府:白鹿洞书院;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著名法师虚云为住持的现代著名寺院:永修云居寺;马祖道场、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为住持的、声名远播海内外的江西最大寺院:靖安宝峰寺,等等。这些历史上或当代有影响的佛道理学祖庭或创始人活动地,都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成为吸引海内外追求文化认同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

2、红色旅游资源,成为近年旅游热点。在中央大力提倡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政策影响下,红色文化旅游成为近期国内旅游的热潮。作为红色故土的赣鄱大地,有着非常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而“井冈山精神”的提出,更是为红色文化赋予了新的诠释,从而进一步诠释了赣文化的新的内涵。红色文化作为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日益成为赣文化新的亮点。江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中,有影响的有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星火燎原之地、红色摇篮:井冈山,红色故都:瑞金,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安源,其他如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源地,新中国卫生事业发源地,新中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发源地……都与江西的红色文化有关。由国家部委机关出资修复的“祖迹”“圣地”散布江西各地,成为新时期新的旅游热点。

3、非意识形态的民间艺术文化,日益成为政府与民间关注的热点。与佛道不同,民间艺术不属于意识

形态领域,因而与主流文化没有太大的冲突,尽管目前仍生存于局部地区,处于非主流地位,但在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感召与抉择下,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开始被人们关注,如有着千年历史的陶瓷艺术、有“中国传统古典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傩舞、赣南的山歌艺术、赣南的客家文化、全省各地的采茶歌舞,等等。最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正在逐渐走出山区,向世人展示其优势与具有特色的一面,成为人们熟知的民间艺术文化,同时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赣文化的风采,成为吸引他们前往江西的旅游吸引物。

三、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1、红色文化旅游,主要吸引国内旅游者。在世纪交替之际,红色旅游在赣鄱大地兴起,200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之际,红色旅游有了井喷式的发展,2004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规范红色旅游活动内容,极大地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红色旅游活动很难在国际上展开,仅依靠国内旅游支撑,并且公费旅游占有相当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公款消费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影响。在稳健或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公款消费不受抑制,而在从紧的财政政策下,政府会出台一些限制措施,从而对公款消费产生影响。最近这几年,政府都是执行稳健的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红色旅游因此得到飞速发展。一旦出现政策变化,红色旅游将会受到影响。

2、非主流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有方向性。宗教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虽然是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能成为振兴赣文化的主要内容。但在民间及海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有着极大的方向性,即只对有文化认同的追随者有吸引力,而这些追随者具有为赣旅游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潜在动力。当然,这样的追随者往往存在于特定地域,其人数及力量都是有限的。如佛教曹洞宗在日本影响较大,而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为主持的云居寺及宝峰寺则在港澳、台湾省及东南亚有着广泛的影响。龙虎山为道教的发源地,天师府为历代天师的居住地,由于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废除了“‘天师’称号由中央政府册封”的旧制之后,天师称号传至63代便形成断代,“天师”这一称号可能消失,造成龙虎山对海内外道教信徒,尤其是对正一派的信徒的吸引力不再如前,进而给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当然,道教信徒的影响力有限,更何况这种影响仅限于个别派系。

3、民间艺术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而散,旅游旺季时间短。赣文化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文化,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而以民间艺术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不像宗教文化旅游那样,游客不再是特定人群。同时,这些民间艺术,除陶瓷艺术外,其他许多民间艺术只是在特定时间展示给世人,如傩文化分布广而散,主要有南丰、萍乡、婺源、万载等地,在赣文化民间艺术分支中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般在过年期间以傩戏、傩舞等形式展示,作为吸引旅游者的资源,旺季时间非常短。同样,客家大会举办的次数也很少,旺季时间也很短。

四、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1、三色旅游并举,以红色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与古色旅游。红色旅游资源绝大多数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生态环境却大多保存完好,并且有大量的古民居分布。利用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大量散布的古民居,大力发展绿色与古色旅游,吸引回归自然的旅游者,使得红色景区不再是公款旅游者占绝对优势,而是公款与自费旅游相互补充,从而解决红色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省政府为此确定了“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业发展方略。在对红色景区的绿色景点进行开发时,要注意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既要大力发展绿色旅游,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进行道路、餐饮与住宿设施规划与设计时,既要考虑当地的建筑特色、环境特色,又要兼顾旅游者的生活需求,做到内部装饰现代化,外观装饰融入环境与地方特色,不至于因建筑风格而给优美环境带来影响。对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可采取管理者与现居民共同受益的开发方式,具体说,就是门票收入中,现居民应该有合理的所得,以促进现居民保护古民居完整性的积极性,兼顾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红色旅游中还有一个问题也要妥善解决,那就是文化娱乐生活较为单调。解决这个问题,可借鉴庐山东谷电影院坚持长年放映电影《庐山恋》的做法,在许多电影故事的发生地或附近放映怀旧电影,如可在井冈山及兴国放映《闪闪的红星》、宁都景区放映《翠岗红旗》、选择合适的景区放映《赛虎》等,让旅游者娱乐的同时,既怀旧,又接受的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因为红色旅游参与者中有大量的青少年,他们正需要这样的教育内容。

2、针对特定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开展宣传营销。佛道两家,其教义都有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其中道教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与当今社会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相吻合。发展宗教旅游,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历史遗存的保护与修缮,是发展宗教文化旅游的前提,废虚对普通旅游者(包括宗教信徒)肯定是缺乏吸引力的。第二,要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营销。由于宗教旅游的目标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只能对特定人群有吸引力,因此,在对外营销与宣传推广的策略及口径上,应该采取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将宗教教义内容、偈语、高僧语录或者高僧生评故事等融入宣传材料,增强对信徒的吸引力,这样才会起到好的效果。第三,在宣传媒介上,可选择国外主流媒体或者宗教专业媒体,针对专业受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并不认同宗教的普通旅游者,尤其是国内旅游者,绝大多数是无神论者,他们参加宗教旅游往往是出于猎奇的目的,名人轶事、趣味故事甚至花边新闻对他们才有吸引力,因此在宣传上应该采取与上面不同的策略,如侧重简单宗教知识及历史的介绍,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3、将民间艺术相对固定化,使其黄金时段延长。赣文化资源中非主流成分很多,最为活跃的当数客家文化,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客家文化包涵了特色民居、特色餐饮、古老艺术及传统习俗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由于客家人分布各地,有许多人移居海外。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使在客家文化出现活跃的迹象,人员众多是原因之一,资金的支持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正是有了这雄厚的资金实力,才使得近年来客家人的各种文化活动频频出现,对振兴客家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相对而言,赣文化中的其他民间艺术,如傩文化、山歌艺术,则要靠政府扶持,然而地处中部塌陷的江西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积极筹措各种民间资金以扶持民间艺术是可行策略。“本地再现式”主题公园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如在省会南昌,建有红谷滩赣文化长廊,同时一座耗费巨资以傩文化为主的世界面具公园正在红角洲兴建,尽管规模宏大,但都是静态展示,缺乏真人实景表演。如果在南昌选择王牌景点滕王阁的最高一层,挑选各地的傩班人员,进行傩舞的表演,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以变化,这样,就可以让旅游者在欣赏完整个滕王阁后坐下来,欣赏古老的傩文化艺术。这作为对面具公园静态展示的补充值得尝试。同样,在傩舞之乡——南丰,兴建傩文化艺术陈列馆,同时选择当地傩班成员各具特色的傩舞(戏)的表演,既让旅游者欣赏到精彩的“古老”表演,又让当地农民获得收益,从而大大提高其对傩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积极性,以延长傩文化的生命力,进一步在创新中丰富傩文化的内涵。对兴国山歌,也可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保护。

赣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数量多,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与保护策略,以最大限度利用好资源优势,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最终实现我省旅游“到2010年排位进入全国中等行列”的伟大战略目标。

责任编校:洪 一

相关热词搜索: 旅游资源 开发利用 文化